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生效后,苏联在1956年同意协助中国建立坦克生产线以制造T-54。在1956年中国获得了T-54A的技术资料和样品。与此同时,在苏联工程师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坦克厂(617厂)也在包头建设完成。最初的T-54A装有苏联提供的配件,后来全部改用中国生产。到1958年12月,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中国造T-54A开下了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开始生产完全独立制造的T-54A。195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建国十周年大阅兵上,32辆中国造的T-54A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由于该型坦克于1959年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它被命名为59式。1959年底,被正式命名为59式坦克。59式坦克亦是中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
从1958年生产出第一辆,1959年定型生产开始,经过30多年改造和完善,衍生出其改进型系列,在其用途的扩展中又研制出几种变型车,形成了以59式坦克为基型车的一个车族。
从1963年3月开始,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开始生产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总共有超过10,000坦克被制造并交付到解放军和国外用户手中。至少6,000辆59式坦克包括改型今天仍然在解放军中服役,而且这些坦克很有可能还要继续服役到下一个十年。
59式坦克在诞生的年月,其水平与当时服役的如美国M-48、日本61式等坦克比较,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从防护和机动性方面分析,也优于英国的“逊邱伦”坦克。
总体性能
59式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采用前苏联式传统的圆炮塔式结构和总体布置方式。整车总体结构分三大部分,即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传动舱。驾驶舱位于整车的左前侧,战斗舱位于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坦克中部位置,动力传动舱位于坦克的后部,发动机横置,用隔板与战斗舱隔开。
59式坦克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
该车装甲防护以结构防护为主,车体用轧制装甲钢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倾角,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约100毫米。装甲炮塔为不等厚截面的铸造件和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其前部装甲厚约220毫米,外廓呈流线形,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
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车长有1个可以360度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TPK-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门周围装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供观察用的MK-4型潜望镜。在炮塔左侧前边装有1具供炮长观察用的潜望镜,这2个潜望镜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转动。驾驶员有1个向上抬起并向左旋转开启的舱盖,舱前有2个潜望镜,其中的1个可换成红外潜望镜进行夜间驾驶,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乘员靠昼间光学仪器向外观察。
火炮为一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身管长5350毫米,在身管前端装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发射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火炮的直射距离为1070米(钨芯穿甲弹初速为143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程为16千米,高低射界为-5°~+18°,战斗射速为7发/分。
该坦克装有高低向单向火炮稳定器和水平向电驱动装置,高低向稳定精度为±1密位,稳定瞄准许角度范围为-3.5°~+16°。车长通过目标指示器超越调炮时水平最大瞄准速度为10°/秒,炮长通过操纵台操纵时水平瞄准速度为0.05~10°/秒,高低瞄准速度为0.05~4.5°/秒。
辅助武器有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枪弹500发)、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枪弹3000发)和一挺由驾驶员操纵的7.62毫米航向机枪。
该坦克采用12150L柴油机作动力装置,为V型69度夹角,12缸,强制水冷压力循环润滑、四冲程直滑、四冲程直喷式柴油机,额定功率520马力,额定转速2000转/分钟,最大扭矩2256±98牛·米,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转/分钟,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转/分钟,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克/千瓦·时,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克/千瓦·时。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有空气起动和电起动两种起动方式,并备有冬季起动的加温系统。
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为机械式,采用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离合器和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带式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减速器。
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每侧各有5个双轮缘大直径负重轮,1个诱导轮和1个主动轮,在第1、5负重轮处装有叶片式液力减振器等。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每侧91块。
该坦克的通信设备为A-220型或A-220A型调频电台,频率范围A-220型为20~22.375兆周,A-220A型为20~27.175兆周,最大通信距离16公里。
该车配有灭火装置,由半自动灭火系统和手提式灭火瓶组成。在坦克的尾部还有产生烟幕伪装用的两个电点火烟幕筒,一般只在临战状态才安装使用。
59式中型坦克有多种改进型,诸如59式(双稳)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WZ-l20A)、59-2式中型坦克(BW-l20B)、59-2式指挥坦克(BW-l20B)、59式扫雷坦克、59改中型坦克(B-59G)、59-2A式中型坦克、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BW-l20K)、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BK-l940)、ZTZ-59D1式中型坦克(WZ-120C)。另外,在59式中型坦克底盘基础上,还发展了几种变型车,如64式重型履带牵引车(WZ-411)、64式中型坦克牵引车(WZ-652)和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WZ-651)等。
衍生型号
59式
59式的基本型号,仿制自T-54A,但没有红外线探照灯,1957年投产。
