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
《收收藏藏》(103)淮南牛肉汤穿透千年历史文化的力量
2013-11-25 15:37:37 来源: 中安在线(合肥)作者:淮南新闻网 沈国冰
历史抖落一身烟尘,让我们的手上多了一碗牛肉汤。它让我们引以为傲,遐思无限。
你来过淮南吗?
每当我们迎接远方来客,我们总是这样发问。其实,我们之所以这样发问,那是因为我们要为下面的对答埋下铺垫。为此,我们显得很有底气。那是一种淮南人的底气。
那你吃过淮南的牛肉汤吗?
这是我们接下来要问客人的一句话。客人的回答,总是中了我们的预设。然后,我们豪气地告诉他们:没吃过淮南牛肉汤,说明你没有真正来过淮南!
历史宛如一条大河,在我们面前滚滚流淌。
有人认为,淮南牛肉汤发端于汉淮南王刘安。还有人认为,淮南牛肉汤从宋太祖赵匡胤而来。这样揣度,显然都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一厢情愿。缺乏深入思考、严谨考证和史料依据,更难符合历史常识。
翻开史卷,时间的尘埃溅落一地,激起层层涟漪,我们的思维和眼光在荡起的余波中久久回旋。
回视,在漫漫的农耕时代,我们这些农耕民族,依靠什么而活?又怎样代代相传,繁衍不绝?—这是不可回避的答题,也是别无选择的应答。答案十分明了:那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的,土地养活了我们。在遥远的蒙昧,我们的先祖,他们驾驭着耕牛,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翻耕土地,播下种子,收割庄稼,创造灿烂的农耕文明。
没有耕牛,也就没有农耕文明,恐怕也难有汉族的延续。我之所以描摹以上的图景,还原汉族的先祖,他们如何站在中原的田野上,驾驭着耕牛,翻耕赖以延续后代的土地,那是要说明,耕牛对于汉族的先祖,那是怎样的财富、怎样的敬畏、怎样的爱惜!耕牛之于农耕民族,就是生命线。那么,我们的祖先怎么会轻易宰杀耕牛?如果我们的先祖不能轻易宰杀耕牛,我们哪里来的牛肉汤呢?
汉族并不是食肉民族,而是以“食草”为主。与牛肉相连的两个历史名人,一个是弦高,一个是庖丁。前者是一个商人,当他突遇秦军,他的国家名节使他不惜花费个人巨资,购买了十二头牛,以郑国国君使节的名义前来犒劳秦军,从而智退秦军,挽救自己国家于危亡,他的行动借助于牛而名传千古。至于庖丁,他不过是一个屠夫,只是杀牛时技艺高超,而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记忆深刻。这一点说明,牛早已生活在中原,非常珍贵,为汉族所使用,并非外来物种。但是汉人对牛肉的食用方法,并不精细,更缺乏创新。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中的好汉们,食用牛肉的方法不过是“切两斤熟牛肉,上一坛子好酒。”
牛肉汤在等待着以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把它送往遥远、陌生而富庶的中原。
让我们把审视的目光定位在赵宋。当手握重兵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黄桥驿发动军事政变,一袭黄袍加身,开创大宋数百年基业,成为宋朝的首任皇帝时,他却并不知道,在他身后,宋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因为,历史在那个时候开始谋篇布局:北方游牧民族兴旺崛起、英雄辈出的时代,恰恰被宋迎头赶上。首先和宋交手的是辽国,崛起于今天中国东北以渔猎为生的辽人,让北宋吃尽苦头,当然也让历史多出了一些耀眼的光环,比如杨家将。紧随其后的,是西夏。直至女真族建立的金,发动靖康之变,导致宋差点灭国。金兵的铁骑越过黄河,直抵中原,却在淮河戛然而止。中原风情万种的美女,丰富的物产,广博的土地,让金人垂涎欲滴。然而,中原的汉人,也不是没有汉子,岳飞、韩世忠,都是那个时代汉人中男人的杰出代表。梁红玉,就是那个时代,汉族女子的典范。那些豪杰英烈,铁血不屈,鏖战沙场,宁死不降,固守着南宋最后一道防线和颜面,书写了怎样一部宋金对峙的风雪历史?
