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通假字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背景链接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 鲰()生厄()酒樊哙() 瞋()目目眦()跽()参乘()啖()之桮()杓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张良出,要项伯()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通假字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置之坐上()
⑦成五采()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沛公军()霸上(2)为()击破沛公军!

(3)范增说()项羽曰(4)财物无所()取

(5)素()善留侯张良(6)张良是()时从沛公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9)亡()去不义(10)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1)曰:“固()不如也(12)且()为之奈何?

(13)君安()与项伯有故?(1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15)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7)”良曰:“长于()臣(18)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9)张良出,要()项伯(20)秋毫不敢有所()近

(2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4)因()言曰(25)不如因善遇()之。

(2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2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9)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30)令将军与臣有郤()(31)不然,籍何以()至此?

(3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3)范增数目()项王

(34)若()入前为寿(35)因()击沛公于坐

(3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7)军中无以(n)为乐(38)常以身翼()蔽沛公

(3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40)项王按剑而()跽

(41)起,立而()饮之(4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3)杀人如()不能举()(44)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45)窃()为()大王不取也

(46)项王未有以()应(47)沛公起如()厕

(48)大礼不辞()小让()(49)如今人方为()刀俎

(50)会()其怒,不敢献(51)相去()四十里

(52)道()芷阳间()行(5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4)沛公已去(),间()至军中(55)“沛公不胜()杯杓

(56)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5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4.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约为婚姻(婚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而听细说()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⑴.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乃令张良留谢()
⑵.辞

①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⑶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故听之()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⑷且

①且为之奈何()?
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②故幸来告良()
⑹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为之奈何?()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⑤珍宝尽有之()
⑺去

①相去四十里()
②脱身独去()
⑻于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长于臣()
③复得见将军于此()
⑼因

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⑽为

①使子婴为相()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军中无以为乐()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何辞为()?
(11)如: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起如厕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12)以   
①具告以事   
②籍何以至此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6.说明下列句中活用现象:

(1)军霸上()(2)籍吏民()
(3)范增数目项王()(4)道芷阳间行()
(5)沛公欲王关中()(6)于是项伯复夜去()
(7)吾得兄事之()(8)日夜望将军至()
(9)常以身翼蔽沛公()(10)头发上指()
(11)道芷阳间行()(12)项伯杀人,臣活之()
(13)从百余骑()(14)素善留侯张良()
(15)臣活之()(16)拔剑撞而破之()
7、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4)亚父者,范增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7)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具告以事()(1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2)得复见将军于此()(13)籍何以至此()
(14)大王来何操()(15)沛公安在()

(16)珍宝尽有之()(17)若属皆且为所虏()
(18)为击破沛公军()(19)加彘肩上()

8.请在句子后面括号中填上相关成语

①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根据标题,按照时间顺序,请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用两个字概括三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提示:人物+事件)?

(1)三部分内容为:①②③

(2)第一部分事件:

第二部分事件:

第三部分事件: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并简要概括人物性格。

(1)主要人物:

性格特点:

(2)次要人物:

性格特点:

(3)各自身份:

(二)局部赏析

1.事件(场面)赏析(提示:事件特点+描写手法+人物形象)

以樊哙闯帐为例

(1)事件特点:

(2)描写手法:

(3)人物形象:

(4)描写这一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

(5)有人认为(5)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答:

2.人物形象赏析

(1)项羽的性格是什么?依据有哪些?(性格+事例)

答:

(2)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

(3)次要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依据是什么?(提示:事例+描写手法+形象特点)

(三)拓展思考

有人说“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试结合课文与现实分析。

①你的观点:

②人物性格及结局:

③你熟悉的当代人物:

三.[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鲰(zhōu)生参乘(shèng)玉玦(jué)飨(xiǎng)士卒
B. 戮(lù)力彘(zhì)肩籍(jiè)吏民按剑而跽(jì)
C. 披帷(wéi) 刀俎(zǔ)要(yāo)项伯 说(shuì)项羽
D. 目眦(zì)卮(zhì)酒樊哙(kuài) 不胜杯杓(sháo)
2.下面各句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为我呼入②君王为人不忍
B.①会其怒,不敢献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C.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D.①故遣将守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3.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B.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德”通“得”)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吾得兄事之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范增数目项王⑤常以身翼蔽沛公⑥籍吏民,封府库
A.①②④⑥/③⑤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④/②⑤⑥/③D.①④⑥/②⑤/③
5.找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B.行将为人所并
C.吾属今为之虏矣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7、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B.⑥/①②/③④⑤

