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华诞的《衡水日报》,六十岁的我 衡水日报 记者马楠

2012,龙年。《衡水日报》喜迎风雨历程五十年,编辑部几代老总、老编、老记再加上诸多的通讯员们抚今追昔,无限感慨不打一处来,挥洒起回忆文章妙笔生花笔走龙蛇。而上个月刚刚进入花甲之年,办理了退休手续的我,躬逢半个世纪的报庆盛事,细读一篇篇前贤同仁们吐露心语的美文华章,也禁不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如烟往事奔涌而至,别有一番感慨萦绕在心头。

五十年前《衡水群众报》(衡水日报前身)呱呱坠地之时,我只不过是南运河畔乡村里的一个农家少年,一个有点儿聪明又有点儿调皮的十岁学童,懵懵懂懂,少年不知愁滋味。那年代家乡隶属于山东省武城县,与植根在滏阳河畔发行于衡水专区的《衡水群众报》压根儿就沾不上边儿。那时少不更事的我,无忧无虑背起书包上学堂,下课回家拔草放羊拾柴禾,冬春季节与小伙伴们一个劲儿地疯玩不止,哪里晓得二百里地之外有那么一份《衡水群众报》呢!

然而,大约在上三年级也就是1962年的某一天,在我的人生际遇中发生了一件影响后半生的大事,使得渐谙人事的我,隐隐约约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记者梦”,为我日后的人生和事业作了意义深远的前期铺垫。

记得那是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用“不但,而且”组词造句,我灵机一动造出了这样的句子——“毛主席不但是我们的伟大领袖,而且是一位能征惯战的革命导师”。“能征惯战”云云,盖因为那时经常看杨家将、呼家将唱本小说,又听乡间艺人说书之故,记住了挺新鲜的这个词,信手拈来用在了句子里。我本无心,孰料想所造句子在课堂上一读出来,忽然间就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轰动,不得了了!受到了启蒙老师黄雁汀老先生的极力赞赏,于是大加褒奖表扬一番,末了来了那么一句“这个同学天分好,以后当个新闻记者没问题!”听了老师的夸奖,眼见得同学们齐刷刷投来羡慕的眼神,我心里美滋滋的。夸奖归夸奖,高兴归高兴,小小年纪的我纳了闷了,对于“新闻记者”到底是个什么差事何等营生,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拿不准,吃不透,猜不出!

忽一日,跑到村大队部翻看《人民日报》,无意中看到一幅照片下面写有“新华社记者xxx摄影”,一下子来了个恍然大悟,原来这“新闻记者”就是给报纸写文章照相的呀!于是乎,也就是从那一个对“新闻”混沌初开的时刻起,我心底深处情不自禁地对于“新闻记者”顿生一种羡慕心,有了一种亲切感,以至于若干年后竟然跌跌撞撞地摸进了《衡水日报》的大门!

十二岁那年,也就是1964年,我读高小之际,国家有关部门以大运河为界划分山东、河北两省边界,老家一带划归河北省故城县,我才真正开始了与《衡水群众报》的接触。记得班上有一位同学自费订了一份《衡水群众报》农村版,四开小报,铅印,上面密密麻麻刊登些文章照片。待人家做作业不看时,借来阅读,囫囵吞枣看过,赶紧归还。再就是偶尔到学校办公室、村大队部,也能有机会看到《衡水群众报》和别的一些报纸,随手翻几下,一目十行地读过,有时似懂非懂,深究又没那个水平,等不到读完就该走人了,那种地方岂能是我辈毛头小学生久待之地!

意味深长的是,报上的内容没记住多少,文章一开头或者结尾处的“本报记者”却在我的视网膜上留下永久的视像,给我的“记者梦”加油助力,使得我信心满满。只因为小学阶段我学习成绩一直不赖,高小一位老师说我是“标准的大学生”,另一位数学老师在两个班共同上课的课堂上褒奖我“拔尖”。如果按照“学而优则仕”的惯例,读中学,上大学,日后当一个跨照相机风风光光“新闻记者”,还不是老太太擤鼻涕——把里攥!

造物主经常竟捉弄人,本来是鲜花铺地前程锦绣,却不料凄风苦雨一地鸡毛;本来应该走进这个房间,却鬼使神差地去了另一个屋子里。“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使得我的学业戛然而止,停留在初中一年级水平,成了“老三届”的最末了的那一个群体。接下来的日子里,“知青”倒是当上了,却没有上山下乡,而是回老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春种秋收挣工分,与地奋斗乐无穷,再后来参军入伍,奔赴了北疆风沙弥漫的边防线,爬冰卧雪搞战备,骑着骆驼去巡逻,离“记者梦”渐行渐远。直到1976年解甲归来成了衡水地区运输公司货运调度室的一名办事员后,才有机会再续与《衡水日报》的不了情缘。

不过在那些年中,有几件事还与“记者梦”沾点边儿,在部队期间当连队文书两年半,经常被指导员抓壮丁出黑板报,从版面设计、稿子编写、板书誊写、插图美化均我一人承担,以至于到衡水运输公司上班后,适逢“四人帮”被打倒,领导又派我编写内容出黑板报。今天回忆起这些鳞光片羽的往事,禁不住一阵窃喜——那黑板报也是“报”啊!

