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西藏 世界屋脊的歌声

全球瞩目的"第三极"

  "世界屋脊"已经成为西藏的代称。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其中竟有10座集中在这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许多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把它和南极北极相提并论,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绝无仅有的海拔高度使西藏高原出现了许多世界之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最高峰;全长2900多公里的雅鲁藏布江,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纳木错湖,海拔471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西藏首府拉萨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海拔3650米,是世界最高的城市;从新疆叶城县至西藏阿里地区的新藏公路,长约1180公里,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10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条公路;西藏定日县的绒布寺,建于海拔5100余米的山峰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马查拉煤矿,建在海拔5200多米的雪山上,为世界最高的煤矿。

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

  西藏高原被视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另一原因,是它的地壳厚度比世界其他地方大得多。

  西藏高原地壳厚度达50~70公里,是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的3倍多,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两倍多,其中,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亚东以南)地壳厚度为56公里左右,喜马拉雅山北坡(定结)--冈底斯山南缘,地壳厚度为70公里,风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地壳厚度为78公里,班公湖--怒江断裂以北地区,地壳厚约75公里,西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如此之大,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

  西藏地区的地壳为什么如此之厚?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壳是由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海底扩张驱使下,处于不停地相对运动之中,在距今80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时期,包括喜马拉雅地区在内的印度洋板块离开亚洲大陆还有2000~3000公里,其间隔着一个古地中海,印度洋的海底扩张驭着印度洋板块以每年5.5厘米的平均速度向北漂移,推动着古地中海洋壳沿雅鲁藏布江一印度河一线古海沟向亚洲大陆下俯冲,到距今2000万年的第三纪渐新世,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在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北部受到刚性的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块的阻挡导致青藏地区地壳大规模缩短,印度洋板块地壳俯冲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使地壳重叠,厚度增大。

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西藏高原是世界上地质历史最年轻的高原。假如用人的一生作比喻,它还处在婴儿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曾在西藏高原海拔4500米的比如县和喜马拉雅山北麓海拔4100米的吉隆县等地,发现了早上新纪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有:西藏三趾马、吉隆三趾马、唐古拉大唇犀、小古长颈鹿、黑河低冠竹鼠、古猫、萨漠兽和羚羊等,化石层的孢粉组合中有热带型植被中的代表性植物按树、桃金娘、水杉,山龙眼科等,也有属于比较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型的雪松、棕榈、继木、黎科等,这表明,那个时期的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还不高,海拔约1000米,其气候湿润炎热,一派热带森林和草原景观。

  西藏高原只是在近300万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海拔1000米的高度达到目前海拔4700米的高度,而每个地质时期隆升的速度并不均匀,在距今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平均隆升了1000米;在距今10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又上升了1000米;但从晚更新世以来的仅10余万年,上升量为1500米以上,平均每年升高10毫米以上,比欧洲同一类型的高山阿尔卑斯山目前抬升速度高4~5倍以上。其中,从距今1万年前起,高原的上升速度更快,它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了约700米。

  西藏高原是如此年轻,如果把它最近强烈隆升的200万年与地球年龄的46亿年相比,则只有地球年龄的1/2300,犹如一年之中,她一直沉睡在海水之中,只是在这一年的最后几天,突然苏醒过来,及至除夕的最后几小时,猛然崛起成为"地球的第三极"。

  西藏高原的隆起,是近几百万年以来地球上发生的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的隆起对于中国以至整个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将不会有西南季风,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将变得让我们无法辨认。而精确的测量表明,西藏高原的某些地区10年之内又升高了几至十几毫米。频频发生的地震、随处可见的温泉、河流两岸的阶地等地质、地貌现象也都在告知人们:西藏高原的抬升至今并未停止。

