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 巨鹿之战

楚汉战争发生在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前。其中,“楚”是指西楚,西楚当时定都彭城(江苏徐州);“汉”指的是陕西秦岭以南的地方,是被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分封给刘邦的地方,当时叫“汉中”。所以,刘邦被称为“汉王”。楚汉战争实际上是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场战争。

“楚汉战争”爆发的背景

“楚汉战争”爆发的大背景是秦朝的灭亡。刘邦和项羽都是在反秦斗争中崛起的,秦朝灭亡之后,楚汉两家进行了四年的较量,最后刘邦获胜,并建立西汉。

战争爆发的背景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巨鹿之战”。巨鹿是今天河北省的平乡县,河北平乡在当时属于赵国。在这个地方项羽跟秦军的两大主力打了一仗。“破釜沉舟”就是从一仗流传下来的。

这一仗中,双方的战况是什么样子呢?我个人估算,项羽这一方带领的军队是五万人左右,而秦军有非常重要的两大兵团,一个是章邯,另一个是“长城军团”。

楚汉战争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的时候,章邯的任务是负责建造秦始皇皇陵。战争爆发后,章邯就被起用了,章邯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秦军将领,他首先把攻入关中的陈胜、吴广的一支部队打败了。其中有支部队的将领叫周文。当时,周文军队号称百万,章邯打败周文后杀出函谷关,击败陈胜、吴广的军队,导致陈胜、吴广被杀。后来,他又打败了当时江南一带最强大的一支反秦武装——项梁集团,这是项羽的叔叔项梁领导的部队,后来项梁兵败被杀。

章邯在打败了陈胜、吴广和项梁的军队之后,又打败了魏国和齐国的军队,最后要解决的只剩下巨鹿的赵国军队。如果章邯把赵国军队这一仗再打败的话,那就意味着,整个天下的反秦武装差不多都被章邯消灭光了。所以,“巨鹿之战”非常重要,章邯当时带领的是20万军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修筑万里长城,蒙恬带领30万秦军主力驻守长城,这支军队很强悍,我们称之为“长城军团”。这个军团的主帅蒙恬在赵高、李斯和胡亥的合谋中被杀,后来,由一个名叫王离的副领导指挥。当时秦朝的军队大致的情况是这样:驻守在长城的是30万精锐军队,驻守在南越之地的还有50万军队,这是秦朝的两大主力。北方30万,南方50万。不过,南方的50万几乎没有用上,因为陈胜、吴广的起义把秦朝首都咸阳和南方军团的联系切断了,所以,南方那个50万军团没能回到中原作战。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是多少呢?据我估计,由于他的叔叔项梁刚打了败仗,项羽的军队人数大概是5万,所以,“巨鹿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罕见的案例。战争的一方拥有三、四十万的总兵力,另一方项羽带领的楚军总兵力是5万左右,但这一仗项羽打赢了,他打得很漂亮。

《史记》记载他“破釜甑”,意思是把锅给砸了;“皆沉船”,意思是把船给沉了。然后,让每一个士卒带上三天的干粮,如果这三天打不赢,就没有粮食吃,没有粮食吃就必死无疑。这一套做法,刚好符合中国一部最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的战略。

《孙子兵法》中讲到一个道理,就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讲的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就是把自己的军队逼到绝路上去。所以,“巨鹿之战”这一仗打得非常艰苦,也很干脆。他首先打败了章邯,然后,去攻打包围巨鹿的王离军团,最后把王离的军团彻底消灭,王离也被杀了。这就是楚汉战争爆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巨鹿之战”胜利后,项羽名声大振。项羽本来名不见经传,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不过是当时几千支反秦武装中的一支,在众多的反秦武装中,项羽并不出名,但“巨鹿之战”使项羽一举成名。

“巨鹿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这一仗不仅决定了秦朝的灭亡,而且是项羽登上历史舞台最关键的一步。这一仗结束之后,天下诸侯都为项羽所折服。此后,诸侯军归项羽统一领导,项羽做了诸侯联军的总盟主,统军40万。

