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自在行东北著 东北著名旅游景点

光明自在行

东北 著

光明自在行

心經講解序…………………………………………………2

心經講解—1996華盛頓特區……………………………………4

心經講解—2001西雅圖………………………………………34

心經講解—2002台北…………………………………………51

般若波羅蜜多經—2004休士頓………………………………78

光明自在行

心經講解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流傳最廣,最多人能背頌的佛教經典。其文至簡,其義甚深。全文僅二百六十餘字,即已概括了三藏十二部經中的所有智慧。簡短的文字,濃縮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全部精華。語句無多,但有關修持的口訣,境界的次第,和成佛的秘咒盡在其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指出,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般若心經是修持者的無上法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能生須陀洹寶,斯陀含寶,阿那含寶,阿羅漢寶;能生辟支佛寶,能生菩薩寶,能生佛寶。是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七寶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能生一切寶。摩尼寶珠亦能生一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般若觀察,即是修持者無價的摩尼寶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首,觀自在菩薩,即是般若觀察,般若觀察即是金剛觀察。金剛觀察統攝一切法,是故名為總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無所得無所分別方能真實進入金剛觀察,是名樞紐。覺光獨照無諸冥暗是名般若,一切平等無有取捨即是彼岸,是名波羅蜜,自身內證唯心所見是名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大家要求,已經講過多次,現在整理出三次錄音講話。有華盛頓特區,西雅圖與台北的三次錄音講解。華盛頓特區所講的是對應光昇三昧,是訓練警覺的部分。西雅圖所講的是對應日旋三昧,是訓練覺察的部分,台北所講的是對應海潮三昧,是訓練覺照的部分。都是根據大家般若實修的狀況,深入佛的大智慧城中,持缽乞無上法食。

心經是般若經,般若經名度無極。度無極是菩薩的無盡大願,菩薩的無盡大願是度眾生,度眾生是度分別心,度分別心是護持覺照,覺照即是如如,如如即是不動,不動即不可斷,不可盡。是故般若行不可空行。

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內空外空十八空。是在講空性,不是在講空行。空行是斷滅,空性是覺照。空性是觀察一切幻相之後所證之實相。實相無相,實相雖是空性,卻真實不虛,具足不可思議的妙有。

心經不是講空行,而是講如實地般若行。般若行不可著有,不可著空,空有都不可著,是名中道行。中道行亦名空行,此空行是不著兩邊行,是不取不捨不分別行。無求無得無所證行,即是真實般若觀照行。

真實般若觀照行,無思無慮無造作,只是如如觀察。千萬不可用頭腦去猜想,要逐步開始覺知自己,觀察自已,方是進入心經的鑰匙。

這種初步的自我覺知,是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樑。能否找到這座橋樑,就是能否得見自性的關鍵。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描述進入這座橋之後,到達自心大雄寶殿的全部過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心內行的無上法寶。是般若者的摩尼寶珠。

深入地了解此無上法寶,並依照大家的實修,將會以不同的層次更新對心經的解讀。般若行者將迅疾獲得光的翅膀,於自性空中自在翱翔。


心 經 講 解

一九九六華盛頓特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我在紐約已經講過了,但是前幾次講的都比較簡單,今天再深入地講。

「般若」是無上的大智慧,是到達彼岸的方法,

「波羅蜜」是到達彼岸上,

「多」是靜定力,

「心」是彼岸的方向,

「經」是通向彼岸的道路。

觀自在菩薩

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

第一個字就是「觀」。觀是觀照、觀察;為了讓初學者明白,可以當作是看、是見、是知、是覺。

早期的機械工廠架在廠房上的移動吊車,為了避免吊車移動時,不碰撞到廠房的牆壁,吊車移到一定位置時,有一個控制開關,會讓吊車停下來。當吊車往回移向另一端時,又有另一個開關去控制吊車,使吊車停下來。類似這種機械控制,就讓吊車有了簡單的覺察的眼睛,這樣吊車就可以掌控它自己的行動範圍。

電燈中有一種自控燈,晚上有人移動時燈就會亮,沒有人移動時燈就會滅。

還有屋內的防火警報系統,這些電器都是參照那種覺察的眼睛設計出來的。

所以說,這個覺不管是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在涉及到使用的時候,這個覺察的眼睛都是第一重要。

尤其像現在的電腦,裡面全是這樣的邏輯結構,所以要設計機器人,第一步你就要設計個可以觀察的系統,可以判斷的系統。這個系統就叫做覺察的眼睛,覺察之眼的應用就叫「看」。

普通的植物,它對周圍也有觀察力,路邊上大卡車經常通過的地方,或人行道上,如果樹非常多,你就能看出來。那棵樹的樹枝下垂到一定低度就停止了,因為只要超過那個低度,樹枝就會被車刮碰到,被人碰觸到,雖然它沒有經過修剪,也自動就會停在那個高度,再不往下長了。

觀察一棵樹的樹枝、葉子之間的向陽性,那種向外伸展去佔據空間的能力,那種自動的保護性,都是植物覺察的眼睛。有些植物,它必須依靠別的植物。這些植物都有能力找到它依附的地方,這也是覺察的眼睛。像動物,牠的視覺已經非常完善,所以動物的覺察力就更神秘。

這個宇宙當中,最神秘的就是眼睛。以毒蛇為例,毒蛇在碰到危險,或面對其它動物的時候,牠不看別的地方,牠專看對方的眼睛。當牠的毒液噴射出來的時候,也是噴向對方的眼睛。

比如鳥,人在牠旁邊走,牠不一定害怕。若是你的兩隻眼睛盯著牠,這隻鳥馬上就會飛走。家裡的貓、狗,牠跟你玩,如果你的眼睛直盯著牠的眼睛,牠馬上就把頭轉過去。

注意發生在你周圍的現象,這樣你慢慢地就會覺察到,眼睛之中有非常非常多的秘密。最大的秘密是生命對眼睛的依靠,因此所有動物對牠自己生存範圍的佔領,對食物的獵取,對自己生命的保護,都離不開牠的眼睛。

看看晚上的月亮,看看白天的太陽,它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眼睛,古代聖人有時就把它形容成我們的左眼、右眼。

這個秘密需要我們慢慢地去體會。

有興趣的話,去看一看天上的雲彩。你選擇遠處不大的一朵雲來看,其實它是很大一片的。那一朵雲彩,若是用水去加熱,要先變成那麼多的汽體,再變成雲,就需要好多水。雲在那遠處的天空中,你用眼睛輕輕地看著,遠處的一朵小白雲飄在藍天上,幾分鐘後,白雲就如同被從藍天上擦掉了一樣,不見了,只剩下藍天。

那朵雲如果變成水,那些水你都搬不動。那些水的重量,放在你身上,你可能被壓死。但是現在你就憑眼睛輕輕地看,幾分鐘之內,它就消逝不見了。你就算用其他任何方式,幾分鐘之內,在那麼遠的地方,都沒有辦法把雲轉移到看不見。但僅僅輕輕地觀看它,白雲突然間就消失了。為什麼?

這就是那個最深的秘密。是宇宙的秘密,是所有宗教的秘密,也是每個人內心的秘密。

不信的人,可以去看,去看了你就知道。這裡面沒有邏輯,沒有道理。

當你知道後,你就可以更深地去了解它。你的眼睛還有比這更神秘的秘密,你要自己去探索。這個探索所能達成的奇蹟,其它方法都辦不到。其他方法可以達成的,這個看都可以更好地達成。

若用這個看,對自我去進行觀察,就會成為修行中的無價之寶。其實這個觀看,就是最真實的修行。

所以,心經的第一個字就是觀。

人從小孩開始,先開始用眼睛觀察。最初的時候,觀察力很弱,眼睛就像無法聚焦一樣。人的第一個認識就從觀察開始,從第一個認識到長大之後成為學者時,所有學到的知識都是從觀看當中學到的,很少是從語言當中學到的,人就是在觀看周圍的變化當中觀看自己在成長。所以觀看不管是在你內在還是外在,在凡還是在聖,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人成熟後,這個觀就更奇妙。

光明自在行东北著 东北著名旅游景点

科學家離不開他的眼睛,離不開他的觀察,離不開他對大自然所有的變化、始末興衰的觀察。

哲學家離不開他對這個社會整個演變的觀察,

農民離不開他對植物生長,春耕秋收秘密的觀察,

政治家離不開他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的觀察,

藝術家以場面情節的角度去觀察,

音樂家觀察的是韻律,

美術家觀察的是色彩,也都是觀察。

所以這個觀字,是第一重要的。生命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重要性都在這觀看上。

有個藝術家叫畢卡索,他的畫價值連城,他創作了很多精彩的作品。他也常常畫一隻破鞋,一把破椅子,一張破沙發。為什麼他要畫這些東西,沒有人會理解,但是他的畫是非常值錢的。有一個問題出來了,這麼偉大的一個畫家,對色彩、對事物觀察那麼深入,他為什麼去畫一把破椅子?一定是有什麼重大的秘密被人們錯過了。

那就是說,平常有很多東西,你雖然在看,可是你看不見。這是因為你的觀察非常膚淺。那些藝術家通過自己不斷的深入觀察,他能見到那個你看不見的。他能看到那把破椅子上閃耀著各種金光,彩虹在上面跳舞,無以倫比的美麗。美麗的色彩深深地震撼畢加索的心,他不得不畫那個破家俱。但很遺憾的是,你看不到,所以你也領悟不到畫家當時被震撼的感覺。

古代的射箭大師,在訓練射箭本領之前,師父讓他去看織布人的梭子。梭子移動得很快,一般人看也看不清楚,經過一段努力的訓練,突然間有一天,他能看到那個梭子在慢慢地移動。然後讓他去看窗戶上的一隻蒼蠅。他不斷地看,看,看,有一天突然間那隻蒼蠅像巨獸一樣,非常大。然後再讓他看遠處的樹葉。從遠處看一棵樹就很小了,樹枝就更小了,樹葉都快要看不清了,但是最後他把那片樹葉看得比車輪還大。這時候,他肯定百發百中。他那個射箭的超人本領,不是通過射箭訓練出來的,而是通過觀訓練出來的。