山的海洋

  西藏多山,被称之为"山的海洋"。唐古拉山绵延其北,喜马拉雅山 耸峙其南,东有横断山脉,西有莽莽昆仑,横亘于中部的是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群峰汇聚使拉萨河谷这一西藏最大的平原,在除去留作城市建设的土地后,再也挤不出修建飞机场的地方,以致不得不修筑在距拉萨城100公里外的雅鲁藏布江畔。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轻的山系。"喜马拉雅山"一词来自梵文,"喜马"意为雪,"拉雅"意为家乡。它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主脊山峰平均海拔达6200米。这里高峰林立,其中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这种巍峨高峰汇合聚拢的现象,为世界山区所绝无仅有。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的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雄踞地球之巅、万山之首,昂首天外,俯视群山。"珠穆朗玛"为“女神第三"的藏语音译。尼泊尔人称它"萨迎玛塔",这是一个梵语复词:“萨迦"意为"天","玛塔"意为"山峰",两个词合在一起便是"高达天庭的山峰"之意。18世纪初,中国测量人员测定了它的位置,在把它载入1717年的清代《皇舆全览图》时,名为"朱母朗马阿林" 。1855年,印度测量局在英国人主持下,以该局局长埃佛勒斯(S.G,Ever est)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国将埃佛勒斯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为了攀登珠穆朗玛峰,从1921到1935年,英国人在北坡进行过多次尝试,但都未成功。1953年5月29日一位尼泊尔夏尔巴族人和另一位新西兰人首次从南坡登顶征服了这座世界最高峰。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3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峰顶。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10人再次从北坡登上顶峰,其中包括1名藏族妇女,他们还以青岛验潮站黄河平均海平面为基准,测定了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

冰川奇景  

  冰川,是这里最奇丽的景色之一,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而形成的,有的高达5米,冰墙陡峭直立,像座巨大的屏风,让人生畏。最令人迷惘的是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有的像威严的金字塔;有的像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像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像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迄今所知,大规模的冰塔林景象只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

  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是西藏南、北部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线。"冈底斯"藏语意为"众水之源"或"众山之根";"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大亲眷光明之神"。

  昆仑山是西藏与新疆的界山,它以巨大的高度和长度横贯亚洲中部,故有"亚洲脊柱"之称。这里是中国永久积雪与现代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唐古拉山是西藏与青海省的界山,其最高峰格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发源地。

  中国内地的名山险峰多遍布古迹,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铸造、园林艺术于一炉,而西藏的名山险峰则多是自然本色,很少人工痕迹。冬季,所有山峰均银妆素裹,而入夏后则姿色纷呈。藏东的山变成苍绿色,藏北的山泛黄色。山南和拉萨的山呈深紫色,日喀则一带的山为暗红色,而易贡的山则是黑褐色。

  西藏的山峦对旅游者和探险者都颇具魅力,有的旅游者说:西藏的山峦那蛮荒洪原的气息,宁静如处子,原始似初生;而在有些游人心目中,西藏的险峰似伟岸、博大、严慈咸备的父亲。自1980年以来,西藏已先后开放了22座主要山峰,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负责西藏山峰的管理和国外登山者的接待工作。仅1991年,该协会就接待了20个国家的50多个登山队。

西藏的天空格外蓝

  长期生活在嘈杂、混饨的平原都市的人,初抵西藏时均深感惊奇:这里的天空格外碧蓝,蓝得如画似梦,令人难以相信是其自然。同时又常感到气喘。心跳加快、胸闷、头晕、失眠和消化不良,即有一时不适应的"高山反应"。

  不论天空碧蓝,还是游客胸闷,这都是西藏的高原气候所致。西藏高原体积巨大,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像"岛屿"一样耸立在大气海洋之中,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是西藏高原气候的特征之一。 

  海平面在摄氏零度气温条件下,空气的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标准气压是1013.2毫巴,平原地区空气密度和气压值与海平面相差无几。而海拔3650米的西藏拉萨市,空气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年平均气压652毫巴,比平原地区少或低1/3。平原地区氧气比较足,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氧气250~260克,而西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150~170克,比平原地区少1/3左右。由于空气稀薄、含尘量和水汽含量少、干净清洁、透明度高,所以西藏的天空格外蓝,在朵朵白云的衬托下,景色格外妍丽。

  由于含氧量少,故游客初抵西藏时,走路、上楼梯、登寺庙台阶,都应以缓慢、多休息为原则,切忌急走或跑步。置备一瓶驱风油或风油精,常擦于太阳穴和鼻子前,可以清醒头脑,减轻不适症状,西藏条件较好的宾馆、酒店内和旅行车上都备有氧气吸管或氧气袋,游人感到严重缺氧。呼吸吃力,头晕时,立即拉过气喉吸氧,当可"气到病除",霍然而愈。

  旅游者会看到:西藏居民家家使用高压锅。因为空气稀薄、气压低,烧开水只达到80c就沸腾了。没有高压锅,连面条都煮不熟。抽烟的游客要注意,那种多次充气式打火机或电子打火机在西藏高原常常打不燃,而一次性使用的液体气压打火机则很方便。