“巨鹿之战”后,项羽和刘邦都入关了。刘邦比项羽早两个月,刘邦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十月,项羽是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十二月。其中的原因在于:项羽是在打硬仗,和秦军主力“啃骨头”,刘邦是顺便“喝汤”。项羽把秦军的主力全部消灭了,所以刘邦没有遇到秦军主力,可以很顺利地入关。

入关之前,项羽和刘邦同属楚国。当时他们还在楚国拥立了一个楚王的后裔,叫熊心,作为楚王。熊心当时跟刘邦和项羽有一个约定,约定说“先入关者王之”,就是说,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就做关中王。

很明显,关中王应该是刘邦的。“楚汉战争”爆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早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按道理说,他应该做关中王,事先约定好的事情就要履约。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立约的时候,两个人平起平坐,但这个时候,项羽因“巨鹿之战”发达了,他是40万诸侯联军的总盟主,是“男一号”;刘邦才十万军队,充其量是“男二号”。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还能做关中王吗?政治不讲是非,只讲实力和强弱,刘邦和项羽两个人,谁当皇帝是正义的?说不清。在刘、项之间,这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没有是非,所以,经常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政治无是非,政治只有强弱,谁强谁就当王,谁弱谁就当孙子,没有什么可说的。

经济也是如此,政治跟经济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谁的实力强谁就是老大,别管它是不是跨国公司。

当今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对美国很不满意,觉得美国太霸道了,但是他就是横,你能怎么样?因为他强,他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说他非正义,但是你也无可奈何。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像当年“楚汉战争”一样,只讲强弱,不讲是非,所以说,我们要把自己的国家搞得强大一些,原因就是世界政治格局跟历史一样。为什么我们要去读一点历史呢?因为历史跟现实是隔不断的,只有读懂历史,才能明白今天。反过来,你懂得了今天,再去读史你就会领悟到很多东西。

所以,刘、项之间,项强刘弱是个客观事实。项羽40万兵力,40万对10万。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但是以少胜多的战争属于非常态,有许多偶然性的因素。以多胜少属于常态,除非像李连杰这样的武功高手,一个人对好几个。但那个时代,冷兵器时代,40万人对10万人,可以肯定的是,项羽只要一出手,肯定能把刘邦给灭了,这是个客观事实。所以,进入函谷关以后,刘、项之间的矛盾升级起来。

这个矛盾激化得很厉害,是“楚汉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所以进入函谷关以后,两家就进行了一场较量。

项羽实力强大,他分封天下,把天下分给18个诸侯王管理,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为汉王。当时给刘邦的封地就是今天四川东边的巴郡、西边的蜀郡。

刘邦心里很不高兴,都想跟项羽玩儿命。不过经萧何一劝,刘邦还是很识趣。他那10万要跟项羽玩,肯定玩不过人家,只好认了。所以,斗不过人家的时候,你就得认命。

但是刘邦当时还是很聪明的,他想了一个办法——行贿。现在“行贿”这个词儿太普通了,其实,在“楚汉战争”之前,就有“行贿”这个词了,中国历史上就有“行贿”的记录。第一个“行贿”的人是张良,张良把刘邦分给他的一大批金银珠宝送给了项伯,然后,刘邦也送了很多东西给项伯,贿赂项伯。贿赂的结果就是项伯跑到项羽那儿去说情。

其实,项羽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认不清谁是自己的敌人,不知道进入函谷关以后,他的敌人就是刘邦。

项羽太糊涂了!

项伯收了礼,替刘邦说话后,项羽就糊里糊涂地把整个秦岭以南的陕西划给刘邦。原来是巴郡、蜀郡,现在加上汉东郡得了三个郡,然后在南镇建都,就这样酿下了刘、项两家争霸的一个祸根。

刘邦心里很不服气,按说他应该做关中王,最后因为实力不如项羽,被项羽弄到汉中去了,他没有办法。除了刚才我们讲过章邯在陕西,陕西还有司马欣、董翳,这三个投降项羽的秦朝将领占据了整个关中,而且项羽把他们分别封为雍王、塞王和翟王。所以陕西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叫做“三秦大地”。