我们可以遥想,在辽远的北方,游牧民族金人,他们的牛羊成群,如同天上的绵绵白云,低伏在草原里。他们以牛肉、羊肉为主食,以牛奶、羊奶为甘露。所以,牛羊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
战争的背后,是后勤补给保障。打仗,打得是粮草。跨在马上的金军,终于把牛肉汤带到了中原,带到了南宋和大金以淮河为军事分界线,长达100余年的拉锯、退守、归位。
我们可以这样想像,那些同样的汉子,他们从遥远北方,铁骑如风,掠过中原的田野、树木、池塘,饮马淮河。他们怎么吃得习惯中原的稻米高粱?他们还是习惯于游牧民族的牛羊肉。于是,在一天早晨,一个金人,他提着圆月弯刀,来到跟随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原在草原长大的牛,只那么一刀,鲜红的血,喷溅在中原的土地。牛,轰然倒地,看了他最后一眼。再一刀,划开牛腿,一整张牛皮旋即揭下。他熟练地剔骨、割肉,一大块冒着热气的新鲜牛肉和大根牛骨,扔进早已支好的大锅,下面柴火升腾。须臾,一大锅牛肉汤,带着四散的香气,飘荡在金军驻扎在淮河平原的军帐。
牛肉汤,完成了从北方游牧民族到中原汉族的漫漫旅程。毫无疑问,这就是淮南牛肉汤的来路。而淮南这个地理概念,在当时泛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袤区域,与今天的淮南仅代表一个行政区划,毫不相干。今天的淮南,与历史上的淮南,亦不能齐肩。今天的淮南,不过继承了古淮南的衣钵,世袭了古淮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问过淮南的完颜先生:你为何要在淮南开牛肉汤店?完颜先生淡然告诉我:我的先祖,完颜阿骨打,不是在宋时把我们游牧民族的主食—牛肉汤,随着铁骑,带到了淮南吗?
历史以它独特的记忆方式,回馈给我们以美食。然而,我们还是要讲述历史,以寻求美食脱胎而来的证据。女真从1115年建立大金,统治了今天中国东北、华北大片土地,以淮河为界,和退缩的南宋对峙、拉锯。换句话说,偏安的南宋,凭据淮河与强金作困兽犹斗。不过历史经常以反常的手法收场,1234年,大金却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丧命。女真未能入主中原,却洞开了中原的门户,让另外一个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吞并了一息尚存的南宋。蒙古人入主中原,元朝宣告诞生。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在它治下的98年里,在一贯种植稻米的中原土地上,大规模饲养牛羊马成为国策。蒙古人曾经幻想,把中原变成如同北方塞外一样的广阔草原。正因为如此,牛的数量激增,在满足耕种土地动力需要之余,渐渐才被汉族人用来食用。由此,牛肉汤在中原大地得到发展、壮大、成型。
牛肉汤,不是谁发明的,也不是谁最早发现的。更直白一点讲,牛肉汤是一种饮食方法;更贴切地说,牛肉汤是食用牛肉的一种方式而已。比如,今天淮南牛肉汤的作料中,花椒、姜、葱、辣椒,有很多都是伴随着张骞的西域之行,才来到中原,之后才被加入牛肉汤中。比如,今天淮南牛肉汤的配料中,粉丝、千张、豆饼,也只有当豆浆偶遇石膏,豆腐发明之后,才成为可能。所以,牛肉汤作为牛肉的食用方式,显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固定不变,在宋、金时代,它从遥远的北方而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演进,内容逐渐丰富,以至形成今天的风格。或许,当初,北方游牧民族端在手上的牛肉汤,不过是一碗汤水里散落着数片牛肉而已。
在汤汤的历史长流中,以女真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向往中原,但却以另外一种方式,赶赴而来。然而,当他们来到中原之后,却发生了逆转,汉族以博大的襟怀将他们融化,于是,金人不再是金人,他们成为汉人中的一员。汉人教会了他们种稻,他们教会了汉人养牛。他们互相融合,不分你我,无法分开。如同牛肉汤,成为所有人的喜爱。
淮南牛肉汤,是一幅历史画卷。透过淮南牛肉汤的氤氲,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碰撞的火花照耀时空。我们看到风波亭里的岳飞,我们看到了靖康北掠的筚路蓝缕,我们看到了铁骑南飞的猎猎战旗。最后,汉人和金人,他们冰雪消融。汉人翻身上马,金人踏镫落地。最终,他们融合为一个人。所以,当我们端起一碗淮南牛肉汤,我们总会臆想那些封尘已经的历史,那些融化于汤中的文化符号。展现开来,一串串,延续千年,绵延不绝。今天,研究宋、金历史,寻找淮南的那些过往,怎么能离开牛肉汤呢?
