抗战期间历史剧《屈原》为何轰动中国?图 屈原历史剧

抗战期间历史剧《屈原》为何轰动中国?【图】 屈原历史剧

万古诗宗:屈原

【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一气呵成五幕历史剧《屈原》。实际上是借饱受强秦凌辱的楚国,来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国之现状。国民党《中央日报》,随即从1月24日至2月7日,每日连载《屈原》剧本。文艺界全力以赴,选派金山、白杨、张瑞芳等明星日夜赶排,以使《屈原》尽早出现在舞台。4月2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以“四大空前”为广告语的消息:“《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音乐与戏剧空前试验。”4月3日,横空出世的《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隆重亮相,引起轰动,剧场内外挤满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观众。由于国民党党报已先期全文刊登剧本,做了预热,《屈原》在国统区连续公演了十七天,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而且每一场,戏剧门外都挤满买不到票的人,直等到演出结束,才跟散场的观众一起离开。有人说:一流的广告、一流的剧院、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效果、一流的演员,一一闪亮登场。难怪能让雾都重庆万人空巷呢。重庆各报纷纷报道:“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称绝唱”。周恩来、柳亚子、董必武、田汉、黄炎培还即兴赋诗赞美。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若是写文艺界大事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轰动效应,值得大书特书。】
  【傅抱石画《屈原》】

郭沫若为什么热爱屈原?

洪烛

中国人每年都过端午节,端午节的三件大事:吃粽子、划龙舟、想念屈原,应该算“老三篇”了。中国人不曾忘记屈原,这还远远不够。屈原不仅仅是一个跟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符号。他的意义要大得多。中国只有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在内忧外患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屈原,才能真正地把屈原作为一种精神来歌颂,来提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此乃我们当代的国歌。正是在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屈原的形象又一次得到放大与复活。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重树屈原精神,以抵御天崩地裂、长城失陷的厄运。应该说在这方面,中国新诗的创始人之一郭沫若功不可没。尤其是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仅用十天时间,一气呵成五幕历史剧《屈原》。他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借饱受强秦凌辱的楚国,来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国之现状。国民党《中央日报》,随即从1月24日至2月7日,每日连载《屈原》剧本。文艺界全力以赴,选派金山、白杨、张瑞芳等明星日夜赶排,以使《屈原》尽早出现在舞台。

4月2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以“四大空前”为广告语的消息:“《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音乐与戏剧空前试验。”4月3日,横空出世的《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隆重亮相,引起轰动,剧场内外挤满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观众。由于国民党党报已先期全文刊登剧本,做了预热,《屈原》在国统区连续公演了十七天,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而且每一场,戏剧门外都挤满买不到票的人,直等到演出结束,才跟散场的观众一起离开。有人说:一流的广告、一流的剧院、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效果、一流的演员,一一闪亮登场。

难怪能让雾都重庆万人空巷呢。重庆各报纷纷报道:“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称绝唱”。周恩来、柳亚子、董必武、田汉、黄炎培还即兴赋诗赞美。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若是写文艺界大事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轰动效应,值得大书特书。谭家斌《屈学问题综论》一书,有一篇《郭沫若对屈原有哪些情结?》,提到:“《屈原》史剧的大获成功,不仅冲破了国民党的文禁,而且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行径……”

不管怎么说,无论屈原还是郭沫若,诗人对抗日战争,还是起到了不亚于城墙、不亚于炮弹的作用。以身殉国的大诗人屈原,为了再一次靖国难,又在舞台上复活了,唱响《雷电颂》。国破山河在,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呼唤屈原,就像呼唤护国之神。

亲爱的屈原,尊敬的三闾大夫,你能看见这一幕吗?你投水时能想到这一幕吗?你虽然写了《离骚》,但你并没有真的离开啊。中国人不让你离开啊。每个时代都在挽留你。每年的端午节都在挽留你。即使在抗日战争中,你也为祖国与人民立下了不同凡响的战功。如果谁忘掉了你,还能叫中国人吗?那不等于忘掉了自己的祖国?忘掉历史的人在现实中也会无力。历史正因为有许多像屈原这样的人,而变得有力量了,甚至能抗衡住现实的困难。

史剧《屈原》应该算郭沫若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潮。在对社会产生现实作用而言,并不亚于他早期的白话诗集《女神》。《女神》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东风,开辟了中国诗歌史的新天地。史剧《屈原》则代表整个中国文化界,在精神上为抗日战争助了一臂之力。