世界屋脊-西藏 世界屋脊的歌声

"日光城"拉萨

  旅游者漫步拉萨街头时,还常会看到:即使万里晴空,没有丝毫风尘,年轻藏族女子也总戴着一个除露出双眼外。几乎遮住全脸的大口罩。她们并非患有疾病,而是出于"爱美之心",防止脸 部被晒得像前辈那样黝黑透红。

  西藏高原除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外,其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只有海平面的二分之一,所以当阳光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是西藏高原气候的另一特征。

  西藏高原的太阳总辐射值居中国之冠。拉萨市每平方米地面全年接受太阳辐射19500千卡,相当于230~260公斤标准煤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拉萨市全年日照时数达3021个小时,故有"日光城"之称。由于太阳辐射强,所以紫外线也特别丰富。拉萨太阳辐射紫外线波段(小于400毫微米)的绝对通过量是平原地区的2.3倍。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下,平原地区许多常见的病菌在这里难以生存。繁殖,生活在西藏的人患皮肤病和伤口感染的很少,人们的皮肤多变得黝黑。对旅游者来说,置备太阳镜是必要的,否则眼睛有酸痛感。女士们最好备有防晒化妆品,而男士们也不妨置备一支无色唇膏,以避免因强烈紫外线等原因致使嘴唇干裂。许多摄影爱好者发现,在拉萨一般测光表都失水准,可靠性降低,如按常规光圈数据,往往都曝光过度。摄影行家的经验是:拍摄时按常规光圈数据或测光读数减一级光圈(如fl6变成f22)。另外,加用紫外线滤色镜也是可行的力法

一天度四季

  藏民穿衣有个特色,他们一般只穿左袖,而将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以致脱下一抽成了藏族的特有装柬。这种穿衣习惯和西藏特有的气候有关。

  西藏的气温特点是: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的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16,海拔5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夏季8月白天气温可达10以上,夜间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小溪和水潭上结冰。每年6月,拉萨,日喀则中午最高气温可达27- 29,给人以盛夏的感觉。傍晚气温下降,人们又有秋凉之感。午夜气温降至0~5c,整夜都要盖棉被,好似冬季,翌晨日出后,气温回升,又仿佛春天。为适应这种"一天度四季,全年备寒装"的特殊气候,藏民在白天阳光充足时,就脱出一只衣袖,调节体温,到了落日时分再紧裹藏袍。

西藏多夜雨

  即使在雨季到西藏旅游,白天不备雨具,也决不会遭雨淋。而傍晚外出,则要当心。夜雨是西藏气候的一个特点。西藏雨季从4、5月由藏东南部察隅、墨脱开始 ,降雨中心不断西移,逐步扩展到拉萨,日喀则等腹心地带,至7月份西藏全境进入雨季,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雨季很快就结束。

  西藏各地的夜雨率(即从晚上8时到次日清晨8时的降水量,占一天24小时降水量的百分比)大都在60%以上,尤以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雨最显著,拉萨的年夜雨率达85%,日喀则为82%。唯西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夜雨较少,约占50%左右。

  在拉萨的雨季中,每天中午12时至下午3时,几乎没有一点雨。一到傍晚,云层四起,乌云逐渐遮住刚刚露面的星星,很快便降下雨滴。午夜之时前后,电闪雷鸣,雷电冰雹交加,夜雨量达到最高峰。待到东方发白,雨声浙沥,雨势逐渐转小。早晨即云开雨歇,一片清凉,中午前后,碧空万里,骄阳似火。随着夕阳西下,密云又起,夜雨过程重演,雨季几乎天天如此。

  西藏夜雨的形成,除受大范围天气形势影响外,主要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所致。白天山坡太阳辐射强,受热面积大,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区;河谷受热面积小,增温较慢,形成高气压区,气流从谷地上升形成谷风,在天空形成一朵朵顶部凸起、底部平坦、形如馒头的积云。但是,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云层中的小水滴容易吸热蒸发消散,所以云层变薄,乃至天空少云或晴空万里。而太阳落山时,地面迅速降温,山坡冷却很快,冷空气下沉并抬升谷地暖湿空气,增加了大气层的扰动,为降雨提供了条件,加上夜晚云顶冷却快,下层暧,对流加强,云层内不稳定性加大,有利于水汽泡和凝结,最后就形成了雨。

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植物宝库

  西藏高原的地势特点是:东南低、西北高,藏北高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地海拔在1000米以下,从东南到西北呈现出热、温、寒三带不同的气候类型,依次出现了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

  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西藏成为一个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据统计,西藏有各种高等植物5766种。