像那些施暗器的武林高手,百發百中,同時幾十個暗器投射出去,各有各的方向,個個都得擊中對手,而且能擊中要害。那種觀察能力就是我們平常人不能想像的。普通人滿足於膚淺的,盲目的觀看。有深度的人,都有深入觀察的能力。觀看能力是可以訓練的。觀看的訓練會使你深入到很多很多的秘密領域。

射箭的那種觀叫「小中見大」,它能在極細微當中看到那個大,也就是大菩薩在毫毛端,即可照見三千大千世界一樣的。只是這兩個小中見大,在程度上有不可思議的差別。

日本有一種武術的訓練者,稱為忍者。忍者常常就是坐在那裡,動都不動。或者在走路時他的敵人就在身邊,他連看都不看,是敵人先動他後動。但是他就是在不看的狀況下,不管什麼時候那個敵手要痛下殺手的剎那,他都能感知到。那也是一種觀,能夠看出對手動中的破綻,然後用非常小的力量,在對手的破綻處還擊,很快地就解決對方。這叫「不見而見」,根本不用看。但是他對對手的所有的行為動作,都已經清清楚楚。

兩個武術高手在互相格殺的時候,都在看什麼時候對方是最強的?什麼時候對方是弱的?什麼時候自己是最強的?哪裡有縫隙可入?人是吸氣時是強的,呼氣時是弱的。這時雙方都冷靜地看著,都在等看誰先吸氣,看誰先呼氣,看誰的眼睛開始動,你的眼睛動的時候,你的心就已經動了。誰先動,誰先呼吸,誰先死。

所以這個觀非常的重要。那就是說,你能看清楚你就活,看不清楚你就死。你能不動心你就活,你不動心的時間越長,你的看就越長。你能永久不動心,你就是無量壽。無量壽是證明你有不間斷地觀察。

有個故事是觀的特殊的訓練,有一個人,他想賭博,他立志要贏某家賭場。他找到一個印地安人的修練方法,他每天在看香火,大約看了三年,他還是繼續地看,這時他已有很深的穿透力,然後他就開始看蠟燭,看撲克,一開始,一張一張地看,最後整打地看。那個撲克雖然是扣在下面,對他來說,一切都是公開的。他開始在專心的時候能看見,後來在不專心的時候也能看見。他向賭場挑戰,最後他贏了。

這個故事是真的。看、觀察、觀照是可以不斷地訓練的。因為這個觀照的能力是本自具有的。只是忘記而已。

人可以訓練眼睛,眼睛的觀看能穿透很多東西。你有訓練,深入的觀看就不會有困難,這麼看看看,天長日久,你也能看見很多以前你看不見的東西。如果你訓練看蠟燭,看香火,會更快。可以想像自己的能量,從身上到腳下,然後出去,順著地面穿透牆,穿透障礙。這麼訓練時間長了,這個房屋後面不可見的什麼東西,你也會看見。

所以這個「觀」實在有太多秘密需要你知道。問題是你平時這個眼睛,連你應該看的都看不見,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無明,那麼多煩惱,你才會給自己製造出那麼多障礙。

很多人看到過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但是蘋果掉下來所顯示的秘密卻看不到。像牛頓,他看蘋果掉下來,在蘋果掉下來之中,能看見力之間的定律,那是一種很深入的觀。文王被捉起來,被關在監獄裡,他就觀察人生,觀察天象,觀察宇宙的規律。他寫出了周易,對整個中國的文化、醫藥、天文、地理、科技、養生等數不清的系統,他提供了那麼大的貢獻。

有一個生物學家,他有病,住在醫院裡,很長時間不能出去,也不能起床。他的床正好面對一個很低的小窗口,正好可看見窗外,可看見馬路。那時交通沒現在發達,當有貓、有狗、有馬從路上經過時,他只能看見牠們身體最下邊。由於經常看牠們走過,突然他發現一個規律:動物腳上皮毛的顏色與經常接觸髒東西有關。接觸越髒的地方,皮毛的顏色越淺。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規律,最容易髒的地方,皮毛的顏色是白的。他的發現是透過觀察而得到的。

那些給人看面相的專家通過對很多人的觀察之後,他得出很多理論上的認識,以此認識加上對你的觀察,而預測你的命運。

一個人,如果別人有急事,有危難,他就去幫助,濟急、濟難、救危,這樣的人有時候他也會窮,也會很困難,但是老天爺會降福給他,這叫遠見。

你若能幫助別人,解決糾紛,排除困難。甚至有時自己也會陷進去,蒙了不白之冤,會進監獄,你還是會幫助別人。這對短見的人看來,你到底在做什麼,把自己都賠進去了。但冥冥之中諸佛菩薩會保佑你,這個叫遠見。所以見有非常多種。見也有非常多的不同程度。

如果一個人出言毒辣,做事也刻薄,其結果,這樣的人就是短見,肯定短命,這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還有其它見,如那種大見,神仙之見,氣壯山河的英雄之見,肚能撐船的宰相見。如果他的志氣蓋世,就是將王之見。如果能胸懷日月,即為神靈之見。如果你想度盡天下三界眾生,即活菩薩之見。能有那種胸量,就有那種見。所以說,見有不同之見。每種見又有不同的深度。

前面說的那些見,都是凡夫肉眼之見。那是說,基本上是煩惱之見。這和觀,我們說的觀,一點關係都沒有。平常我們說的看,看的作用是瞭解、明白和清楚,它還有一個作用,是修正。

另外,這個觀看,還有消除的作用,他可以把你不良的習氣,錯誤習慣消除,能看到就能去掉。看有破壞性,當你深深觀察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無明,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妄想,突然之間,在看之下,它們都消失了。

所以,看有破壞性。看具有深入性,當你不斷地往裡面看時,非常多的秘密一層層地展開,這叫深入性。最後實相會呈現給你,這叫看的成就性。在很多過程中,都須要深入性。但深入性有時會遇到障礙,不過在觀看之下,障礙也會被戳穿,觀看的深入性名為穿透性。所以看有非常多的特點,這就是它的神秘之一。

膚淺的看,表面上的看,大致上的看,這叫普通之見。普通之見叫做看,如果在這之上,夾雜了知識,把自己的經驗,把自己的體會,自己的見解加進去,這叫參。如果在看的過程中,認為這應該是我要的,那是我不要的,這是應該送給別人的,這叫取。看、參、取,即是平時的無明。一個活在看、參、取中的人,即是瞎漢,沒有眼睛。雖然他長了眼睛,但在看、在參、在取之時,什麼也沒看見,像似個盲人。這些都不名為觀,那觀是什麼呢?觀很像旁觀,在一旁看。那就是說,不涉入,不區別,不說這東西好,這東西壞。這是罪惡,這是功德。這是你的,這是我的。不說我要,我不要。這些應該是我收藏的,這些應該是我拋棄的。不取不捨,不親近亦不遠離,不二不分別。

真的觀,不帶知識,帶知識時又進入參的境界,眼睛又瞎了。不可攜帶語言,因為語言一進入,妄想就進入,這個看這個觀,就不純淨。看和觀要遠離頭腦,遠離對立,遠離紛爭,遠離是非。我們眼睛能分辨森羅萬象,叫眼識,識就是不清楚的看。在看之中不分別,看得很清楚就謂之見。見得深入,就謂之觀。大家把這幾個記清楚。我為什麼說這麼多?因為佛的整個教導,就是看,就是觀。於觀看中有分別,名為識;若無分別,是為觀。

佛在教導中,從最初的初轉法輪,講四念處是觀,講十二因緣是觀,講苦集滅道是觀,一直到最後講大涅槃經,一直講觀。

釋迦牟尼佛臨涅槃時,去了又回來,去了又回來,這樣經過很多次,上去又下來,上去又下來,每次回來就跟大家說,你們看、看,看我的紫磨金色身,但是很少有人明白釋迦牟尼他要我們看什麼?

一個人剛剛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清楚,三十七道品是成道不可缺少的。三十七道品主要是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就是讓你開始學習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一個簡單的觀,當你的修行深入時,四念處還有很多新的觀,那是佛根據弟子根性不同程度,領悟不同,應機深入去講的觀。

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是說已經開始做的惡事,要馬上斷除掉。未做的惡事不要做。已經在做的好事,繼續推廣。未能做的好事,應準備做。這惡是指失念。一個修行的人守不住他的心叫失念,這叫惡。你現在守不住自己,叫惡,這個惡要斷。在習慣的不覺知中,學會保持覺知,這叫未生之善令生。你一直守得住自己,持續下去,這叫令善推廣。簡單的說就是,已經沒有觀看的狀況要馬上結束,未來不觀看的狀況不要發生。已經會開始觀察應該保持,未來也應保持觀看。

下邊講四神足,意神足,勤神足,止神足,觀神足,這還讓你觀看。三十七道品裡面,還有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和智慧根,智慧根即是觀照力。五力是正信、精進、正念、禪定、智慧,還是讓你觀照。

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法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覺支就是讓你知道。知道是觀,是讓你看。觀就是看,我們平時的看很簡單,是視,視而不見,見而不明,明而不清,清而不澈,澈而不深,深了又不透。所以就是說,我們那個觀的層次非常的膚淺,僅僅就是個看,看了還不清楚,就是因為帶了那麼多層的有色眼鏡。

有色眼鏡的鏡片中包括你的宗教啊,你的民族啊,自己的知識啊,等等等等。就是說,你學佛法,你想真的修行,沒有別的路途,只有觀察自己。所以才說修行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就是認識無我。認識無我還不行,得做到無我。能做到無我,萬法自證,身心脫落。

但是,這些都是說法。這個由凡夫到聖人的過程怎麼去實現?你是去靜坐啊?還是布施啊?還是行善啊?還是苦行啊?