郭沫若写《女神》,气吞宇宙、激情洋溢。写《屈原》时,也仿佛有诗神附体,在超时空的想像中成了空前绝后的大诗人的替身。屈原为天地立心,郭沫若则力图为屈原代言。他在谈起“我怎样写五幕剧《屈原》”时,追忆那电闪雷鸣的巅峰体验:“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完全是在写作中逐渐涌出来的,不仅写第一幕时还没第二幕,就是第一幕如何结束都没有完整的预念。实在地奇怪,自己的脑海就像水池开了闸的一样,只是不断地涌出,涌到了平静为止。”

郭沫若的史剧《屈原》也相当于史诗啊,他在早期《女神》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不仅离大诗人屈原更近了,也离即将成为大诗人的自己更近了。不管别人怎么评价郭沫若,怎么瞧不起他的后半生,说他只能算半个大诗人,我都对从《女神》走向《屈原》的郭沫若充满敬意。抗日战争中他没有拿枪上前线杀敌,可他拿起了笔,对于诗人而言,笔就是枪啊。正如对于屈原,笔就是他的剑啊,剑就是他的笔啊,把历史都给捅穿了。直到两千多年后,战国时的青铜兵器全锈蚀了,可屈原的笔锋与剑锋,依旧寒光闪闪。

郭沫若对屈原的感情,并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才产生的。早在1920年,二十多岁的才子郭沫若,就写了剧本《湘累》,为屈原的反传统精神击节高歌。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的郭沫若随军路过湖南汨罗,在汨罗江畔举行祭奠屈原的仪式,为远征壮行,他还特意写了《过汨罗江感怀》一诗凭吊屈原。

1935年,漂泊日本的郭沫若难忘故国,写了一部长篇学术论著《屈原》来寄托思念。该书注明写于“沪难三周年纪念日”,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后来被称为郭沫若在30年代研究屈原的代表作。郭沫若在书中表明:“屈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小时候就爱读他的作品。”40年代,是郭沫若研究屈原的高峰期,接二连三发表了《关于屈原》《屈原考》《革命诗人屈原》《蒲剑·龙船·鲤帜》《屈原的艺术与思想》《屈原·招魂·天问·九歌》《屈原与厘王》《屈原思想》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屈原不会是弄臣》《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的幸与不幸》等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他还出版了《蒲剑集》《屈原研究》等论著。

由此可见,历史剧《屈原》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既应和了时代的要求,又得益于郭沫若前半生的精心准备。他对屈原情有独钟:“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我国的屈原,深信有一,不望有二。”他反观案头的著述:“关于屈原的东西写得大概过多了一点。”到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不嫌多了。不然,何以仅用十个日夜,就让祖国的首席大诗人在剧本里复活?郭沫若把自己的灵魂一举投入屈原的形象了。

1941年,郭沫若联合田汉、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在重庆发出倡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专门纪念屈原。此举在文艺界、史学界、教育界等各行各业得到响应,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谭家斌著《屈原问题综论》一书充分肯定了郭沫若的作用:“郭沫若既崇尚屈原,又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是一位著述颇丰的楚辞学家,而且是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专门纪念屈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此之前,学术界不仅有人认为屈原与端午节无关,甚至彻底否认确有屈原其人。不仅否定《离骚》等作品是屈原所作,觉得是秦博士伪造的,而且否定屈原的存在。大概在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就有人对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表示怀疑,觉得屈原不过是一种传说,是虚构的人物。郭沫若在《屈原研究》里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第一个是四川的廖平。”

清末民初著名的今文学家廖平(1852-1932),率先提出“屈原否定论,”后来得到胡适的响应。胡适1921年6月在某“读书会”作了演讲,又将讲稿整理后刊登在1922年第1期《读书杂志》上:“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问过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他指出《史记·屈原列传》“五大可疑”之处,来说明屈原只属于传说:“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

