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下来整理自己的玩物,居然翻出了一个1991年购买的银燕BY-18闪光灯,记得当时是买来配凤凰205B胶片相机的。20年没用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放上两节AA镍氢 电池(记得当时闪光灯说明书是不允许使用镍镉电池的,反正是旧物就无所谓了),居然可以正常闪光,强度还不低。自从2002年淘汰205B改用卡片数码相机(从02年的佳能A40,到07年的佳能A720IS,再到现在使用的购于2010年的松下ZS7)以来,卡片机内置的那微弱的闪光灯令我一直找不到弱光下室内拍摄的感觉,现在看到这个BY-18还能工作,毕竟指数18也远远大于内置闪光灯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淘宝了一个二十几元的海鸥SYK-3引闪器(靠其他闪光引闪),兴冲冲地装上,特地还摆好了角度,准备享受这个低成本的不同角度闪光摄影的乐趣。
经试验这个引闪器十分灵敏,基本上360度范围均可受光引闪。然而,问题出现了,每次都能看见BY-18成功闪亮,但照出来的照片比单用内置闪光灯还要昏暗(严重曝光不足)。无奈,坐下来仔细观察分析,才发现,ZS7的内置闪光灯是属于TTL闪光灯,无论设置为自动还是强制,都会有一个预闪测光然后正式闪光(这个不同于防红眼的明显预闪),只是间隔很近以前没注意。这样的话,在预闪时就已经把BY-18引闪了,但快门尚未开启,反而因为BY-18的闪亮判断为曝光较强而自动减小曝光了,导致快门开启拍摄后比单用内置闪光灯还要昏暗的照片出现。最郁闷是:ZS7内置闪光灯的TTL是无法关闭的。
难道心血来潮刚买的的SYK-3只能浪费,BY-18只能扔掉?心里还是不服气,于是想当然地分析,既然这个SYK-3是靠光线来引闪,自己又无法设置延迟,那么人为降低引闪光线的强度是否能令其感光器件感受不到足够强度的光线而使引闪动作有所延迟呢?继续试验,结果正如我所分析!当引闪光线减弱时,SYK-3的确延迟了引闪动作。怎么降低引闪光强度呢?很简单,“人工智能”--用一个手指(左手右手随便,看你自己方便)按住大部分内置闪光灯窗口,只留很小一部分漏光,同时,ZS7用手动M档,按照BY-18上面标示的距离,光圈设置好,快门1/60就行,继续,咔嚓,成功了!
反复试验后,这个方法的成功率基本可以达到80%以上,如果发现还是没同上步,说明漏光还是太强了点,把手指再多遮挡一些;如果BY-18没有被引闪,说明漏光太少了,把手指让开一点点。很容易成功。当然,也可以用黑色胶带来贴住闪光灯,但由于漏光强度经常需要随你的引闪距离来调整,用手指更方便,何况,用手指的成功率很高。
附图1是ZS7“人工智能”成功引闪的照片,BY-18装在SYK-3上,并装在三脚架上。可以看到,ZS7的内置闪光灯因为基本被手指遮挡,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输出,真正的闪光灯源正是三脚架上那个BY-18+SYK-3!
好了,有了解决办法,用ZS7以及其他类似卡片机的朋友们,可以尽情地在室内拍摄不同闪光角度的人像照片了!而且,你只管用最低的ISO(80或100)来取得最好的画质,因为有着18指的闪光灯带来的足够亮度(相对10指以下的卡片机内置灯),有着1/60或者1/100的快门基本都不会有抖动了。
推论验证:既然控制感光强度可以得到适当延迟,那么把SYK-3的感光头用薄纱甚至纸巾遮挡也应该可行吧?经过试验,完全可以,大家有兴趣可以一试。不过,我还是习惯了我的“人工智能”。
附图2是用普通面巾纸折叠为6层后包在SYK-3感光头(附图3),手指无需遮挡ZS7内置闪光灯成功引闪拍摄的。至于要包多少层,视你的纸巾质地以及你的相机离SYK-3的距离而定,这也是我宁愿用“人工智能”的原因,因为我的外闪灯的摆放距离不是固定的。当然,包纸巾也有一个好处:手指无需遮挡内置灯,只要设置好相机的曝光参数,有双灯的效果。
附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