都不是。

因為在自己內心的自性當中,一切都是具足的。內心的自性就是生命的真實,那真實的自性是不生不死的,不來不去的,不垢不淨的。你加工不得,它不用你再去給清掃一下啊,清除一下啊。所以,會產生一個很大的矛盾,不知如何具體修行。若能了解時就沒有矛盾。佛法當中雖然用了那麼多的動詞,但是事實上你不可以做任何事。這個秘密就在於你要去觀看。

觀看就是修行,這一點大家已經很清楚了。所以,整個修行過程就是看自己。除此之外,絕對不會有另一條路。如果說有路,那就是八萬四千條路,那八萬四千條路最後的終點,還是要進入這個觀看之門。要不然,你沒法窺見自己那內在如如不動,與你永不分離的佛性。

所以,整部大藏經,佛在四十九年的講法中,有二十多年在講般若。般若就是講觀照的智慧。由此可以看出佛主要是在講什麼,那就是讓你用般若觀照的方法認識自己。

怎麼樣去認識你自己?我們不能只是在唸名號,只是在背章句,僅限於在研究佛經,我們的修行要和自己的行動結合在一起。一個人真的在學佛,要成佛,不能只在口頭上空談,不能不知要如何去實際真實修行。

你要把觀看的方法融化在血液裡,落實在行動上,銘刻在心靈中。學佛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要不然說學佛修行,就是一句假話。只要身口意不統一,人就是處於分裂中。你應該嘴裡在學佛,心裡也在學佛,行動上也在學佛。

心經中的經文下一個字是「自」,觀自在的「自」。

這次是一個一個字講。

這部心經是在講修行的整個過程中,就是讓你觀,觀什麼?觀自己。從外往裡,從上到下,讓你去觀。

觀自己什麼呢?

觀自己的身體、觀自己的語言、觀自己的動作、觀自己的心念。我們從來也不瞭解自己的身體是怎麼樣,除非那天被車撞了一下,才開始去注意它。你從來不注意自己的手,那天被刀剁了手指頭,才天天去摸那個地方。人很發賤,出毛病才開始管自己,未出毛病什麼都不管。

觀語言。你聽別人的語言,可以評論別人說話的口頭語,習慣,很多人會想笑。但是大家都是烏鴉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這就是缺少自我觀察。你可以簡單的用錄音設備,我建議大家錄自己的講話,一小時,半小時,十五分鐘,都可以。想什麼,說什麼,然後你去聽,你會發覺,聲音你也討厭,用詞你也討厭,講話的方式、韻律你也討厭,你覺得這不應該是自己。當你才第一次接觸自己,才第一次在看自己時,就會發現並不喜歡真實的自己。

再觀自己的動作。可以觀自己走路、吃飯、工作,包括你開車的姿勢。建議你,在屋裡裝個錄影機,或是找人偷偷錄,十分鐘,二十幾分鐘。錄自己說話的狀態、笑的狀態、哭的狀態。你播放出來看看自己是什麼習性,很多壞習慣你本來可以免掉,但就是一直攜帶著那些壞習氣,自己根本就很討厭的習氣,但卻不知不覺的保留著。

能夠如此地了解自己,這叫觀察自己,也是面對自己。這也許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睜開眼睛,真實地在看自己。

然後開始感覺皮膚。洗澡時,感覺自己皮膚和水滴的接觸,那個爽快,如何透過你每一個細胞。你天天在講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怎會去愛別人?你自己去摸自己,一點點去感覺,你都不願去摸自己,那個愛不知道體現在什麼地方?你去摸摸自己,摸摸皮膚是什麼感覺?那個溫度也好,那個粗糙也好,那個滑潤也好,那個傷疤也好,你去觸摸觸摸它。那就是觀看自己。

再觀察自己的習慣。這習慣就是自己的習性。這個很困難,慢慢去觀察。觀察自己呼吸,你最先捕捉到的只是呼吸的進出,慢慢你會感覺到溫度,涼和熱,慢慢更細微的東西會被你捕捉到。一個簡單的呼吸裡,你就能感覺到近百個感覺。在此以前你卻不知道,可見你對自己多麼生疏,多麼陌生,多麼不瞭解。你依靠呼吸維持生命,卻不瞭解呼吸。每分每秒都在呼吸,你卻不知道呼吸的各種感覺。這口氣一斷你就死了,這麼重要的事你竟然不知道,不去瞭解。而那些與生命無關的東西事物,都在大量的收集、研究、探討,每天將你圍得團團轉直到累死。但是這些累死你的事情本來不重要,你卻誤認為很重要。那個你每分鐘離不開的呼吸,反而變得不重要。人就是如此顛倒。這就是不清楚不了解自己的人,把一切都弄顛倒,以真作假,以假為真,這是不觀察自己的悲哀。

你可以熟悉股票,可以熟悉花街柳巷,你熟悉各種電子遊戲機,熟悉電腦、工作,可以熟悉別人的狡猾、狡詐,但你卻不熟悉自己的感覺。由此可見你實在是離自己太遠,也就是太不了解自己。

接下來是觀察自己的情緒。最初觀察你的哭,你的愛、恨,你的煩惱,你的恐懼,然後觀察自己的念頭,看它是如何升起,怎麼消失的。

有很多方便的觀察方法。

你可以觀察自己是個組合品,有胳膊,有腳,有五臟六腑。這些都是可以換的,能換的就不是你。這些東西可以因車禍、因事故而拿掉,而你照樣活著。說明這些對你來說不重要。其實,你弄來弄去,跟機器人沒有多大區別。

觀察你自己是個家庭,那裡頭有爸爸、有媽媽,那個無明就是你的爸爸,那個貪愛就是你的媽媽。然後觀察自己,那裡有孩子,有男有女,自己是一個完整的家庭。你的情緒,你所有的一切,就是一個家庭。

觀察自己是一個團體,是一大堆因素組合在一起。

觀察自己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內,有國王、有軍隊、有不同的公民,和外面的國家一樣,什麼都有。

再觀察自己是一個宇宙,日月星辰,森羅萬象,你那裡全有。然後再擴大,觀察自己是宇宙,自己就是存在,自己就是佛,其實你真的就是佛。這個宇宙中,從微塵開始,微塵組成顆粒,顆粒組成泥巴,泥巴組成大地,大地組成星球。但星球在太空裡,其實還是一個小點,一粒微塵。

在整個太空中,星球根本就看不見,只有太陽才能被看見。如是無數次反覆,反覆,由原子到太陽系,由太陽系到銀河系,由銀河系到總星系,再由總星系到一個更大的星系,就這麼反覆地觀照。從銀河系到一個更大的存在,類似於從細胞到人,如果將銀河系當做一個細胞,在整個宇宙中,由無數太陽系即可組成一個宇宙大人,展開你的心,別把自己鎖死了,面對無限的可能,保持清明的觀察,你才能發現生命到底是什麼。

然後,反過來,觀察自己是局部,居高臨下,觀察自己好小。從幾千米以上向地面觀察,房子都變的好小好小,再高房子就看不見了,人就更看不見了。你可以觀察自己是一顆細胞,是天上的一顆星星,是大海裡的一滴水,是一閃的火光,是大地的微塵,微塵是非常小的,只在陽光照射之下才能看見那小小的亮點。

你去觀察,簡單地觀察,你自己慢慢的就不會執著,知道一切都是虛幻的。你可以去觀察自己是一場夢,或是好多夢。當你從生到死,到臨死前幾天,你會感覺這就是一場夢。人生如夢,那個夢並不比你一晚的夢長多少。你現在想想看,無論你是三十歲、五十歲,你活過的這些年其實就是一瞬間,就是一場夢。就這麼觀察,觀察,你會發現真是一場夢,而且夢得如此艱難痛苦。如此艱難痛苦的夢還在沒完沒了的反覆著。

以上所說的觀察都是進入觀察的方便。並不是真正的般若觀照。

第三個字「在」。觀自己的存在,在那裡呢?你在此時此地。你不可以在過去,在過去就等於痛苦。你也不可以在未來。仔細看,你是在業力裡,三界六道眾生都是以自己的業力認取境界的,就是說,六道眾生都有自己的真實,各有自己的所見。你所見是你業力的範圍。天人有天人的境界,有天人的真實。鬼有鬼的真實。阿修羅有阿修羅的真實。地獄界有地獄界的真實。你有你的真實。對於你的真實,其它幾界眾生都看不見的,你也看不見其它各界的真實。所以你的真實並非是真實,因為有這麼多眾生界是看不見,其他眾生界也不相信你的真實。這種自以為是的真實是虛假的,六道境界都是虛假的,眾生若在虛假的夢中就一定會有無量的苦難,眾生若要走出虛假之夢沒有其他方法,只有如實觀看,如實觀看就會從夢中醒過來。

繼續觀看你置身在那裡?你在輪迴中。你的三界像車輪一樣,在那裡不斷地輪轉,於輪轉中造業。造業下地獄,下地獄苦夠了以後知悔改,開始做好事。又因做好事而升天,又因升天而享受天福。享受夠了後,又下地獄。眾生就是這樣反反覆覆在善、惡兩業中輪迴。

六道無數眾生按其出生可分為四類,名為胎卵濕化。其實這四類眾生在你的身體中全都具有。四類眾生分佈於無色界、色界、和欲界這三界。這四類眾生,全部濃縮在你身體裡。清清楚楚地觀察自己的身心時會發現,你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再觀察自己在那裡?佛在自己心裡,自己是在道裡。佛離開不了道,自己也在道裡,你不可能離開道。你今天能夠聽到這樣殊勝的佛法,自己能夠接觸此生成道的法門,是說明了什麼?說明你在功德裡,說明你在萬事具備中,說明你已經被諸佛授記過。這都是在說明,你的修行已經在三大阿僧祗劫之後,這是你最後一生。

下面解說「自在」,得重說這個自在。這個自在是自己在,沒有別人,沒有追求,沒有煩惱,這才叫自在。無諸欲望,所有的欲望都沒有。沒有約束,有約束就不自在。沒有束縛,沒有繩索,沒有韁絆,沒有欄杆。也沒有高山的阻擋,也沒有河流的阻擋。沒有狂風,沒有烈火,沒有大水。沒有嚴寒,也沒有酷熱。沒有黑暗,也沒有障礙。這才叫自在。

再細膩點兒,沒有緊張,沒有規矩,沒有教條,沒有範圍,沒有理念,沒有區別,你這才有可能自在。沒有人,沒有我,沒有法,才能叫自在。沒有應該,不應該,有任何一點點問題就不自在。