淮南牛肉汤,是一种精神凝炼。透过淮南牛肉汤,我们可以洞察淮南人的性格。从量的角度来看,牛肉汤象征了淮南人的混元大器;从作料配料种类来看,牛肉汤象征了淮南人的包容度和融合力。于是,淮南的男人,个个彪悍粗犷,人人英雄气概、力拔山兮,个性刚强、宁折不弯、落地有声。淮南的女人,身形窈窕,皮肤白嫩,长发如瀑,杨柳扶风,如水葱、如嫩藕、如白茭,性格泼辣,忠贞坚韧。一碗牛肉汤,映照出淮南人果敢、干练、开拓、敢为的精神元素。
淮南牛肉汤,是一个文化符号。淮南牛肉汤的麻辣鲜咸,恰恰符合了徽菜的全部特质,是徽文化的最好注脚。站在上窑山上,俯瞰窑河,运送寿州窑瓷的木船白帆点点。回望八公山下,鼓角嘹亮,箭矢如雨,洛涧半渡。淮河奔流,臂弯怀抱,铅华洗净。今天,我们研究淮南文化,探寻淮南历史,开掘淮南历史土层,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开启文化强市征程,都绕不开淮南牛肉汤。金人的铁骑,一路尘土飞扬,却在中原的大河淮河尘埃落定。穿越千余年历史时光的隧道,牛肉汤在淮南散发出难以复制的异香。
历史在淮南这个地方,抖落一身月光,映照出淮河波光闪闪,书写了牛肉汤的不朽传奇。
淮南牛肉汤,留给我们的不止是美食,还有更多的无尽遐想。
端起它,如同捧读一部沉甸甸的历史,荡气回肠,充满力量。品读它,让我们这些淮南人豪气顿生,登高远望,策马赴远。(淮南新闻网沈国冰)
淮南书吧淮南书吧淮南书吧淮南书吧淮南书吧淮南书吧淮南书吧淮南书吧
参看:收藏爱好者拍卖品目录
淮南书吧蚌埠书吧藏品图库拍卖
《收收藏藏》(103)向往淮南
2011年11月16日16:34 作者:谭云豹
2008年去内地的时候,正值夏季。去内地那年,如今最向往的是淮南。一想起那些日子来,心里总充满着绵绵情长。
对淮南的印象特别深的是,在淮南党校学习的几天里,每天早晚,我都要去淮南舜耕山。
其实淮南这座城市,对于我来说,曾经没有过一丁点的印象。我们去的那个季节正是麦收时节,一到这个时节,农人们焚烧麦草的烟雾,弥漫在空中,整个烟雾完全锁住了淮南,毫不夸张地说,这座城市完全笼罩在烟雾里,就连那空气中,也散发着麦草味。然而,这对于我来说,却有着熟悉的味道,也有些喜欢。
我喜欢看烟雾飘绕的农田,看着那烟并让我想起那里的人们来。或一老妪、或一少妇、或一壮年,拾一把干草,划一根火柴,点燃那干草,听着细碎的噼哩啪啦的声响,有若寂静山林里的漫妙韵律,带给人的是温暖和惬意。
向往淮南,不是全因为她那烟雾飘绕,而是因为在没有烟雾的日子里。
清晨里,走出淮南党校,去舜耕山上,一路上浓郁的广玉兰,常常让我迷醉在她的花香里。早起的老者,打着太极,旁边不远的树枝上挂一鸟笼,鸟笼里传出优美而嘹亮的鸟唱,老者那太极的一招一式和着鸟的韵律一会左一会右,一会上一会下,若仙人指路地道出人生的曲曲折折,世事的辗转起伏。
我喜欢山,喜欢水,更喜欢有山有人有树有林的环境。曾以为这样的景致只有在故事里看得到,在梦里见得着。
我这人喜欢独往,喜欢一个人独行在山上,思绪不让人打扰。看那青翠的杂草,鲜嫩的杂木枝叶和那深绿的松树,听着鸟儿在枝头鸣叫。
最有意思的是,那日里,看着一对鸟儿在树丛间上窜下跳的,一会嘴对嘴的亲吻,一会儿用喙悠闲地理着自己的羽毛。我看得傻傻的,却忘记了自己回校吃饭的时间。
在淮南,特别是在那舜耕山顶,放眼望去,并能见得连绵着的山,山外的农家,目极处,更有着不失农家之本色的庭院深深,水塘倒影,白鹅展翅。青青的菜园,绿绿的庄稼地。居高临下,看着漫山之下,远近高低的楼堂馆舍,若见画屏,这与生俱来的人与自然的有机融洽,看着这楼置其地,房置其所,树置其荫,草置其景,石置其境,水隐其形的一屏全景,常常让我在想,这些元素怎么会恰如其分地放在他们所在的位置呢?让人产生万千暇思。
如果我是诗人,我一定会写着万遍诗句来描绘那心中的感慨,如果我是画师,我一定要泼出它的水墨丹青,如果我是琴师,我一定缭拔出它的垂青音律让其流芳百世。那心情总难以言表,这样的景致常常让我向往,向往着它的美好!
