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董磊明老师《农村社会学》课堂笔记二 杨老师课堂笔记

第九讲 农村社区(三)与乡村治理(一) 2013年4月23日

村庄是个不规则的几何体,人了解到的是片面的。

汉江平原:即时消费,没有长久预期——内聚力弱——联结模式松散——移民村庄,没有历史;公共舆论力量弱,村庄矛盾外界黑势力会介入,干部是很软弱的。

以当时的税收为例,当时江西100—200,认为很多,非常不满;汉江平原300—400,认为还行;有极端的例子,沭阳,600多元;当时年收入是2000左右。这表明,江西的内聚力很强,而汉江平原村庄的内聚力很弱。

政府和地方不是零和博弈,是双强,是火星撞地球。所谓“小政府,大社会”是胡扯蛋!应该是强政府,强社会,美国政府就很强,强政府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

2、社区的公共性

城市的社区没有公共性,因为你我毫无关系。怎么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公共性?如何操作?

《独自去打保龄球》

(1)公共空间(场所):在河北有闲人场,山东叫做懒汉窝。

(2)公共活动

(3)公共资源:传统社会有族田和义庄,族田是为了帮助组内的弱势人员,辅助教育等;还有一种无形的资源—权力,如能否把人号召起来做义工。

(4)公共权威、规范

上述一系列的公共空间都在消失,公共性强是要侵入私人空间的。

骂街:

(1)谁在骂街:觉得自己此时此刻自己是弱者

(2)为什么:惩戒对方,自我发泄,让外者干涉,告诉别人“老娘不是好惹的”——骂街的人采用“自损八百,毁敌一千”的方式(我们要考虑骂街的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3)路过的人:听、劝,骂街的人对每一个路人都是有期待的,人和人之间的关联性。

现在骂街少了,也说明公共性在消解。

面子控制

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搬上台面。几年前我在山东,有一个退休的老书记,非常厉害。有一家儿子不孝,他前去理论,小儿子说他多管闲事,他拽着那个小儿子说:“走,咱们到街上去吵。”

要有地方性知识。

(1)弥散性的控制,什么都管

(2)是一种内化的控制

(3)是一种积极的防范,而不是事后的处理

“面子”是在倡导一种恭序良俗。“面子”是在六七十年代由“本土社会学”那一批人在学术的使用中首先提出来的,没有相应的英语单词,翻译成“mianzi”。

西方宗教构建“我们感”,中国的“香火观念”有终极关怀,但没有超越小我。

中国人自私,但有时候会很无私。

孔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构想会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现在国家的建构是要把社会的各个细胞重组。现在说我们这个社会道德沦丧,人心变坏,但是为什么?现代国家的建构将传统打散,但是打散以后缺乏粘合剂。西方社会的两大粘合剂:宗教、法律。

问:那些社会学家的思想真的对社会有影响吗?

答:真正的构建是由老百姓自己完成的。传统是回不去的!市场化已经渗入了中国农村。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发展,中国缺少西方社会的粘合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向上发展是理论构建,提供的是大的发展方向,是像韦伯、涂尔干这样的社会学家所构建的理论,但是社会并不会完全按照哪一个人的理论发展,学术的贫困;向下发展是政策制定。

学雷锋是违背人性的,但是正是因为它是违背人性的,所以我们才要学习,人性是自私的、恶的。

建国后的30年,倡导的精神太无私;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我们的发展太顺着人性。李银河 研究发现,70%的人有婚外情的需求,但是这种研究结果如果制定成相应的社会政策就完蛋了。

我们所研究的农村社会学的范围主要是指华人农耕区。

乡村治理(一)

是在一个什么大背景下来进行的:

(1)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对农村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2)乡村社会的基础是什么,治理的对象是什么?

晏阳初,上个世纪40年代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人类的十大人物之一。当时他手上有一亿多美元的经费,而当时2万美金就可以买一架战斗机。他总结农村的症状是愚、贫、弱、私四个字。1949年后离开中国,去菲律宾接着搞。1985年回到定州,说:“我们当时搞的平民建设和共产党搞的农村建设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他是想把中国人改造成美国公民,他的团队包括他自己,都是留美回来的人。

梁漱溟,总结农村的病因是文化失调。他做的比晏阳初好。他有着中国本土思想,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

费孝通,在1936年发表的《江村经济》中提出,乡村的发展就是要乡村工业化,但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第十讲 乡村治理(二) 2013年5月7日