为什么叫“三秦”呢?因为是三个秦朝大将的分封之地。直到今天,陕西还有个专门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叫做“三秦出版社”。这个“三秦”就因当时项羽分封而得名。

项羽自己要了9个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是36个郡,最后是41个郡,项羽自己就要了9个,而且把都国都建在了徐州。

项羽临走的时候,看见秦朝的咸阳宫太漂亮了,但他又不愿意留在关中建都,于是放了一把火烧了。据《史记》载,秦朝的咸阳宫殿烧了三个月,才算全部烧掉。

为什么项羽不愿意建都关中呢?他有一个非常可笑的想法,就是一个人出名、有权以后,如果不回家乡,就好像在夜晚穿了一身新衣服,没人能看得见。

这是项羽说的原话,他觉得这太郁闷了,他要穿上新衣服回到他的老家,让他家乡的人看看我项羽今天风光了、发达了,所以,项羽就带领他的人回到了江苏徐州,徐州在古代叫彭城。今天的徐州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百货大楼,叫彭城大厦,另外,徐州今天还有一个戏马台,也是当年项羽留下来的遗迹。这样,这个天下就太平了。

此时,刘邦一直在找机会想把他失去的关中给夺过来,而且刘邦有更大的野心,他可不想在四川那个地方做四川王,他要当皇帝,要整个海内、整个天下都姓刘。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楚汉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就是“楚汉战争”爆发的一个大背景。“巨鹿之战”使项羽的实力迅速扩张,成了天下的霸主。而刘邦应得的关中王没得上,但刘邦的目的不仅是关中王,而要天下。这样一来,刘、项之争就势在必行。

“楚汉战争”的经过

项羽在分封中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分封的时候有一个标准,从今天看,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他以人划线,凡是跟着他参加“巨鹿之战”,追随他进入函谷关的人,一律得到封侯;凡是没有跟他打“巨鹿之战”,没有和他一起入关的人都没有得到封侯。

按说,封侯是在凯旋之后,但项羽的封侯,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如果分封不当,有人就可能起来造反。

在这里我们插一句。刘邦当了皇帝后,有一天在宫殿里看见外面的将领们三个一人、五个一伙地发议论,刘邦就问张良:“大臣们在议论什么?”张良说:“他们都在讨论谋反。”刘邦吓了一跳,心想我刚当皇帝,为什么大将们就要谋反呢?

张良说:“他们跟你打了这么多年仗,都等着封官呢,你不封,他们就谋反。”刘邦说:“这封官总得论功行赏吧,现在谁的功劳大我都算不出来。可是等算出功劳后再封又等不及,怎么办呢?”

张良给他出了一招,说:“你想想,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功劳不小,但是,第一,你最恨他有功;第二,你最恨他;第三,你恨他所有的人都知道,能不能找到这么一个人?”

刘邦说“有啊,这个人叫雍齿,他当年跟着我一块儿起兵,后来又背叛我,差点把我的整个部队给搞垮了;后来他又投靠我,因为他有功,我一直没有杀他。”张良说:“好,把这个雍齿当典型,把雍齿封了,只要把雍齿一封,军心都稳了。因为雍齿有功应当封,而且是你最恨的人,同时,你恨雍齿无人不知。只要把这个人一封,其他人都不担心了。”

果然,第二天刘邦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后,大家都安心了。其他将士想,如果连刘邦最恨的人都封了,咱们又没有得罪皇上,能不受封吗?于是军心安定下来。这是张良给刘邦出的计谋。

但项羽分封的时候,没有人给项羽献过计,因此项羽分封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有人折腾出动静来了,这是个山东人,山东即齐地,大家都知道,齐国曾经发生过历史上一件著名的事。田氏夺了齐国的江山,所以田氏后来成为战国后期的齐国王族,王族中有个名叫田荣的人很了不起,但他没有参加过“巨鹿之战”,也没有追随项羽入关,所以田荣没有被封,项羽不封他,却另外封了三个秦王到那里。

田荣一生气,就把被封的齐王杀死,自己当王。这样一来,田荣在项羽分封结束后,第一个造反。田荣不但造反,还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你该做关中王,现在我造反了,你赶快动手,咱俩一东一西相互配合”。

