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井德郎的《夜想》适合有耐心的人阅读。
书作为推理系列来说很厚。看了约三分之一也未发现推理的感觉。事实上,推理只是一条虚线,主要表达的是当妻子和女儿都葬身火海,孤独的男人是怎样孤独地活下去的。因为寂寞,他开始与脑海中的妻子对话,开始寻找心理医生,遇到了能读出他人想法的超能力女孩。为了帮助女孩实现“帮助更多的人”的愿望,他组织了团队。当稍有起色时,女孩却被精神失常的妇人伤害后消失,心灵暂时得以抚慰的男人陷入了妄想的境地……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悲伤大到无法直视,那么就不去直视它。逃离它也是可以的;如果侵蚀到内心的悲伤大到一生都无法消除,那么就只有和这悲伤一同生存下去。”这似乎就是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
书中对细节描写得很细致,读久了甚至索然无味,但是因着对男主人公的同情,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读到一半,实在乏味,只好跳到结尾。毕竟,我想看的是小说,而不是说明书。
本书的拖沓还表现在对神经失常的妇人的情绪描写上。光是描写她对女儿离去的焦灼,就花了好几章(你这是在拍韩剧吗喂!)。起初看时不知道她是神经异常,只觉得她比较偏执,直到关于她的最后一章才明白。故事虽然拖沓,但作为一个母亲,她的遭遇最让我同情。从她身上也能看出教育的循环,即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通常你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孩子。这也是本书中我唯一比较有共鸣的部分。
这位妇人在小时候动不动就遭到母亲的殴打,甚至 在寒冬腊月时被母亲用冷水泼,她深信不疑都是自己的错,母亲都是为了自己好。理所当然地,她按照自己接受的养育方法去抚养女儿,并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养育之道,只有责打女儿时才能把母爱传达给女儿,因为自己也是这样感觉并接受母亲的爱的。
女儿一直很温顺,但在高三时强烈要求毕业后离家,最终母女两人打起架来,女儿在意外中死亡,而母亲马上就不慌张了——“因为女儿提出无理的要求是从根上腐烂了,死了比活着强。而且,看到变得不正常的女儿她就受不了,好像在提醒自己她的教育全都失败了似的,所以能回到没有争吵的日子也让人高兴。”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武志红所说的,当孩子在父母那里怎么也找不到爱的感觉时,ta就会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不爱自己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是最基础的一个存在,所以,饱受父母虐待的孩子只好不断地催眠自己,“打是亲,骂是爱”,以活在“父母爱自己”的幻想中。
这位妇人无疑是深受其害,所以将她的女儿也拽入了这个怪圈。如果她的女儿有了女儿,很可能也会重复这一切,只有有意识地与这个怪圈作斗争,才可能在许多代后才淡化这种畸形教育的影响力。
中国又有多少孩子经历着这种受虐的“爱”呢。
此书情节尚可,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极端,不够丰满,文字啰嗦,总体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