我漫步在山野里,一素衣女子尾随于我,我停她停,我走她行。不远处一嘹亮的歌声传出。
歌声道——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恍惚间,我并觉得那歌是为我而唱。在我美滋滋的时候,那素衣女子渐行渐远,消失在山道的深处,让我久久凝视着那空寂的方向。
假如人生还有机会,我一定得再去淮南,在淮南的几天里给我留下了很多向往,我向往着在那定居,我向往着那舜耕山的万千暇思,向往着那消失在青翠丛中,浓密树荫下的素衣丽影!
(作者:谭云豹)2011年11月15日于十团家中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参看:收藏爱好者拍卖品目录
淮南书吧蚌埠书吧藏品图库来源:runze91的博客
青春记忆
2010-10-14 21:16:41
http://runze91.blog.163.com/
国庆七天实实在在做了回宅男,并且精读了白岩松《幸福了吗?》一书,当看到他在书中感叹现在“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时不禁哑然失笑,我不就读完了他的书嘛,而且极其认真。
其实我的认真并不因为他的书,而是源于我的阅读习惯,一直以来我看书求质不求量,信奉既然看了就得有所收获,而力求尽可能收获最大化,那就只能慢慢读来,才会有好的消化。加上我天生愚钝,客观上要求只好如此行事了。
说起阅读我联想起高中毕业后,高考落榜,参军失败,待业在家无事可做,人生很是失意。可贵的是躁动中的青春岁月里还能想着借点书看看,当时流行的杂志主要是《小说月报》、《诗刊》、《人民画报》、《大众电影》,后来还有《读者》等等,眼下我已经记不太清,只记得当时家里是订不起书报的,基本都是靠借阅。
说来岩松也算是60后的,但毕竟小我多岁,他在书中的回忆和总结,特别是关于80年代的记忆在我看来是有切身感受的,他的提炼还算是到位。而我则有着更多关于70年代的烙印。
练字
在70年代人们对汉字的书写要求比起现在高了许多,总是说一个人的字就好比一张脸,字写得不好是很丢面子的事,常有学历高但一手丑字者被人耻笑。学问不好但有一手好字者也许很是讨巧。在我很小的时候,时常看到大哥的朋友一位叫周帮顺的伙计业余时间除了喜欢练习拳脚功夫之外,始终口袋里揣着纸和笔,一坐下来就不停地练字。得到我父亲的夸奖,也成了我大哥的一面镜子,那时起我就特别羡慕帮顺兄那一手好字。
进入初中后,男生基本都不愿意再工工整整地写字了,可又不知怎样才能将字写好,于是随意地潦草,颇像赤膊的雄鸡,没长几根漂亮的羽毛,但总会摆出一幅骄傲的神情。作为班长就少不了被班主任语文老师方守金的批评。他不止一次地拿自己字写得不够好说事,教育我一定要将字写得尽可能好点。
一次,我父亲因为某事写了张字条带给他,阅后他即刻回复。我就站在他的身后,看着他毁掉了好几张草稿,最后还不忘说我几句:瞧你父亲一笔好字,我觉得压力很大,字写得拿不出手,所以你该好好练字。
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之后练字成了我的一项任务。待业在家的日子里我便毛笔、钢笔、粉笔一起上,有空就写。防震棚里(唐山大地震后我们每家也建起了防震棚)就有了我书桌上的第一套笔墨砚台。后来在工厂车间劳动之余,也会像帮顺兄一样掏出纸笔写上几个。一晃30年过去,至今我仍保持这一习惯。对自己没有过高要求,就是要做到能够拿得出手。
其实现在想来,练字的过程还是很有乐趣的,一路走来还影响了许多身边的人,特别是年轻时几位要好的朋友在写字方面多多少少受到我的启发。
现如今一手好字被电脑毁了已然成为现实,可看到很多年轻人我还是有指导一下的冲动,尽管大都不以为然,不太配合,可我还是觉得把字写得好点其实不是一件坏事。
习武
在皖北民间习武成风,糟糕的是民风彪悍的同时打架斗殴的事件屡见不鲜,70年代学风不盛就使得大批的青少年游手好闲,视打架为荣。当地民间意识里打架绝不丢人,只有偷盗、色情才为人们所不耻。淮南这地方打架之风尤为盛行,在省内颇有名气。我祖籍江南,家风内敛纯朴,本人性格也算温和,可身处当时的环境,还是想到要去习武,用以防身。
于是就开始跟着帮顺兄从基本功练起,高踢腿、马步冲拳、二踢脚、旋风腿,再后来便学起了单式和套路,有弹腿、大小洪拳、查拳。当时我练得最苦的时候,脚尖可以踢到前额发梢。尽管我没有坚持多久,可对一生都有影响,一来身手敏捷许多,二是比划两下时还是看得出一点基本功,不会太过难看。所谓拳不离手,一旦停止训练,套路便记不起来了,还是几个单式实用好记。
1982年底我被单位送到苏州建材科研所受训,同室住着宁波慈城的潘国芳喜欢习武,每天早起练拳,勾起了我的欲望,再说那年头武打电影火遍大江南北。于是我和另外2位来自东北的同学一起跟着老潘学了些套路,3个徒弟里面显然我学得最快,得益于我的基础明显好于他们。
所谓技不压身,我虽从不惹事生非但也不排除遇到挑衅滋事者。当年在工厂里有2个混混,一个是厂办主任的儿子韩国庆,一个是他的曹姓朋友,2人现学了几招毛拳总爱没事找事,向我挑衅。那国庆终有一天被我一个单式干脆利索地撂倒后,从此服服帖帖,哥长哥短地叫个不停。
拾庄稼
