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 百度云


去美国之前买了《遥远的救世主》、《把时间当做朋友》,并附上读后感,送给我在国内最重要的4条人脉。


本书简介

《把时间当做朋友》由李笑来的博文整理而成,是关于心理学与思维的书,这类书指导着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越早醒悟、获得这类知识,它们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虽然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它“成功学”方面的书是一样的,但如何解决问题方面可是有云泥之别。

开篇提出问题——很多人勤奋与懒惰并存。“懒惰”的是不肯动大脑,在时间的紧迫性之下“勤奋”,慌乱地采取行动,结果碌碌无为。

随之解答问题——自我经验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深刻思考、认识到这些心理上的误区,你才能修炼出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平常心,走出“勤奋与懒惰并存”的窘境。

关于时间带来的紧迫感,《纸牌的秘密》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

“‘时间’不会过去,‘时间’也不会滴答响。过去的是我们人类,滴答响的是我们戴的手表。就像日出日落那样亘古不变,‘时间’穿透整个历史,悄悄地、无情地一步一步蚕食人类的生命。它摧毁伟大的文明、腐蚀古代的遗迹、吞咽——代又一代的人类。这就是‘时间的无情威力’。它不断地咀嚼啃啮,而我们人类正好被夹在它的上下颚之间。”

对各种心理误区的描述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即“如实观照”。正如《遥远的救世主》里提及:

“你要有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

本书也隐晦地传达了一个主题,就是在《影响力》中提及的:

“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一些心得

1.语文vs 文学

文学只是语文的一种。语文基本的要求之一是“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我国的语文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文学。

评论:古希腊的语文——修辞学——起源于演说的艺术,修辞家以雄辩著称。我国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各国的外交家们(其中最特殊的是纵横家)也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活跃于政治舞台。但语文后来的发展——诗词曲赋多供人娱乐之用,不可否认它们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外表的浮夸超越了内在的精神。语文过分强调文学的恶果之一——博客上充斥了大量无病呻吟、碎碎念的文章,可读性极低。微软亚洲研究所的刘未鹏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倡“价值博客”——长期记录自己的学习与思考的成果[1]。当然出现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解释:现代人已经读不懂文言文了。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文化传承至今,已名不副实。有必要来一次现代的‘古文运动’。

2。对成功学的批判

成功的人往往很难总结自己为什么成功。首先,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服务偏见”,即将成功对内归因,将失败对外归因。成功人士往往夸大了自己成功的难度,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因——运气。其次,人们有忘记痛苦经历的天性,成功人士往往有意无意地隐藏那些他们追悔莫及的错误。第三、我们过分强调了方法的重要,很多人用很笨的方法却成功了。因此最直接最简单的建议就是多思考失败者的经历(这点马云倒说了实话)。

评论:一、你不一定能从成功人士的光鲜外表下学到什么。首先,他不一定能客观地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也不一定会告诉你真正关键的细节,因为这些细节也许是不可告人的。其次,一些优秀的品质:坚毅、勇敢,不是告诉了你你就能学得会的。

二、乐嘉在《色眼识人》中提到“忘记痛苦”是“红色性格”人的典型特征,其实这是每个人大脑自我保护的方法之一,就如让我们感到痛苦的课程往往被我们最先忘记,而我们对高中的回忆往往是美好的,因为痛苦已经被大脑加工、升华了。

三、与方法比起来,坚持不懈的精神更重要。坚持的过程中也更可能发现好的方法。

3.兴趣

兴趣并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重要。首先,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其次,有兴趣的东西不一定有用,不值得花太多经历。第三,有用的东西就算没有兴趣也应该去学。

点评: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可是兴趣和市场需求都不是一成不变。在培养兴趣方面,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乐趣,冯唐在《万物生长》中就此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抬头望望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想想生命从草履虫进化到狗尾巴草再进化到人,再琢磨一下心中患得患失的事情,你也会有一点智慧……事物的本身有足够的乐趣,C语言有趣味,《小逻辑》有趣味,文字有趣味,领会这些趣味,花会自然开,雨会自然来。”

本书也提到,擅于发现事物的乐趣是作者遇到的优秀的人普遍具有的品质。兴趣是一个契机,结合了偏执和天赋就是乔布斯,巴菲特这种变态。

4.人脉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

评论:人和人交往大多基于交换关系,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但自己的知识、阅历是不会损失、别人也夺不走的。

流行于职场中的知识告诉我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技术型的,成为行业大师级的人物,精通整条产业链;另一条是管理型的,懂得与人分利、进退隐忍,谙熟打交道的艺术。努力成为技术型的,赢得别人的尊重,自然会有人来networking你。这是一条不一样的路,大多数人可能过分重视人脉了。但技术型与管理型的关系显然要丰富的多,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是稀缺的技能之一。

5.积累

无论是谁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依赖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个过程,不是结果。积累的本质是——漫长。

评论:短视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我每次对女友的付出都希望她能立刻给予反馈,而这点也一直被她诟病。微软亚洲研究所的刘未鹏曾对此提出猜想:

“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分享、合作、交流、长远、诚实)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出现的,然而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贪婪、嫉妒、短视、投机)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努力繁衍后代,这些模块似乎“理应”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这里的规则是:不要被自己的感性大脑所左右,只有更理性,感性大脑才能被更好地满足。就“短视”来说,真正值得做的事往往都要做很久很久。巴菲特说过,婚姻是每个人最大的投资。《亲密关系》的研究表明,结婚后第七年离婚率最高(七年之痒),但结婚20年以上的伴侣是最幸福的,虽然他们的激情较少,但持久得多。金融投资方面,上大的一位研究生学长跟我提起,他师傅是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实盘股票、期货17年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随着现在投资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实盘盈利的难度也不断加大。

那么人们有多讨厌积累?以一家中等规模的健身房为例,常年坚持下来的人竟然只有千分之二!

6.一个有趣的读书方法

作者在说明“灵感来自于博闻强识”时引用李敖“大卸八块”读书法:“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存留。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这种方法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难度最高的阅读——主题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不是一本书一本书地阅读,而是先通过略读的方式筛选出包含同一主题内容的一些书,再以章节(有关主题描述的相关章节)为单位阅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是一个讨论会,不同书的作者各抒高见,而你是主持人。同时阅读多位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描述使你的眼界大为开阔,不再受单一作者观点的局限。而你要仔细聆听各位作者的观点,并判断孰优孰劣。



[1]刘未鹏的博客:http://mindhacks.cn/




《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 百度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3912.html

更多阅读

『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百度云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

2015年夏季日剧《恨嫁警花》 恨嫁警花 百度云

【中文剧名】:恨嫁警花【日文剧名】:婚活刑事【电视台】:日本电视台【首 播】:2015-07-02【回 数】:12【语 言】:日语【字 幕】:中字【制 作】:追新番字幕组【原 著】:安道康道【编 剧】:ますもとたくや 德尾浩司【导 演】:远藤光贵【演

镜子意象·韩国电影《照出冤灵》 照出冤灵 百度网盘

镜子意象·韩国电影《照出冤灵》意象分析□孔方兄镜子里的影象是另一个世界的象征。这是我以前做的结论:假如电影讲一个人在照镜子,肯定在表示他的复杂内心。这时他内心的波澜必然会通过镜子里的影象表现。导演深知这一点。于是所有

声明:《《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 百度云》为网友叹虚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