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楼梦》是从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引出的,按流行本最后的篇章还是这两个人,叫做“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读书人往往不解:人们关注贾家的荣辱兴衰,前头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后面却又“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书里写道,经历过一番大起大落,贾雨村问甄士隐:“请教老仙翁,那荣宁两府,尚可如前否?”甄士隐的原话是,“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自作聪明的贾雨村仿佛悟得天机,笑道:“是了,是了。现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兰的已中乡榜,恰好应着‘兰’字。适间老仙翁说‘兰桂齐芳’,又道宝玉‘高魁子贵’,莫非他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的么?”
这是全本《红楼梦》的最后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实属不解;贾雨村有这个资格吗?他理解“石头”所记的命意或主旨吗?
读者知道,初名《石头记》的这本书乾隆中忽出于北京,仅八十回。至乾隆五十七年才有程伟元刻本,加多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改名叫《红楼梦》。当时的人们相信,“曹雪芹完成了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写作。”程本完成了全书的大结构,故事首尾完整,《红楼梦》因而迅速流传开来。其中一些重要情节的处理,如贾府日渐衰败,锦衣军查抄,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以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等等,都大体符合许多红学家的“权威”观点,学者认为,后四十回具有一定感染力量,某些章节如夏金桂撒泼、贾政作官、黛玉焚稿以及袭人改嫁等描写都写得较为生动。
随着时间推移,有人对高鹗“补”《红楼梦》的质疑日渐增多。
极端的反对者否定后四十回。其根本之点是说它背离了所谓红楼精神:结尾写贾宝玉科考中举,贾府衰败后居然又“沐皇恩”、“延世泽”等等,既有乖脂批的要旨,也不符合新时代批评家反封建的要求。此外,学者认为,后四十回过多地渲染了神鬼显灵、因果报应之类的迷信色彩,在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细节描写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与前八十回相左之处。
红学家多有赞《红楼梦》是一面镜子的。镜子映出万千气象,本来不足为怪;但《红楼梦》这面镜子非比寻常,其间影象且虚且实,真真假假,似有若无,却又诡异得让读书人莫衷一是。
胡适以后,关于版本的争论多起来了。红学家大多认同脂本系曹雪芹的原著,而后四十回则是“伪书”,是高鹗或者别的什么人的续作。问题变复杂了:一部书剩下半部,“解读”没了依据,读书人只好竖起耳朵聆听红学大师讲关于《红楼梦》的真故事,胆子再大一点,也只能借着脂评的片语只言去探幽发微。一时间,索隐、探秘之风大行其道,解读《红楼梦》变成一场猜谜游戏。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未完”。她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仍旧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点不同,跟生命的历程在变。但是反应都是所谓‘揿钮反应’,一揿电钮马上有,而且永远相同。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
惭愧得很,早年的我全然不曾有张爱玲那样的“揿钮反应”,而且相当一个时期内我手上也只有一个本子,即19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四卷本。后来知道所谓“甲本”、“乙本”,还知道了高鹗并没有说后四十回是他写的。我于是疑心,张爱玲之以为“红楼梦未完”,或许并非版本出了什么问题,反倒是因为她没看懂?
又在妄谈大师了。
回到正题:甄士隐的话靠不住。他说“太虚幻境即真如福地”,那里恰好换了一副对联,说是“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这等于说,就算甄士隐是“智贤”,他也识不破。甄士隐的话不算数。
而且贾雨村也没有真明白。书上写道:听过甄士隐的话,贾雨村心中恍惚,在“这急流津觉迷渡口草庵中睡着了”。然后又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找见贾雨村,“那知那人再叫不醒。空空道人复又使劲拉他,才慢慢的开眼坐起,便草草一看,说……说毕,仍旧睡下了。”
贾雨村从此一睡不起。
——因此贾雨村归结此书,说到底还是一个梦。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