中国乡村治理的大背景是:富国强兵、现代化。这是从孙中山到现在最大的问题。

费孝通,书生气很重,给出的药方是现代化。

黄忠志,中国的矛盾:内卷化,过密化。

过去,只能靠精耕细作来增产,边际效益最小。农民的理性是活命的理性,而不是效益最大化的理性。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借钱买粮食,粮价最贵,但粮食刚收就要卖了还钱,粮价最贱。这背后就是活命的逻辑。

共产党:代表人物,学院派——陈翰笙(无锡人)、孙冶方、薛暮桥,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来研究,寄身于国民党。

实践派——毛泽东

现代化的主体应该是老百姓,靠少数精英是不行的。均分土地,剥夺剥夺者。打天下后,工业化,需要原始积累,但是中国没有,西方的原始积累是靠海外掠夺和自我剥夺两种方式,当时中国是不可能进行海外掠夺的,就只能剥夺百姓。

国民党在台湾完成工业化的原因,首先带过去很多黄金、资本、人才,再加上对台湾自身的剥夺。

土地改革,税由原来的10%上升至20%,原来100斤粮食,10斤给国家,40斤给地主,50斤给农民,现在是,20斤给国家,80斤留给农民。

交易成本上升,农民后来觉得不舒服。1953年,统购统销,供销社出现。

收税很困难,因为是要从农民口袋里拿钱。东北出现互助组,后来用行政手段在全国推广,人民公社产生(没有退出权)。最初的根本目的是方便从农民手中收税,为了原始资本积累。

三年自然灾害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当时三五十户,就近原则、自然原则,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好管理,管理成本底。

人民公社本质是政社合一,整个场域的所有资源被垄断,至此,政治力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细胞。

特点:第一,垄断所有资源;第二,建立党政架构,党—支部建在村上(大队上),政—三级所有队;第三,意识形态控制,人民公社是为了全国人民的。

人民公社推行以后,没变的:

(1)农民困在土地上;

(2)大队组织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关系,发生作用的是宗族等传统力量(1998年,赵立涛文章)。80年代,国家力量后退,宗族复兴,真正的破坏是在90年代。

(3)基本的价值观念没有变,国家力量在维护传统道德观念。

如何评估人民公社?

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来考虑,它是现代化的垃圾场、蓄水池、稳定剂和资源库

当时搞上山下乡,二三产业吸纳不了那么多劳动力

每当中国经济出现危机时,中国总会出现逆城市化。

我认为人民公社功不可没!

(1)完成了原始积累

1949年,能够旱涝保收的土地为21%,1979年能够旱涝保收的土地为40%,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在农闲时,被组织起来建造基础设施

(2)完成了基本的教育

农民能识字了,0和1的差别,1和2的差别,是质上的差别,中国的劳动力在同等价格水平上是全世界最好的

(3)完成了全范围的、低水平的免费医疗

不足之处:第一,没有自由;第二,产生极权和腐败

人民公社是如何解体的?

时间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上台,万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赵紫阳

当时在合肥的小井庄搞分田到户,推不动,后到凤阳县小岗村(人心向来散,1979年想出去讨饭,但是不准出去。18个手印的故事,实际上是领救济款的手印,是为了树典型)。

四川和安徽的内聚力很弱,资源不丰富,集体化搞不好。

杜润生,赵紫阳当年的小跟班,大前年去世了。

人民公社的使命基本完成。

80年代农村能够吃饱饭,主要原因在技术

1972年,改革开放开始,1970年代中期,华国锋引进18条化肥生产线,种子改良

用石油提炼出来的原料来做衣服,棉花的种植面积大量减少,这样既可以使农民有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到其他的农业生产中,又可以增加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化肥,不再使用绿肥;减少对农业的收取,城里不够吃,大量进口粮食。

80年代后期,制度红利的丧失,技术能力不足

双轨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

90年代,新一轮的现代化建设开始,包括政权的现代化(由简约到科层制),教育现代化(普九),城镇化,乡镇企业等等,农民的负担再次提高

1993年,第一次农村群体性事件,农民工进城,城市对粮食需求提高,粮价上升,经济过热,朱镕基软着陆,粮价下降,2000年到极低。

第十一讲 乡村治理(三) 2013年5月14日

20世纪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世纪,其中第一个30年是国民党的30年,实现军事现代化。第二个30年是共产党建国初的30年,实现工业的现代化。

第三个30年是改革开放至今,80年代,中国农村黄金10年;90年代,农民负担再次加重,这些资源被用于政权现代化。

(21世纪初期,温家宝提的直补到户是非常愚蠢的,很多在农村的建设是由农民自己买单的)

基层政府的扩张,建立科层制体制

教育现代化

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

国家和农村之间存在刚性的矛盾,因此是给农村干部一部分灰色利润空间的。在21世纪初期的时候,农村有这样的话流行——“不要说干部腐败,你当干部更腐败!”“农村现在缺陈胜、吴广!”