郭沫若1935年应上海开明书店之约而写的长篇学术论著《屈原》,反击了此前经胡适推波助澜而一度浮出水面的屈原否定论,并点名道姓批判了怀疑论者廖平、胡适的观点。尤其针对胡适所谓“五大可疑”逐一反驳,认为胡适对于《屈原》所提出的疑问,骤看都觉得很犀利,但过细检查起来,却一项也不能成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学术界掀起的,其实是一场“屈原保卫战”。和郭沫若一样以论著坚挺“屈原的存在”的,还有陆侃如、游国恩、周而复、姚雪垠等人。“从古至今,对屈原其人、屈原作品、屈原评价等,可谓百家争鸣,异说纷纭,但郭沫若始终如一地捍卫着屈原。针对一些异说,郭沫若广征博引,缜密考证,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一针见血,捍卫屈原的思想始终不动摇,可谓根深蒂固。充分说明屈原在郭沫若的思想上已留下深深的烙印。”(谭家斌语)

为了证明“屈原的存在”是历史事实,郭沫若根据《离骚》中的诗句,考证出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夏历正月初七,又依据《哀郢》考证出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元(顷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还确认了屈原的诞生地:“屈原的故乡,据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是在秭归县境内……乡里的说法大约是正确的。”至今,关于屈原生卒时间及出生地仍有争议,但郭沫若的观点一直占主流。

“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这就是郭沫若心目中的屈原。恐怕同时也是他对自己的理想。

1953年,中国派代表团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于会议期间大力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屈原。最终,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中国大诗人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及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开展纪念活动。屈原走向全世界、成为世界级的大诗人,多多少少还得益于郭沫若的推崇。确切地说,郭沫若是代表伟大的中国向全世界推荐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跻身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列的屈原,已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还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一大象征。中国为屈原而骄傲,屈原亦将为中华文明而骄傲。

1965年,湖北秭归县计划修缮城东的屈原庙及归州城内的屈原牌坊,特邀郭沫若题字,郭沫若热情洋溢地题写了“屈原庙”“屈原故里”,他很乐意自己的手迹出现在屈原的故乡。1977年,郭沫若身患重病,听说秭归县修建屈原纪念馆,仍抱病题写了“屈原纪念馆”馆名。还委托夫人于立群为秭归县乐平里题写了“楚大夫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等屈原遗址的碑名。

1978年春,郭沫若在北京医院治疗期间,想念屈原了,特意让夫人于立群把他早年的《屈原》剧本带至病榻前,一遍又一遍重读,爱不释手。他是怀念屈原呢,还是怀念那个以屈原为偶像的自己?怀念自己赶写史剧《屈原》时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那十天十夜?他告诉于立群:“我风风雨雨几十年,是个即将就木的人了,我也要生得光明,死得磊落。”还让于立群代他记录了集《离骚》原句构想的一副对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谭家斌说:郭沫若留下的这副集句联是他一生勤奋耕写生涯的绝笔,可见他对屈原的热爱之甚、崇拜之深。

这一年的6月21日,郭沫若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他想像中的屈原。据说,在他离世之前,还一遍遍地低声吟诵屈原的《离骚》。他是借用屈原的《离骚》,来跟这个世界告别吧?

洪烛2800行长诗《屈原》连载【4】【待续】

【题记】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片断组成的2800行长诗。每个片断都可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尽可任意排列,相互衔接。就像洗扑克牌一样,每一个片断都是一张牌,每一次排列组合都会产生新的秩序。这是一部可随意组装的长诗,每个片断都可作为供读者调遣的零件。如果你希望它产生变化,那么就打破其结构,再读一遍吧。诗中人物屈原的形象,注定是千变万化的。

【行吟与呻吟】

别人觉得你在行吟,只有你知道

自己在呻吟。压低了声音

也减轻不了疼痛

洞庭湖,多么大的一只药罐子,热气腾腾

你采集了白芷、石兰、薜荔、芙蓉……

天底下所有的香草

也治不好你的病

“伤口在哪里?”

“在我的心里面……心里面装着的

那个楚国受伤了。”

你一边走,一边呻吟

紧紧地捂住胸口,捂住想像中的郢都

别人赞美你是最伟大的行吟诗人

只有你知道:自己是一个病人

只不过在想念祖国的时候

下意识地以歌唱代替了呻吟

又有几个人听得懂

你用伤口唱出的歌声呢?

“他得了什么病?”

“相思病。难治就难在:

那是他对祖国的单相思……

他的呻吟得不到一点回应。”

“也许,当祖国生病的时候

就会想起他了?”

【强者与弱者】

屈原,读来读去

我还是有点读不懂你

我经常想,你是强者还是弱者?