现在看来城里的孩子去农民的地里拾庄稼简直不可思议,可它却真实地发生在我的生活里。70年代初每家的粮食依旧凭票供应,甚至还有粗细粮搭配,所以利用空余时间在农民收获时顺便去拾点庄稼也显得十分正常了。皖北盛产小麦、地瓜、黄豆等,尤其是拾小麦成了每年必修课。进入六月小麦收获的季节,天气已经十分炎热,我们一帮小朋友总会在放学之后和星期天的时间赶往收获现场,尽可能捡些粮食回来,哪怕是喂鸡也好。
粮食紧张,拾庄稼的人也就多起来了。农民和知青在地里收割,我们就坐在田边等着,看着将麦子装上手推车拉走或是挑走,一旦放行,大家可以说是一起冲向田里抢那些遗留和漏下的麦子。就这样一块田一块田地向前推进。
毫无疑问,拾庄稼也有高下之分,能力有好有差。隔壁赵家就是高手。他家5个孩子,粮食尤为紧张,所以每年拾麦子可是件大事,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全家上阵。俨然一支捡麦子正规军的队伍,每天早出晚归,收获颇丰。一季下来能尽得白面近百斤,足见规模之巨。
毋庸置疑示范效应还是很大的,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尤甚。后来才知他们越来越赶早是因为已经发展到偷的地步,途径成熟的麦田干脆直接下地用剪子小刀割下麦穗逃之夭夭。
终于发生了案子。
话说1975年的夏天,隔壁刘家的小永,一个初二的学生,也是强悍之人,拾庄稼的同时袋里也装着小刀用于割麦子。在一块麦田边上大家一起等待着农民放行,可小永等人有些不安分,总是提前冲下去抢夺,主人追来时再跑,往复几次终于惹恼了一位知青。此人虽20几岁却生的矮小瘦弱,他奋力将小永扑倒在地,二人扭打起来,知青再矮小毕竟是个青年,一个少年总是势单力薄,情急之下小永摸出口袋里的小刀朝压在身上的知青前胸刺了进去……
知青软绵绵地瘫下了,鲜血从胸口流了出来。
就差一公分距离,知青的心脏躲过一劫,确切地说是保住了小命。小永极其一帮“拾友”也才躲过一劫。小永拘留15天,“拾友”被全市通报。
那小永和一帮流氓地痞关在一起15天,非但没有长进,却学来不少恶习,听来很多黄段子和干坏事的技艺。
打那以后好像不怎么有人再去拾庄稼了。
交谊舞
1981年我去上海参加表哥的婚礼,赶上交谊舞在上海刚刚兴起,上海滩就是不一样,毕竟十里洋场,改革开放后这种间断的东西恢复起来比较快,群众基础也完全不同,很多老上海只要恢复性地捡起来就可以了。姨夫是位业余导演,也算半个演艺圈的人,自然也是比较领先的,加上表哥很时尚,喜欢跳舞。于是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也赶紧学上一点。
到了82年底、83年初淮南开始风靡跳交谊舞,我已经领先一步了,很快加入了跳舞行列。
那时的人们封闭已久,所以热情高涨。弄台录音机,找块水泥地就可开始了。趋之若鹜啊,可谓参加者众。三步、四步、探戈、伦巴、迪斯科迅速传播,很快蔓延。
一旦听说那里有舞会,只要有空就会赶过去。自行车一锁,快速下池,投入战斗。舞会是个男人掌握主动的地方,尽管也会被拒,但丑女真的很惨,始终没人邀请,窘迫尴尬。
这交谊舞还真是持续了一段日子。93年我到了宁波镇海后才发现这江南小城这一点落伍的厉害,跳舞才刚刚风行。我一出场令很多人为之一怔。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来自落后地区的人怎么会如此超前。落后就是落后了,不但时间上跟不上,舞种上也差距很大,因此技艺普遍不高,探戈、伦巴几乎无人驾驭。
当时区外经贸局的一位大我十岁的张科长,不但主动跟我学舞,还介绍她的朋友一翁姓女老总一起学。一晃十多年过去,已经失去了联系。
如今,单位里再也没人组织群体性的舞会,交谊舞要么转移到纯商业的舞厅里,演变成一种灰色地带,和钱色联系到了一起,要么被推向露天的广场,成为锻炼身体的一种载体。
哪种纯纯的充满阳光和激情的交流、交谊舞会消逝在充满物欲时代的洪流里。
第一件西装
70年代我的穿着和大多数国人一样,蓝黑灰是主色调,大不了来件军绿色,特别是有收腰的军装真是如获至宝。基本就是中山装、学生装,而且多为父亲裁剪,母亲缝纫,自家加工而成。巧手妈妈总是想着法子为我织出花样翻新的毛衣,真是难为了阿妈那双勤劳的双手,针针线线织就无尽博大的母爱。可到了80年代,由于家中和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密切联系,母亲每年会去那里带回最新的时尚元素。1984年春,退了休的妈妈照例又去了上海,居然为我和哥哥每人做了件西装,而且领子相当的夸张,每次穿出去都会引来惊愕的目光。在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夹克的人群中,西装太意外了。以至于被别人看的不好意思。
那年头还流行着喇叭裤,开明的妈妈对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非常体贴,她的意见总是深入人心。父亲却一直对我们要求过于严苛,包括发式、服装总是加以干涉,令我们不快。事实证明母亲在不同时期对于我们采取不同的策略是极其正确的。这一点至今影响着我对儿子的态度,就好比已经长成的一棵树木,我们旁观的同时偶尔帮着修剪一下提点建议也许还行,大动干戈已经大可不必了。
30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青春岁月那份心跳、喜悦、遐想、憧憬多么的美好,今天重拾这些记忆只为鞭策自己,梳理思绪,让珍惜、感恩伴随着继续前行。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参看:收藏爱好者拍卖品目录
