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种的划分 人种的划分

在进行分类时,采用为人们比较熟悉的三分法,即将地于球上的现生人类划分为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黑种)等三大人种。每个大人种下面又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小人种或种族类型集团。此外,在各大人种之间还存在着若干带有混合人种特征的过渡类型,也一并加以介绍。

第一节蒙古大人种

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做黄色人种、亚美人种,在世界三大人种中,人口较多。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央亚细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

蒙古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在肤色方面存在着由较浅到较深的一系列变化,其中间色调为黄色。头发黑色,比较粗硬,绝大多数为直发,在春南部类型中有略高比例的波发出现率。胡须少或极少,体毛不发达。面部扁平度很大,颧骨明显突出,脸部宽大。眼裂多较狭窄,眼外角通常明显高于眼内角,内眦皱褶和上眼睑的出现频率较高,尤以北部类型为甚,眼色多呈褐色或黑色,鼻子的宽度中等,鼻根通常比较低矮或中等,唇厚中等,多为凸唇型。在颅骨的特征上,蒙古人种通常具有很大的鼻颧骨,反映出他们的上面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当扁平。颧骨比较高、宽,颧骨上颌骨下缘处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眶型普遍偏高。鼻根点凹陷比较浅,除美洲人种外,鼻骨一般比较低平,鼻前棘和犬齿窝的发育较弱。在蒙古人各中,存在着较高的矢状嵴,下颌圆枕和铲形门齿的出现率。

在蒙古大人种下面,根据某些体质特征的差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如下五个小人种:北亚人种、东亚人种、南亚人种、东北亚人种和美洲人种。

一、北亚人种

北亚人种又称做西伯利亚人种或大陆蒙古人种,是蒙古人种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于中央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亚洲大陆的腹地。该上人的种的典型特征为肤色、发色和眼色均比较浅,再生毛发极不发达。嘴唇较薄,多为直颌类型。面部既高且宽,因此脸部显得很大,并且非常扁平。颅型多半是比较低、宽,由很大的垂直颅面指数所反映出的低颅高面性质是该小人种的一个突出特征。鼻根一般比较低矮,鼻型略宽。眼眶比较高,内眦皱褶和上眼睑皱褶等蒙古人种性状十分典型。在北亚人种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中央亚细亚类型和贝加尔类型等不同的地区性变种。

二、南亚人种

南亚人种属于太平洋蒙古人种的范畴,有人认为该人种中或许混杂着某些赤道人种的成分。南亚人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的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我国南方的部分居民中也含有不同程度的南亚人种成分。南亚人种的肤色较深,灰色和眼争也比较深。波状发的出现率相对较高,眼部结构的蒙古人种特征相对较弱,颅型较高,面部低矮,垂直颅面指数明显较北亚人种为小。面部扁平性质相对较弱,鼻型较阔,鼻根多较低平。嘴唇较厚,面部突颌程度较明显。与其他蒙古人种相比,南亚人种居民的身材也比较矮小。

三、东亚人种

东亚人种又称为远东人种,也属于太平洋蒙古人种的第一部分,有人认为该小人种具有北亚人种和南亚人种之间过渡类型的性质。东亚人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东亚人种的色素较北亚人种为深,但浅于南亚人种。直发的出现率很高。嘴唇的较北亚人种略厚,多为中颌型,颅型多较高、狭,面部明显比北亚人狭窄。鼻型宽度适中,多为中鼻型,身材比南亚人种高大。

四、东北亚人种

东北亚人种又称做北极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等极地附近地区。东北亚人种的肤色常常浅黄褐色。头发粗黑,很硬。眼色呈褐色,有内眦皱褶,但不如北亚人种发达。面部宽阔而扁平,颧骨突出。颅型高低适中,多为长颅型,额部明显向后方倾斜。鼻根略高,鼻梁平直,鼻型较窄。

五、 美洲人种

美洲人种特指印第安人的各个类型群,该人种的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陆。与亚洲蒙古人种相比,美洲人种在若干性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具有蒙古大人种的某些共同特征,如直而硬的黑发,黄褐色的皮肤、再生毛发欠发达、较深的眼色、宽大的面型、突出的颧骨和很高的铲形门齿出现率之外,美洲人种不还具有一些不同于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例如,他们的内眦皱褶出现率很低,鼻根通常很高,鼻背呈凸形并明显向前突出。

第二节欧罗巴大人种

欧罗巴人种(Europoid)又称做白色人种,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在欧洲殖民扩张以前,主要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等地。现在的分布很广,在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中占很大比例。

