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挨挨挤挤”到“争先恐后”
作者:刘丽冰推荐:费伦猛
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怠倦油然而生;二是近年来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改革之风到处盛行,常有“雾里看花”之感;三是自认为不是智慧型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平时我常常去听课,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有空也会翻阅教育教学之类的书刊杂志,充实自己的理论视野。
在今年暑假,我随手翻阅了《小学教学参考》杂志,书中有一篇《例谈教师追问时机的把握》的文章。看后,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文章中有一段讲到“二、在解读流于表面时追问”时。课堂上,学生缺乏对词句内涵的深层体验必然导致本文解读的表层化,所获取的体验也是肤浅的。此时,教师应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进一步拓展思路,提升学生对词句内核的理解。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是“挨挨挤挤”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层面上于是设计了如下环节进行追问,把学生的感悟引向课入:
生:“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中的“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多,长得很茂盛的特点。
师:你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了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
生1:在公共汽车上,人特别多。换换挤挤的。
生2:春节期间的超市里购物的人也是换换挤挤的。
生3:夏天到了,奶奶家门前的一颗大树,树叶密密层层、挨挨挤挤,把蓝天都遮住了。
师:“挨挨挤挤”说明了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说明荷叶长得很有生机。
生2:还可以想象出荷花肯定也长得很美。
生3:我觉得大自然很伟大,能使荷叶长得这么多,这么美。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
……
当我读到此时,我想到了自己教四年级语文下册《自然之道》一课时,文中出现一词“争先恐后”,备课时,我知道学生应该不太理解这个词的用法以及词内涵的深层体验,于是我查找教学资料,看看这类型词语是怎么教的,根据资料的提示,我就仿照阅读到的“挨挨挤挤”一词的教学设计,于是就大胆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就上起课来了: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师:“争先恐后” 一词,用在哪方面?
生1:放学。
生2:运动会上争取成绩的积极性。
师:“争先恐后” 一词,有次序吗?排队时能用“争先恐后”一词吗?
学生听后都有反应,一些说:“能”,另一些说:“不能”,于是我让大家再读带有“争先恐后”一词的句子,让学生根据句子找依据,于是,同学们又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知道“争先恐后”一词的用法以及词内涵。我就马上让学生用“争先恐后” 一词造句。学生汇报:
生1:放学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
师:好!但我们现在要排队放学,不能没有次序啊!
生2: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
师:这句好,为什么?
生:用在争取成绩上。
师:对!谁再来。
生3:我们争先恐后地跑步,唯恐得不了第一名。
师:句子造得好!
生4:百佳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今天一大早,超市一开门,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师:看!他真会观察,说得好!谁在来?
生5:蚊子们争先恐后地来叮人们,让人们不能安宁。
师:这句造得很有创意。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造句。说明抓住“争先恐后”一词。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有意识地问学生。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进一步拓展思路。提升学生对词句内核的理解。
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课堂实施中学生的“小手”不停地举起,让我有一种“很流畅”、“很爽”的感觉。更欣喜的是:在一次《形成性评价》测试中,就有一道题,是要求用“争先恐后”一词写话,我班的学生都能正确答题,基本掌握这个词运用和理解。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后来,大家把这个典故引申为“举一反三”的成语。我认为,从书刊杂志上“挨挨挤挤”到课堂实践中“争先恐后”,虽不是“举一反三”,至少“举一反一”吧?!
注:本文作者是广州市海珠区后乐园街小学刘丽冰,选用时略有编辑。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引用时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