李昌平

2003年取消农业税,我认为不应该取消,农民的负担不在农业税,当时流行一句话,“一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这里的一税指农业税,二税指基层组织运转费用,三税指的是摊派税。应该只收农业税,把一税变二税。

农业税的取消使农村组织和农民没有关系了。

2002年,全国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为期70年,这几乎是永佃权,后果是土地严重不均,地主产生,直补不合理,2003年时,粮食价格上涨,而土地不能调整。

农村不收税,不能调整土地,没有任何权威可言。

一棵树,120万。

关于上访

上访一般有三种情况:有冤,地方势力欺压;地方公共服务不行;职业上访。

一个农村的人参加过越战,和战友来北京,钱不够,战友说,去上访,要求地方政府来接访,镇长就拿对方的儿子进行威胁。

土地制度的运转到了节点,现在提出私有化的呼声很高。

农民利益保护——不可能;拆迁利益——不应该。

中间层(没有出去打工,在家种地,包括别人的地的人)是有公心的人,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剂。

资本下乡实际上是从农村收钱,对农村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种非粮作物,会有粮食安全的问题,中国粮食自给率是90%;机械化大生产是降低粮食产量的,美国的农业工人200万,土地的多功能性;中国缺少劳动力是假象。

中国式一个有13亿人口(甚至更多),9亿农民的大国,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应该采取中庸的、保守的、稳健的治理方式。

1988年,农村自治草案出台,六·四之后,中国必须民主表态,在农村搞民主,其中有一个人现在来到师大,王振耀。

干部是不可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的,他们主要有三个工作:要钱、要粮、要命(计划生育)

民主可能性:一是工作内容是商量如何花钱,二是资源要比以往多(大)

原子化的地方民主是没有根基的,民主的基础是:有公共权威,对规则的认可

在农村推行民主,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大背景、因素和规则,这三者缺一不可。

现在的基层政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构架?

1、综合性基层政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2、运动型:中心工作是造成一个运动的态势,集中以对付敌人,分散以发动群众,严打是治理资源和统治资源不足的表现。

第十二讲 乡村治理(四) 2013年5月21日

研究乡村治理,既要天地结合来认识,所谓天就是大背景,所谓地就是乡村社会的性质。

2006年,河南开封,住书记家里面,书记老婆善谈,是“亚精英”,随便聊,乡村调查要住在村里。发现院子里有鸡在吃东西,她说“鸡都是散养的”,我就问她鸡吃庄稼怎么办?其实这背后是乡村处理矛盾的机制,处理方式主要有这么几种:

1、知道人,直接说;

2、最常用的方法是“骂”,声讨,骂街,指桑骂槐;

3、警告。

如果是牲畜,有“看青会”,以前是防小偷的,90年代以后是防牲畜,一般是初次抓到,羊罚5元,猪罚10元,牛罚20—30元,重犯翻倍。有老母猪,设伏,打死分吃,一头猪一个晚上可以破坏半亩地玉米,两次的损害会超过一头猪的价值。

当时有个学生是湖北人咸宁人,他们家是水稻区

1、如果是鸡破坏庄稼的话,把地围起来,在北方不可能。责任的边界很难划清,南方地区的地小,成本低(种荆棘就可以解决),真正围起来的是菜地,是自我防范的方式,当发生了侵害时,最极端的是赶出去,反应比北方小。

2、如果是牲畜(主要是牛)破坏庄稼的话,骂街;南方人认为下毒是缺德的。

南北方的这种不同可以从种植结构、气候、社会联结情况来分析原因:

(1)双方能够承受损害的程度:南方地区农民的损害轻得多;

(2)防范成本:南方成本低;

