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的简要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摘要:本文对《再别康桥》的意境、艺术特色进行了赏析,并简析了形成作者诗绪的原因。
  关键词: 《再别康桥》;意境;艺术;诗绪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1928年夏,诗人再次来到康桥,故地重游,一幕幕往昔的生活图景浮现在眼前。于是诗兴勃发,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康桥,即剑桥,意为安乐的桥,壮美的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徐志摩十分怀恋当年在剑桥的生活。他曾经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细致入微地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全诗共七节,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而来,悄悄而去的实景,透出了难以割舍的离情;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的简要赏析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以上三节里,诗人选取了金柳、青荇和潭水三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在这里,金柳、青荇、康河的含义,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第一层上看是写景,从第二层看是暗喻,三个意象暗示一种更深的感情世界:即对康桥生活和昔日梦想的怀恋。
  夕阳给柳枝镀上了一层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摇曳,倒映水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在诗人的心目中,这艳影就像新娘一样美丽俊逸,温润可人。
  在柔柔的水波中,青青的荇草在轻轻的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又仿佛是欢迎诗人的归来。对诗人来说,剑桥是他心所向往的圣地,水草能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令诗人羡慕不已。诗人也情愿做一条水草,去承受康河的爱抚。
  一潭泉水,本是青绿的,而夕阳映红了潭水,榆树倒映在潭水中,映照在浮藻间,那倒影就仿佛是天上的彩虹,又仿佛是诗人彩虹一样的昔日梦想的沉淀。它虽然被揉碎,但依然美丽,如同彩虹。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快乐也达到顶点。诗人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梦的“痴想”而来。他如当年一样撑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漫溯,去寻年轻时彩虹一样的梦。也希望如当年一样,同学友一起,披星而归,放声高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但梦能寻到吗?诗人没有找到旧友。现实的处境,人事的变迁,使得这位本来忧郁的诗人无法高兴起来。消失了的梦无法追回,因此,他不能放歌,只好沉默,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诗人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这一节在诗绪上是一个转折。在诗的情绪达到高潮时的这一转折,使诗境依旧复归而沉于寂然,使全诗的情绪变得抑郁深沉。
  如果要问这苦涩的情绪的缘由,大致而言,是因为他理想生活和感情追求一再受挫。徐志摩长期接受英美式资产阶级教育。他的理想,事实上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但是,他的政治理想在军阀混战的旧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作为中国资产阶级开山诗人,他的内心不无悲凉之慨。另一方面,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他对爱情的追求,热烈严肃,大胆坦诚。但理想的破灭,爱情的失落,使这位中国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兼中国资产阶级“末代的诗人”,只能“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了。
  而写《再别康桥》时,也许是他的苦恼接近于最深的时候,因此,也是他最易幻想的时候;唯有幻想的支持,他才有勇气来寻找旧梦,也才有激情把这难言的心事形诸诗句,而且还能表现出一种飘逸、潇洒的姿态。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终于悄悄地走了。“悄悄”可以理解为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的事喧嚷于人,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之义。与康桥的再别,是一位感情纯真的诗人与自己隐秘的感情世界的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另一方面,是想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
  总的起来说,这首诗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和暗喻,表达了诗人对旧梦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以1927年为界,他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创作追求光明与自由理想,歌咏大自然,提倡个性解放,贯穿着爱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后期诗作,虽也不乏积极进取的篇什,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于是他苦闷、怀疑、失望,表现了较浓厚的消沉悲观的倾向,思想上处于矛盾和混乱状态。在他的诗作中,最有特色的,还是那些“从心灵深处来的诗句”,以及他的部分抒情诗。《再别康桥》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实际上是与近代的个性解放思潮有着某些联系的美学范畴。从这个角度讲,《再别康桥》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其一,构思新颖是其特色之一。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与“西天的云彩”告别。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再次,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其二,艺术表现的凝练是其又一特色。诗人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把自己丰富、复杂、难言的感情,表达得简洁、单纯、凝练,真正达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的艺术境界。
  其三,在艺术形式上,诗歌兼有闻一多所提倡的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的特征。在诗行的排列上讲究建筑美,诗行两两错落有致,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诗的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大体上每行三顿,追求音节的波动和韵律,具有极强的音乐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 色彩绚丽的词语和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美的享受和流动的立体感。由此奠定了《再别康桥》在徐诗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王永胜,李素荣.《再别康桥》与徐志摩的心路历程.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2] 李惠霞.人如其人,诗如其人——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社会纵横,20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428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林仰《少年游早行》赏析 早行 黄庭坚 赏析

原文地址:林仰《少年游早行》赏析作者:风从梦里来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注释:霁:雨后、雨后的天色。作者介绍:仰字少瞻,福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 陶渊明诗歌赏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杨树临风 出自:踏雪寻梅 浏览/评论:1,299/3 日期:2007年5月18日 05:5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归去来兮辞晋·陶渊明●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声明:《《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的简要赏析》为网友草色烟波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