如果说你是弱者,可你

是楚国最不怕强秦的一个人

骨头很硬

如果说你是强者,可你

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楚王的态度)

那最后一根稻草轻而易举地把你压垮

即使一个乞丐、一个渔父

似乎也比你这三闾大夫坚强啊

我不该忘记,你还是诗人

诗人可能都这样:比弱者更弱

比强者更强

诗人的骨头很硬,可心太软

你恨强敌,恨小人,恨只会

使你充满力量。你最怕的是爱呀

你爱楚王,你爱祖国,你爱的对象

才可能带来最大的伤害,爱使你遍体鳞伤

可惜这是一种无法转变成恨的爱

所以,你没救了

那个写了《国殇》的人,也为国捐躯了

那个最热爱生命的人,活不下去了

【纸钱】

在你之后,所有写在纸上的诗

都是为你烧的纸钱

你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

在你之后,所有走在路上的诗人

都不由自主地寻找你

即使没把自己当成你

却把你当成了另一个自己

你离他们越来越远

他们却离你越来越近

在你之后,所有读诗的人

都在读你。读懂了诗

等于读懂了你

在你之后,江水依然在流

忧愁变成永恒的诗

诗变成千古的忧愁

在你之后,写诗成为一件壮烈的事情

诗可以解忧,也可以使忧愁更加忧愁

在你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来

还会有更多的人走

因为你的缘故,他们没有白来

也不会空着手走

【冷宫】

月亮是最大的冷宫

你仿佛流放到月亮上,周围没有一个熟人

山绿得有点假,像画出来的?

水也失真,水里的天空比天空还寂寞

岸芷汀兰编织一层又一层的花边

楚歌悠悠,弄得你心乱了

这能怪它们吗?怪自己吧:看什么

什么都是忧伤的

刚从郢都走出来

又陷入云梦泽。刚从迷宫走出来

又被打入冷宫。冷宫才是最大的迷宫啊

你找不到自己的王

找不到王的臣民与军队

最终,找不到自己了……

“我是谁?从哪里来?怎么来到这里?”

“谁是我,谁是我的前世或来生?”

“这原本是湘夫人的宫殿啊

她在哪里呢?把无边的寂寞留给了我。”

郢都远得不能再远了

相比而言,月亮似乎还近一些

召唤着这个找不到家的陌生人

月亮是天上的云梦泽

云梦泽是人间的广寒宫

天上的冷宫住着嫦娥

水里的冷宫住着屈原

唉,今天我给你送一件纸做的寒衣

你能收得到吗?

【湘夫人的泪水】

我说过:“屈原的脸上有两行泪

一行叫女英,一行叫娥皇……”

湘夫人啊,你脸上也有泪两行

一行是沅江,一行是湘江

今年端午节,沿着沅江去常德

他们说这是屈原流放的路线

我觉得自己在湘夫人的泪水上划船

楚辞已凝固成两岸青山

爱哭的湘夫人,你的泪流个没完

是为屈原哭呢,还是为自己哭?

他们说斑竹留有湘妃的泪痕

我真想折一根作为竹篙,把这条船

撑到你眼泪的尽头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我要痛痛快快哭一场

【凤凰】

凤兮凤兮,火已经灭了

你为何还不醒来?香木烧成灰了

你的眼睛为何还不睁开?

看一看新世界吧,看一看新生的自我

灰烬变冷了,可你的头脑高烧不退

还做着别人无法梦见的梦

你梦见什么什么就变成真的

风兮凤兮,水就要淹过来了

你为何还不飞起?不怕溅湿了翅膀吗?

云梦泽已经决堤,淤泥会把你的羽毛弄脏

还留在这里干什么?

难道找不到一处干净的地方吗?

唉,银河也已经决堤

飞到哪里都一样。躲得过人间的浩劫

躲不过天上的灾难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可我怎么追也追不上你

你藏在火中,火藏在水中,水藏在土中

一把泥土,可以捏制出无数个你

和无数个追赶着你的我

凤兮凤兮,我就要来了

你为何还不回头?