不自在的原因是因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有非常多的見,有六十二見,有邪見,有邊見,總之有那麼多見。這麼多見,都是荒唐,都是錯誤,都是矛盾,都是無明,都是妄想。不自在是來源於你的業力,你有業力就有業力的觀看範圍,這個就限定了你的自在。譬如說,我們是人,就憑你的肉眼看不見天堂,看不見地獄,使你很難相信佛法。你的知識使你不自在,你的知識可能是科學,可以說釋迦牟尼佛的整個教導是迷信。你的知識會告訴你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做那個。知識給了你有判斷的能力,所以知識也限定了你,使你無限的智慧變得非常窄小。

知識的限定超過了所有的限定,知識總歸強調太多的對錯。搞哲學的說哲學對,搞數學的說數學對,搞政治的說政治對。這種強調對和錯的概念,就限制了很多很多別的可見的東西,很多很多應該知道的都不知道了。譬如這是我的宗教,那是你的宗教。自己的宗教再荒唐,自己也看不見。別人的宗教明明有很深很深的東西,你卻視若無睹,甚至認為荒唐。

再有,你的不自在來源於你的時代。你生在一個困難的原始時代,和你生在一個大革命的時期,和生在一個物質科學空前文明的現在,你的見就不一樣。像外面這個夜晚,有蟲子在叫,有風在吹,有樹葉在響,詩人在這裡見到詩,音樂家在這裡頭能聽見歌,畫家在這裡可以看見難以描繪的色彩,這都是他們自己的見。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見,你有你的習俗,有你的信仰,有你的禁忌,所以你的見就不同。

還有,因為你的家庭,你的見也不會自在。你家庭裡缺少愛,你以後就會渴望愛,你家庭缺少食物,缺少錢,你以後就會渴望食物,渴望錢,你家庭是什麼樣,你的見就會是這樣或是相反。

你的不自在還來源於習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性,你的貪、嗔、癡、慢、疑,以及恐懼,緊張,還有你的愛,你的恨,你的情,你的仇,都會使你的看不自在。結果,幾乎每個人都戴上數不清的有色眼鏡,大約帶了三個眼鏡、四個眼鏡後,你的看就有點不透明了。戴了這麼多眼鏡,我們幾乎是瞎子了,什麼都看不見。但是你不承認你看不見,我們在幻相當中還有很多影像。還是認為自己是可以看見的,而且看得很清楚。為什麼說眾生無明?眾生的眼鏡太多了。儘管用最好的光學儀器加工的,有色鏡片太多了也不行。

還有你的不自在會來源於年齡。人老了就不一樣,所以年齡也是你不自在的一個原因。性別也讓我們不自在,女人有女人的不自在,男人有男人的不自在,起碼連廁所都不同。每個人注意的點也不同,有的注意化妝品,有的注意名望,所以這個見都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是不自在。你的妄想,你的無明,這些都會讓我們不自在。

那怎麼才能自在呢?如果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不計較生死,你的命就自在。如果你的手不執著於任何東西,你的手就自在。你不計較你的腿走來走去累與不累,你的走路就自在。你的眼睛不分別美醜,這個好看,這個不好看,那你的看就自在。若看就自在,你的耳朵聽音樂,不管是噪音,還是優美的音樂,不去分別它,聽就自在,聲音就自在。你的舌頭不去分辨是甜、是鹹、是苦,這時候味道就自在。你的鼻子不去區別這是香、是臭,你的嗅覺就自在。你身體去接觸,不管是舒服、不舒服,是滑、是澀,你的受就自在。

你看問題,不取邪、不取正,法就自在。這樣,眼、耳、鼻、舌、身、意就自在;色、聲、香、味、觸、法就自在。內六根自在,外六塵自在,你的心就自在。還可以簡單的說,斷除愛,心就自在。如果沒有無明,你的智慧就自在。總之,你想行準確的觀照,或者你想有一個正確的觀察,那你必須先自在。

那下邊講「觀自在」。「觀自在」,佛法中有時候字用得非常奇妙,你怎麼組合它都行。它很像中國的一種詩,叫迴文詩。佛經中文字反過來,調過去,包括不同名字每次的出現都有其秘密。如經文中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名字的安排,都在顯示你修道的過程。但是一般人看不出來。

為什麼這麼重要的心經,前面用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叫觀自在。你現在不自在,而不自在的原因,剛才已經說了許多了,基本上是無明。無明來源於你的頭腦,頭腦來源於知識。所以你想觀自在,就不要攜帶知識。我們滿腦子妄想,妄想的原因是因為有個我,有區別有取捨。那你想自在就別區別。因為有煩惱你就抗爭,因為為抗爭你更煩惱。由於對煩惱的恐懼你就得抗爭,因為有生死你就一定會恐懼。這些境況都會造成普通人的緊張,一個緊張的人沒辦法觀自在,那你就要放輕鬆,才能觀自在。

你若在每一個小的輪迴裡找出一個環節來,直接去對治它,這是分裂的做法。人正是因為分裂而不能回歸整體。你一直是分裂的、矛盾的,經常懊惱。因為你覺得自己有罪過,所以你譴責自己。那你現在想觀自在,就不要譴責自己。你一直在爭取,因為我們有目標,因為我們想達成,所以你力爭上游,奮鬥,保護。總之這一切都是在抗爭。抗爭的人不自由,不自在。那你現在要觀自在,就不能再抗爭。

不抗爭,不攜帶知識,不區別,放輕鬆,不譴責自己,你才真的觀自在。按蓮花生大士的教導,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當下之念,不修整造作。那個清除是徹底的,不能像戒煙、戒酒一樣,今天戒一點,明天再戒一點,那樣是不可以的,那樣叫漸修,現在講的叫頓悟。當下清除過去之念,包括所有的。向未來之念開放,你不可以說念頭來了,就被念頭帶著走,知道這是自己的無明,而由無明再衍生的各種後果太痛苦,所以就懼怕念頭,就不讓念頭再來,你若想要尋找沒有念頭的空境,就會給自己製造成一個新的緊張。

你所懼怕的念頭像太陽一樣,它像其它所有的事物一樣,自動生起自然降落。念頭會自生自滅,和你沒關係。只要你不去執著它,不去取,不去捨,當下就是解脫。所以你不要去管它,但是你要去觀照它。你觀照它到什麼程度?你的觀照力應不為他境所染。專注,不可以這邊在觀照自己的心念,那邊又琢磨其它的事情。這是一個很深很深的要求。最初不是這樣的。聽清楚,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要求。安住當下之念,不修整造作。此時此刻,若是什麼狀態,若有什麼念頭,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要去加工,不可修整,也不許裝飾。

所說的觀照是平凡無奇的,就是很實在的知道自己。你若能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所有的佛的秘密都會顯露給你。所有佛對我們開示的法門都集聚在於此,這就是自在地觀照自己。八萬四千法門最終也都會把我們導向觀自在。一切佛法都將在這無上自性解脫中得以圓滿。所以這個觀自在,無論你了解與否,它都是佛法中最深的秘密。

接下來是觀自在「菩薩」。「菩」是菩提,「薩」是薩埵。菩提是覺,覺是觀照,薩埵是有情。菩薩是覺有情,度眾生。菩薩是觀照眾生為度眾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下面是「行」。

「行」是修行,是「無行之行」。

但是大家要聽好,不是做,也不是製造,不是修改,不是斷,不是止,不是行善,也不是造惡。「斷除煩惱重生病」,煩惱不是讓你斷的,越斷病越重。「趨向真如也是邪」,雖然你趨向佛性,你好像挺好,那也是邪,那意味著你有所求有所得。所以這個行不是努力,不是爭取,也不是捨棄,更不是放下。那是要你看破,你所擔心的一切問題都是假的。看破是看清楚你所有的煩惱與痛苦都不是真的。

行是警覺,行是觀照,是行無上的觀照。行就是你的每一剎那都在正念之中,所謂正念就是守護其心。行是二十四小時心都不散亂,行就是保持住你的警覺。行是七天七夜都在攝心不失。行是你的覺察力每時每刻都在增長。行是你的無明一個個被般若之光照見。行就是你的煩惱在正念之下都成為光明。

要好好理解行是什麼?行是越來越離開你的夢。所以這個行也可喻為斷,喻為止。剛才說行不是斷,現在說它是斷。剛才說它不是止,現在說它是止。所以解法不可著文字,而應明其義。行是量變。行是努力,行是爭取,行是修,但是這些都是形容詞。行是斷,行是愛,行是善,這個行也惡。這個惡就是你不管人間的事。對於一些很執著於現實的人,會認為你這很自私,你這是個很惡的行為。

量變的積累就是質變,質變是深度。有深度才能深入。深是能所兩忘,深是色空不二。深就是在行的基礎上,你已經有個突破。深是飛越,深是解脫,深是清淨無染,深就是進入。所以就某種程度上來說,深就是涅槃,深就是成道。深就是無上的觀照,不照而照,無所不照。深就是慈悲,深就是光明,深就是最後的達成。深就是最高的、最純的。

下面是「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是智慧,深般若是大智慧,是大光明,是無所不覺。

「深般若」是無上觀照。

「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到達彼岸上。

大家注意這不是面向彼岸,也不是駛向彼岸,也不是到達彼岸,而是到達彼岸上。這個要清楚。就是度盡無邊無量無數眾生,也是度盡無量無邊無數三毒,也就是度盡你八萬四千種心。

這段要聽清楚。般若波羅蜜多,是用大智慧,度盡你無邊無量無數的眾生,度盡你八萬四千種心。

般若波羅蜜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遠離苦海,遠離黑風,遠離大火。大家看過觀世音普門品,你再自己去想,去深思。般若波羅蜜多,是遠離三界,遠離輪迴。

所以這段有四個意思,第一是到達彼岸上的意思,第二是度盡眾生的意思,第三是遠離輪迴的意思。最後一個「多」字是三昧定力。所以第四是定慧等持行於中道,才能真正行無上菩提之道。

接下來的是「時」。

「時」是時間、時刻、此時。

儘管是頓悟,修行仍然需要時間,沒有時間不行。我們的命就像一根頭髮綁著一個鐵塊,吊掛的鐵塊太重,髮絲隨時會斷,所以命如懸絲,說不準下一刻就如英國戴安娜王妃一樣。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下一刻、明天、後天繼續活著。我們要把握生命,要珍惜時間,因為你下一生是不是這樣,你不清楚。你這一生已經走到了這個點,你已經接觸到這麼甚深的佛法,也許你不小心就見到了自己的自性。所以這一生對你很重要。