我在《衡水日报》发表的第一篇处女作时间在1977年4月间,那一日运输公司机关办公室一名副主任和政治处的一名干事找到我,嘱我写一篇反映运输职工在打到“四人帮”后焕发革命干劲多拉快跑的稿子,说是《衡水日报》要刊登,我有点受宠若惊,赶紧伏案疾书调动了大脑的全部智慧很快交稿,几天后在报上刊登出来,只是署名成了“运输公司通讯组”。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有了一种喜不自禁的成就感,足足臭美了好几天!

既然有了第一篇见报的作品,写稿的积极性一发而不可收,接下来经《衡水日报》发表的文章计有小品文、小评论、诗歌、散文诗等,而新闻报道之类文章由于视野所限很少涉及,见报的作品尽是些豆腐块、火柴盒、咸菜条,在别人看来也许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可是我毕竟敝帚自珍当成宝贝,认真剪下来仔细张贴装订成册,至今精心保存着生怕有一点儿闪失。那时除了往邮筒里投递稿子,觉得重要的稿子亲自送报社,接触的编辑有杨向本、纪明岚、王奎申、张国强等老师,他们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悉心点拨,循循善诱,使我获益匪浅渐有长进,只可惜杨向本、纪明岚二位先生已经作古,在此谨表深切的缅怀与感激之情。

1984年,已近过了而立之年又两度春秋的我,走过了一条衡水——故城——衡水的回头路,由故城县汽车站调入《衡水日报》记者科。从1962年经启蒙老师点拨萌发了“记者梦”,从“土包子”到名正言顺地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真正圆梦成真,我以身相许二十二年,孜孜以求二十二年,其中的甘苦心自知,

感谢《衡水日报》为我打开了一片安身立命的新天地,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得我后半生的人生之路出现了“拐点”,激情点燃梦想,心血智慧才华挥洒于稿纸之上,伴随着一篇篇重头文章的陆续发表,成功不断向我微笑,一路鲜花簇拥锦旗拂面。忘不了一任任的总编领导徐向荣、尚子深、蒋蕴慧、杨淑强、张秋耕、王平权等人,还有我一向敬重的老科长张盛金,是他们的全力提携耳提面命,以及众多同仁们的大力协助,才使我由昔日的“土包子”成长为主任记者,步入人生和事业的成功之路。

1985年11月,受新闻界同行“重走长征路”影响,我心中也开始酝酿也搞一次类似活动,深入基层感受边沿地区改革开放的脉动。当我将这一想法向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徐向荣汇报时,领导极为赞赏,十分高兴地说:“太好啦!我早就盼着咱们报社有这样的壮士请行!”数日后,我与贾跃平两人由报社启程,骑自行车环绕衡水地区的边界开始了“环区千里行”采访活动,临行前报社组织了隆重的欢送活动,地委宣传部长肖功柄专程赶来送行。从11月5日开始到12月20日结束,历时一个半月。我们一直穿行在边沿乡村地带,深入到专业户、专业村、社队企业、学校、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没有住过一天招待所宾馆,没进过一次高档饭店,许多偏僻村子里的受访者感慨地说“接待记者我们村里是开天辟地第一次!”“环区千里行”期间共写出稿子篇,内参篇。此举在衡水地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86年8月,我参加了河北省记者协会组织的地区报记者赴张家口采访活动,历时半个多月,走进了坝上的张北、沽源县和山区的阳原、涿鹿县,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改革带来的诸多变化和赏心悦目的新鲜感。归来后以《塞外采风》为栏目写出稿子9篇,发表8篇,其中一篇《车过黑风口》记述的瞻仰苏军烈士纪念塔,追忆年苏联红军在黑风口与日军的一场恶战,稿子由于涉及与苏联关系太敏感,被值班总编打入“冷宫”无疾而终。

1995年我四十三岁那年,《衡水日报》适应时代潮流改为对开大版印刷,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这一年的年初,由我牵头组成了广告部承包班子,经过竞争夺标,与报社签订了上交180万利润的协议,这个数字开创了《衡水日报》广告收入的新高度,超过上年度的近50%。经过我们五个人艰辛努力,到年底全部上交顺利完成任务,受到了领导和报社同仁们的赞扬与认可。