这个做法很傻,刘邦拿到信后,派人把信送给项羽。刘邦这么做不是引火烧身,而是“引火烧人”。刘邦趁着田荣在山东齐地造反的机会,在秦岭以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了整个陕西的关中。这等于田荣在东、刘邦在西同时造反。

两个人中,田荣是第一个造反的,刘邦是第二个造反的,不过刘邦是项羽更大的对手、更大的敌人和主要的敌人。

田荣呢?田荣没有并吞天下的魄力,顶多是一个山东王。但是刘邦很聪明,他把田荣的信给了项羽,又加上一句“我只想做我的关中王,我把陕西一占,我就没事了。我不再想其他的了”。这样一来,项羽的军队进入齐地,到山东去了。项羽一到齐地对付田荣,刘邦的机会就来了,刘邦从陕西出了函谷关,见到项羽封的诸侯就给其写信,并在信上说“要么投降我,要么我灭了你”。这些人都很害怕刘邦,因为当时项羽是老大,刘邦就是老二,所以这些人都投靠刘邦了,刘邦带着56万人打到彭城,占领了西楚的国都。

这时候项羽在山东平定田荣的叛乱,陷在山东战场出不来。刘邦抄了项羽的老窝,占领了彭城,导致“楚汉战争”的爆发。“楚汉战争”的开始,就是“彭城大战”。战争爆发的时间是汉二年五月。项羽不让刘邦做关中王,但是刘邦出招更狠,他占领了项羽的国都。

刘邦到彭城来者不善。他有两个目的:第一,灭了项羽;第二,接走自己的家属。这些亲属包括他的老婆吕氏,即后来的吕后;他的儿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他的女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他的父亲太公、二哥和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邦在没结婚前,先有一个大儿子叫刘肥,这些家属在沛县离彭城区200里地。但到了彭城后,刘邦却忘了接家属。

刘邦进入咸阳,走进秦始皇的宫殿后,在秦始皇的“席梦思”床上一躺,就舒服地睡着了。他从来没有睡过那么漂亮的床,躺在上面就不想下来,再一看秦始皇的宫殿里,美女如云。

大家读过《鸿门宴》都知道,范增曾对项羽分析过,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这两句话讲的是刘邦有两大特点:第一,贪财;第二,好色。进入咸阳后,他就想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但是,来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项羽,他眼睁睁地看着项羽把秦宫里的珍宝和美女全端走了,自己啥也没得着,憋了一肚子火。这次到彭城太好了,项羽去打仗了,但美女和珍宝都在,刘邦乐了,所以顾不上接家属。

但他没有来得及去接,项羽就杀回来了。两人第一次交兵,项羽带了3万军队,刘邦是56万军队。项羽绕过彭城重点布防的东部、北部,然后派了重兵绕到彭城西边,也就是今天江苏徐州的西边,安徽的萧县,离徐州60里地。在萧县那个地方,项羽用3万骑兵对刘邦的56万军队突袭,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最后刘邦的56万大军溃散。十几万人被杀,十几万人在逃命时掉进河里淹死了,还有十几万人逃得无影无踪,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住。但这时来了一场沙尘暴,把项羽的军队刮走了,刘邦趁机逃走,逃得很狼狈,这一仗是“楚汉战争”的爆发。

这一仗结束后,刘邦从徐州经过商丘、开封、郑州,一直向西,退到河南的荥阳,在那里组织起一个有效的防御。因为刘邦了解河南,知道荥阳这个地方,是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山脉的分界线。荥阳以东,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荥阳以西,是丘陵山脉。在荥阳,刘邦与项羽对峙了28个月。在这28个月中,刘邦和项羽打,刘邦是屡战屡败,好几次都是很狼狈地逃出荥阳。

