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在散步时看见不少人手中拿着一把像青草一样、上面还开着小花的菜,我很是好奇,于是走到卖菜的妇女跟前问道:这一小把一小把的是什么菜呀?她告诉我是地菜花。我又问道:怎么吃呀?她很耐心地告诉我说:煮鸡蛋吃。她看我一脸茫然,就接着说像煮卤鸡蛋那样煮,只是锅中只加少量的盐调味,不用其它调料。原来如此。
我犹豫不定要不要买一把尝尝,小姨打来电话说:明天是三月三,要吃地菜煮鸡蛋,你赶快去买把地菜,明天过早(武汉人把吃早餐叫过早)吃。小姨还告诉了我做法,并说这个季节吃地菜煮鸡蛋可以防病等等。听小姨这么一说,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把拿回家。
今天早上,我就按照小姨的说法,先把地菜、鸡蛋放进水槽洗干净,在加了水的锅放入洗净的地菜煮,另用一锅放入水和鸡蛋煮,等过几分钟,把煮过的鸡蛋一一捞出来,轻轻敲破蛋皮逐一放入煮地菜的锅里,并加入少量的盐,用小火炖煮约10分钟左右即可。
我用碗盛了2个地菜煮鸡蛋,小心翼翼剥开皮,只见蛋白上像披了一层淡绿色的纱裙,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的我食欲立刻亢奋起来。我轻轻吹着上面的热蒸汽,慢慢把它送入嘴里,感觉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吃完了鸡蛋,在喝上一碗用地菜煮的水,真是原汤化原食,据说,地菜水 有补虚健脾胃。清热利水的功效。
其实,先前,小姨经常用新鲜的嫩地菜和肉做馅包成春卷给我们吃,非常鲜美。谁曾想,这地菜一开花,我反倒认不出了,真让人有点忍俊不禁。
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来历和习俗,遂在网上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才知道“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由来已久。
地菜,一名荠菜,又名地花子。《本草纲目》载:佛家常以荠菜作挑灯杖,据说夏日可驱除蚊虫,故荠菜又名护生草。
地菜,属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基出叶丛生,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叶被毛茸。春天开花,总状花序,花小,白色。短角果,内含多数种子。性喜温和,耐寒力强。野生于田野。嫩株作蔬菜;带花果的全草入药,性凉,味甘淡,功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等症。
地菜在三月的农村路边野地随处可见、随处可采,如果你有一份雅致的心情,可带上小铲子,趁著风和日丽的天气去湖边、河畔或田间,挖一些荠菜回来。那些长得翠绿翠绿的,有白白的根须,还没有开出小白花的,就是极好的荠菜了。荠菜其谐音是“聚财”,被誉为“菜中甘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不加鸡蛋光用地菜煮水喝,也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好喝一碗即交财又防病,据说可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地菜是一种美味佳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把地菜作为美味佳肴了。《诗经·谷风》载:“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在我们这里流传着一首歌谣,也是赞美地菜是一种美味佳肴的。歌谣是:“地米菜,蒸蒸菜,一阵香气飘门外,好吃婆娘闻到了,急急忙忙拿碗来,吃了一碗又一碗,厚着脸皮还要带。”将鸡蛋连同地米菜煎煮,让汁渗入蛋内,可使蛋连同地米菜煎煮,让汁渗入蛋内,可使蛋味更加鲜美,人人爱食,这可能是这个风俗在民间盛行的一个原因。春食荠菜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
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盛行起来了。
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科学研究证明,地菜花有很好的治疗头痛的作用,而且可以预防脑膜炎。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种作用,每年的农历三月又正是地菜花开得正茂的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大家都纷纷去采集地菜花煮着鸡蛋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为了方便记忆和把这种好的传统传下来,人们就把三月初三定为吃地菜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不仅是湖南,南方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中北部地区都有这个习俗。
既然地菜这样美味,又能防病,还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何不一起努力,把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的习俗延续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