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城下,第一波攻势受挫
晋南重镇临汾,相传为远古时期的尧帝之都。由于城池建在一个大土丘上,内高外低,墙高壕深,状似卧牛,故又有绰号“卧牛城”,号称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被攻破过。城东有挂甲庄,相传就是闯王李自成攻打临汾不克,气愤地挂甲而去之地。1948年春,在晋南广大地区已被解放的情况下,我晋冀鲁豫军区决定成立以副司令员徐向前为司令员的前方指挥所,进攻临汾。
国民党的临汾守敌约3万余人,总指挥是阎锡山第6集团军中将副司令梁培璜。早在日军侵华期间,临汾就曾筑有坚固工事,后来,国民党又对工事进行了加固和扩建,形成了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外围警戒阵地,由多处独立的支撑点组成。第二道防线是护城阵地,又称环城阵地,由27组碉堡构成,每组3碉,周围辅以地堡和暗火力点,既可以独立作战,又能相互支援,还有暗道通向城内。第三道防线是外壕和城墙阵地,外壕深20米,宽30米,城墙高15米,基座厚25-30米。第四道防线是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包括紧挨内城墙的一道宽和深都有五六米的内壕。外壕、城墙与内壕相连,形成了宽50余米、高35米的巨大的屏障。
此外,临汾城还有一点特殊之处。它不像别的城市东西南北四面有关,而惟独在城东偏南部位修筑了一个东关,其城墙的高度、厚度及周围工事都仅次于主城。由于“卧牛城”西高东低,所以要破临汾,首先必须攻破东关。
梁培璜对于临汾的城防设施甚是得意,叫嚣道,临汾战斗将是地下战、地面战、城上战之三层立体战与外壕战、城墙战、城内战之三层平面战所交叉组成的十字阵形战。他说:“八路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其诺’,来个以少胜多。”
1948年3月7日晨,临汾战役打响。我人民解放军6万余人分别从城南、城东、城北对临汾形成三面合围。8纵第24旅炮击城南飞机场,击毁敌人运输机两架,粉碎了敌人部分外逃的企图。到9日,梁培璜的四道防线的最外面两道已被攻破,在临汾城及其东关高高的城墙下,人民解放军以掩护交通壕逐步渗透逼近,收紧了包围圈。根据实地观察和俘虏供述,我军迅速确定城东城北为主攻方向,11日起,开始了对东关的攻击。
然而,此时的人民解放军遇到了前所未遇的困难。由于双方都必须以堑壕对堑壕、地堡对地堡、坑道对坑道作战,每个据点每寸土地都经过了异常惨烈的争夺。而我军只有8纵第23旅、第24旅有城市攻坚作战经验,其他部队多数刚由地方部队升为野战军,还没有完成由游击战、运动战向攻坚战的转变。部分据点在我军夺下后,又被敌人反复几次夺回。特别是越接近东关,进展越困难,我军压力越大。3月15日,我军攻占黄土堡据点,但次日复失,17日再次夺回;3月20日,在槐树圪塔阵地也发生了反复争夺;3月23日,我军攻击兴隆殿受挫,攻击敌5号碉、6号碉亦未果,第一次攻打东关受挫;3月24日,攻占敌4号碉,但随即被夺回,当夜,再次攻占;3月25日,攻下兴隆殿,但在敌军反扑时又被迫撤回;3月27日,再攻东关,再次失利……
3月21日傍晚,徐向前在前沿指挥所突然接到报告:年仅33岁的第24旅旅长王墉下午6时阵亡。原来,王墉旅长是在兴隆殿外勘察地形时,敌军冷枪打在枪眼观察口上,跳弹击中头部而死。痛定思痛,徐向前命令部队从27日停止了攻势,以便总结经验,研究最有效的攻城方略……
做“土行孙”,让敌人坐上“土飞机”
3月31日,徐向前组织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中,徐向前承认,攻取临汾,比战前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困难得多,原来的计划求胜心切,兵力分散,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接着,徐向前指出:“坑道是我军当前攻坚的主要手段,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