  游人如果前往西藏的波密县,会见到犹如大海波涛般的森林,随着山峦起伏,"绿色林海"的真正含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悟出来,森林中,树龄200年的云杉,平均直径为92厘米,平均树高57米,其中有些云杉竟高达 80米,直径2.5米,一株树即可出60立方米的木材。  西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山植物分布区,高山植物外形矮小。 座垫状植物是低海拔地区很难见到的奇特植物类型,而在西藏高原却到处可见,这些分枝长成圆型的植物,一团一团地伏生在高山带的坡地上,好像一个个的圆座垫,根据它们的外形,人们把这类植物称为座垫状植物。这类植物高不过20厘米,分枝相互交织成一团,花均长在分枝顶端,且花型很大,远远望去,不见枝,只见一簇簇色彩艳丽的花点缀在高原上,光辉夺目,分外壮观,座垫状植被中分布广泛的是"垫状点地梅",这种属报春花科而略带木质化的植物,紧密而扎实,铁铲都不易吹入,一株典型的垫状点地梅,像是一把撑开的雨伞,非常奇特。

  有些高山植物茎叶上的毛绒特别发达,远远望去,不见枝叶和花果,宛如一只只白色的玉兔,其中最著名的是藏民称为"雪兔子"的雪莲花。

  雪莲是世界上分布最高的植物之一,也是一种珍奇的花卉。它们生长在海拔4800~5000米之间的寒冻风化带。即使在最暖的7月,这里也常常非雨即雪,寒风呼啸,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土壤少而质地粗。严酷的自然环境剥夺了绝大部分植物在这里生存的能力,而雪莲却以其独特的形成和生理特征茁壮生长,它的叶极密而披有白色的长毛,宛若绵球,绵毛交织,形成无数"小温室",室内气体难以与外界交换,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它比周围的土壤和空气所吸收的热量多,夜间又能保暖。绵毛层还可免遭强烈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它的根系扎入地下长达1米以上,为地上部分的10倍,能吸收较多的水份和养料。在藏民心目中,雪莲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高原野生动物乐园

  西藏高原还是中国一些待有珍贵动物的产地,据统计,西藏有哺乳类动物118种,鸟类473种,爬虫类49种,鱼类61种,昆虫2300多种。  白唇鹿是中国特有的耐寒动物,它与大熊猫一样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白唇鹿在昌都地区芒康县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较多,这里的白唇鹿和马鹿共同生活在同一山坡,但互不混群,昌都地区已经人工驯养这种珍贵动物。

  游人如果要观赏野生动物,最好的去处是藏北高原。驱车行驶在辽阔的天然草场上,每天不知多少次与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相遇。藏羚羊是藏北高原特产大型兽类,它们全身棕毛,腹下、胸和四肢内侧为白色,雄性头部有呈竹节状的竖角,最使人们感兴趣的是它们的"纪律性",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转移或奔跑,总是成年羊在前,青壮年羊殿后,顺次而行,从不错乱,休息时,它们大部用蹄在地面刨个坑,卧身坑内,雄羊长长的双角露在坑外,远处望去像是地面长出的许多小树。

  藏野驴喜欢群居,平时见到的多为8-20匹一群。它们全身灰褐,四条小腿白白的,像穿了高筒白袜子。藏野驴善于奔跑,它们见到越野汽车常会结队与之赛跑,那富有弹性的四蹄飞奔时,矫健又洒脱,其速度与越野汽车大致相等。

  野牦牛是西藏高原最典型的动物,它们体格高大,生命力强,身长可达3米,体重是家牦牛的3倍。全身披有黑色的长而厚的毛,下垂可及地面,以供卧雪御寒,比家牦牛多2.4倍的厚毛使它们能在零下40照常生活。野牦牛也喜欢群居,一般30多头一群,多者达3m余头。人们常看见黑压压一片的野牦牛逐草觅食。它们性格剽悍,却仍与已被人类驯化的家牦牛"认亲",藏族牧民常从野牦牛群中找回失散的家牦牛,而野牦牛有时也加入家牦牛的行列。家牦牛同野牦牛交配生育下的第一代牛犊,藏语叫"踵擦",体格强健。生长迅速,但性情蛮悍。