C.④/①②③/⑤⑥D.③④/①②/⑤⑥
8、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④谁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婚姻⑥若入前寿
⑦若属皆且所虏 ⑧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辞(推辞)(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7)沛公起如(往)厕(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B、(2)(3)(6)(8)
C、(2)(4)(6)(7)D、(1)(4)(5)(8)
10、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居山东时②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③约为婚姻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而听细说⑥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⑦孰与君少长⑧何辞为

A、①③⑦不同,其余相同B、②④⑥不同,其余相同
C、①②③④⑤不相同,⑥⑦⑧相同D、全都不相同。
1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早晨犒劳士兵,为了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译: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C.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D.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B.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活了下来。

C.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译: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不如因善遇之。
译:明天早晨一定要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常以身翼蔽沛公。
译: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常常用翅膀掩蔽沛公。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客何为者?
译: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 客人是干什么的?

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
译: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C.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译:告辞干什么呢?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D.四人持剑盾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译:.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间逃走。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2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B、杀人如不能举(如:如果)
C、项王按剑而跽曰(跽:长跪)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1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括号内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上指B、此亡秦之续耳
C、拔剑撞而破之 D、沛公今事有急
18.下列语句全部从正面描写樊哙勇猛刚烈义正辞严的一项是()

①臣请入,与之同命。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⑤项王未有以应,曰:“坐。”⑥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④⑥

19.下面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
B.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作者以夸张的语气,漫画的笔触,勾勒了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这种状其怒则是显其威;显其威则是现其勇。
C. 赐卮酒,赏彘肩,赞其壮举,文段再一次渲染烘托,樊哙纠纠武夫的勇士形象渐趋丰满。
全部从正面写言行、描神态,示其忠、叙其勇,状其威、言其壮。
D. 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

20、请翻译划线句子。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

②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

译: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21----25题。

阳固,字敬安。性散傥,不拘小节。少任侠,好剑客,弗事生产。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遂博览篇籍,有文才。
太和中,从大将军宋王刘昶征艾阳。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栗无敢言者。固启谏,并面陈事宜。昶大怒,欲斩之,使监当攻道。固在军勇决,志意闲雅,了无惧色。昶甚奇之。军还,言之高祖。年三十余,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
初,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之法。尚书令高肇以外戚权宠,专决朝事;又成阳王禧等并有衅故,宗室大臣,相见疏薄;而王畿民庶,劳敝益甚。固乃作《南北二都赋》,因以讽谏。
世宗末,中尉王显起宅既成,集僚属飧宴。酒酣问固曰:“此宅何如?”固对日:“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唯有德能卒。愿公勉之。”显默然。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显大不悦,以此衔固。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著《演赜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肃宗即位,大军征硖石,敕为仆射李平行台七兵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又命固节度水军,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军罢,太傅、清河王怿举固,除步兵校尉,领汝南王悦耶中令。寻加宁远将军。时悦年少,行多不法,屑近小人。固上疏切谏,以感动悦,悦甚敬惮之。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丁母忧,号慕毁病,杖而能起。练禅之后,犹酒肉不进。时固年逾五十,而丧过于哀,乡党亲族咸叹服焉。
神龟末,清河王怿领太尉,辟固从事中郎。属怿被害,元义秉政,朝野震悚。怿诸子及门生吏僚莫不虑祸,隐避不出,素为怿所厚者弥不自安。固以尝被辟命,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仆射游肇闻而叹曰:“虽栾布、王脩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节选自《魏书》)
注:①桑门,即“沙门”,佛教专指依戒律出家修道的人。②衅故:罪行。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折:改变B.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辟:征召
C.显大不悦,以此衔固衔:贬谪官职D.以明幽微通塞之事明:表明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军还,言之高祖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因以讽谏②相如因持壁却立
C.①以为举得其人②吾其还也
D.①既无事役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2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阳固“不畏强御”的一组是()
①固启谏,并面陈事宜。 ②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
③以明幽微通塞之事。④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
⑤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⑥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⑥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阳固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不营正事。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勤奋好学。
B. 面对严暴的将军,阳固敢于直谏,凭勇敢果决终获认可;面对敌人,他有勇有谋,设奇计取得胜利。

