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学名:Rubiacordifolia),又叫做血茜草,是一种茜草科攀缘植物。
【别名】:红茜草,茹藘、茹卢本、茅蒐、藘茹、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山野。茜草的枝条上有倒生刺,秋天的时候会开黄色小花。茜草的根可以做大红色染料,也可以做药,主要医些吐血、尿血、瘀血之类的病,所以才叫做血见愁。
茜草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故茜草又名:破血草、染蛋草、红根草等。茜草所染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Turkeyred(土耳其红)。
古文献中早有记述,《诗经》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等句。西汉毛苌传《郑风。东门之墠》云:茹藘(音虑),茅蒐(音搜)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茹藘,茅蒐,蒨(音茜)草也。(按:蒨草即茜草)
《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记?货殖传》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本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 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时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廷数尺,方甚中空有劢,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可以染绛……。”清代《物理小识卷之六》中亦有“茜草染紫”、“茜红以乌梅汤,退红以石灰水,退后茜不失铢两。”等句,《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对茜草也有许多解说。
六十多年前,杜燕孙在《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一书中,对茜草的染色有详细的解说,对色素成分也有说明“茜草根中之色素为茜素、茜紫素、赝茜紫素三种,茜素为主要者。此物含于根中成配醣体,若用硝酸沸煮之,则在根内发酵,而成素。茜素之体,存在于新鲜之茜草根中,微溶于冷水,易溶热水、酒精及醚中,溶于咸性液内呈血红色…。”古代不可能用硝酸来水解茜草配糖体,采用的是类似靛蓝的发酵水解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配糖体的甙键水解切断。然茜草素对棉纤维没有足够的亲和力,必须依靠铜、铝、铬等金属盐的媒染作用(古代就是采用红帆、蓝矾、白矾等天然重金属盐),在纤维和染料之间架起一座手牵手的“媒染”桥梁,以间接提高茜草素在纤维素上的亲和牢度。
茜草可以概分为东洋茜及西洋茜两类,东洋茜又因产地不同,而有印度茜、中国茜、日本茜等名称。就染红的的效果来说,西洋茜和印度茜皆远优于中国茜。中国、台湾及日本等所产的东洋茜,染色时其红色素较薄而橙色味较强,不若西洋茜与印度茜的鲜红。茜草染色时可用新采集的生鲜茜根,也可以使用中药店所购买的干茜根。
茜和蓝是出现於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染色植物之一。茜草的种类,主要有东洋茜、西洋茜、印度茜三种,其染出的色相并不一样。在中国使用的茜草是属於东洋茜,染出的色相是偏橙色的,红色的感觉较低。西洋茜另外也因为其叶片有六片的缘故,也被称之为六叶茜,东洋茜则是四叶,因此也被称之为四叶茜。西洋茜主要产於地中海沿岸之南欧区域和西亚区域,是属於多年生的草类植物,叶片为六片轮生,根部主要含有黄色和红色的色素。
中国古代的文献中,茜草在《诗经》中被称之为茹藘、《本草经》和《尔雅》称之为茅搜或蒨、《说文解字》、《山海经》称之为搜、《山海经注》称之为蒨草、《诗正义》称之为韎、《诗传》称之为韎鞈、《诗疏》称之为地血或牛蔓、《史记》称之为茜、《蜀本草》称之为染绯草、《陈藏器》称之为茜根、《土宿本草》称之为血见愁或风车草、四补草或西天王草或铁塔草或风车儿草或四岳近阳草、《救荒本草》中有土茜苗、《本草补遗》中称之为过山龙、《陶弘景》称为染绛草、《尔雅义疏》有驴繖子、《植物实名考》中称之为金线草、《松村植物名汇》称之为苗根,另外尚有地苏木、活血丹、破血草、红根藤等等。
茜草属于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份为茜素和茜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浅黄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剂则可染得赤、绛等多种红色调。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这是因为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和茜素反应,能生成色泽鲜艳、具有良好附着性的红色沉淀。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的红色底色,经化验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剂明矾多次浸染而成。
试过多次茜草染色,但国内市场的茜草总是不理想。西洋茜草难觅,国产的黄味太重,几种萃取方法试过很难达到土耳其红的状态:
看来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