第一次逃出荥阳,是因为他让手下的一个叫纪信的大将(读《鸿门宴》的时候,就有描述)穿上自己的衣服,又在荥阳抓了2000个老百姓,只要女人、不要男人,让她们穿上汉军的衣服,用车拉着一个假刘邦出来诈降。项羽的军队原来包围着荥阳,听说刘邦开东门出来投降,北门、西门、南门的人都到东门来了。结果,刘邦趁这个机会打开西门,只带着一个车夫溜出去了,项羽抓住假刘邦后很生气,就把他烧死了。

第二次更惨,他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了,他带了一个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大营中,那时韩信正在睡觉,他拿起韩信的兵符,说,这20万大军归我了。因为他是“大老板”,所以他夺了“小老板”的兵,韩信也没有办法,他带着韩信的20万军队与项羽打。这就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当皇帝,誓不罢休。28个月里,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当然,28个月后,刘邦手下大将韩信消灭了黄河以北的魏国、赵国、燕国、齐国,把黄河以北的项羽分封的诸侯国全给灭了,这下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所以项羽再攻打荥阳就没有意义了。项羽从荥阳撤回安徽的途中,只剩了10万军队,刘邦带20万军队追击,可反被项羽带10万军队打得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刘邦的20万人还打不过项羽10万军队,最后还是把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人调动起来,合围项羽。在垓下才把项羽打败,所以“楚汉战争”经历过了爆发阶段,僵持阶段,还有后面的尾声,最后是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告终,这就是“楚汉战争”大致的经过。

“楚汉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楚汉战争”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呢?我想讲这么几点:

第一,政治非常重要,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项羽最后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刘邦政治上表现得非常成熟,而项羽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幼稚。

当然,这与两个人的年龄有一定关系,他们同时起兵反秦的时候,项羽还是24岁的小伙子,而刘邦已经48岁了,刘邦比项羽整整大24岁,几乎是两代人了。所以,在阅历上、政治经验上,项羽明显不如刘邦。

在学术界,一般给刘邦三种称呼:第一,流氓;第二,无赖;第三,痞男,即小痞子。大家这么称呼他,自有其道理,刘邦有很多缺点,比如爱骂人,《史记》对他的称呼有三种,开始叫沛公,后来叫汉王,最后叫高祖。司马迁写道,“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就是说刘邦张口就骂人,不骂人就不张口,甚至把他女婿骂得狗血喷头,最后导致他女婿手下的人要谋杀刘邦。我们说他无赖也有道理。关键时刻,临门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去,一般人能做到吗?很多父母爱护子女胜于爱自己,但刘邦就不这样。

再举个例子,刘邦对他爹跟对他女儿是一样的。在28个月的刘、项僵持阶段,因为分不出胜负,项羽无可奈何,于是搞了一个大油锅,里面是一锅热开水,然后把刘邦的爹往上一架。“不投降就把你爹扔到锅里给烹了”。项羽这一招非常不高明,因为两军打仗,烹人家爹干吗?把人家爹扔到锅里煮成肉汤,这算本事啊?这叫流氓行为。但是项羽没有想到,他这个“小流氓”遇到了刘邦这个“老流氓”,他就不灵了,刘邦三句话就把项羽说得没招了。

这三句话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请分我一杯羹。”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爹就是你爹(这是流氓语言,我爹跟你爹能一样吗)你要把你爹煮了,我跟你一块喝汤。就是说,就算把他爹煮了,他也无所谓;他子女死了,他也无所谓。他对什么有所谓呢?

皇帝的宝座,这才叫大政治家,封建帝王就这样的本质。三句话一出口,项羽就愣到那里了,项羽是贵族之后,他的祖父项燕,他的叔叔项梁,都是楚国名将。项羽是世代将门的贵族,所以不会“耍流氓”,耍了一【】次,还赢不了,他没招了,最后还是项伯打了一个圆场,说,这些人都是要夺天下的,你把他爹煮了,也不会投降,还不如把他爹留住,将来还有什么用处。项羽没有办法,把人家爹怎么放上去的,又把人家爹怎么放下来。

从这个事情上看,刘邦确实在政治上比项羽要成熟得多了。所以,“楚汉战争”留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层次,一定要懂政治,如果不懂政治,是没有办法当皇帝、从政的。