  藏马鸡是世界珍贵鸟类,国外已经绝迹,只有中国西藏还有大量幸存,因为藏民不吃藏马鸡,更不轻易伤害它们。藏马鸡因产于西藏高原而得名,按羽毛颜色不同而分为蓝马鸡和白马鸡,它们的尾巴都是深蓝色的,有金属光泽,因尾羽松散下垂时像马尾,故称马鸡。它们的头和脚是橘红色,眼圈就像小学生用圆规画成的两个鲜红的太阳,耳毛特长、而且耸起,模样十分奇特惹眼。藏马鸡的食性非常有趣,幼马鸡吃"荤",以金龟子、蚂蚁、蜈蚣等昆虫为主;成年马鸡改吃"素",以嫩树叶、花蕾、草籽、草根等植物为主,偶尔也飞进农田,啄食青果和小麦。

飞花碎玉的江河

  河流,藏语称"藏布"或"曲"。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在100条以上。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各流域内耕地少,开垦程度低,天然植被保存完整;固体降水对地表侵蚀、冲刷力小,地下水与冰雪融水占各河流年径流量的52%~84%,故西藏河流的含沙量小、水温低、水质极佳,人们常用"飞花碎玉"形容西藏河水之清澈。

  被视为藏族的"摇篮"和"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的河流,它在中国境内长2091公里,"雅鲁藏布"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沙山和"马蹄形"大拐弯峡谷,是雅鲁藏布江的两大自然景观。每逢冬春干旱季节,游人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能看到由一片片新月形的沙丘和沙丘链所构成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独特的沙山景色。在米林县和墨脱县交界处,雅鲁藏布江被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的南迦巴瓦峰挡住去路而被迫改向,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形成了世界上极为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尤其是在大峡谷的顶端,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雄踞南侧,海拔7151米的加拉贝垒峰耸立北岸,二山悬崖壁立,紧束大江,形如两扇雄伟的大门。山峰高出雅鲁藏布江水面5000~6000米,悬崖直落江面,而河谷底部江南最窄处不足80米,那一线的江水就像嵌在巨斧劈开的夹缝里,湍急的江水流速在每秒8米左右,局部河段流速可达每秒16米,和火车的速度差不多。

星罗棋布的湖泊

  湖泊,藏语称"错"。西藏辽阔的大地上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总面积24183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3。在碧天乳云的覆盖和鹅黄泛绿的牧草包围之中,大大小小的湖泊,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似夜空中的繁星,像镶嵌在绿毯上的蓝宝石。

  西藏一些较大的湖泊往往有岛屿分布,这些小岛是"鸟的王国",其中以羌塘草原西部班公湖中的鸟岛最著名。

  在几乎全民信教的西藏,许多著名湖泊都被赋予某种神的灵性,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藏北的纳木错、普兰的玛旁雍错、距拉萨170多公里的羊卓雍错,被藏民推崇为西藏的三大圣湖。其中,纳木错海拔4718米,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最大的湖泊,它比南美玻利维亚高原上的喀喀湖还高900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泊,羊卓雍错以风景秀丽而著称,许多到拉萨旅游的人都专程前往,当天即可往返。这是个令人陶醉的景区,静卧在幽旷绝尘、松软如床的湖畔草地上,一掬粹冷柔滑的湖水,沐浴在温暖舒身的阳光下,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与击水展翅的野鸭为伴,观赏微风吹拂恬静且轻荡着涟漪的湖面,你会感到天地之间似乎已无人迹,视觉越来越不真实,渐渐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烦恼,甚至忘却了时间的存在。这种"天人合一",是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国际湖——班公湖

   班公湖是中国与喀什米尔地区的国际湖,在中国境内为 41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每年春未夏初,湖中丰富的鱼类和湖滨丰盛的水草,吸引来斑头雁、棕头鸥、黑颈鹤、风头潜鸭等20余种、数万只鸟到湖中的十多个小岛上栖息。每年5、6月产卵季节,岛上鸟蛋遍地皆是,犹如卵石布地。当万鸟齐飞之际,真可谓遮天蔽日、风吼雷鸣,蔚为奇观。

  班公湖还产有西藏特有的鲤科鱼类--裂腹鱼。这种鱼的排泄生殖孔和臀鳍两侧,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鳞片,乍看起来好像腹部裂开一条口似的,故名"裂腹鱼"。它们是鱼类中适应西藏高原严峻自然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类群。

已非遥远的梦境

  西藏有一个反映以往交通闭塞的民间笑话:俩人各赶一头牛走入不足一米宽的小路,途中相遇,一边是崇山峻岭,另一边是万丈深渊,无法掉头转向。两个人经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协议,把价钱少的牛推下崖去,以解决彼此通过的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1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竟没有一条公路。那时由内地运往西藏的茶叶、瓷器、绸缎和日用品等物资,要从四川省的雅安、青海省的西宁和云南省的大理,通过崎岖山路以牦牛、骆驼驮运。从雅安或西宁到拉萨往返一次需一年之久,以致在人们的心目中西藏十分遥远。