回头看看我吧,我就会变成真的

变成又一个你

【河伯】

河伯老了,你变成河伯了

河伯老了,你也老了

变得像河伯一样老了

河水滔滔,好长好长的白头发啊

河伯老而又老了,你也老了

老得比河伯还要快一些

河伯变成老了的你,在大地上东 奔西走

河水滔滔,好长好长的白胡子啊

东方有河伯,西方有河伯

北方有河伯,南方有河伯

河伯无所不在。有时候脾气好

有时候脾气坏

自从你老了,越来越把握不住

自己的脾气了

流浪的路上,每遇见一条河

你都想上前打听一番

问它到哪里去,问它从哪里来

真希望它用家乡话回答你啊

如果不是从家乡流来

最好也能向家乡流去

代替你把两岸的村寨重新爱一遍

因为你想回也回不去了

河伯老了,你也老了

河伯变成你了,你变成河伯了

河伯把楚辞唱个没完没了

边唱边叹气。你为什么沉默呢?

不知道河伯在想你吗?

河伯还在,你却不在了

【天问】

老天爷啊,你的眼睛瞎了吗?

东方闹地震,南方发洪水

北方的蝗虫密集得像下雨一样

西方的沙尘暴还没停,又开始打仗……

你为什么就是不管?难道你愿意天下大乱?

越乱你就越高兴吗?

你可以假装没看见,我看见了却没法忘掉呀

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感到疼啊

难道天真要塌下来了吗?

老天爷啊,你的耳朵聋了吗?

失去母亲的婴儿,饿得直哭啊

失去儿女的老人,在旷野上喊亡灵回家

可战场上的士兵还在击鼓鸣金拼命厮杀

他们明明不相识,为何愤怒得跟仇人一样?

难道没听见有人求你下一场雨吗?

还有人在求你:让他们的国王别再铁石心肠……

你为什么不救救这些可怜的人呢?

他们从来没有对不起你啊

你可以捂住耳朵,我却没法不伤心

只要有人哭,我也想哭了

老天爷啊,是你的心太硬

还是我的心太软?该怪你啥都不管

还是怪我管得太宽?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听不下去了

我都有些恨你了,掏出你的心来看一看吧

到底有没有啊?长的什么模样?

唉,我们真是白爱了你一场!

凭着一颗肉长的心,我都想骂你了

如果说的有什么不对,你就拿雷电劈我吧

拿冰雹砸我吧

可是如果我说对了,你就再不能这么下去了

再不能觉得人间的悲欢离合,与你无关……

老天爷啊,快睁开眼睛看一看吧

唉,如果我不骂你,还有谁敢骂你呢?

如果我不骂你,不替别人喊一喊

那我活着是干什么呢?

【错觉】

认识屈原的时候他已是老年

我忘掉他也有过童年、青年

他似乎一出生就比别人要成熟

认识屈原的时候他已是老诗人,

我忘掉他也写过爱情诗、朦胧诗

他似乎走到哪里都想着国家大事

认识屈原的时候他已是三闾大夫

我忘掉他也曾一无所有

他丢了官似乎都比帝王将相站得更高。

认识屈原的时候他已走在江边

我忘掉他从哪里来、怎么来的

他活了一辈子,就为了和那条河会合?

认识屈原的时候他总是愁眉苦脸

我忘掉他心里也有过甜

我产生了错觉:诗人都是苦水泡大的

有的还可能在苦水里淹死?

认识屈原的时候我已喜欢写诗了

同时喜欢每一个写诗的人

我忘掉屈原是第一个,是遥远的人物

总觉得只要还有谁写诗

谁就可能是屈原的替身

认识屈原的时候我有很多错觉

我并不认为这些错觉是真的

却相信错也错得那么美丽

屈原一开始就生活在错觉里

没有错觉,他就根本成不了屈原

诗人的错觉反而使世界变得真实

端午主题诗歌 亮相北京地铁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 端午节到来之际,一组以“端午和屈原”为主题的诗歌日前在地铁4号线的诗歌坊内亮相。

  据了解,本组“4号诗歌坊”主题诗歌将展示在京港地铁4号线第12号和第39号两列列车的车厢内和马家堡、动物园、西单、人大等地铁沿线的车站里,活动将持续至今年7月12日。这也是继京港地铁4号线“4号美术馆”之后,北京地铁线上又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郭沫若、余光中、洪烛、伊甸和屈金星等10位诗人的作品入选其中。

  身为屈原后裔,本期“4号诗歌坊”公益活动策划人、诗人屈金星表示,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其精神光照日月,其道德泽被千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同时透露,将在端午前夕推出一场他本人创作的《屈原颂》大型诗歌朗诵会,以此讴歌屈原精神,传承端午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据介绍,“4号诗歌坊”旨在利用北京地铁4号线地铁列车、车站展示空间,定期以不同主题展示国内外优秀诗歌,从而为乘客提供更为丰富的车旅体验。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长诗《屈原》节选

洪烛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荷马?