项羽很大的一个缺点就在于他不懂政治。不懂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从秦朝灭亡到汉二年五月,这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项羽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政治对手是刘邦。

大家非常熟悉《鸿门宴》,《鸿门宴》中,项羽就不知道刘邦是他的对手。我们简单描述一下“鸿门宴”的背景。项羽结束“巨鹿之战”后,带领40万大军挺进关中,但走到函谷关,就被刘邦挡住了,刘邦派人挡在函谷关,不让项羽进,非要做关中王,他不要别人占他的地,项羽一生气就打进来了。这个时候,项羽就已经犯错了,因为项羽跟刘邦是两个大集团,不是普通的两个人,集团和集团之间讲什么?只讲利害,不讲恩怨。而项羽在这个时候却不知道刘邦是他的对手,两个集团在什么时候是盟友呢?只有他们目标相同、利益相同的时候才可以联手。比如说现在的反恐,美国也要和中国联合,因为在对付恐怖分子的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这两个国家就可以联合。刘、项两家什么时候是盟友呢?当秦朝军队存在的时候,刘、项就是盟友,他们的共同目标是灭秦。但是,一旦秦朝投降,共同目标消失了,共同利益也不复存在了,刘、项就成了争夺天下的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是冲突的,这就决定了刘、项的势不两立,这是我们看到的“鸿门宴”。

“鸿门宴”是从什么开始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一进函谷关,就有一个人向他告密,告密的这个人是曹无伤。曹无伤告密三条:第一,刘邦要做关中王,这是刘邦的底牌,他的政治目标;第二,他要让秦朝投降的子婴做相国;第三,他想把全部珍宝据为己有。你想想这三条项羽能答应吗?项羽听完大怒,说:“第二天吃饱饭,把刘邦给灭了!”

其实,项羽灭刘邦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项羽灭刘邦是一怒之下说出来的。他没有分析秦朝灭亡后,刘、项两家是敌人,我灭你刘邦是天经地义,我不灭你你将来就要灭我。如果他明白这个道理,他何至于发怒,一怒之下作出的决定能可靠吗?

大家知道,项伯过去一活动,再跟项羽一说,项羽就把灭刘邦的决定给撤销了。这个决定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没有理智的分析,这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项羽不知道刘邦是他最主要的敌人。这也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根本原因。

刘邦在政治上很精明,当刘邦第一次听说项羽要灭他时,刘邦就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图,招致了项羽一场即将到来的毁灭性军事打击。但是,接下来刘邦利用了项伯,把项羽叔侄两人一块给“忽悠”了,而且“忽悠”得很漂亮。

我只讲一个例子,大家知道,《鸿门宴》中专门写到了一段,就是刘邦到鸿门去见项羽说得那番话“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是“鸿门宴”中,刘邦见项羽说的第一段话,这段话说得太漂亮了。

我把这段话分为三段分析:

第一段,“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意思就是我和你并肩作战,都在打秦朝,不过你在河北打,我在河南打。这段话看起来这叫叙旧,当年你河北,我在河南,咱俩并肩作战,其实这叫混淆视听。不错,当年刘项确实联手抗秦,但那是老皇帝那个时候,现在秦朝一灭亡,两家成了敌手了。本来项羽就糊涂,刘邦的话让项羽更糊涂。

第二段,“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就是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又在这见到将军。这叫什么?这叫拍马屁,说得文雅一点,叫逢迎。而且是逢迎的最高境界,就是说的让对方浑然不觉,这就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意思是说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让咱俩产生矛盾。两个人能这样产生矛盾吗?比如说,台下的一位观众和我根本都不认识,有人告诉我他想谋杀我,我能相信吗?我们俩没有冲突,怎么会呢?他把两个集团必然性的矛盾,说成小人的偶然性的挑拨离间,这话说得非常巧妙。

总结起来,刘邦说了三条:第一,叙旧;第二,奉迎;第三,化必然为偶然。

这三句话一说,项羽完全被“忽悠”住了。项羽说了一句话,暴露出项羽绝对糊涂,“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意思是,这是你那左司马无伤说的,如果不是他说,我怎么能对我的哥们儿下手呢?你听听,项羽这个话呢?这是忏悔,这是道歉,用曹无伤洗刷自己的责任,一句话就把曹无伤出卖了。且不说出卖曹无伤对不对,他觉得很对不起刘邦,但实际上,刘邦完全是一派谎言,而项羽竟然糊涂的听不出来,完全被人家忽悠了。

