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节日习俗

客家传统节习俗



客家人,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因此,客家的传统节日习俗,往往也带有明显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加之,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传统节日习俗在历次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无疑也是客家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尽管客家传统节日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其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大同小异。

这里介绍的以永定土楼客家人的传统节日习俗为主。

1、春节: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中原汉族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甚至,年头买的猪仔、养的小鸡就准备下一个过年供用。“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粄、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鸭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春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到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到元宵节为余兴阶段。主要的活动内容简介如下: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平日,束之高阁的锣鼓也拿出来放在土楼厅堂上,孩子们可以敲锣打鼓了,过年的气氛渐渐渲染出来。
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土楼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有的顽童不想洗澡,大人便会哄他们“不洗澡,明天就会变牛”,孩子们便都半信半疑地就范了。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小孩大一岁,老人添一寿”。

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照岁”(要一直照到初二晚上),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然后,家长要给老人小孩发压岁钱(红包)。午夜,土楼里的锣鼓队在祖堂前或大门口尽情地敲锣打鼓,有的地方也叫“养年”。

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姹紫嫣红的烟花在空中盛放。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斋)。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主妇们往同土楼的各家孩子分送柑桔或蔴萁。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旧时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大年初三,客家人谓“穷日”,一般不走亲访友。这天,也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初三晚上不“照岁”(要熄灯),传说,这天是老鼠嫁女儿,要黑灯瞎火让老鼠们难堪,所以是晚多闻老鼠们唧唧喳喳的哭叫声。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也叫“开小正”。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这天晚上要点灯“照岁”。

春节到元宵期间,客家地区(各地有所不同)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 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客家传统节日习俗
狮灯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2.立春:即交春。此时民间一般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高升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3.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开大正”、“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这天晚上也要点灯“照岁”。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这一天“闹”完之后,原放在祖堂的锣鼓也存放起来,标志过年的各项活动正式结束,大家开始要把精力放在学习、生产、工作上去了。
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客家民间城市乡村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十分美丽。有些地方风俗元宵节前,做母亲的还要送莲花灯给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儿,灯谐“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节大同小异。
4.惊蛰:客家民间有两种习俗与卫生有关。一是炒豆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二是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一些石灰。两者都是为了灭虫。估计,客家人多生活在山区潮湿的环境,虫害多。
5.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立夏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立夏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春社,秋社:客家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风俗。往往迎神,“撑社”打醮,祈求年成丰盛。
6.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延续到谷雨前后,约一个月左右。先醮众墓后醮家墓。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立夏过后再扫墓则称“祭野鬼”。
7.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前几日,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亲友互赠。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用“药把水”洗浴,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
8.入伏:客家地区许多人家熬“仙人冻”吃。
9.食新:即尝新米。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第一个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丝瓜,茄子等。俗谓苦瓜保佑大家,丝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
10.七月七:客家有关于“七夕乞巧”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但与此有关的习俗较少。民间有在屋外夜里坐观天象的活动。一些妇女有“姐妹会”。民间有聚餐请先生的习俗。
11.中元节:也即鬼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俗称“七月节”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荤,十五吃素。有蒸糕点“结缘”,“接太公太婆”,“烧包”,“烧夜香”等旧俗。有的地方原有上刀梯的风俗。中元节迷信色彩较浓,今旧俗逐渐淡薄。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个别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12.中秋:客家民间通称八月半。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间尚有几种与月有关的习俗,近似巫术,如“伏花,啄月姑,跳担杆,旋水碗”等。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13.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有的山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乡间一般炸各种糕点,杀鸡鸭,城市则较简单加加餐。登高,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14.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15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16.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爷上天”之说。常用糖瓜祭灶,为求“把灶王爷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是为客家地区一年中主要节日习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1672.html

更多阅读

外来节日与传统节日 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

1.中国的传统节日1.1、中国传统节日简介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作为中国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营销策划中的应用 节日活动策划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营销策划中的应用傅蔚箭(本文由作者署名发表于2012年第5期《中国酒店》)中国是个多节日文化的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节日。气氛较浓的当属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

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集锦 作文传统节日春节

第一篇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

中国的传统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

声明:《客家传统节日习俗》为网友比萨塔哭斜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