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秋节的小长假,正赶上未婚妻刚刚结束在呼和浩特的学习,去大同转车。于是我萌生了与她在大同汇合,一起来一个小型中秋雁北游的念头。
我在小长假的第一天下午乘动车于晚间抵达北京,在北京西站换乘卧铺后在第二天清晨抵达大同。清晨的大同浸润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我就是这样撑着雨伞,第一次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文物大省——山西省的土地。
雨雾中的大同,天亮得很晚,即便到了8、9点钟雨停后,依旧是雾汽茫茫。尽管天气不好,但时间不允许耽搁了。
我们计划先行前往应县,待结束应县木塔之旅后再返回大同游览云州故寺。我们与两位应县当地人一起拼车,从大同火车站站前出发,走206省道,途经怀仁县,约上午10时左右进入应县境内,同车人得知我们是旅游的,快到应县县城时还告诉我们若是平时的晴天,此刻在公路上就可以远望到木塔的雄姿了。可今天尽管一路上浓雾渐散,但依旧是雾汽障目,不见木塔。
约上午10时30分许,我们终于抵达了木塔脚下,简单垫了垫肚子后,我们开始精心地欣赏壮美的木塔(下图)。
应县木塔高67.31米,第一塔身层直径为30.27米,而我国体积最大砖塔辽中京大明塔的基座直径近37米,但大明塔收分较大,因而视觉上应县木塔比大明塔要粗壮。
应县木塔外观上五层六檐四平座,多的那一层檐是第一层的副阶,二层往上有平座(参见下图)。从结构上看,平坐内也具有层级的构造,所以通常称平座层为暗层,有了明层、暗层之分。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大,年代最久远的高层木结构建筑,代表着我国古代木结构营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其实应县木塔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所有工程技术最杰出的代表。
用任何词语都难以描述此塔构筑技艺的绝伦逸群,我们就来看看来过应县的皇帝对此塔的赞美吧,下图为正南面第五层檐下悬挂的明成祖御书“峻极神工”。
关于此塔的年代,最传统的说法是辽清宁二年(1056年),依据就是正南面第三层檐下正中悬挂的“释迦塔”牌匾(下图),“释”字左侧上书“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字样。
从正南方向远望(下图左),就能发现塔身第二层西侧的檐柱连带门窗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对比1960年代的彩色照片(下图右),可见半个世纪前的倾斜程度还不是很严重。
此塔木结构的损坏,的确是最近几十年逐渐加重的。破坏最严重的,是在西南方向(下图为在正西方向所拍,从这个方向拍塔,可以见到木塔扭曲变形最严重的一面,第三层亦可见倾斜)。近年来第二层塔身的倾斜愈演愈烈,其病根主要便在民国年间那次失败的维修。
1934年的那次维修,拆除了木塔各层的泥夹墙和斜撑(参见下面的黑白照片,可见各层的泥夹墙),换成了现在的门和窗,这样一来,就严重削弱了各层每面四根檐柱之前间的联系,降低了各明层的刚度和承载能力。由于应县位于雁北地区,常年盛行西南风,因此木塔塔身二层明显地向东北方向倾斜。
民国年间维修时拆除的泥夹墙其实对保持刚度很重要,在单层木结构的研究中常忽视这一点。对于应县木塔这种木构高层建筑,可以认为由枓栱铺作层、平座暗层、明层等依次叠压而建(下图可见)。枓栱铺作层和平座暗层由于构件繁多,且高度小,所以刚度相对较强,不易变形。但各明层的檐柱,由于高度较大,檐柱间联系构件较少,刚度本身就较弱,再拆除了泥夹墙,其刚度就所剩不多了。
木塔的下面几层受力较大,但各层的用材却是一致的,应县木塔的用材介于《营造法式》三等材和二等材之间,更接近二等材。在各层都为二等材的情况下,所以最下面几层易遭到破坏。
但木塔的第一层有较厚的砖墙,有效的维持了刚度(下图中上图可见第一层外檐下的厚墙,下图中下图可见辽塑大佛所在的第一层塔心室还有内槽的厚墙)。所以木塔受损最严重的就是第二层。
下图可见严重斜倾的二层檐柱(正西面所拍)
同时,二层的铺作全部使用下枊(见下图,图中可见第一、二层檐下枓栱),下枊的使用也是破坏的一个因素。全塔上下使用下枊的只有一、二两层檐下,三层檐往上以及平座枓栱都没有使用下枊。
此外,一层檐柱上的铺作并没有都使用下枊,一层转角铺作中列栱上的出跳端上为两杪正华栱(见下图)。
而二层则不同,转角铺作中列栱上的出跳端为两杪华栱,第二杪华栱跳头上出双下枊(见下图),二层的枊用的要比第一层多。
对于枊的作用,传统的说法是降低出檐的高度,可事实果真如此么?博友国保曾在博文中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枊是为了解决铺作里跳平正界面与屋顶斜面的矛盾,传递斜向的力。
关于下枊的作用,现在用受力分析图简单说明一下:
下图为没有使用下枊的普通双杪五铺作:屋顶的载荷为N,N可以分解为作用在外檐柱柱头上的压力N和一个促使铺作向内倾翻的、绕栌斗底部中心O的力矩M。
下图(博友国保拍摄)为沁县清和观的铺作破坏,铺作向内倾翻,图中的构件为假枊,相当于普通的华栱。
下图为有使用下枊的单杪双下枊六铺作:作用于枊尾的屋顶的载荷为N,由于下枊斜置,N可以分解为垂直为枊身的压力N’和顺枊身的推力T。N’又可以继续分解为作用在外檐柱柱头上的一个向内倾斜的压力N’和一个促使铺作向内倾翻的、绕栌斗底部中心O的力矩M。但这个内翻力矩M与顺枊身的推力T对O点的力矩平衡掉了。
这样看来,下枊的使用能有效的避免铺作内翻,但代价是柱头受到一个向内倾斜的力N’。对于通常的木构殿宇,由于负载并非很强,檐柱之间连接稳固,还有墙体的支持,所以基本见不到檐柱向内倾倒的现象发生。
而木塔则不同,这个柱头上所受的向内倾斜的力起了作用,于是使用下枊最多的第二层檐柱,檐柱柱头出现了内倾(下图)。这也是在高负载下,檐柱之间缺乏刚性连结的情况下,下枊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于传统的说法,下枊的使用是为了降低出檐高度,则是次要的作用,比如用四杪华栱,不用令栱,也可以实现与双杪双下枊七铺作等效(参见下图奉国寺的枓栱)。
至于应县木塔第三层檐柱的倾斜,我觉得是第二层带的。
木塔现在已经不允许游人登览了,只能奉上一张画册上的第五层塔心室供奉的佛像(下图)假想一下登顶的感觉,第五层塔心室供奉毘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完全按《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布置,毘卢遮那佛置于中央,结智拳印。
总之,木塔的损坏在加速,希望能尽快得到合理的修缮,保护住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
最后奉上一张东北方向所拍木塔的照片(下图),这个方向上各层看起来尚无甚倾斜,希望将来合理修缮后的各层各面,都能像这张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