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城具有灿烂的历史,古亦称鄯善国,因为居于汉朝和西域诸国的交通要道,在汉朝时期的历史上多次出现,特别是汉武帝与匈奴征战期间,鄯善国更是左右双方力量的重要筹码。
可是,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史学家对楼兰古城的消失给出多种说法: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其证据就是王昌龄的《从军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可是,凭这只言片语,只可说明将军们的雄心壮志,无法表述楼兰国的消失,基本可以排除;但“黄沙百战”四个字,依旧可以给出重要的信号,当时的楼兰脚下的土地,沙质严重,土地不适宜保水。
说法二: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
说法三: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斯文·赫定(瑞典探险家,首先于1900年3月发现楼兰古城)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这种说法也过于牵强,中国古代的人民一贯是逐水而居,形成城镇,而丝绸之路一定是顺城镇的走向而行,因此,城镇的变迁是丝绸之路改道的原因而非结果。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说法五和说法六,没有丝毫的依据,近乎科幻,何况再大的瘟疫和生物变迁,也很难让一国的人民完全消失。
楼兰是汉代西域一个强悍的部族,他们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罗布泊的西北缘。楼兰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国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周围建有雄伟城墙、是边境重镇、“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华之邦。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马、葡萄、珠宝,最早都通过楼兰交易。许多商队经过时,都要停下休息。公元前108年,楼兰国臣服了汉朝,年年岁岁进贡来朝,以后几降几反,成为当时汉朝的心腹之患。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之四》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这样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楼兰是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
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古城消亡的真相是如何哪?
首先,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前面曾经提到“黄沙百战”,说明当时的西域已经沙漠化,这不仅是楼兰,也是西域诸国的地质状况。原因在于,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隆起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就很少到达这里,东亚西部都开始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在这期间,罗布泊开始从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时候,湖面急剧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成现在的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面较大的罗布泊,这是楼兰古城所处的气候和地质历史背景。
其次,楼兰建于罗布泊边缘,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上面已经说到,楼兰城是建设在沙质化十分严重的土地上,这就决定了地下水量不足,深层地下水难以对浅层地下水进行有效的补充,因此,浅层地下水的补充渠道主要是罗布泊,也就是说,地表水不断补充浅层地下水,这是罗布泊地表生物可以生长的水分来源。
可是在公元200-400年间,罗布泊发生了位移,这有很多记载可以证实,罗布泊怎么游移呢?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流入罗布泊,楼兰古城就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结果就是罗布泊发生了位移。
关于这一点,还有很多间接的证据,比如,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再比如:《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楼兰焉耆 龟兹三国士兵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楼兰的缺水困境。
现在我们知道,罗布泊最终大幅度移动了,虽然人力短期缓解了楼兰缺水的困境,但最终楼兰的水源被阻断了,可是楼兰是沙漠化的土地,保水功能极差,而深层地下水的深度很深,地表植物特别是水草的根系深度最多也就是两三米,当浅层地下水的来源(罗布泊)消失后,浅层地表干枯,地表植被只能死亡。
当地表植被死亡之后,无论粮食 牛羊都没有生存的基础,楼兰人只能全部迁徙。
第三,楼兰应该消失在公元350-400年间(这是如松提出的观点,有专利),因为楼兰是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至少那个时候,楼兰还是比较繁华的,适合居住,而西晋的年代是公元265-316年,前凉的年代是公元301年到公元376年,因此,楼兰应该消亡于公元350年至400年,五十年间一个繁华的古城消亡了。
我们再看看公元400年前后中原发生的事情,更会有意思,那时中国处于十六国时代,也称作五胡乱华的时代,那个周期是中国最寒冷的周期,基于降雨形成的条件不足,干旱大规模爆发,洛阳一带成为牧场,这个时期,是中国从西汉末年气温开始下降以后,气温最寒冷的阶段,洛阳开封一代因为干旱十室九空。因此,寒冷也加剧了楼兰古城的干旱,在沙漠地带,干旱缺水,数年间使得地表植被完全死亡不会是奇怪的,楼兰人完全迁徙就顺理成章。
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如果我们对前几个城市陌生,那统万城也会很熟悉,统万城位于鄂尔多斯草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的沙漠之中。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是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俗称“白城子”,统万城是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可是,当时夏国主赫连勃勃兴建都此城时,这里是水草丰美,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优美之地,赫连勃勃对这个地方曾大加赞赏。因此,统万城消亡于寒冷带来的干旱是毫无疑问的。
历史上,楼兰古城消亡之后,一个更大的疑问是楼兰人迁徙到了何处?因为无法找到比较明确的证据,所以,瘟疫生物攻击战争破坏使得楼兰人死亡殆尽的说法才开始产生,实际这些都仅仅是猜测,没有可靠的证据;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五胡乱华的历史,当时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匈奴、鲜卑、羯、氐都有比较明确的源头,而羌族的来源极其庞杂,羌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逐步向西和南面迁徙,居于河湟一带的称为西羌,西迁至天山南路的羌称为婼羌,甚至当时进入中原的还有中亚一带的民族,如果消失的楼兰古城的人们,被东迁的羌族武装裹带进入中原,也未可知,当然这是猜测。
虽然楼兰古城的消亡在史学家眼中是一个悬案,但如果结合气候史地质变迁史和人文史来综合考证,楼兰古城实质是消亡于罗布泊的位移和寒冷造成的干旱。
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南水北调,似乎很类似于楼兰当初阻止注滨河改道,楼兰是沙漠地址,不利于蓄水,现在京津唐地带(整个大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似乎都是如此)的水位不断下降,寒冷周期也再次到来,不知未来的“楼兰古城”会是哪一个。
更多资讯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17ece0102e8c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