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

--在万店镇中心学校课题开题仪式上的专题讲座

陈良义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解剖分析,以期为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有效教学的观念问题

新课改中存在的教学有效性问题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近年来,尽管教师的教学观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进步,但其现代有效教学观念的淡薄和缺失仍极为明显,并严重妨碍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效率观念淡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不注意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不去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有的教师上课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只能让学生在课前课后占用大量时间进行预习、复习,“课内损失课外补”;有的教师只注意提高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效率,却忽视了另一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教学时间效率,从而使部分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明显偏少,损害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儿戏,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节奏松垮,毫无教学计划和效率效益意识。这种教学时间效率观念淡薄的情况在中小学部分教师的思想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成为教师教学观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2.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以教的多少代替学的多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以教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搞大运动量训练”,总是能获得“高分数”的。

3.重教学的“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缺乏整体和长远的教学效益意识。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就不仅要看学生记忆的多少和考分的高低,更要看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生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非智力人格特征。如果仅仅要求学生机械地掌握一些肤浅的知识,虽然也能在有些考试中体现出教学的某种有效性,但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看,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的倾向。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问题

以教学时间维度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各层级时间比例失调两个方面。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有效性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教学时间模型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递进嵌套的层级时间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1]这就是说,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及实用时间的质量上。从当前实际看,这也是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间的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常常存在较大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些重要学习内容上获得的学习机会极少,那些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的学生的实用时间甚至接近于零。同时,教学时间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完成低层学习目标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偏少,就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质差的情况。教学中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会跟不上,出现这部分学生个体实用时间量小的情况;如果把时间过多地用于低层目标,对优生而言,又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质差的情况。从现实情况看,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没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低下。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是当前教学中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堂教学时间层级比例失调。这主要表现在:(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比例失调。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狭隘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因而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 学习的机会。目前,仍有不少学校热衷于进行“全天候”的上课、补课,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繁重,从而使制度化教学时间不断膨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分缩减,其结果必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损害。有些教师虽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但却把学生的“自流”当做“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更没有及时检查和反馈,很少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控学习和提高时间管理能力。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自我调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质量,从而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2)接受学习时间和表达、探究学习时间比例失调。接受学习是以接受信息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这类学习是必要的,但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接收信息阶段,还应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教师还应用一定时间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探究学习材料并进行适当的技能训练,把接受学习与表达性学习、技能训练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辩证和谐地统一起来。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之一是接受学习时间、探究学习时间、技能训练时间、表达学习时间比例失调。在有的课堂中,学生听讲等接受学习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不顾学科性质和具体内容,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既绘画唱歌又奔跳游戏,动手动身,忙个不停,从而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3)综合达成各项学习目标的教学时间比例失调。教学时间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的,构成教学时间整体的任何一种要素的短缺,都会影响教学时间结构的整体效能。例如,德、智、体诸育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协调,就会破坏教学时间的整体结构,从而影响教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导致受教育者的片面畸形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既要注重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也要科学分配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教师用于各种认知、情感、技能等不同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比例失调,是当前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教与学的方式问题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2]为此,应重视和解决当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1.“讲解—接受的填空模式”。现实的课堂教学不仅存在明显过多的“讲解—接受”倾向,而且,就其传授知识活动的类型而言,常常是在“做填空题”。只要深入课堂或对现行的各科考试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回答“这篇课文是谁写的”“故事发生在何年何月”之类的问题常常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核。有些教师不但把填空题当做“填空题”来教,而且把“论述题”也是当做“填空题”来教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无论什么知识教师都是当做“填空题”来讲的,学生则是消极静听和机械背诵,结果,“论述题”变成了“大填空题”“宏填空题”,师生的自主性和灵气荡然无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讲解—接受的填空模式”,增强教学的启发性,促进学生探究和自主创新性学习。

2.教学方式的形式化和绝对化倾向。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各科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重要和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继承发展关系,常常是一提倡新的,就彻底否定旧的,走绝对化、极端化和形式化的道路。譬如,在一些课堂上,有些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有些明显无需探究的问题也每节课照着去做,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还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僵化呆板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代替教师的作用,将要讲的、要写的都用多媒体呈现,甚至念首短诗、画个圆等简单操作都要“带电”,结果,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则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3.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现实课堂教学方式缺失的另一表现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单向性和片面性。在教学中,我国教师传统的方式是重逻辑分析,而忽视了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常常是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思想,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这显然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重逻辑演绎、轻逻辑归纳的弊端,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许多理科教师常常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讲解实例;英语教师在讲时态或句型时,也往往先把结构或句式列出,再举例说明。这种“定理—公式—例题—习题”演绎式的教学在中小学是司空见惯的。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继承性的知识学习。而归纳式教学则刚好相反,它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教学思维展开模式。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创新性的知识学习。这种思维训练是现行教学中所缺失的。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是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表现和我国学生创造性匮乏的重要原因。

四、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问题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人们强调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而对同样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课堂管理问题却鲜有关注,从而导致了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的低效和失控。

纵观课堂教学实践,人们发现,纪律不良和问题行为等课堂管理问题既普遍又复杂多样,是困扰众多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有人通过系统观察发现,在典型的课堂里,25%至30%的学生有问题行为,[3]笔者近来在农村中小学调查时也曾多次听说过师生有关“乱糟糟课堂情景”的叙说。课堂教学中存在纪律不良和问题行为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些表面上是学生自身原因的问题,只要深究其质,也与教师直接有关。例如,有的教师常常不顾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冗长、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从而浪费了大量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还有的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教学的深度、坡度、密度、速度失控,从而造成大量的课堂管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以维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名,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或学生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时,不敢批评和管理学生,从而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如果不认真研究和解决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学有效性是难以真正提高的。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新一轮课改中,只有认真研究和决教师有效教学观念淡薄、教学时间有效性差、课堂管理有效性缺失以及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失衡等问题,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小型。

2011.3.16

【专家介绍】

陈良义,曾都区教研室教科办主任,中学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1990年11月获湖北省高中政治优质课一等奖。自2002年以来,先后指导曾都一中等九所学校完成了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指导洛阳镇中心小学、五眼桥小学等六所学校完成了所承担的省“十五”规划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编写、指导、审定校本教材三本,撰写教育科研论文20多篇,其中获省一等奖11篇,均被收录入湖北教育科研成果选集。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研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0644.html

更多阅读

初中数学学习常见问题分析

——智康1对1初数 石楚凝(上周我在智康的动物园校区开了一场“初中数学辅助线添加”公开课。在讲到童鞋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感觉有些话当时没说清楚,于是就写了这个文档,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一下。)从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同的学生身

渎职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王宝强案件法律分析

【出处】《云南法学》2012年第2期【摘要】通常认为,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案件存在“发现难、立案难、查证难、处理难”。实践中,查办渎职侵权案件数量不多、缓免刑比例高。正确认识查办渎职侵权案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

声明:《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网友学会保护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