C. 皇帝昏庸,权臣专断,阳固写《南北二都赋》《演赜赋》讽谏;中尉王显侈奢自夸,他毫不客气,直言相劝。
D.阳固为人至孝至义。母亲去世,他“丧过于哀”,让人叹服;为报清河王知遇之恩,他不顾安危,“尽哀恸哭”,令人敬佩。

25.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重要实词或虚词。

(1)始折节好学折节:(2)并面陈事宜面:

(3)了无惧色了:(4)昶甚奇之奇:

(5)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辟:(6)尚书令高肇以外戚权宠以:

(7)固在军勇决决:(8)专决朝事决:

(9)又成阳王禧等并有衅故衅故: (10)宗室大臣,相见疏薄疏:

(11)而王畿民庶,劳敝益甚益: (12)固乃作《南北二都赋》,因以讽谏。因:
(13)此宅何如何如:(14)流称于今流称:

(15)此盖同传舍耳盖:(16)州郡赃赎悉入京藏悉:

(17)宁有盗臣,岂不戒哉宁: (18)以此衔固衔:

(19)又有人间固于显间:(20)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因:

(21)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阖: (22)著《演赜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以:

(23)平奇固勇敢奇:(24)固设奇计先期乘贼乘:

(25)太傅、清河王怿举固举: (26)除步兵校尉除:

(27)寻加宁远将军寻:(28)杖而能起而:

(29)素为怿所厚者弥不自安为: (30)固以尝被辟命以:

(31)遂独诣丧所诣:(32)良久乃还乃:

(33)虽栾布、王脩何以尚也尚:(34)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无以: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粟无敢言者。
译:
(2)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译:

(3)虽栾布、王倚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译:

【附】参考答案

一.预习部分参考答案

1.注音

(xiǎng) 姬(jī) 鲰(zōu) 厄(zhī) 哙(kuài) 瞋(chēn)

眦(zì) 跽(jì) 乘(shèng) 啖(dàn) 桮(bēī)

2.①.距─拒内─纳 ②要─邀 ③倍─背④蚤─早⑤郤─隙⑥.坐─座

⑦采—彩
3.略(见教参)

4.古今异义:
①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②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③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④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5. 一词多义
⑴.谢:①谢罪、道歉;②感谢;③辞谢、告别。
⑵辞:① 推辞;②告别;

⑶.故:① 故旧、交情;②因此;③特意。
⑷且 :①将;②况且。
⑸幸 :①宠幸 ②幸而;幸亏

⑹之 :①到;②代词,这;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结构助词,的;⑤助词,衬字,无义。
⑺.去 :①距离;②离去,离开。
⑻.于 :①向,对;②比;③在。
⑼。因 :①就此;②就、于是;③趁势、趁机。
⑽.为:①任,做;②替,给;③被;④作为;⑤是;⑥句末语气词。

(11)如:①好像② 往,到……去;③比得上。

(12)以 :①介词,把 ;②介词,凭;③介词,拿;④表目的连词,来

6.说明下列句中活用现象:

(1)(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名词用作动词,造户籍册或登记)

(3)(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4)(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5)(名词用作动词,称王)(6)(名词用状语,连夜)

(7)(名词用状语,象对待兄长那样)(8)(名词用状语,每日每夜)

(9)(名词用状语,像翅膀那样)(10)(名词用状语,向上)

(11)(名词用状语,从小路道)(12)(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3)(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14)(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5)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 (16)(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破、打碎)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判断句;(5)判断句;

(6)判断句;(7)判断句;(8)判断句;(9)判断句

(10)(介词结构后置)(11)(省略句“于”)(12)(介词结构后置)
(13)(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14)(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5)(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6)(无被动标志被动句)(17)(“为所”表示)