(3)农民集体行动的规模和能力:北方强,公共性强,90年代发生过老太太抓小偷的事情,南方弱,公共性弱。

福柯:《必须保护社会》

2008年,主持调查西方宗教在中国的社会情况

华北:半公开式,以家庭教会为主。

南方:比北方慢,地方信仰多,社会关联多。

2013年董磊明老师《农村社会学》课堂笔记(二) 杨老师课堂笔记

宣扬劝人为善,救助济贫的理念。

第一代教徒是功利的,第二代就不是。

影响:(1)切割乡村,比如白事,是教友参加,和共产党形成鲜明对比;(2)在篡改中国近代史,说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受打压并不断克服的过程;(3)乡村治理政策的制定要了解社会基础,在中国,民主选举和宗教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假如两者发展交汇,选出的是宗教领袖,而这些西方宗教是受西方控制的。

万村千乡工程——资本下乡,支持大型养猪场。

大旱,很多水库下包下去了,不是资源型缺水,而是制度性缺水;原子化的农民不可能去自主维护;土地细碎化,利益刚化;水利重建,更要重管;水利是公共品,却搞市场化。

社会学可以通过表象看到背后的社会结构。

这个社会应该如何组织起来是重大课题,如何面对一个日益解组的农村社会?农村合作社99.999%要失败,农村天生是没有合作的天性的,当时是靠行进的共产党人和暴力机器组织起来的。

日韩台模式:小农、儒家思想,和中国非常相似;农业人口不同、国际处境不同、国家小。

保护农民利益,工业成本上升。有农会,农业银行,垄断价格。中国工业利润率很低。中国工业化,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奠定在新一轮市场剥夺农民的基础之上的。工业上涨一元,农民收益不到0.05元。

现在在剥夺农民的人,20年前都是有民主理念的人,要回到生活。

实践——理论——实践

经济炮灰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在中国本土化非常有上升空间的点。

第十三讲 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一) 2013年5月28日

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历史就是社会学在中国的历史,以史代论。

引进,“五四”之前,凤凰村的调查。

1919——1949,第一个标志性的成果,30年代初期,李景汉,北平社会调查组,负责人,左翼,陶孟和,《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涉及面非常广,我看了十分钟。地方志,但是超越了地方志。

调查单位,没有定数,一般是以“村”和“县”为主要研究单位的。

行政村为主,内、外两种力量影响农村。如,派出所,市场圈,乡政权不是完备的政权,最低到县完备,县有完备的财政,乡则没有,派出所是由公安局指派的,不由乡管。

研究县——组织部、财政局

有很多黑乡。

了解的不会写,想写的人不了解,没有质感。

优点:第一,是对县志的超越;第二,坚持客观的态度;第三,体现了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缺点:第一,没有方法论指导;第二,过于强调价值无涉,不可能做到;第三,调查语言割裂开。

所以我一直强调,现在做农村调查,调查者要和老师的知识同构,在调查的同时做研究,很多好的问题都是在无意中形成的。

吴文藻,帅才。吴文藻的学生都是超过吴文藻的,费孝通的学生都是不如费孝通的。

吴文藻的方向感极强,选取的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英国的功能主义。

如果不入门就不要去留学。那时的学者使命感。

社会调查:见闻的收集,为了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学调查:目的性、问题意识、理论关怀,全面、纵贯的。

有的访问学者,前半年听不懂,后半年听得懂一些,不能说,为此还学了两年英语,回来说:“兄弟我在美国······”这不是折了三年的寿吗?

第二个里程碑,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前言、后记。把功能主义带入社会学研究。发现问题上升为个案研究。

社会学不能科学化,社会学需要质感、诗感。费孝通和利奇之争。

《私人生活的变更》,法官的自由心证。

第十四讲 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二) 2013年6月4日(缺课)

讲来羞愧,当日在宿舍看NBA东部决赛第七场,因为比较喜欢热火队,想见证关键时刻,所以错过了最后一节课。

最后一节课董老师布置了期末作业,没有很死板的要求,并且为了给想做实地调研的同学充足的时间,提交作业的时间定在8月20日,是本学期修的所有科目中要求最晚的一科。期中作业很有意思,在学期的后半段的一次课上,董老师突然想起来没有布置期中作业,于是就“大赦天下”,所有人不用提交作业,期中成绩都为90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2347.html

更多阅读

《喂——出来》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执教:杭州湾初中沈国华学生:八(4)班时间: 2013-5-9一、导入:师:昨天我布置的作业是——生:预习第十五课。师:预习了吗?生:预习了。师:说说你们是怎么预习的?生(纷纷):解决字词,朗读课文,查阅背景,思考问题。师:大家手

声明:《2013年董磊明老师《农村社会学》课堂笔记二 杨老师课堂笔记》为网友路一直都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