不論你還能活多久,就算自己還有七年,七年你當它七個月,七個月你當它七天,七天當成一天,一天當成一剎那。也許因為你的精進,你的下一秒可能就是成道的那一刻。但是那一刻的到來你不能期望,你不能像約會一樣定好,它是不期而遇的。

你只是準備好,說不準它什麼時候到來,但是也許就是下一剎那,如果你自己把握不好,下一剎那你不在了,怎麼辦?因此你的每一個剎那,對你來說都是決定性的。守住自己的正念,保持觀照,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是一個人修持的基本狀態。

所以有一句話,「你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有千萬件事情,也擋不住一死」雖然現在那些事情都很重要,但你一死就都不重要了。你已經死過千萬次了,但千生萬死,也抵不住一悟,一悟就不會再無明了。雖有千悟萬悟,也不如一修,一修就不用再來了。你若修八萬四千法門,也不如一覺,一覺那些法門就都包括在其中了。

所以大家要掌握好,掌握好時間,掌握好此時此刻,別覺得我有的是時間。

你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修行,就是要認識自己。

但是這件事一直被你擺在後面,而所有做夢的事情你都很認真。你有的是時間做夢,就是沒有時間修行。就像一個人不知道鍛鍊身體,只知道工作,讓他每天花半個小時鍛鍊身體,他都沒有時間,突然之間腦血栓了,住院了,他就有時間了,變成植物人了,他也不用再考慮工作了,也沒有時間鍛鍊身體,也沒有時間工作了,也快死了。

照見五蘊皆空

下面是「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就是觀自在,照見就是認識自己。

照就是觀察自己的身心,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蘊是積聚,蘊就像五層濃雲,或者是五重濃煙一樣,所以能擋住內心的光明,這是五蘊,五種黑暗。色是身心與外境相遇合,統名為色。一個色字就包括了五個字,它包括了外邊的一切有相的形形色色,也包括了你裡邊的無相的思想、念頭都在內。

外境是色,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心與外境的通道。心和境交接,就是受。有受了就會去想,這就是受、想、行、識的想。想了之後,念頭一轉,這個轉叫行。一轉就積累了知識,轉出了想法,轉出了認識,這就是識。所以,色、受、想、行、識都是幻心幻覺的作用,成就了種種的幻法,而且是剎那、剎那都具足五蘊的。

五蘊是我們眾生受罪造苦最根本的原因,它是我們六道生死的資本,不過也是行深般若智慧的道場,是除習氣了生死的工具。這五蘊也是菩薩成就無上佛道所度眾生的工具。只不過是眾生因無明被五蘊所轉,因被五蘊所轉而造罪輪迴。但諸佛菩薩以般若智慧,行無上觀照中,照見諸法本空,可以善用五蘊而不為五蘊所轉。

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字,色是指你的身體,受、想、行、識是指你的心。你的身體由四大組成,四大是地、水、火、風。你的心是六塵緣影組成,受、想、行、識是你的六塵緣影。你的身心只是一些不真實的東西,是變幻不定的無常聚散來去的生滅現象。

色受想行識,可以給它一個比喻。如果你把身體當做一個國家來看,在你的國家裡世風日下時,色,就像是一個賣淫嫖娼的組織。受,是一個是賣毒的黑社會集團。想,是用於賭博欺騙的種種技倆。行,是一個打家劫舍的強盜團夥。識,是一個政黨、政客、軍閥互相混戰的狀態。那這個國家會是個什麼樣呢?這個國王是個什麼樣呢?這裡頭眾生什麼樣呢?你想想,你的眾生是不是在水火之中。所以在我們的身心國度裡,你自己看,那裡是下流,是墮落,是垂死的,是戰爭的。那裡的眾生是可憐的,他們是在掙扎的。這個國家需要管理,這個國家需要法治,這個國家需要懲惡揚善,需要有警察,那裡的百姓需要慈悲,需要搭救。而觀自在就是管理,警覺就是法治,觀照就是懲惡揚善,正念就是警察,般若之光就是慈悲。

你就像是五部電影合在一起一樣,只是個假相。透過色受想行識這五部電影,你被非常準確的給顯現出來。所以當你裡面的眾生被度盡,你的五層烏雲消散的時候,一切幻相都消逝了,就什麼都沒有,只有純然的覺照在那裡。在觀自在行中,一切都會消散。四大假合、五蘊如幻,世間原本沒有我,沒有我的身體,沒有我的心,五蘊也無,受想行識也無。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度,是救度。我們人生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有離別苦、求不得苦。看著別人有錢,你也想有錢,又辦不到,這是求不得苦。有艱苦,有辛苦,有恨苦,有愛苦,有數不清的苦。苦是苦,那個樂還是苦,總之都是苦。厄是擔心,厄是有災難,有報應。苦厄都是你的業。你的求,你的貪,你的有,你的行,都可以說是你的眾生,是你自性中的眾生,都是你國土裡的眾生。所以你的國土就是你,你的身心世界裡,需要有一個地藏王菩薩,救度你國土中的地獄眾生。以般若觀照,照見自己內心的所有心念,名之為度一切眾生。內心中所有的心念,內心中所有的矛盾分裂,痛苦妄想都因不分別的觀照而結束,名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然後下面是「舍利子」。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他的母親的名字叫舍利,他是因為母親的名字而有名的,所以他叫舍利弗。他在佛的十大弟子當中智慧第一。

這裡的舍利子是用來譬喻佛的最好的弟子。這種弟子能夠在甚深般若波羅蜜行中,面對自己,瞭解自己,敢於接受,敢於觀照自我,深信自己此生有福報,有大根性,能得佛果。對佛的甚深教導不驚不疑,敢於信敢於聽敢於行,這就是舍利子。

也可以說是有幸的佛子,也可以說舍利子就是你,就是想真實修行的人。

色不異空

下邊是「色不異空」。

色不異空,這句話是根據凡夫執著有提出的,我們普通人,你一直希望有。有就是色,色是森羅萬象。現在說的色不異空,它是修行者境界。是說我們自己觀照自己,往裡走的時候,必定要經過的這些路程。路程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些可以觀察到空的規律。

包括後邊的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整個一路空下去,整個心經就是告訴你空。

空有很多種,有色空相對之空,有領悟相對之空的有限性而名為空空,有了悟空空也不徹底純淨的不空空,亦有超越一切的自性空。

首先是「色不異空」,就是講我們執著的那些「有」,全是個假相。但是哪個人不喜歡「有」呢?一個人剛開始生活時是很簡單的,一開始有一個簡單的環境就可以了。甚至在別人家住宿,尤其是從國外來的,找個住的地方就可以了。然後時間長了,希望有個好的床,有個房子,就是希望什麼都有。先有個小房子,然後要有院子,要有新的家具,有家用電器,有各種時髦的裝飾品。然後有個庭院,有個游泳池,網球場,甚至高爾夫球場,你再有個莊園,越有越多了。人就是這樣用無量無邊的「有」禁錮起來讓自己不得自由。

你要是從事不同的行業,你也會有不同的「有」。你要是最後認識到世間這些「有」都是累贅時,你就有些悟性了,那開始修道吧。修道時也有數不清的「有」,如要有個佛堂,要有功德,要有福德,要修行,要布施。要不然就說,我要有個境界,有法門,有宗派,有個有名的傳承。總之,又是一大堆「有」。這個究竟意味著什麼,你並不知道,你只是盲目的想擁有而已,並不知因此而產生無盡之苦。這就是為什麼經上告訴你說色不異空。你所有的苦,就是因為這個「有」。有這個「有」,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去了解,你最後終於發現「有」是空的,「有」僅僅是個假相。這個色不異空的意思就是說,有和沒有差不多少,「有」只是一個假相。所以才說色不異空。

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東西。任何永恆的東西,都沒有真正的存在過。即便是暫時有,也不會一直的完好下去。它總有一個開始,然後保持一段時間,開始壞,最後消滅。這是非常簡單的過程,就是說,你想找一個永恆的,可以依靠的,這個想法就是一個不可能。但是我們偏偏就覺得我有錢,我有勢,我就有依靠了,我就有保障,其實恰恰相反。武術高手,最後是被對手殺死,你那個高強的武藝,並保不住你的生命。你是搞政治的,最後得被別人推翻殺頭。你是喜歡游泳的,最後可能被淹死。你是醫生,最後也要病死。就是說,你指望的那個有是靠不住的,你的學問,你的知識,你的勢力,最後總有一天要消失,你恰恰就要死在你的專長裡。所以,專長、權力、勢力,都不是你的歸依處,也不是你的保障,這些都是陷阱,只是這些陷阱的入口看起來很美麗而已。

這個有就是色,色就是生、老、病、死,色就是無常。但是我們恰恰有數不清的人,甚至所有的人,在跟著那個有走。這個有是個魔鬼,它在前面走,你在後邊跟,而且深怕跟不上。明明前面不斷地有人倒下去,你就一直往上趕。修道的時候,你沒有決心,沒有勇氣,沒有心量。但是你追這個魔鬼般的有,的確很勇敢,前撲後繼,什麼都不怕。其實你在幹什麼?你就是在找死。這樣簡單的事實你怎麼也弄不清楚,就是不會觀察自己,為什麼大家這麼執著這個有?只是因為無明。

通過對自己的觀察,你發現你所執著的有,你的身心,都是空的,都是個假相。你所認為的實在,可以掌握,可以依靠的,其實不存在,這名為「色不異空」。

你通過努力的觀察、觀照,有一天你能到達羅漢的程度。什麼叫羅漢呢?羅漢是通過苦、集、滅、道的方式辛苦修行,斷了八十一品煩惱。八十一品煩惱包括欲界的,色界的,無色界的,一共八十一品煩惱,全都斷盡。但是他用有為法去斷,用他的識心去斷,他的境界並不很高。他已經識破了凡夫執著的那個有是個假相,所以,他就執著空。他認為那個有是個陷阱,有是不可靠的,這個空才是道理,空才是歸依處。空可以進入涅槃。那個空境非常優美,他就執著那個空境。