淮南书吧蚌埠书吧藏品图库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书吧
淮南(散文)
○东方煜晓
如果你没有到过淮南,可能认为它一定位于“淮河之南”,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而可以原谅的,因为从字面上只能如此的理解。实际上,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地跨淮河两岸,淮河就成了穿境而过的一条内河。对于有全国较大城市之称的淮南,境内能有这么一条著名的大河流过,算是它的福气,足可令许多缺水的城市好生羡慕。
过去一提到淮南,连没有到过淮南的人也会说,知道,那是一个大煤田;对了,好象还有一个大通“万人坑”……每听到这样的回答,作为一个淮南人,我也觉得挺自豪的,不过,总还觉得这个答案古老了一点,也简单了一点。前年我曾写过一本书《淮南散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淮南风物,使一些人了更多的了解了淮南。今天,我想再写成短文,可能比书籍的宣传效果来得更快更广一些吧,因此才萌生了这篇文章。
我有很多的外地朋友,经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淮南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我的回答是:“淮南是南方和北方牵手的地方。”我的朋友们往往觉得我的回答很不明确,我倒觉得只能这么说才合乎事实。
不是吗?淮南,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正好处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上,不就是“南方和北方牵手的地方”吗?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物产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这里,沃野平畴,一望无际;阡陌纵横,河网密布;春华秋实,花果飘香;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是淮河流域典型的“鱼米之乡”。就淮南人的性格而言,既具有南方人的精明,更具有北方人的豪爽。淮南的姑娘秀丽端庄,淮南的小伙儿古道热肠。无怪乎,自古以来民谣唱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对淮河流域神秀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人文环境的双重赞美。
今天,你若再到淮南来,现代化的大型煤矿仍然很有看头。淮南市因煤而设,缘矿而建,没有煤矿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淮南市。要着重向你说明的是,淮南不仅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还是华东电力基地和安徽省重点煤化工基地。境内井架林立,电网如织,生态宜人,环境优良,展示着发达的工业文明。但是,如果你认为淮南只是个煤电化基地,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淮南可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漪旎、令人向往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旅人,那就请你游一游淮南的山水。山有八公山,位于淮南市西部、八公山区与寿县之间。八公山虽然不大也不高,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那“一个得道,鸡犬升天”和“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典故就出在这里。汉淮南王刘安的豆腐和《淮南子》一书也是在此发明和著述而成的。现在的八公山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了。景区内有汉淮南王宫、升仙台、白塔寺、状元楼、孙家花园、石林、忘情谷、淝水之战浮雕群等景点,都值得一看。慕名旅游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八公山的周边也有一些好去处,其南有卧龙湖、珍珠泉及古寿州的一些景点,很是好看;北面有石门潭、南塘湖、乐涧套、“淮南虫”化石等,景点比较集中,同样值得花一些时间去游逛。