屈原的湘夫人比海伦还美

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太远,我有我的 云中君

他心中的神山叫昆仑:“登昆仑兮食玉英……”

郢都,玉碎宫倾的城市,和特洛伊一样蒙受耻辱

和荷马不一样的是,屈原

自始至终都站在失败者一边

作为战败国的诗人,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只剩下一柄佩剑:宁愿让它为自己陪葬

也不能留给敌人,当作炫耀的战利品

不,是他本人在殉葬啊

为了保住楚国最后的武器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离骚》是用血写下的

虽然我的诗人不是胜利者,他投身于水国

也拒绝向强敌屈膝。一个人的抵抗

比一个国家的命运还要持久

如今己两千多年了

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剑

#新诗经##封神榜#057期:【@洪烛】《流放的诗人》。“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而洪烛写《流放的诗人》却把帽子与鞋子全都不要,只留《离骚》于岸上,那是诗人血淋淋千年的脚印,身在绝处,诗在逢生,心在回响。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洪烛:物质时代的活着的诗歌烈士(原载子午编著《泛叙实派诗人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李犁

谁愿意谁就为诗歌死去吧。我不是不热爱诗歌,更不是怕死,我要做活着的烈士。其实这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你难道不觉得吗?在一种绝望中坚持写诗。绝望似乎比希望更令我感到兴奋。我要在有生之年就成为别人仰叹的雕像:瞧,他居然还会眨眼睛!诗简直比宗教还厉害。它甚至可以俘虏无神论者。这就是我的信仰。这就是我的诗经,每天都要念一遍。说实话,也只有我自己能听得懂。做一个茫茫人海里的托钵僧,把诗当成铁饭碗来端着,像祈雨般期待着天上掉馅饼,哪怕只落下几枚美的硬币,叮当作响。够了,这就是我精神上的零花钱……

——洪烛《洪烛谈艺录:我的诗经》


洪烛是这样一种诗人,没有宣言不用扬鞭,晨起开始劳作,日落依然不息。而且二十多年如一日。所以,洪烛不是那种以突然耸起的大厦来震惊诗坛的诗人,但他用成片成片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悄悄地把诗坛覆盖。就像那些因一两首诗歌震撼诗坛的才子们还缠绵在诗歌美梦当中,脚下的阵地以及城头的旗帜已经变换了主人。更滑稽的是这时那些山寨里的诗人们正为谁是大当家二把头的在互相谩骂和厮杀。

这足以证明诗坛的真正权威是作品。

任何闪亮的登场和牛逼的装腔作势都是一场大戏前面的点缀,真正的内容是后面的剧情。谁能把剧演完,并能吸引观众才是主角。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看谁笑到最后。现在虽然没到终点,但前半程洪烛以他均衡的速度渐渐地超过了有些领跑的人,并且还在继续。

洪烛占领诗坛用的是蚕食法,他在不动声色当中把自己的作品铺满山丘和荒漠。悄悄地旁若无人地在于无声处把诗歌的村庄编织成星如棋布。没有惊雷,但春雨弥漫,其方法和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

所有这些来源于洪烛对诗歌的一腔热血,还有更可贵的是坚韧和永不回头的献身精神。

记得一次我说在洪烛的生命里文学第一,爱情第二。他抢过话说:文学永远第一,没有第二。这是事实。为了能心无旁骛的写作洪烛一次次放弃了能结婚的爱情,为了保持对文学的激情状态,他甚至有点刻意地保留着大学毕业时候的生活方式:宿舍,自行车,背包,还有单身。他给自己永远在路上的感觉。

只有在路上他才能保持自己涌动的激情,和对事物敏锐地感觉,才不至于让庸常的生活和世俗的欲望把思维腐蚀和磨钝。才能使自己随时被灵感点燃并义无反顾地扑向文学。对待生活,他用的是减法,减去一切和文学无关的东西:琐事,职位,财富,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爱情和其他。

从这个角度来说洪烛是一个诗歌赤子,也是物质时代里最后一批浪漫主义的骑士。像他自己说的愿意做“活着的诗歌烈士”,所以他的年龄虽然已经不惑,但心态体貌还有思维都与80后们保持同一现场,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作品可以证明这一切。

我们在洪烛那些美丽的散文中,依然能看到青春的热度和对爱情清纯而新鲜的知觉,还有梦想,期盼和忧伤。他的心像绽开在早春柳树枝头的嫩芽,掐一下就有鲜活的汁浆迸溅。所以他写的维吾尔少女的诗歌《阿依达》才能那么热烈深情和刻骨,还有无法捉到的幻影和因距离而引起的永恒的伤感。

是啊,人生无力达到的地方太多!