  1951年,国家曾动用了四分之一的骆驼,即由40000多峰骆驼组成大型驼队向西藏长途穿越运输货物,由于自然条件非常险恶,以致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要留下12副骆驼的遗体。1952年护送班掸返回西藏时,曾投入军马4500匹、骆驼3000峰、牦牛13500头、骡子2500匹。在2000公里的行程中,共有30000多头牲畜丧生。如此悲壮、惨烈的驼运,随着1954年12月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同时通车拉萨而告结束。

  青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它担负着80%以上进藏物资的运输,青藏公路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经格尔木、那曲抵拉萨,全长1937公里。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曾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历时12年将全路铺设了沥青路面,汽车时速可达80公里,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只需两天。有些旅游者选择乘汽车进藏,除可领略沿途高原风光外,还能逐渐适应高原特殊环境,进藏后身体反应较轻微。

  川藏公路从四川省会成都出发,经雅安、甘孜、昌都到拉萨,全长2413公里,为修通这条公路,曾有3000多名士兵献出生命。每逢雨季,此路常被泥石流阻断。另外两条重要的进藏通道是:从新疆南部的叶城,经西藏普兰,日喀则抵拉萨,全长1455公里的新藏公路;从云南省下关市经中甸至西藏芒康县全长800公里的滇藏公路。

  50年代当公路刚刚修通、汽车驶进拉萨市时,许多藏民都惊奇地望着这种"怪物",有的藏民还抱来马草前前后后地寻找这宠然大物的"嘴",要看看它是怎样吃草的。而现在,西藏已有300多条总长21695公里的公路,汽车已成为西藏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仅藏东南的墨脱县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级行政地区,中国公路史上最后的这一页空白,还有待填补。

  在相当一段时期,西藏被视为危险空域。仅1943年6月至12月,为闯过这一危险空域而丧生的外国飞行员就有160多人。被称为"空中魔术师"的美国飞行员法克西(FOx)上校及其座机的遗骸,至今仍埋葬在那冰峰峡谷的深处。

  1956年5月29日,中国飞行员潘国定驾驶CV-224型401号客机,首次试航北京--成都--拉萨成功,架起了西藏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空中之路"。从1965年起,这一航线正式开航,拉萨至格尔木、西安、广州加德满都等航线也陆续开通。

  绝大多数旅游者踏上西藏大地的第一步,是落足于拉萨贡嘎机场。当游人走出机舱时,就已置身在海拔3569米的高原。贡嘎机场的跑道长4000米、宽65米,是中国目前最长的民用机场跑道。修建这种超长型跑道,是为适应西藏高原海拔高,阻力小的地理气候条件。进藏飞机的每次航班,都按二等专机飞行保证,机长配双人,飞机配足往返油量,这条险峻的航线,反而成为中国最安全的航线。

  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入藏走了近3年;公路修通后,从成都到拉萨的汽车要跑15天;而""开通后,从北京飞抵拉萨只需4小时10分钟。对于渴望踏上世界屋脊的人们来说,西藏已非遥远的梦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3946.html

更多阅读

西藏酥油茶的制作方法 酥油茶制作工具

在西藏,酥油茶是人们喜爱饮用的一种茶,用普洱茶叶制成的砖茶加水煮,再用酥油调味。酥油就是用山羊、牦牛等动物的奶制成的黄油。酥油茶稍微带有咸味,那是因为加了盐的缘故。由于茶水里加了酥油,香气和味道均别具一格。西藏酥油茶的制作

易贡:差点取代拉萨成为西藏首府的美丽地方

林芝易贡:差点取代拉萨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府的美丽地方易贡茶场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乡对面,现在茶场机关办公的地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西藏自治区党校校址,直到1983年才完全迁离。据茶场已退休的老人们回忆,由于易贡气候条件好,

李谷一的歌声为什么如此迷人? 李谷一歌曲大全

青年歌唱家李谷一朝气蓬勃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李谷一的歌声依然响彻神州大地,李谷一的歌迷依然遍布全国……李谷一的歌为什么如此迷人?我不是音乐理论家,但却是一个声乐爱好者。从一个歌迷的角度,反观李谷一歌声,三十年前的痴迷

声明:《世界屋脊-西藏 世界屋脊的歌声》为网友董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