欧罗巴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肤色方面的变异很大,由极浅到很深。眼色中天蓝色、灰色和浅绿色等浅色调者占一定的比例,但也有黑褐色等深色调者。成年人中缺乏内眦皱褐,上眼脸皱褶也欠发达。发形多为直发或波发、质地较细软。发色的变异范围也很大,从很浅的金黄色、亚麻色、灰色到较空的火红色的黑色等色调均占一定的比例。胡须和体毛很发达。嘴唇较薄,口裂宽度较小,多为正唇型和正颌型。鼻根很高,鼻型狭窄,鼻部显著向前突出,鼻孔的纵径明显大于横径。眼眶略显凹陷。颧骨不突出,面部扁平度较小。在颅骨特征上,欧罗巴人种通常具有高而狭窄的梨状孔、鼻指数小或中等。鼻根指数很大,鼻前棘多很发达。眉弓发育显著,犬齿窝多半较深。颧骨比较低、窄,颧骨上颌下缘缺乏明显的转折处。鼻颧骨一般较小,鼻根点凹陷常常很深。

在欧罗巴大人种下面,又可以进一步区分出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中欧人种、印度、地中海人种、白海、波罗的海保种和巴尔干—高加索人种等若干不同的小人种。

一、西洋——波罗的海人种

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又称为北欧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西北部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英国、荷兰或德国的北部地区。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的一个突出的体质特征就是色素极浅,他们通常具有金黄色或亚麻色的直发,天蓝色或类色的虹蟆,粉红白色或者苍白色的皮肤。身材高大,颅型较长。鼻根很高,鼻背很直,多为狭鼻型,颧骨不突出,颧宽值中等,面头部狭长,下颌前突。

二、印度——地中海人种

印度——地中海人种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南欧、北非、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的南部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等地。该人种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地区性种族类型。如南欧类型、阿拉伯—地中海类型和印度——阿富汗类型等。印度—地中海人各的主要体质特征是肤色、眼色和发色都相对比较深,波发的出现率比较高。颅型较长,面部很窄,高而狭的鼻型,中等身材。

三、中欧人种

中欧人体又可称为阿尔卑斯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中部的德国、瑞士、奥地利、法国的中央高原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该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为肤色较浅,发色的眼色介于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和印度—地中海人种之间,发形为直发或波发,颅型较短,面部低而略宽,鼻型稍阔,有一定比例的个体为凹形鼻梁。胡须和体毛丰富或中等,身材较矮。

四、白海——波罗的海人种

世界人种的划分 人种的划分

白海——波罗的海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的东北部、在俄罗斯、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爱沙尼亚和芬兰的一部分居民中有着广泛的分布。该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是肤色和发色的均很浅,眼色也比较浅,在欧罗巴人种中,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居民的眼色仅略深于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胡须和体毛的发育中等。发形多为直发。面型略低宽,鼻子较短,凹形鼻梁和鼻底上翘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身材中等。

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于巴尔干岛、小亚细亚、高加索和伊朗的西北部等地。该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为发色和眼色较深,肤色深浅不一。颅型短宽,颧宽值很大。鼻突出度极大,并有相当大的凸形鼻梁出现率。胡须和体毛十分发达。

第三节澳大利亚——尼格罗大人种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又称为黑色人或赤道人种,主要分布于旧大陆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次大陆的南部,澳大利亚以及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岛屿。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肤色很深多呈暗黑色、黑褐色、红褐色等色调。黑色的波发或卷发。眼色多为黑褐色,眼裂很大。鼻型较为宽阔,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大,鼻孔的横径大于纵径。嘴唇很厚,往往向前突出并外翻,口裂的宽度较磊颅骨的特征上,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通常具有很大的鼻指数和低矮的眼眶。面部多比较狭窄而低矮并表现出明显的突颌性质。面部水平方向上的扁平度很小,犬齿窝较空。长颅型在该人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垂直颅面指数普遍较小。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中包括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人小种,主要有澳大利亚人种、维达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尼格利陀人种、尼格罗人种、尼格罗人种和而须曼人种等。如果按照四分法的人种分类原则,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人种和而须曼人种等被称做黑色人种,而澳大利亚人种、维达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和尼格利陀人等则被为棕色人种。

一、澳大利亚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一般指居住在澳洲的土著居民,他们的肤色常呈现深棕色,发色和眼色也比较深。发形多为波发。胡须和体毛相当发达。眉弓发育强烈,前额多明显向后方倾斜。鼻型十分宽阔,嘴唇很厚。面部呈明显的突颌型。颅骨为长颅型,身材适中。

二、维达人种

维达人种主要分布于印度的中部和东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等地。该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深褐色,眼色也很深,配之以长而硬的黑色波状发。颅型狭长,面部相对较宽阔,额部稍后倾,胡须和体毛发育较弱,嘴唇较厚,阔鼻型,面部比较平直,眉弓发达程度中等,身材比较矮小。