淮南市东部有一座山叫上窑山,风景也好,是国家3A级旅游区,其中的仙人桥景点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山上还建有古老的庙宇,流传很多神话故事。山麓是一大片人工森林,名叫“新四军林”,已被命名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等能够看看最好。上窑山名称的来历与寿州窑有关。寿州古窑始建于西汉,鼎盛于唐朝,是唐代七大名瓷窑之一。寿州古窑址多集中在大通区上窑镇境内,这些古窑址已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部的名山是舜耕山,传说“舜耕于此”。以前,舜耕山是淮南的南部屏障和城市的“后花园”,随着山南新区(舜耕山之南)的划入和开发建设,以及全省最大的城市隧道——洞山隧道的贯通、通车,现在山南山北已经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舜耕山也就成为淮南市的“中心花园”了。
西部有一座三峰山远近闻名,这就是国家3A级旅游区、安徽“三大道观”之一、素有“淮上胜境”之称的茅仙洞景区了。在它的东面不远处,是八公山古关隘——寿唐关,又名梳妆楼,与战争和女英雄有关。
当然,不能只是“游山”,还可“玩水”。从茅仙洞景区乘船北行,过了洄水三湾,就是“长淮津要”硖山口,又名“淮河小三峡”,东西两岸分别是东硖石和西硖石,壁立千尺,十分险峻。西硖石古慰农亭和古皂荚树紧紧相依,共沐千年风雨。茅仙洞景区的好玩之处,在于它有山又有水,够你尽情地玩上大半天了。
除了淮河,还有许多可去的地方。河流比较大的还有茨淮新河,是皖北一条最大的人工河,位于在淮南市最北端,是淮南与阜阳、毫州、蚌埠的界河。此外,东部的窑河、西部的淝河也是流淌着美丽风景和厚重历史的著名河流。瓦埠湖在淮南市西南,被淮南市和长丰、寿县所环抱。焦岗湖位于淮南市最西北方。高塘湖位于淮南东南部。其他的河流湖泊还有很多,其面积和名气都要小一些。
假如你对古墓葬和考古等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位于寿县城北郊的淮南王刘安墓和赵大将军廉颇墓,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墓等,都是些有名的墓冢。其他的还有蔡昭侯墓(寿县城西门外)、蔡声侯墓(淮南市谢家集区赵家双古堆)、楚庄王墓(长丰县庄墓镇西侧)、楚幽王墓(寿县城东南朱家集)、吕夷简墓(淮南市八公山区龟山)杨歧珍墓(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等,均出土过大批有价值的文物,象楚大鼎、楚爰金、战国龙形提梁壶等都是无价之宝。如果要看更多的出土文物也不难,寿县博物馆和淮南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足够你看上一两天。
说淮南,绝不能不提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从地缘上,两地紧密相连,中间共同拥有八公山脉。在历史文化上,两地本是一个整体,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2008年10月底,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走遍中国·走进淮南》栏目中,专门以《楚国最后的王都》为题,比较全面地向全世界介绍了寿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如果你来寿县,我建议第一要看的是东城门,名曰“宾阳门”。东城门楼是一座全国仅存的“宋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这座古老的建筑依然巍峨雄壮,固若金汤,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之后,叫上一个人力三轮车,只要付上很少的钱,车夫会带你在城里转上一圈,什么报恩寺、奎光阁、孔庙、留犊词巷、寿春清真寺以及四大城门等都让你跑个遍,其时间也不过一二个小时,你会玩得既省时又舒坦。
淮南不仅是一片历史文化厚土,还是一片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本文文开头已经提到的旅游大通“万人坑”纪念馆,是日本侵华的铁证;潘集区境内的“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是八路军、新四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以上两处纪念馆都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南好吃的还真的不少。如果你游走的累了,饿了,那就请你停下来歇歇脚,随意来点小吃好了,你完全可以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你大可不必去那些高档酒楼,那里的菜谱虽然丰富,却是千篇一律,何时何地不能吃去?可是,淮南的小吃是万万不可不品尝的。
我要首推的是“淮南牛肉汤”。在淮南的大街小巷和乡村集镇,到处有的买,你可要上一大碗飘着红油的鲜美牛肉汤,再来两个烧饼或烙馍,保管你吃得满头大汗、齿颊生香。