下面就是那个非常出名的八个字,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开始是四个人喝酒,项羽、刘邦、范增、张良四个人喝酒。范增老是举那个玦,让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项羽不可能杀了,范增没有办法,找了一个刺客项庄,叫他去舞剑的时候,趁这个机会把刘邦给干掉,于是项庄舞剑去了。项庄一去舞剑,跟着又来一个人,说你一个人不好玩,我陪着你一起舞,那个人是谁啊,项伯。项伯本来是个糊涂人,这个时候一点都不糊涂,他发现那个项庄舞剑不怀好意。

《鸿门宴》上写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就是说项伯常常用他的身子像鸟的翅膀一样护着刘邦,这样项庄就杀不了刘邦。“鸿门宴”是六个人,刘邦何其精明、老道,他怎么会不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肯定知道,但是他没办法,这是刘邦。

第二个,张良。张良是“楚汉战争”中第一高人,最精明的人。他知道的比刘邦知道的还多,但是也没招。范增是主谋,肯定知道,项庄是刺客,他也知道,项伯虽然是糊涂人,但他也知道。你看,六个人中间,就一个人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绝不会让项庄舞剑的。说白了,“鸿门宴”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了一顿酒,这就是“鸿门宴”。

分析一下这个形势,项羽多糊涂啊!六个人在场,五个人清楚,唯独项羽傻呵呵地坐在那不知道。你说这样的人,他能打胜仗吗?他虽然一时强大,但最终要失败的。所以“楚汉战争”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政治上千万不能犯幼稚病,政治上的幼稚必然导致整个集团的灭亡。

所以,国家的宪法明文规定,当国家主席是有年龄限制的,国家主席必须在若干岁以上。太年轻的人政治幼稚,只有活到一定的年龄,经的事多,听的事多,吃的亏也多,这个时候,政治才比较成熟。

刘邦整整比项羽大24岁,这24岁白活了吗?这24岁,刘邦当过土匪,当过亭长,还和秦朝的通缉犯有过来往,“黑白”两道都沾,这样一个人,政治上很老练,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政治上不能犯错,如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就导致这个集团带来一个致命的伤害,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第一点启示。

“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第二个启示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军事。项羽是个军事家,打仗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在项羽乌江自刎的时候,项羽打的也是痛快淋漓。乌江自刎之前,身边只剩了28个人,28个人后面追兵是5000,28个人对5000怎么打?项羽首先把他的28个人分成四路,一路七个人,同时从山上冲下来,对方就不得不分兵作战。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一个路是项羽,27个人到山下又汇合成三处。项羽提出三个目标:斩将、易旗、夺对方的军旗,最后,项羽都实现了。

他非常能打,走到最后,他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划了一个船让他渡江,他本来是要渡江的,那个乌江亭长跟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足以王也”,结果项羽听了这个话以后就笑了,项羽最后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是说,即使是江东的老百姓还拥护我,让我做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这说明项羽是有荣辱观的,刘邦没有荣辱观,项羽有荣辱观,他觉得我带8000子弟兵渡江而袭,竟无一人生还,我一个人活着回来,这是耻辱,我宁可自杀,不能承受这个耻辱。

项羽和刘邦曾在荥阳打仗,最后项羽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刘邦你要有胆量,你出来,咱俩单挑,一对一地打。别咱俩打仗,让天下老百姓跟着我们一块受罪”。刘邦说了一句话,“吾宁斗智不斗力”,我只和你斗智,我不和你斗力,因为项羽力气很大。《史记》中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楚汉战争中,也就是这个时期,力能“扛鼎”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的八皇子刘长。那刘邦要跟项羽打,我估计项羽抓住他就能把他摔成肉饼。他那么大的力量,刘邦绝对打不过他。再说,刘邦跟他打的时候,刘邦又是50出头了,项羽才30岁,抓个50岁的老头往那一摔,那不知道什么样子了。

