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指数2.0版
2014/11/7新民周刊
中国统计数据面临挑战,这次不是造假的质疑,而是统计方法无法反映中国经济现状的质疑。
独立投资研究机构Gavekal指出,李克强指数不是了解中国经济全貌的好指标,更多地反映了中国重工业发展的状况。
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表示,要真正了解他所在的辽宁省的经济状况,他宁愿关注另外3个指标:用电量、铁路货运量以及贷款发放量。这几个数据无法人为造假,客观实在,确实反映了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此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明“克强指数”,将上述三大数据加权平均,被认为更准确地提前反映了中国经济。
当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变化,统计数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目前一味以上述数据作为指标,可能出错。Gavekal指出,电力指数只能代表金属行业的起伏,而无法反映整个经济体的状况。铁路运量也是类似,中国铁路货运的对象主要是煤,而这些煤主要用于火电厂的发电。考虑到中国的GDP数据在准确反映经济状况,上有欠缺,GDP的波动性并不是很大,我们更应该关注GDP的变化趋势,而不是小数点后面的微小变化。
统计方法面临挑战,全球的创新与服务GDP被低估。
美国《第二次机器人》革命一书中指出,根据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的说法,对于整体经济来说,官方的GDP数据并没有把每年给生产率带来0.4%额外增长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价值计算在内。请记住,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每年生产率的增长基本都在2%左右徘徊,因此,新产品的贡献率并不是很小的一部分。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军发表文章《我们真相信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吗?》,认为“这些年来被广为流传的消费不足的观点有被夸大之虞”,统计核算中可能存在系统偏差,相对于产品型的消费开支的统计估计,我们的统计调查对日益增长的居民服务需求开支的估计不足,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缺乏系统可靠的推断资料。尤其是当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居民住房商品化和自有住房普及之后,统计当局未能恰当估计出“推断租金”,低估了居民的住房需求开支。在教育、医疗和金融等领域的需求开支的估计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有所修正,在2005年公布的首次经济普查(普查年是2004年)的结果中,国家统计局承认服务业的增长被现有的统计方法低估了。例如,根据普查结果的修正数据,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被低估了2.13万亿元,占了被漏损的GDP的93%。
虽然此文引起广泛争议,但只看制造业、只看重化工业,而这些行业恰恰被产能过剩所纠缠,远远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
李克强总理9月在天津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格外强调了中国的就业与创业,这是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如果全面推动就业改革,中国的税收、统计数据等将发生一系列变化,细化服务、就业、创新等指标,成为中国经济更准确的风向标,而不是市场朝东我朝西。
国家统计局中国出台新统计指标,和讯网撰文《中国出台新统计指标耐人寻味李克强指数已过时?》,就指出统计数据从数量到数量质疑兼顾的转变。
9月13号,中国国家统计局向公众宣布“基于需求的反映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统计指标体系”诞生,该局10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实际GDP增长率放缓至7.3%。统计局选取了GDP增长率、债务余额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率、城镇化率、R&D经费与GDP之比等40多个综合指标,以期可以反映经济数量、增长质量以及结构变化。
市场表示谨慎欢迎,但指出细节并不详实,选举的理由、编制的办法不够多透明,反而充斥了自我溢美,官方部门自我表扬是常态,但希望誉美之外,有更加透明而详尽的信息,提升中国数据的信心指数。
中国统计面对挑战,刚学会制造业体系统计,就要进入消费时代,刚开始针对中小企业,就有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涌现,即使方法科学,还有地方的造假可能。克强指数1.0版反映制造时代,现在需要2.0版。
没有完美的数据,只有尽可能真实的数据,尽可能科学的方法,目前的方法是否科学真实,统计局,公布细节吧。我们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