再者是“淮南豆腐”。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说八公山豆腐甲天下,这是勿庸质疑的。其他地方也出产豆腐,但与淮南豆腐绝不可比,淮南本地出产的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大豆,别处不可比;淮南豆腐的独特工序,别处不可比;淮南豆腐所用的矿泉水和地下甜水井水质,别处就更不可比了。
淮南依山傍水,水产品自然很多,也很有特色,比如淮河的肥王鱼、茨淮新河的鳜鱼、瓦埠湖的银鱼和毛刀鱼、焦岗湖的螃蟹等,都是难得的美味。
地方名小吃也有很多,二道坝子(寿县城南)和曹集(凤台县曹集村)的狗肉、凤台县城关镇的素鸡和小脚面筋、马店羊肉汤、夏集面圆、芦集绿豆圆子、贺疃凉粉等,也都远近闻名。小小的曹集除了有好吃的狗肉,茶水也是很有名气的。
当你酒足饭饱之后,如果泡上一壶曹集茶,一边聊天,一边细细品味,既可解渴又助消化,真的是一种享受。说是曹集的茶,其实曹集本地并不出茶,这里主要是说曹集的水很神奇。到曹集喝过茶的都知道,用曹集的水泡出的茶,沏水超过杯口而不漫溢,而且喝得再多也不会胀肚子,茶客们都认为奇妙得很。
如果幸运,不需要进戏院,不经意中你就能在乡村的打谷场上欣赏到淮河流域独有的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鼓灯”表演,还会在集镇村头欣赏到一种叫“四句推子”的地方小戏,你会感到淮河民间艺术之风扑面而来,是那样让你陶醉,令你大饱眼福。另外,如果你对少儿文艺节目感兴趣,我倒建议你到校园走一走、看一看。淮南的少儿舞蹈表演也是在全国出了名的,全市各县区小学、幼儿园的少儿文艺节目齐头并进,所排练的节目国内一流,这已被文化界说成“淮南现象”,淮南的小朋友们也成了中央电视台为“春晚”伴歌伴舞的常客了。
作为淮南人,我最后想“澄清”两个问题:一则,由于篇幅所限,加之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的概括力,我很难在区区两三千字的文章里把“全部的淮南”和盘托出。二则,我可没用“夸张”的手法着意向你过誉我的家乡。我不因淮南是“我的淮南”而热爱,而是因为它值得热爱而热爱。
搜书找书
[提要]每年的9月15日,淮南人民都将迎来“中国豆腐文化节”。9月9日,淮南民间收藏爱好者苏正礼向记者介绍了他这20年来收藏的和豆腐文化节有关的藏品,这些标志着特定年份的藏品展示出豆腐文化节走过的足迹。苏正礼的“豆腐文化节”藏品
拍卖
《收收藏藏》(103)每年的9月15日,淮南人民都将迎来“中国豆腐文化节”。从1992年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在淮南举办以来,淮南已成功举办了十八届中国豆腐文化节。过去的豆腐文化节都是啥样的,又有哪些特别的物品?9月9日,淮南民间收藏爱好者苏正礼向记者介绍了他这20年来收藏的和豆腐文化节有关的藏品,这些标志着特定年份的藏品展示出豆腐文化节走过的足迹。
记者看到,这些藏品的时间从1992年9月15日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举办一直到2012年9月 15日第十九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举办。藏品共有100多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节日藏品,有纪念章、现场工作证、临时工作证、节日纪念封、电话卡、纪念票、邀请函、宣传海报等;另一类是门票类,各种晚会、展览入场券等。在有关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的藏品中,记者发现一个纪念章,四四方方,有拇指大小,正面印着“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92淮南”的字样,背面则印着“豆腐有功养育龙种”。
从这些藏品中,记者看到,历年豆腐文化节虽各具特色,但都与豆腐和淮南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热闹之中显示人文品位。这些定格的藏品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成为记录中国豆腐文化节重要的史料。
苏正礼告诉笔者,这些藏品有些是当年单位发的;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自己从一些晚会、展览现场捡的,还有的是自己从旧书旧货摊购买的。“每年豆腐文化节来临,翻看这些节日藏品,既能看到淮南的发展变化,又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苏正礼说,从收藏、欣赏这些节日藏品中,他能感受到独特的节日快乐。(记者廖凌云)
搜书找书
参看:收藏爱好者拍卖品目录
淮南书吧蚌埠书吧藏品图库蔡昭侯_淮南书吧_新浪博客
参看:第二届中国豆腐节纪念章。安徽淮南八公山寿县。铜底塑面。汉朝淮南王刘安。
参看:藏品拍卖热点与精品目录
搜书找书
淮南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