70年代中期,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出台,中国军队在1975年左右提出:要以主战坦克的现代化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陆军。而当时作为中国坦克骨干的59式在长达近20年的生产中,其火力、防护、机动性能方面几乎没有提高,综合作战性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坦克技术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约为30年左右;与苏联的差距也在20~25年以上。为了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对59式坦克进行升级改造,推出了一系列改进型号,以此来提高装备部队坦克的水平。
1979年进行了改进设计,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转向液压助力系统、热电偶传感器的自动灭火装置、车体屏蔽裙板、伪装天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和便于开启的安全门等。经过改进的该坦克在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机动性、降低乘员疲劳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后来老产品的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装备中国部队。
随着技术的发展,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装的100毫米线膛炮可发射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钨头穿甲弹初速为1435米/秒,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59-I式
59式的改进型,装有69-II式100毫米线膛炮、激光测距仪、液压伺服系统、简易火控系统、自动灭火抑制系统和橡胶制履带挡板。59-I式亦有装备不同装甲及火控系统的型号。
59-II式
生产商编号为WZ-120B
59-IIA式
美国称为M-1984,有两种衍生型:
1984年底中国第一 拖拉机制造厂等单位开始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1985年10月制出1辆初样车,安装了带有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引起弯曲,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
采用了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火力精度高,系统反应时间短。使用这套系统,坦克可在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实施准确打击。该系统对静止目标的反应时间≤7秒,对活动目标的反应时间≤10秒;用脱壳穿甲弹射击时的有效射程对固定目标不低于2500米,对活动目标为2400米以上。车首挂装复合装甲、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同时采用热烟幕和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
- 装了炮长微光夜视瞄准镜、车长微光夜视仪、驾驶员微光夜视仪,实现了全夜视化观瞄,夜战能力大大提高。
- 车首挂装了国产复合装甲,两侧挂装了侧屏蔽裙板,炮塔两侧各装四具烟幕弹抛射装置,其整体防护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烟幕弹的射程可达100米,烟幕屏障宽60米,高8米~10米,烟幕持续时间为2分钟。
- 增装了推土装置。该车在车体首下装甲板上挂有一个推土铲,用于挖掘坦克掩体与清除路障等,挖一个坦克掩体约需20分钟。
在59-2A中型坦克基础上,还研制了59-2A式扫雷坦克和59-2A式指挥坦克。59-2A式扫雷坦克与59-2A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将车首安装的推土铲,换为机械扫雷器;59-2A式指挥坦克则增装1部CW176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3发炮弹。
59-IIA式指挥型
59-IIA式排雷坦克
59-G式
是对中国制坦克加装国外(西方国家)技术的研究试验型,有两种型号:
B-59G
BW-120K:换装美国M-256式120毫米滑膛炮
59-D式
59D式,又名WZ-120C,在1990年代,开发,用于替换所有老旧的59式。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求59D式必须加入新技术以应付将来的地面作战。59D式装有爆炸反应装甲、新型坦克炮、被动式夜视镜及新型火控系统,12150L柴油发动机被580匹的12150L7柴油发动机取代,59D式的衍生型有59D1式。
59-P坦克
62式(轻型坦克)
195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提出研制一种轻型坦克,以应付中国南部的恶劣路况。1958年设计出由59式坦克改进而成的62式轻型坦克,62式只保留基本部件以降低重量。于1963年正式装备部队,到1978年共制造了约800辆。
62式轻型坦克全重21吨,装有62式85毫米线膛炮及3挺机枪,改进的62-1式激光测距仪,炮塔外部加装储物架。62式的衍生型包括79式装甲回收车(只有原型)和82式推土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在越南使用了62式轻型坦克,但62式薄弱的装甲容易被手持反坦克武器(如40毫米RPG)击穿。大量62式轻型坦克在战斗中战损,使得解放军决定开发第二代主战坦克。
2000年,推出了62式坦克的改进升级方案,换装新型焊接炮塔及更稳定的105毫米线膛炮、新型火控系统、夜视装置、烟雾弹发射器、爆炸反应装甲。
69/79式
69式坦克主条目:69式坦克
69式及79式是由617厂(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以59式为基础开发的改进型,只少量装备解放军,但在80年代有超过2000辆该型坦克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
其他
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73式抢救车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后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手摇式吊架和驻锄等装置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对失去自行能力的车辆能实施刚性牵引;对淤陷或坠岩的车辆利用绞盘施行拖救,拖救时将驻锄插入地表以防履带滑移。该车和其他工程车辆相配合可完成战地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车上备有可拆卸的手摇式吊架,起吊重量可达1000公斤,可以用于更换发动机及其他部件。
84式装甲架桥车
653式装甲回收车
变种型号
北朝鲜以59式坦克改装的170毫米口径“谷山”M-1978自行火炮。巴基斯坦的塔瓦西重工业由59式坦克改进研发出“阿兹拉”主战坦克,“阿兹拉”共采用了54项改进技术,其中包括:125毫米线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尾翼稳定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FS)及高爆弹,采用半自动装弹及稳定影像火控系统。
730匹发动机以提高机动力。
优质的悬挂系统。
装有改良的爆炸反应装甲及反地雷底部装甲版。
59式坦克的衍生型是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巴基斯坦陆军的主要装备。
伊朗亦有生产59式坦克的衍生型T-72Z(并非T-72主战坦克)。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和伊朗都装备了59式坦克及其衍生型号并投入战争。
技术数据:
全重:36吨
乘员:4人
全长:9米(炮向前)
车宽:3.27米
车高:2.4米(至炮塔顶)
车底距地高:0.42米
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
平均公路速度:30~33公里/小时
最大公路行程:440公里
最大爬坡度:30度
最大侧倾坡度:30度
越壕宽:2.7米
越垂直墙高:0.8米
涉水深:1.4米
潜水深:5.5米
主要武器:1门100毫米线膛炮
辅助武器: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7.62毫米航向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