下面再講「色不異空」。「色」就是指森羅萬有。色就是有,色是受,色是想,色是行,色也是識。色不異空,它的意思是說,色和空是相同的。釋迦牟尼佛為破凡夫的執著有,才說有不異空。是為破凡夫對有的執迷而說色不異空,是說我們所有的「有」都有成、住、壞、空的四個過程。有形成,有存在的那個階段,有開始毀壞,和以後消滅的過程。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沒有一樣的東西可以保持住的。事實上,沒有一樣東西能永久存在,這是它淺的一層。它深的一層,是觀察所有「有」的現象當下寂滅。很多人都學過物理,知道一個再結實的桌子,木頭,石頭,你往它們裡面觀察,往微觀上觀察,裡頭的結構就是分子,再往裡面觀察是原子,而原子之間的距離非常的遙遠,這裡面是廣闊的空間。就這一層層的觀察下去,它們當下就空了。不是說它們將來壞了、將來不在了,才是空的,當下就不在。你看到的、摸到的,是假相,是你的業力的顯現。

你於觀照中會發現,每一個境界都是假的,空的。你深入觀察,你這世界就是個境界。就是因為我們人的業力,這個世界才是這樣的。這世界對你來說是有,但是,這個有,你轉個角度,提高一點自己的業力,或降低一點自己的業力,這世界當下就空了。你一死,這個世界就不在了,你轉移角度,這個世界也不在了。所以,你從來就不敢用別人的眼睛,或用其他個生命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要用其他境界中的眾生角色來看,你所說的有,當下就空。所以說一切都是幻,幻色非實,所以就跟空差不多。

空不異色

下邊是「空不異色」。是說空與色相同,這是空不異色的意思。你從微觀上看,所有空空如也的地方,放大你視覺的一倍、二倍、十倍後,原來空闊無物的地方,突然有了太多的東西。所看到的東西,那就是色。其實空本身也是個空色。你從宏觀上看,像似沒有,但在沒有裡邊,就有一個有。所以,空還是有。那個有就是色。以人的業力來看,我們看空中什麼都沒有,但是那裡有天人,有鬼的世界,有靈的世界。你眼睛稍開一點,就看見空中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雖然說是空,還是有。不但有靈,有水陸諸神,有鬼,有阿修羅,有太多的世界,有太多的眾生,有太多的東西了。所以可見空不異色。

那色是什麼呢?是無常,色即是空,色是不淨,色是十二因緣,色是無明,色是行,色是識,色是名色,色是六入,色是觸,色是受,色是愛,色是取,色是有,色是生,色是老死,色就是顛倒,色就是所有惡法的原因。所以色非歸依處。那就是說,惡和有都不是歸依處。空也不是歸依處。色空不二。色非寂淨處,所以色不是善。但是,在另一個角度上去看,解脫色就是善。那既然解脫色是善,解脫受想行識也是善。所以這個事情看你怎麼看,看你從哪個高度上,哪個角度上看。所以不可以說就是這樣,就是那樣,一切法無法確定。

佛非常慈悲,一開始告誡凡夫說,你不可以執著有,那是個假相。佛說,色不異空,現在你修行了,修行路程之中,你突然間停在那了,你找到個空。你以為你入涅槃了,已經成道了,你證得阿羅漢果了。你停在那裡,你已經被那個境界鎖住了。你逃避了有,找到個空。佛就說空不異色,你這個空也是個假相。「有」是假相,「空」也是假相。因為我們所說這個「空」,其實到處充滿著「有」。你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這裡有電波、微波、光的波,各式各樣我們不知道的波,各式各樣宇宙信息就在這裡。你看的是空,你轉個角度,用一些儀器,或者用你的功能,馬上就不是空,那裡就是有。所以,佛告訴你,你說這個空並不是那麼可靠的,也是個假相。

就拿你的業力來講,對你來說,這個娑婆世界是我們的業力範圍,所以它是真實的。但是,天人啊,鬼啊,阿修羅啊,龍啊,天龍八部啊,你都看不見,但是,他們有他們的真實。他們那真實恰恰是在我們看空的地方。他們也看不見我們這個世界,所以這個空和色同樣是個假相,一個是空一個是有,一個是有一個是無,一個是空一個是色。兩者在一個範圍裡,這個範圍就是說,有也是假相,空也是假相。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下面繼續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色空不二。這個色空不二是菩薩的狀態,菩薩這個狀態已經高過了羅漢的狀態。菩薩已經識破了色空都是假相,色空不但是假相,色空還是同一個東西,所以菩薩已經認識到色空不二。他再也不去說這裡是對,這裡是錯。菩薩基本上不再去分辨這些了。羅漢不然,羅漢是以生滅為因,去修那個果。他始終也脫離不了我,他明明是說無我,但是他能證涅槃,能住空境,能行,能得,能證,後邊就是有一個我。他明明說空是對的,但是羅漢因為執著空而突顯出來一個有。不受後有的阿羅漢會有什麼呢?是有涅槃,有空境。所以阿羅漢在理論上、實踐上都有矛盾。因為羅漢智慧不夠,所以認識不到,喜歡定,沉溺於滅盡定中,人就昏沉如醉,就少有智慧。所以羅漢基本上沒有太深的智慧,也不會往深的去認識諸法。也許上輩子我們都是如此,就是一大堆羅漢,很愚蠢,執著那個空,所以大家打坐都很棒,智慧卻都不夠。因失去菩提正修行的路而修不成正果。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下面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是空,受是空,想也是空,行也是空,識也是空。那你想一想,還有什麼不是空?所以這整部心經,就是講「空」。但是這裡說的空,是觀察的結果。不但「有」要觀察到空,羅漢那個「空」也要觀察到超越空。所以說菩薩的狀態叫「空空」,兩個空。這僅僅是小菩薩。大菩薩是「空空空」。也稱「不空空」。證得無上菩提時,是能展現神奇妙有的「畢竟空」。

舍利子

下面是「舍利子」。簡單講就是「有幸佛子」,就是想按甚深般若修行的人。在這裡舍利子即是指一個佛的弟子。也是指你敢於信,敢於聽,敢於行,敢於去按著甚深般若這個方法去觀察自己。這樣的一個有幸佛子,信心清淨,於一切法無諸分別,你已經被諸佛授記了。就是說明你此生會成道,會成佛。

是諸法空相

下面的經文「是諸法空相」。色受想行識就是法。諸法就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無一真實,所有的法都是個假相,是個空的相,光有樣子,沒有自性。那就是說,所有的法都是個空樣子。八萬四千法門也是個空樣子。你看透了這個空樣子,由外往自己裡面看,你自己裡面還有什麼?身心也都空了,就剩個空樣子,你就快窺見本性了。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

你的本性是什麼樣子?「不生不滅」。那個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你在無數的生死中,自性沒有變化過。你生時自性不生,你死時自性不滅。有時名為不來不去,如如不動。不生不滅是你的法身,是你的實相,是你的本來面目,具足圓滿。

「不垢不淨」。就是你的自性空明無染,沒有人可以讓它髒,也沒有人可以讓它不髒。它不是髒,也不是不髒,就是清淨無染。所以我們努力的去做很多很多人為的事,想清淨自己,那是個愚蠢的行為。你的自性原本無染,不需你去清淨。清淨無染就是你的報身。

「不增不滅」,是指般若智慧的觀照力。它千變萬化,但是它從來沒有多過,從來也沒有少過。你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所以你要知道你本性的樣子。當你知道你本性的樣子的時候,你就開始知道自己以前的修行有多麼荒唐。所以蓮花生大士才說,暫且放下你已行未行的佛學法事。為什麼要你放下?因為那是荒唐的。然後用所有的時間去觀照自己。他一再說你無須修,無須證,無求無得,不要造作。心經,這些已經說得好清楚了。你的自性具足一切功德,圓滿一切佛法。你只須醒過來,醒過來的方法是般若觀照。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下面「是故空中無色」。這個空,和前邊那個色空的空不一樣。這個空,是指你本性裡沒有色與空,沒有色與空的對立,沒有任何分別。這個沒有分別,是你本來面目的性質。這個性質也名空性。在自性空中無色,無青黃藍白,無森羅萬象,無我人眾生壽者,無身無心,無受想行識。自性就是實相,它的實相是無色。「無色」,色是森羅萬象,是眾生。前面告訴你它是個假相,到了這塊兒,自性中一切假相都沒有。前邊還有空和色兩個假相,這裡那個假相也被清除了。不但無色,也「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諸法,諸法原來也是個空相。現在,這空相也沒有。現在不光是外相沒有,也沒有心的感受,也沒有思慮之想,也沒有微細生滅之行,也沒有判斷分別之識。自性清淨,無五蘊的虛假幻相。

無眼耳鼻舌身意

進一步向內觀察,在統一的自性內,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功能上的區別。六根就是心的表現。觀察到這個程度,六根的功能已經統一了,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名六塵,是眼耳鼻舌聲意所緣塵境。六根為能緣之根,六塵為所緣之境。六根是心的能力的表現,六塵就是六根所能夠做的事情。於深入觀察中,不只上面所說的六根沒有,你的六塵也沒有。無六根,是無六種虛妄分別;無六塵,是無六種虛妄分別所緣之六種幻相。向內觀察到這個程度,是謂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下邊是「無眼界」。在深的自性觀察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沒有。六根攀緣六塵,中間產生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各的界線,名為十八界。在清淨觀察中沒有六根的虛妄分別,也沒有六塵幻相,所以根塵中間的六識亦是虛妄。也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十八界也沒有。十八界虛妄,無有真實。雖然不真實,卻是觀察自己的條件。自性空是觀察的必然的結果。

無無明

「無無明」。在解讀無無明之前先講無明。無明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一個。從無明到老死,是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們所以有這個生命,就是先從愛開始。先因為有愛,形成愛的因緣是因為有受。受的因緣是觸,觸前面的因緣是六入,六入的因緣是名色,名色因識,識因行,行因無明,無明因死,死緣生,生緣有,有緣取,取緣愛,這是一圈。這些是可以成就辟支佛的因緣。十二因緣順行即眾生無明輪迴轉,逆行為斷十二因緣。斷十二因緣而成緣覺辟支佛。