三、美拉尼西亚人种

美拉尼西亚人种主要分布于拉尼西亚群岛、新几内亚岛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地。美拉尼西亚人种中包括着两个体貌特征各具特色的种族类型集团,即美拉尼西亚类型的巴布亚类型。总的来说,美拉尼西亚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是:肤色为黑褐色或深棕色,眼色和发色均为黑色。发形多为卷发,再生毛发发达程度不等,通常巴布亚类型的体毛和胡须比较浓密,而美拉尼西亚类型的再生毛发发育较弱。眉弓常常强烈突出,颅型多较狭长,鼻型一般较阔。巴布亚类型的鼻背通常较高而呈突形,美拉尼西亚类型的鼻突出度则相对较小一些。该人种的突颌程度比较明显,中等身材者居多。

四、尼格利陀人种

尼格利陀人种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菲律宾群岛、安达曼群岛屿、以及新几内亚岛西部的山区等区域内,其体质特征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身材极其矮小,成年人平均身高在多在140厘米到150厘米左右。肤色多为黑褐色或浅褐色,眼色和发色很深,发形为很短的卷发,唇厚多为中等,鼻短而扁平,多为阔鼻型。颅骨方面多数个体为上颅型,但也有一部分伯颅型较短。胡须和体毛的发达程度差异很大,居住【】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安达曼群岛的尼格利利陀人胡须和体毛甚少,而居住于菲律宾和新几内亚者则颜面和体部的毛发相当浓密。

五、尼格罗人种

尼格罗人种广泛分布于散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该人种的肤色很深,一般为深褐色或黑色。具有强烈的黑发和黑色的虹膜。再生毛发育很弱。颅型狭长,眉弓很不发达,前额通常较为丰满,嘴唇厚而前突,并且显著外翻,口裂很大,突颌明显,鼻背多较低平,鼻型较为宽阔,眼裂很宽,面部比较狭窄,扁平度中等。尼格罗人种的身材一般较为纤细而高大,其中特别是生活在苏丹东部和尼罗河上游地区的居民,他们中的成年男子的身高通常超过180厘米,是世界上平均身高值最大的人群。

六、尼格利罗人种

尼格利罗人种又称做中非人种,主要分布于赤道非常的刚果河、奥戈韦河、伊图里河沿岸的热带雨林深处。尼格利罗人体质性状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身材矮小,成年人平均身高仅为136-142厘米,故又被称之为卑格米人(Pygmies)。该人种的肤色较浅,多呈浅褐色。体毛比较发达,为黄色浓密而纤细的体毛、胡须发育中等。头发强烈卷曲,极短,呈深褐色。唇厚中前、前突但不甚外翻。鼻根扁平,鼻型

七、布须曼人种

布须曼人种又称为南非人种,过去曾经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的许多地区。但由于殖民主义者的迫害和奴役,目前主要居住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卡拉哈里沙漠之中,以狩猎采集为生。布须曼人种身材矮小,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52厘米。肤色较浅,呈黄褐色,皮肤表面自幼年起便出现皱纹。头发黑而稀疏,通常卷成胡椒粒状,体毛及胡须发育程度很弱。面形较小而扁平,眼裂较狭窄,有相当比例的内眦皱褶出现率。嘴唇较厚,鼻子宽扁,颧骨突出,面部较小。颅骨较低平,多为中颅型,突颌程度不明显。布须曼人种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臀部脂肪异常丰富,尤以妇女为甚。

各大种之间的过渡类型

除上面介绍的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三个大人种的主要分支以外,在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具有混血性质的过渡类型人种。对这些人种类型,我们通常很难将其明确纳入三大人种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在这些人群中常常同时体现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种的混合性状。处于中间位置上的这些过渡类型人种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全世界的人类都统一于同一个物种”这一科学命题是客观的真理。

当今世界人口中具有混血性质的人群很多,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迁徙和相互融合的规模和频率日益增大。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中的混血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各种族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不清。下面将扼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处于中间位置上的过渡类型混血人种。

一、千岛人种

千岛人种又称为阿伊努人种。阿伊努人(Ainu)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作“虾夷”。据有关的人类学和考古学材料报道,阿伊努人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18世纪以前在堪察加半岛,20世纪以前在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和日本本洲北部也有分布,目前主要居住于日本的北海道。千岛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明显的混合性质,该人种身材较矮,体毛极其发达,居世界各人种之首位。头发黑色、粗硬、呈波状。肤色为浅褐色。中颅型、正颌型,面部宽大且极为扁平。犬齿窝较浅,鼻型略宽,凹形鼻背,具有相当大的内眦皱褶出现率。