(18)(省介词宾语“之”)(19)省略状语“于盾”)

8. ①秋毫无犯;②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③劳苦功高;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感知文本参考答案

(一)整体感知

(1)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1.主要人物

项羽——优柔寡断,缺乏远见 (提示:只可为将,不可为帅)

刘邦——老谋深算,善于权变 (提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2.次要人物

项伯——重义迂腐,不分敌我(提示:最好的朋友,最差的同伴)

张良——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提示:谋臣良士,进退有度)

樊哙——重情忠义,果敢刚烈(提示:刚烈猛士,粗中有细)

(3)雄主:项羽------刘邦谋臣:张良-----范增

武士:樊哙------项庄内奸:项伯-----曹无伤

(二)局部赏析

1.(1)事件特点:甚急

(2)描写手法:正面与侧面结合,场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举例略

(3)人物形象:重情忠义,无所畏惧,能言善辩,粗中有细,果敢刚烈

(4)既衬托了刘邦、项羽,又突出了张良。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肉,赐座;然而,这一切又是张良在幕后做导演。

(5)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

2.(1)明确:①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②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③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④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2)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答案略(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有据)

三.[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2.B;3.C;4.D;5.D;6.C;7.C;

8.A;9.A;10.C;11.A;12.B;13.C;14.D

(二)课内阅读

15、B (如:如恐)

16、D (①表修饰,可译为“地”②表转折,“却”③ 副词“尚且”④副词,“将要”)

17、A(都是名词作状语。B、动词活用作名词;C、使动用法;D、形容词用作名词)

18.B②是动作描写;⑤是侧面描写

19。C(还有侧面描写)

20、①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注意“夫”、“举”、“刑”、“胜”)

②这是灭亡秦国的继续罢了,我认为大王不应采取,秦王没有回答。

(三)课外阅读

21.C(衔:怀恨在心)
22.D(都是时间副词,表已然。A代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B介词,凭/于是就;C代词,那/语气词,表祈使)
23.A(③是说他写文章的目的;④是体现他的智谋;⑤是体现元怿对他的作为满意)
24.C(《南北二都赋》是用来讽谏的,而《演赜赋》则不是)
25.重点实词或虚词

(1)转变志向(2)当面,名词作状语(3)全,一点(4)认为----奇才

(5)征召(6)凭借(7)果断(8)决断,独揽(9)罪行

(10)稀疏(11)更(12)趁(13)怎样(14)流传称道

(15)房屋(16)全部(17)难道(18)怀恨(19)说坏话

(20)趁机(21)关闭(22)表目的,来(23)认为----奇特

(24)战胜(25)推举(26)授予官职(27)不久(28)表修饰

(29)被(30)因(31)到(32)才(33)超过

(34)没有用来----方法

26.翻译
(1)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发表意见(说话)。(3分。“严暴”“战栗”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又有人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向朝廷起奏,告发阳固曾申请过多的粮食,(朝廷)免去了阳固的官职。(3分。“间”1分,“因”1分,句子通顺1分)
(3)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呵?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呵!(4分。“虽”1分,“尚”1分,“君子哉若人”1分,句子通顺1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3470.html

更多阅读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转}二年级看图写话的要求 二年级看图写话大全

二年级的看图说话要求如下,希望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明确要求。1、很多孩子看图写话缺少题目。如果给了题目,在正文上方要抄写题目。自拟题目的,题目要符合图意。  2、看图写话要用第三人称来写,要给图画中的人物取名字,文章中不能出现“

導引術 导引术十二功法

来源: 王虚元的日志daoyin导引又称“道行”。或为内功修炼的总称,或仅指动功修炼而言。导、道两字的原义相近,古代均可作疏通、宣导解。引有伸展,引而使之之意。导引一词数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奇病论》、《血气

小学生读文言文并不难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题

子非今天的小学教材,文言文几乎是空白。因为,一提及文言,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字——难。其实“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字——“怕”。因为我们被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吓坏了。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

声明:《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通假字》为网友偷心刺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