辟支佛這種人非常有悟性,是在佛不在世的情況下,他觀察這個規律,三界眾生,從無明一直到老死,一直在這十二種因緣中打圈。他可以看著樹,看著花、鳥、魚、蟲,他都能感覺到這個規律。他領悟到,既然是這樣,自己幹嘛老在這裡頭轉?他就開始觀察,觀察到一切都是從無明開始。他就從無明觀察,然後斷掉無明。一旦斷掉無明,他就走出十二因緣而成道,這成道叫辟支佛。辟支佛比羅漢的境界高,那也是修行當中相當不錯的。但是在深入且純淨的觀察自己當中,十二因緣也是障礙,十二因緣還是在分別,而於觀察中不可有分別。所以於觀察裡,沒有所謂的明,也沒有所謂的無明,也就是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亦無無明盡」。前面已解說了無無明,因為於深觀察中根本沒有無明這回事。你達到辟支佛那個程度,智慧提高了。但是再深入修持,這樣就不夠了。若觀察不可分別,就應無無明,不但無無明,也無無明盡。什麼是無無明盡呢?無無明盡是,於有無明與無無明也不分別。於一切法都不分別,只是純然的觀察,名為無無明盡。就是徹底清掃十二因緣這個痕跡。十二因緣還是法,有法就無觀察,實無一法可得,方是純淨觀察。如是觀察名為真實行十二因緣。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無明到老死是為十二因緣。由觀十二因緣而得解脫是為緣覺。尚有所覺,尚未離幻,尚不知十二因緣亦屬虛妄分別,尚不知一切法都是虛妄假名,尚不知無緣覺果位可得。於真實觀察中無十二因緣,亦無升起十二因緣的分別。若無分別即無因緣。因緣尚無,哪有什麼無明以及無無明,哪有什麼老死、無老死。以純然觀察中不可思、不可想、不分別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下邊是「無苦集滅道」。這是成就羅漢的四聖諦法。「苦」是一切業力所造成的煩惱結果;「集」是生死相續的業力因緣;「滅」是生死苦果可止息;「道」是可得涅槃之正道。在深入觀察中,就這個苦集滅道四聖諦也沒有。羅漢執著這個修法,是謂法我。於法、於道果有所得,已非般若行。般若行只有觀照,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往下是「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無有辟支佛十二因緣的智慧。亦無得,是於阿羅漢果,即一切道果都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覺悟是觀察;薩埵是眾生,眾生是心念。菩提薩埵是菩薩,菩提薩埵是觀察自心。觀察自心,於法於道果都不可有所得。若有所得,即已失去觀察,失去觀察即非菩薩。於觀察中若無所得,即是真實觀察,這樣才是真的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即是依照這個能夠到達彼岸上的無上大智慧,菩薩的心就不會有罣礙。這個罣礙指的是什麼?這裡說的罣礙,不是指我們普通人的,也不是指羅漢的,也不是指辟支佛的,是指菩薩的。菩薩的罣礙就是說,七地以上的菩薩求佛智慧,不能滿足,也謂之煩惱。菩薩有時對佛法中更深的智慧方便,譬如說無所得、無所證,也不一定很清楚。想入無上大涅槃,這也是菩薩的罣礙。因此也會有恐怖,很多菩薩,聽說無眾生可度,無涅槃可入,無佛事可成時,就開始恐怖。怎麼會是這個樣子?以前空除人我是非乃至善惡分別還可以,因為最後有涅槃可入,有佛可成,整個追求才有意義。當聽到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可成,沒有涅槃可入,什麼都沒有,一切法都非真實,最後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作什麼,因其微細的妄念還在,神聖的理論還在。觀察還不純淨。不純淨就會有罣礙,有所得心未徹底清淨,就會有恐怖。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靠不取不捨、無思無念、無分別無所求、無修無證,只是圓滿的觀察。已知一切法都是假名,都是暗喻般若觀察,心中再無一絲掛慮和障礙。「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僅僅就是觀察,沒有要達成的,也沒有要遣除的。以往一切言說都屬戲論,現在唯有觀察。除此無它,哪還能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眾生有顛倒,本來無我,卻認為五蘊中有我。本來你裡面有個真我,你卻不相信有真我。眾生就是這樣把一切都顛倒。明明是有陷阱,卻想拿它當依靠,這叫眾生的顛倒。

菩薩的顛倒是什麼呢?聲聞乘人認為,我們活在這世界上,第一是苦,第二是空,第三是無我,第四是不淨。菩薩知道這樣的瞭解還不準確,應超越對待,保持觀照,保持覺性,應有更精確的覺照理念,這就是菩薩的顛倒。菩薩不知,執著覺知也不行。執著覺知就已失去覺知,心中稍有理念與標準,就已失去觀察,這是菩薩的顛倒。菩薩顛倒不在於他對菩薩以下境界的認識,而是在他對於在他之上的境界還不敢肯定又不清楚,這是菩薩的顛倒。

所以用觀察這種大智慧,你往裡看、看、看,看自己,最後終於什麼都消失,什麼都沒有。智慧本身沒提供你什麼,但如果你能這樣,就能究竟明瞭一切平等,無諸分別。於一切法、一切事、一切果,不執不取,永不分別,如實明瞭一切,即是無上大涅槃。

涅槃有好多種,佛的涅槃叫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大涅槃,大涅槃是沒有涅槃,什麼都沒有,就是個說法。沒有任何分別,一味平懷、平等,平等覺照一切是名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三世諸佛指一切成道的人,都是因為依此般若觀察而到達彼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成佛道。所謂得成佛道,是無佛可成,你已經消失了,你和整個時空結合在一起,你那滴水已融入整個大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大神咒是無上的知見,無上的道行,無上的修持,無上的証果。大明咒的意義是說,你非常明瞭,清楚,非常簡明,無前行也無後續,你就是現在、當下進行觀照,你能保持住連續的觀照就可以。無上咒就是說,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的大智慧,不但是佛的最勝法意,而且是如此的平凡無奇。無等等咒,即佛所有的秘密都在於此。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下邊,「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所以就把般若觀察這無上密法告訴大家。「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段咒語不能翻。所以不能翻是因為它的意義太豐富,任何一個解釋都將有損它原來的意思,所以歷來都不翻了。普通的咒也不翻,因為咒都有太多的意義。我們簡單的講是度、度、度,救度、救度,然後直達彼岸。也可以說是精進、精進、精進,迅速証得菩提。菩提薩婆訶,就是迅速証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可以說是飛越、飛越、飛越,趕快解脫。也可以說是觀照、觀照、觀照,直達你空明朗淨的自性境界。也可以說修、修、修,直接證入大涅槃。你怎麼說都可以,反正是,如果說佛的稱號有一百多個,你可以用一百多個方式來表達都可以,也就只是一個明心見性。整個心經就到此結束。

再讀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我從後往前講。佛,過去也有,現在也有,未來也有。也可以說諸佛一向有如恆河沙數,數不清的諸佛。百千萬億的恆河沙諸佛,每個佛出世都得說法,所以佛法變化無窮。因為有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世界才得聞佛法。佛法無量,收錄在三藏十二部經中。佛在說法四十九年中,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在講般若智慧。大品般若十萬偈,放光般若二萬五千偈,光讚般若一萬八千偈,道行般若八千偈,小品般若四千偈,天王問般若兩千五百偈,文殊問般若六百偈,金剛般若三百偈。

整個佛法其實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佛法。這個般若就是觀照,就是覺。金剛經是全部般若品的總結,心經又是金剛經的濃縮,八萬四千法門都收在心經中。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菩薩、外道所成的法都是佛法,也全都在此。由凡夫到佛的涅槃,其漸次過程,全都包括在心經裡。

心經實際上是講整個修行的過程。包括你所有的境界,還有其中的實證方法,全部佛法的理論和實踐都在此。

現在我從後往前講,最後邊是:「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是說諸佛成道之後普渡眾生。菩薩在成道之前,都發非常大的志願,一定要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這是他發的志願。後邊這段是說一個成道的人,不論是你,或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成道的過程中都是這樣做的,誓度一切眾生。就是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照的奇妙就是如此。是諸佛的大慈、大悲的具體表現。諸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般若觀照。他度盡了你的三毒之苦,你的二十五有之苦。其實,換句話說,在自在的觀照中,能解脫一切苦。

但是這裡頭大家注意一下,整個心經,從開始到後邊,一直講空空空。突然在這裡,一路空下來之後,告訴你,這裡還有,還有真實不虛,這個真實不虛,就是妙有。這個妙有,就是般若觀察。所以心經不是光講空,空只是自性的特性。同時也是在講你的真如實性,是在講你的實相妙用。講般若觀察,就是在講實相妙用。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都是依靠這個般若智慧得以成道。這個般若智也就是佛性,他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非有恆,非不有恆。諸佛都因般若觀察而成道,這就是恆。但是如果你不信,你就不能成道,那在你身上就不恆了。所以大家要清楚,這個事情都是兩面的。

然後是,從「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其實,前面不管說了多少,都已經包括了後面。這一段是說畢竟空,也就是勝義空,第一義空。剛才已經講了,也就是我們昨天說的空、空、空。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畢竟什麼也沒有。以前你還在幻相當中,在假相當中。現在是實相,這是整個的認識過程。

從「觀自在菩薩到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我們最初進入觀察的階段。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直到「是諸法空相」這一段基本上是我們更深入的修行過程,也就是更深入的觀察自我的過程。剩下的部分一直到最後是觀察如何圓滿的部分。

整部心經,它就是往裡看的過程。就像老子的道德經一樣的,講的是一個修練的過程。但是很多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認識、猜想,而東講西講。這樣講對自己、對別人都不會有幫助的。

領悟經文應很有秩序,不應從理論上到字義上,從這一段到那一段,都串不起來,不能連貫。《心經》是一個活生生的,自我修行的整個證悟過程。一直帶領你觀察到見性,你已經見性就可以成佛了。