项羽临死之前还是有荣辱观的,他最后怎么办呢?他说,这匹马跟着我这么多年,我不愿意杀他,送给你。把那个千里马送给了那个亭长,然后反过来下马,步行作战,又一个人杀了上百汉兵。最后,看见一个人,叫吕马童,曾是他的部下,后来背叛他投降刘邦,现在追杀项羽了。项羽说,“我听说刘邦拿一万金来悬赏我的头,我做个人情,把人头送给你了。”然后他就自杀了,吕马童果真去把项羽的头砍了下来。

项羽在最后死的时候,“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中国历史上,历来是成王败寇,没有人承认,失败的人是英雄,但是中国历史上,唯独承认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所以,项羽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但是,项羽这个人在军事上尽管很能打,但也存在一个大错误——战略错误。就是他只顾着跟刘邦打,刘邦到哪他跟到哪,他就死贴着刘邦打,根本不去管那个韩信在北方折腾。一个集团可以犯错误,但是这个集团犯的错误绝对不能是战略上的错误,否则,这个集团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项羽最后的失败与他战略上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个原因——性格。一个集团之所以最后走向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个集团的老总有关,老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集团的命运,换句话说,这个集团的领袖不能出错。而项羽作为这个集团的领袖,他性格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项羽开始走得太顺利了,24岁起兵,在项梁手下做副统帅。24岁就是副统帅,27岁就成了“西楚霸王”,其实,等于27岁当了国家主席。

按照宪法,27岁的项羽绝对不能当的,结果他当了,27岁太年轻,尽管项羽很优秀,但27岁的小伙子,再聪明有多大的阅历呢?战神,军神,你的政治阅历不够,主政必然会犯错误。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犯了一系列错误。这都和他的性格有关,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项羽是个什么样的性格呢?项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必然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比如说,韩信是这个时期另一个军事天才,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过官,多次向项羽提过建议,项羽听了吗?一次都没有听。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了多年,项羽竟然没有发现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经问他手下的大臣,“你们说说,为什么我能打败项羽?为什么我能当皇帝?”大臣们七嘴八舌说了一堆,刘邦说,“都不对,最重要的是,天下有三个杰出人才,一个是韩信,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这三杰都为我所用,所以我打败了项羽。”

这三杰中其中一杰,是刘邦军事上最依靠的人。所以,从“楚汉战争”中得到的第三个启示就是,一个集团,特别是集团的领袖、老总,如果要让这个集团发展壮大,一定要修养,提倡一种性格的修养。因为人都有善恶两面,如果你不加以限制,过度膨胀。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这个集团在战略上会犯错误。所以,项羽带给我们的又一条启示,就是性格的修养,性格的修养非常重要。项羽的吃亏,在于他刚愎自用,他刚愎自用原因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相信自己太有才了;第二,少年得志。由于他早年走得太顺,所以他对自己过于自信,对自己过于自信的人是不相信别人的。他不会发现他手下的人才,所以他手下的人才一个一个流失了。

“楚汉战争”虽然过去了2000多年,但是“楚汉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第一政治不能幼稚,第二战略不能犯错误,第三性格要加强修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3314.html

更多阅读

诺门罕之战日本第一次战败 诺门罕

诺门罕之战日本第一次战败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呼伦贝尔盟与外蒙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旧译“诺门坎”。诺门罕之战是苏联和日本双方都有所准备但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打响的。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与苏

观泽官泽 之战,官渡之战,皆与水边 郁官泽

战争策略>七雄争霸>战国史话>战国正史之秦楚蓝田之战作者:鸡蛋五毛钱俩来源:网络发表时间:2010-08-3010:07  随着燕昭王即位和赵国同秦军作战的失利,齐、楚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合力挫败秦国之后,两国尝到了强强联盟

楚汉争霸 韩信

楚汉争霸 - 历史事件 编辑词条楚汉争霸 即 楚汉之争。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

声明:《楚汉战争 巨鹿之战》为网友无悔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