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陈丹青在改革之初的油画界声名显赫,他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是里程碑式的经典。冲击了主题先行的模式,使业内同道自愧不如。
陈丹青是1953年生人,在上海弄堂长大,自幼喜欢画画。他1970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油画系研究生班学习。他先后两度进藏,创作《西藏组画》,大获成功,名留画史。1982年赴纽约定居,开始美国洋插队生涯。
2000年陈丹青回国,在清华大学执教。这期间他做客央视,经常评说画界的事情。话语尖锐,利如刀锋。我瞅着电视里的陈丹青。这个大眼忽卢的南方人,心想你这样口无遮拦,老东家会喜欢你吗?果不其然,四年之后,他毅然辞职,离开了清华,过起自由的日子。
中国的教育体制,的确满意的人不多。君不见,但凡有些法子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读。就是那些强硬的卫道者,他们的孩子也早去留学了。剩下的细民百姓,只能徒唤奈何。陈丹青竟敢向这座风车进攻,也颇有些唐吉珂德的勇气了。
陈丹青说:“人有人的命运,国家有国家的命运,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国 家的命运便是我们的命运。”与当时所有中学生一样,陈丹青也去农村插队落户,他一生的黄金岁月,都蹉跎在了穷乡僻壤。对于六七十年代,我冷暖自知;对于当下年月,我了然于心。我们个人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这个命题,不仅过去,而且现在,直至未来,都是正确的,都血脉相连
陈丹青画画得好,课教得好,话说得好,书也写得好。我手头这本《纽约琐记》(修订本),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11月1版1印,大32开,130千字,印数13000册,定价48元,我以半价购得。书印得非常漂亮,几乎每页都有精美插图。这本书挺厚的,目录却简洁,一一抄录如下,从中可见端倪:
“修订版序;原序;美术馆;画廊;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家肖像——奥尔;艺术家肖像——坦希;我的画室;绘画的观众;回顾展的回顾;艺术与自由;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良心;桑兰与莱奥纳多;拙劣的比喻;2000世说新语”;后记。”
陈丹青在“修订版序”中说到:“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我知道,同一作品,作者与读者的意见常有歧义的,我愿相信读者。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这书的头几篇照例是手写,反复抄,后来给刘索拉又是喝令又开导,买了电脑,是阿城坐我身边一步一步教会了……”
别说画家妙笔生花的文章,单凭阿城和刘索拉的从旁指引,陈丹青这本自己看重的《纽约琐记》,就值得爱书的诸位找来好好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