二、波里尼西亚人种

波里尼西亚人种是分布于大洋洲东部波里尼西亚群岛的土著居民,其中包括毛利人、萨摩亚人、汤加人、图瓦卢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劳人、库克岛人、瓦利斯人、组埃人和复活节岛等10多个支系。据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波里尼西亚人种的祖先大约在2500年以前由东南亚一带,途径美拉尼西亚或密克罗尼西亚迁移到波里尼西亚。最初,他们可能定居于社会群岛。后来逐渐散布到北至夏威夷,东抵复活节岛,西南到新西兰之间的广阔海域。波里尼西亚人种在体质特征上居于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之间过渡类型的位置上,带有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混合的性状。他们的身材比较高大,皮肤黄色或浅褐色,体毛发育中等,头发为黑色波发。鼻突出度中等,鼻型较阔。头骨高而较短,颅指数多为圆颅型。面部宽大,颧骨相当突出,面突出度中等,颏部比较突出而厚重,有较高的“摇椅形下颌(RockerJaw)出现率。

三、南西伯利亚人种

南西伯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南西伯利亚及其邻近地区,其体质特征表明属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从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学和考古学资料来看,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居民显然属于欧罗巴人种。大约在公元前后的时期,蒙古人种的成分逐渐向该地区渗入,从而开始了南西伯利亚人种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形成过程。古代的月氏人、乌孙人、口厌哒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都对南西伯亚人种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今天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可以做为该人种的典型代表。南西伯利亚人种一般具有中等深度的色素,中等硬度的直发和比较发达的胡须。鼻根较高,鼻突出度较大。眼部具有不十分发育的内紫皱褶。面部既高且宽,并相当扁平。头骨多属于短颅类型。

四、乌拉尔人种

乌拉尔人种是另一种介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过渡类型位置上的混血居民,与南西伯利亚人种相比,他们的蒙古人种成分似乎略少一些。该人种主要分布于叶尼塞河以西的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乌拉尔人种也是蒙古人种群体同欧罗巴人种群体经过长期不断的混血融合而形成的。他们一般具有比较清高的色素和直而软的头发。胡须比较发达,内眦皱褶的出现率不高,大约在20-30%的范围之内。不很突出的鼻子和凹陷型的鼻梁。嘴唇很薄,面部较垂直,面宽中等,颧骨欠突出。这些特征显示出乌拉尔人种可能具有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和北亚种相混合的性质。

五、埃塞俄比亚人种

埃塞俄比亚人种又称为东非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地。在体质类型上,埃塞俄比亚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古人类学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北非就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人群居住,而在他们以南的广大地区,大概同时也形成了尼格罗人种的居民群体。至迟在公元前7000-4000年前的新时代时代,尼格罗人种的部落就占据了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当时的撒拉哈还不是沙漠,而是湿润的草原。撒哈拉的沙漠化仅仅从公元前3000-2000年才开始的。因此,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和“非洲之角”,正是两大人种居民在地理分布的接触地带之一。埃塞俄比亚人种通常具有深褐色或浅褐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和眼色。头发卷直,但多半比较蓬松,胡须少或中等,面部很窄,鼻子很尖而狭窄,鼻突出度比较大。嘴唇中等。突颌程度很弱。长颅型,身材中等偏高。

六、南印度人种

南印度人种又称做达罗毗茶人种,具有欧罗巴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血性质,当今主要分布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地区。目前,有关南亚地区古人种学资料不多,有人推测,早期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居民可能主要属于维达人种。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的时候,某些达罗毗茶语的部落来到南亚定居,这些属于南部欧罗巴人种的祖先类型的达毗茶人(Dravidian)就是印度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创造者,在他们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与当地土著的维达人种居民相遇。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南印度人种。现印度人种在许多特征上与埃塞俄比亚人种比较近似。所不同的是,与后者相比,南印度人种的头发略直,身材稍矮,面部较短而略宽。南印度人种的头发比较浓密,但胡须和体毛均较少。颅型比较狭长,鼻型多为典型的中鼻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3449.html

更多阅读

魔兽世界唱歌的向日葵怎么获得 魔兽世界精灵龙唱歌

4.03a版本新增了一款超有爱的宠物“向日葵”,如果你玩过现实版的“植物大战僵尸”,那这个任务将会变得非常轻松,没玩过也不要紧,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攻略吧。魔兽世界唱歌的向日葵怎么获得——工具/原料4.03a客户端、电脑魔兽世界

《悲慘世界》的台語版 悲惨世界国语版

【25万台湾总统府前人合唱《悲慘世界》的台語版】8月3日,25万人统一穿白色T恤在凯道为洪仲丘送行,里面有学生也有小孩。晚9时许,一齐为仲丘对着总统府豪唱《悲惨世界》主题曲台语版《你敢有听着咱唱歌》,场面尤为令人震撼!视频国内暂时没

当今世界上的二十六位君主 当今世界上的战争

当今世界上的二十六位君主据统计,至今保留有君主政体的国家有二十六个,分别是:亚洲的科威特、约旦、阿曼、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不丹、日本、泰国、文莱、马来西亚;欧洲的英国、卢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麦、荷

声明:《世界人种的划分 人种的划分》为网友塔布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