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瘟热<?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猫瘟热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传染性肠炎,是猫科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呕吐、腹泻、脱水和血中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猫瘟热的病原是一种细小病毒科的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低温下可以长期保存。
发病情况:各年龄未接种猫瘟疫苗的猫均可被传染,以1岁以下猫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高,成年猫有一定抵抗力,体弱及手术后易感染,目前是国内猫病中最严重的疾病。
症状:潜伏期2-9天,急性型24小时内死亡,亚急性病程为7天左右。一般发病后耐过7天而经过专业兽医正确治疗的猫可痊愈。高烧<?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诊断:根据症状,是否接种猫瘟疫苗,有无与病猫接触为初步判断。体温双相热、呕吐物和腹泻物颜色、呕吐与腹泻共存是重要特点。
血液分析:白细胞迅速减少,可降至5x106/升以下,当降至2xl06/升以下时预示结果不良,难以治愈。
治疗:国家兽医诊断中心田克恭等同志研制的猫细小病毒单克隆抗血清,以1~2毫升/千克体重剂量,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或皮下注射,连续2~3次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明显;对症治疗包括止吐(胃复安)。抗生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静脉补液、止血等综合措施。如果发病初期(1~2天内)用以上方法治疗,临床治愈率高于国外的水平。
预防:定期接种猫瘟疫苗。病猫应隔离。由于次氯酸对猫瘟病毒有杀灭作用,用次氯酸消毒环境(如动物医院、家庭)效果确实。 备注:选择好的血清是必需的,因为抗体效价高,市场上各类血清较多,成本也不同,请猫的主人向兽医询问并留意。
如果猫未接受血清治疗而耐过疾病的,则终生免疫;注射过血清的,应20天后再接种猫瘟疫苗(单苗或猫三联疫苗)。猫白血病
猫的白血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表现为淋巴瘤、成红细胞性或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另一类主要是免疫缺陷病毒,这类疾病与前一类的细胞异常增强相反,主要以细胞损害和细胞发育障碍为主,表现为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嗜中性白细胞减少、骨髓红细胞系发育障碍而引起的贫血。后一类免疫反应低下,易继发感染。
猫的白血病毒主要引起猫的感染,无性别品种差异,幼猫较成年猫易感。该病毒不传染人,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猫白血病病毒在猫群中以水平方式传播为主,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妊娠母猫可经子宫感染胎儿。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及免疫抑制疾病两类:
①肿瘤性疾病:
a.消化道淋巴瘤,主要以消化道淋巴组织出现B细胞性淋巴瘤为特征。有时可波及到脾、肝和肾。临床上表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粘膜苍白、贫血,有时呕吐、腹泻等症状。此型约占全部病例的30%。
b.多发性淋巴瘤: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躯体浅表的淋巴结常可用手触到。临床上表现消瘦、精神沉郁等症状。此型占病例约20%。
c.胸腺淋巴瘤:瘤细胞常具有T细胞特征,严重者整个胸腺组织被肿瘤所代替。肿瘤波及纵隔前部和纵隔淋巴结。由于肿瘤占据部分胸腔压迫心脏及肺,引起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该病同时伴有大量的胸水积于胸腔。由于肿瘤压迫食道可见有猫在采食时有吞咽困难的症状,此类型多发于青年猫。
d.淋巴白血病:这种类型常具有典型症状,表现为初期骨髓细胞的异常增生。由于白细胞引起脾脏红髓扩张会导致恶性白细胞的扩散及脾肿大、肝肿大、淋巴结轻度至中度肿胀。临床上出现间歇热、食欲下降。机体消瘦、粘膜苍白、粘膜和皮肤上有出血点。血液学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
②免疫抑制型疾病:此型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贫血、感染和白细胞减少。
主要是白血病病毒对T细胞,尤其是未成熟的胸腺淋已细胞有较强的致病作用,从而使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胸腺萎缩,使T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的母细胞反应降低,而日细胞相对完整。白血病病毒的囊膜蛋白抗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机体的防卫功能丧失,白细胞下降,使机体无能力防护外来病原菌的侵入,最终全身感染死亡。
治疗: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疗法,一旦发生典型临床症状,应施行安乐死术
病原:属于冠状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一般常用消毒药物可杀灭。发病情况以1~2岁的猫及老龄猫多发。纯种猫多发于家猫。
症状: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或不具特征性症状,病猫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或间歇性厌食。随后表现体温升高39.7℃—
该病毒对眼、中枢神经、肾和肝有一定的亲和力,以上器官几乎不表现腹水症状。可见有角膜炎、结膜炎症状、中枢神经受损时可表现后躯运动障碍、行动失调、痉挛;肝脏受侵害时,可见有黄疸,消化不良症状;肾受损时,可触之肾肿大、贫血、蛋白尿,病猫可出现肾衰竭等症状。
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出现临床症状一般预后不良。一般情况给予对症疗法及皮质类固醇药物,可对症状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