1996年8月,滹沱河洪水暴涨,导致饶阳县决口武强等地受灾。我主动请缨赶在决口的前一天下午奔赴饶阳县采访,一直在那里坚守了十二天,直至抗洪胜利结束。决口当日,我与同事韩卫淌水赶往现场故城村,耳闻目睹寻根刨底,抓到了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写出了相关报道在《衡水日报》发表,此稿成为许多兄弟媒体的蓝本样板,之后又发挥连续作战的作风,进入了新闻写作的最佳状态,陆续写出了大量报道、拍摄了不少照片。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在抗洪的大堤上我与部队的老团长、时任二十七军军长邱金凯阔别重逢,出于对部队的特殊感情,我所写稿子有关部队抗洪的内容居多。抗洪部队撤出之日,我写出的“十里长街送英雄军民惜别情依依饶阳深县十万群众欢送解放军抗洪部队”的消息,入选当年的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抗洪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出版《英雄本色》丛书,其中新闻作品、报告文学、摄影集三本书中都收录我的相关作品,报告文学一书中有我为当时的滹沱河南大堤抗洪总指挥赵世居以及衡水市市长刘德忠所写文章。

与《衡水日报》同舟共济二十八年,值得记忆的事情太多太多!

1997年,在报社组织的竞争上岗中,我被任命为评论部主任,由此杂文随笔写作进入亢奋状态,在《星期刊》开辟了“逸兴笔谈”专栏,由我一人撰写杂文随笔,共发表篇。

五十华诞的《衡水日报》,六十岁的我 衡水日报 记者马楠

2004年,红色文化热席卷全国,《衡水日报》随风而动。《晨刊》开始连载我所写的反映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安平县台城特支开展革命斗争的纪实文学,发稿21篇,近四万字。

200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受领导委派我开始写作《烽火硝烟四二九》一书,并在《衡水日报》连载,发稿篇,计六万字。

2004年,在《衡水日报》二版开设“柏川视点”署名时事评论专栏,这在《衡水日报》发展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至2007年7月共发表稿篇。

2007年12月,我的纪实文学《台城星火》、《烽火硝烟四二九》两本书经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台城星火》后半部分的内容又于2008年7月在《衡水日报》连续刊登,引起了经久不息的阅读热。

2007年8月,五十五岁之际,我光荣离岗,告别了多年魂牵梦绕的工作岗位,告别了相濡以沫的诸多同仁,也淡出了衡水新闻界。凭借在报社当记者练就的文字方面的专长,我先后在两家单位打工,虽然时间都不算长,却都赢得了领导与同事们的敬重和认可。后来又应邀到一家大企业打工,应了一份文字方面的差事,也想在有生之年发挥点儿光和热,要不然闲着也是闲着啊!

闲暇之余,还是不能免俗改不了多年养成的习惯,每日里都要留心翻一翻《衡水日报》,这些年看到《衡水日报》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衡水晚报》诞生,《大周刊》面世,广告收入直线上升,同仁们收入逐步增长,每每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欢欣。如今花甲之年往事回首,人生无高潮,没经历过大起大落,唯有幸与《衡水日报》结缘,乃平生之快事也!人道“平生得一知己足矣”,有《衡水日报》为知己,不枉此生也!

行文最后,凑成藏头诗“衡水日报一路走好”一首献丑:

衡水日报大襟怀,

水起风生五十载,

日报晚报双合璧,

报导世间喜乐哀。

一纸风行惊华夏,

路在前方琼瑶台。

走遍千山万水后,

好景历历酬英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2849.html

更多阅读

《寻路》和《红色摇篮》,中国革命的历史思考 革命摇篮井冈山

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寻路》,与去年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红色摇篮》,一个是津剧审字,一个是赣剧审字,显然一部是天津担纲,一部是江西担纲。两部电视剧几乎是中国现代史同一时期的同一历史进程,但侧重点有区别,天津是寻

转载 李谷一《一路芬芳》,乐坛传奇 乐坛传奇人物志周杰伦

原文地址:李谷一《一路芬芳》,乐坛传奇作者:紫茉莉wb《一路芬芳》李谷一从艺五十周年演唱会今晚CCTV—3播放了李谷一从艺五十周年演唱会,观后非常感人,令人潸然泪下。舞台美轮美奂,近千名演艺界明星和知名人士前来助阵,助演嘉宾之优秀,是一

《turning point》,这就是爱! lewis turning point

这一个短片,就是我曾找寻很久的短片,终于在国内网络上找到可以观看的链接了。(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第一次看这则短片的时候是七年前,我的外教老师,一对来自美国的夫妇推荐的,记得当时我还为此写过一篇很长的英文观后感,标题就是《Turning

未删节版《色戒》,看见了什么镜头! 你被死神看见了漫画

誓言总是用来违背的,刚发誓不看国产,不看盗版的国产(专看盗版外国片),结果在老婆的指导下,放弃了科比布莱恩特,开始看未删节版的《色戒》!《色戒》在香港上映不删节的,在大陆为何删节呢,想说明我们正经香港不正经呢,还是想贬低香港抬高大陆文化

声明:《五十华诞的《衡水日报》,六十岁的我 衡水日报 记者马楠》为网友找回味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