美,梦想,还有青春和爱情都是永远翘望和热爱的阿依达,她仿佛就在眼前,可只能眼巴巴地张着嘴巴张望,因为眼前的一切清晰可见又隔着永远无法逾越的汪洋大海。尤其对诗人来说美好的都只能远看不可近玩。

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因梦想而美丽,又因梦想而变得不真实,甚至易碎破碎,从而不完美。

所以到了这里,洪烛诗歌表面上虽然还保留着青春写作的痕迹,但是作品的内核已经在悄然发生着蜕变。那就是浮在他作品上的青春期的雾气和躁动开始消遁,爱情到了这里不仅仅是青年男女心头的一点红晕和简单的愉悦和悲伤,更多的是通过爱情他窥见了人生,人生的真相和生活的底。由爱情进入人生,由人生去思索人存在的真实状态,这是洪烛诗歌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变化,也许他自己似乎还蒙在鼓里,但人生的体验和经验让他的诗歌在拨乱找正,去伪存真着;并凝聚着,直到挤出生活所有的水份,直到抵达生命的本质和根。

这是洪烛写作姿势的变化,但是表面上这些并不了然。这是因为洪烛的表述方式还保持着原来的步伐。依然是温良和谦和,依然是迈着不急不慢的清晨跑步似的均匀速度,依然是对万千词语的拣选和修剪,依然是优美的意象和有秩序的抒情。这让他的写作像红酒,柔和温敦还绵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品不论是表面的风格和格调,还是内在的心理范式都透着知识分子的性情和风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洪烛的写作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或者是后知识分子写作的开始?

当然红酒会导致过于缠绵和温和,真正的写作还需要烈性的白酒。所以洪烛还需要来点激烈,猛烈,大江奔泻和拍案而起。虽然这不是洪烛的长项,但是文中有胆是必须的。而且洪烛不可能永远是那个手拿鲜花宝剑,唇含警句的翩翩少年。鲜花要结出果实,宝剑终要出鞘。诗人必须需要大视野大气魄,需要驰骋疆场,需要一副鉄肩去担道义,需要一个胸怀去映日月。

洪烛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几年写作的《西域》、《李白》等历史和自然的长诗中就有意将自己的写作视角放大,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眼光去拷问历史和生命,去追索生命的目的和价值。这对洪烛来说是一个可贵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转身。我们期待他与胸怀一起打开的还有写作的剑鞘,放弃在修辞和形容词里的挑来拣去,而把他诗歌的剑法操练得简单直接,再简单再直接,并步步紧逼直至一剑封喉。

这对于洪烛和诗坛来说都是一种境界一笔财富。我和所有的诗友都期待着。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

@京东: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2015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22.60 http://item.jd.com/11598671.html



洪烛
《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4629.html

更多阅读

范文芳李铭顺结婚为何如此低调?(图) 范文芳李铭顺

范文芳李铭顺结婚为何如此低调?(图)昨天(4月15日),对范文芳和李铭顺来说,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两人在这一天正式注册成为夫妻。值得一提的是,范文芳和李铭顺注册结婚很低调,注册仪式只邀请新人双方家属参加,不接受访问。那么,范文芳和

电影《千钧一发》获奖拷问中国影视 千钧一发电影完整版

电影《千钧一发》获奖拷问中国影视如何再现先进人物艺术形象问题兰景林不久前,在上海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上,反映黑龙江公安先进人物生活、绝大部分演职人员为黑龙江公安机关非专业工作者的电影《千钧一发》获得了五个奖项。尤其是

2011版《长恨歌》赏析(高清组图+视频) 长恨歌名句赏析

【编辑:子乐】伟大诗人白居易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这曲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人间神话,就发生在盛唐时期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华清池是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宫苑园林,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当年唐明皇

声明:《抗战期间历史剧《屈原》为何轰动中国?图 屈原历史剧》为网友五月好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