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前海后海上的三座桥:后门桥、金锭桥、银锭桥

万宁桥

从鼓楼地安门外大街西行,最先看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后门桥。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因此称为后门桥。原名万宁桥,是北京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万宁桥既作为通行路面,又起到了水闸的作用,俗称海子闸,后名澄清闸。现在桥面基本已与两端的水泥马路持平,感觉不到什么坡度,惟一可以作证的是两侧孤零零立着的残损桥栏。桥上的修补痕迹新老交叠,有些地方还能看出原貌。

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198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保护其侧墙及望柱栏板,未另划保护范围。2000年北京市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的吸水兽和河岸边的鹿角分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同时,恢复原来桥名“万宁桥”,建碑于桥畔。

有句老话叫“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水淹北京城”指的就是万宁桥旁原本有一根石柱子,上面刻着“北京城”三个字。当水位上升到“城”的时候,就要准备抗洪了,当水淹没了“北”,北京城就岌岌可危了,充当了水位警示的作用,另一说“北京”二字刻在券洞上,但我没有仔细看到,只看到石拱券古迹斑驳的石雕螭状吸水兽。伏在后门桥两侧的避水兽,叫做“叭嗄”,是2000年整治修缮时挖出来的。鹿角分水兽长1.77米,宽0.9米,高约0.57米,头顶有一对鹿角,瘪嘴翘鼻圆眼,四爪张开抓在花球上,浑身是大片鳞甲,一条粗壮的尾巴。四只分水兽的姿态不一样,桥东的两只爬在岸沿上,头伸出岸沿边,形成伏岸望水的姿势,因在下水方,有通过桥孔望水势的寓意;桥西的两只分水兽,是将头外伸,两只有吸盘的爪抓着垂直的岸边墙面,身体的一侧挂在岸沿外,大有了解水势,保一方水运平安之意。


新旧交叠

拱券上依稀可见的吸水兽

鹿角分水兽,叭嗄

身子半探在水面之上

旁边的火神庙,解放初是某派出所所在地。

金锭桥

万宁桥西边不远就是金锭桥。金锭桥位于什刹海东出水口处,是一座桥龄仅11年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仅为方便过人而建。它的命名完全呼应“银锭桥”而来。这里找到了当初命名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请教时年已届90高龄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的信。





侯仁之的建议信。

  2001年,什刹海东端出水口处修筑汉白玉石桥就遇到了起什么名的问题。当  侯仁之先生在经过了一番考察和思虑之后给汪光焘副市长写了下面这封信:
  光焘市长:
  后门桥改建一新,深受地方群众赞赏。我虽建议在前,正是有赖鼎力规划施工,终于迎来我们首都在规划设计最初起点的新景象。这实在是很可纪念的一件事。更有出乎个人意料之外的是桥下河渠的上游,又新建一石桥,便于沿什刹海、前海东岸南北通行,从而为来往行人提供了一个饱览水上风光的好去处。承嘱我为此新桥命名,实出我意料之外。受命之余,筹思再三,考虑到桥名必须便于称道,又应与什刹海上的风物相结合,因而联想到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创自明朝中时,立足桥上,西山央望,遂有“银锭观山”之称。1984年重修之后,原形设计已有变化。又后海西岸高楼耸起,遥望西山胜景,自然受到影响,但是银锭桥之名,依然如初,日益增民间向往之情。联想及此,因而建议前海东岸新建石桥即命为金锭桥。这样,什刹海上前后两桥,金银并称,不仅便于记忆,而且与金锭桥隔海相望的西北岸上原有胡同两处,即以大小金丝套为名。我便以金锭桥之命名,征求相会诸位好友之意见,无不欣然同意。敢以奉闻,尚祈裁夺为盼。
  专此,顺致敬礼
                                           侯仁之敬上
                                          2001年1月30日

  记得,时值春节期间,我去北大燕南园看望侯师。闲谈中老人家也就说起了给新桥起名的事情,并征求我的意见。在人们的心目中,侯仁之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有人称侯仁之是道德文章。作为我一向崇敬的老师,以此嘱我,自然很高兴。我当即答应容学生稍作考虑。三天之后,我即书告侯师,依什刹海的历史沿续、地理形势,我赞成新桥用“金锭桥”较好。
  至于现在镌刻在桥上的“金锭桥”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则又有另一番来历。请看侯仁之先生同一天的另外一封信:

  光焘同志:
什刹海前海后海上的三座桥:后门桥、金锭桥、银锭桥
  嘱我为什刹海上新建石桥命名,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此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已将命名经过写了一份正式的报告书,另纸抄写,尚祈定夺。至于写桥名以便刻石一事,我实在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我缺乏书法训练,近来又深感目力衰退,虽曾试写过“金锭桥”三字数次,实难如意,反复考虑,还是另请长于书法的专家执笔为是,我也就安心了。谊在知己,敢以奉闻。
  此致敬礼
                                           仁之敬上
                                          2001年1月30日

银锭桥

银锭桥是前后海的分界,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一座单栱小石桥。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桥具体何年修建已无从可考,有说元代的,也有说明代的。即便是明代修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桥曾于1984年重建,去年在重修时又曾引起过极大争议,所以眼前所见应该是今年6月刚刚修缮一新的。桥上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字是故宫副院长单士元所题。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桥。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北府),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在此桥下埋藏炸弹,欲谋刺载沣,因谋刺行踪被发觉而失败,银锭桥因此更为出名。如若汪精卫得手,现如今烤肉季也要另觅它处了。






依稀可见的西山

以下内容来自度娘:
明《燕都游览志》这样写道:银锭桥乃“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涟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
清关岩《银锭桥河堤》诗云:“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迎落日,碧峰如嶂水亭孤。”
“银锭观山”曾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站在银锭桥上,极目西望,但见后海、积水潭波光粼粼,烟波浩渺;远处的西山层峦叠嶂,“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不仅如此,当年更有“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奇特景观。
北京的地势是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古高梁河水自西入城经积水潭、后海,折而往南。然而,当年积水潭的水并非是直接东流注入后海的,而是东行至李广桥后南下,顺今柳荫街、前海西街(恭王府南墙)注入前海的。而当年后门桥西有澄清闸,水闸落下之后,前海的水位便逐渐上涨,以至从银锭桥下西流而注入后海。这便是“银锭观山水倒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0780.html

更多阅读

理清三个概念: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理清三个概念: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有一个重点知识又是难点知识,那就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三个概念及其相关知识,不少学生掌握不好,混为一谈。我觉得理清这三个概念非常必要。地质作用内涵很广,引起

沐琮在明朝成化年间建的三座寺院作者:關翼辅

沐琮在明朝成化年间建的三座寺院有明一朝,沐英及沐英家族与宗教信仰、剏建修葺寺庙纵览。(系列之四)作者:關翼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在明王朝及南明時期,沐氏家族成员曾因各种原因和动机,从事过诸多与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信仰有

声明:《什刹海前海后海上的三座桥:后门桥、金锭桥、银锭桥》为网友與山水共清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