後邊的經文是更詳細的、反覆的跟你講境界的過程。共說了三藏十二部經,全都在宣說般若觀照這件事情。若簡略些說,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經文就已經把怎樣觀察的事情告訴你了,這僅僅是開始。如果說再簡單些,就觀自在菩薩已經足夠了。如果說更簡單,「觀自在」就夠了。如果說極簡單,「觀自」就足夠了。還可以說,整部心經一個「觀」就足夠了。整部心經就是個「空」也足夠了。在這個空中具足了自性的一切妙用。所以佛在四十九年的講法裡,沒說過一字,沒講過一句法──「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你能夠照見到這個空,萬法都在裡邊。整部心經在說空空空。這個空空空,就是觀觀觀,但這正是我們所不敢的。我們就是要有有有,不管什麼就是得有。我們是要作作作,不斷的造作,製造更多的混亂,並將此虛妄造作誤認為真實修行。

整部心經是文字般若,從「觀」開始就是觀照般若,「觀」了之後你能看,你能夠通過「觀」,能認識到整個是「自性空」,這個「自性空」就是實相般若。

下面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空」就是我空,但是法不空。聲聞人能夠理解到那個空的道理,但是他還覺得色受想行識是實有。聲聞人不知道這也是有。他修的是空,所證境界也是空。雖然聲聞人認為是空,他實際上不空。聲聞人修的是無我,因斷人我而證無我。聲聞人有得有證,有得有證就是有我,而有我還是不空。聲聞人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矛盾。

「度一切苦厄」,這叫煩惱空,也叫眾生空。羅漢專門對治煩惱,他斷盡八十一品煩惱。羅漢和煩惱在戰鬥,所以羅漢就非常瞋恨煩惱,也非常怕境界。所以二乘人遠喧鬧趣寂靜,離惡友就善朋,斷煩惱入涅槃。但是,煩惱即是眾生,所以羅漢也非常討厭眾生,所以他不願意幫助別人。聲聞人以法為實,因此經常分別諸法,因此法我尚在。

「色不異空」,色是有相,這裡的空指的是空相,色不異空是破有相。下面是「空不異色」,這是破空相,破羅漢的空相。「色即是空」,這是空空,這是菩薩那種色空不二的認識。前面那個第一個「有」通過繼續觀照,發現是個假相,光有個樣子,光有個假的樣子。這個「空」通過觀察也是個假的空,也是個假樣子。這兩個樣子都被看清楚,它倆其實就是個樣子,都是個假的樣子,這個認識是菩薩的認識。「色即是空」這是破無相。「空即是色」這是破無相相。是破空空,名不空空。

然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也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色受想行識就是諸法,這個諸法通過你自己的觀察,已經如實瞭解到它是一個空的樣子,所以這個諸法也就是個空的樣子。透過了這個諸法空的樣子,你就開始見到本性了。這個本性是什麼?本性裡頭什麼幻相都沒有。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不生不滅」,就是你的觀察如如不動,不來不去。「不垢不淨」,是因為你沒有辦法污染你的自性,也沒有辦法讓自性更清淨。它原本就清淨無染,所以你也不用去清淨它。你的打坐,你的什麼梵行、淨行,都不能更清淨你的自性,因為它原本就是清淨的。「不增不減」,你就是下地獄,你的自性的光輝也不會減少;你就是上天堂、成道,它也不會增添。這裡指的是你智慧的觀照能力,你的覺照能力永遠都是如此。這三句話加在一起,指的是第一義空,就是最高的空,你的實相空。

「是故空中無色」,這個空中就是你自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原來前邊說的那個法是有個空樣子,現在是連那個空樣子都沒有,就是徹底的空,只有中道觀察。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是你的能力,色聲香味觸法是你的能力所能見聞覺知的境相,所以這叫「能所空」,也叫「內外空」。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十八界空,這五蘊是空的。

你的眼識是怎麼形成的?第一是因為有「色」,第二是因為有「光」,第三是因為有「眼」,第四是因為有「欲望」,這四個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眼識」。但是眼識的能力,既不在色裡,也不在光裡,也不在那個欲望裡,這四個裡頭它都不在,這四個組合才會是這樣的。不光是你整個身體是四大組合,你的心是色受想行識的組合,你的每一個極細緻的單位的受想行識也是由好多個原因組合的,沒有一個是完整的、具體的、帶有自性的,它們都是由東西組成的。這些東西都會來、會去的,全是一層一層的假相。

「無無明」,一直到「無老死」,這是十二因緣空。「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這十二因緣空到徹底空,連那個概念、那個認識、那個痕跡也要空。「無苦集滅道」,那就是,前面說的辟支佛境界沒有,這裡是聲聞境界也沒有。前面指的是緣覺的沒有,這裡指的是聲聞的沒有。

不但沒有,還應該有句話,就是說,「無苦集滅道盡」,連那個概念、那個認識也不應該有。「無智亦無得」,這是說,智是辟支佛的智,得是二乘人的得。菩薩能夠看透那些境界,和有所證悟的諸果的荒唐,深知諸法無所得,「以無所得故」,方能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才是菩薩,才是菩提薩埵。你達到這個程度之後,才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到了菩薩這個程度,菩薩就已經平等了,不區別了,這叫做「區別空」。菩提薩埵就叫做「區別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就是罣礙沒有了,就是罣礙也空了。「無有恐怖」,無有恐怖就是說恐怖也空。「遠離顛倒夢想」,夢想也空。「究竟涅槃」,畢竟空。這個究竟涅槃是沒有涅槃了,所以涅槃也空。「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勝義空。其實無佛可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往下不可說,沒辦法再說。「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往下的境界,只有證入佛境,唯佛與佛能知,我們沒法知。

所以別拿心經當做一個理論,一個什麼東西去認識,它就是你自己證悟的過程。

心經講解 二00一年秋 西雅圖

心經講解

二00一年秋 西雅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這是福慧雙修的大智慧,是到達彼岸上的大智慧,是究竟成就的大智慧。大智慧不是大小的大,它是包容了對立的大。就是這裡邊沒有智慧,沒有愚癡,不是我們對比的那個大智慧。不是大小的大,是包括了大和小,對和錯,那種智慧,所有的東西都包容了。而且這個智慧必須是以觀察為基礎,這是一個觀察的智慧。你用這種觀察就能到達彼岸,也就是說你可以解脫,你可以成就。

「心經」,心的道路。這句話整個翻譯就是,是觀察你自心的筆記也好,或者內心歷程的紀錄也好。這個經字,就像木匠做工時打的線一樣,或者是說是個標準,或者是一條路。這裡面有一點我們要清楚,釋迦牟尼佛他講經的時候用的菩薩的名字,問答人的名字和經文的名字,都直接指向那個最深的微妙法。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者,他的經是覺悟的經,他的語言是覺悟的語言,他沒有一句多餘的話。每個字都涵括了很多很多的內容,所有的內容都是顯示那純然的覺悟。

觀自在

現在講「觀自在」,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整個佛法裡最大的秘密。先說觀世音菩薩「觀」這個字。這個「觀」,和「看」、和「見」、和「知」都不一樣。這個「觀」是一個非常廣大的,或者說是非常熟練的,非常全面的觀。觀世音,為什麼名為觀世音?這個世不是世界的世,那太往外了。整個佛法是向內的,這個世是生生世世的世,是這一世。這一世是我們的五蘊世間,佛在經裡說五蘊名為世間,觀世音的世是指觀察你的五蘊,觀察五蘊也就是觀察你的色受想行識。

「色」是什麼呢?色就是:眼睛見的是堆積虛假,其實你看不見什麼。「受」,是領納滋貪,所有的東西好壞痛苦和快樂,都一直往受裡面添。「想」,是取相奔馳,是這一大堆聯想、推理、設計。「行」是內在微細的,像電腦裡頭存儲和提取的那些系統,微細運作,新陳代謝,血液循環,各種生滅,這些都是行。一個思想,一個想法,這些也名為行。「識」,就是熾然了別,是你內在的標準,內在的知識,你對事物的判斷這些統統都是假相,你內在是五種虛假。

那五蘊就叫世。所以觀世,就是觀察你的五蘊,觀察你的妄想,這些就叫觀心,所以是觀察自心。佛所講法從來沒有離開過觀察自心,那為什麼出來一個音呢?我們眼睛看東西,頂多一百八十度,差一點的就是六十度,你像有人眼睛有病,那眼睛就只能看二三十度。眼睛中有一個盲點,視力不及之處亦可名為盲點。這些區域眼睛就看不見了。而耳朵呢?就算睡覺,耳朵也能聽到聲音,耳朵是四面八方的。所以用音來代表圓滿,聲音是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聽到的。觀世音就是圓滿的觀察你自心展現出來的所有現象。但是佛他偏偏不這麼說,給這種觀照方法起個名字叫觀自在。行觀自在方法的人,名為觀世音菩薩。

菩薩

什麼叫菩薩呢?菩薩其實也是觀察自心。菩是菩提,菩提是覺悟。薩埵是眾生。佛在這裡繞了一個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三個是一個。菩提叫觀察,叫覺悟,叫清楚。薩埵叫心。觀察清楚你的心,這叫菩薩。所以這句話就是說,圓滿的觀察你自己內心的現象,就是一個覺悟者的行為。你就是個覺悟者。觀自在菩薩就是譬喻,你的觀察要想達到圓滿,觀照時必須自在。什麼叫做自在?就是沒有障礙,不見一法謂自在,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的一切區別,在你的心中都應消逝。不見一法,有一法就叫不自在。那為什麼要把「觀」擺在最前面呢?看天上的太陽,月亮,沒有它們不行,萬物都離不開這個光。天上有三奇日月星,地有三奇水火風,人有三奇精氣神,這些都和光有關係,都和「觀」有關係,所以觀察為修行之首。

看一隻小鳥在旁邊玩,你走過牠不飛,你用眼睛一看牠,馬上牠就飛了。家裡的貓和狗,不管牠們怎麼兇,或一條衝過來的狗,不管怎麼兇,你眼睛對著牠眼睛,牠馬上就回頭。沒有東西可以抵住眼睛的直視與觀察。

飆車也和眼睛有關係,飆車能不死的原因,原來就是不怕死。颩車裡頭最重要的一點,你要出事故的時候,眼睛得睜得大大的,不可以閉上,這就是能挽救你唯一的方式。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毒蛇牠要進攻擊你的時候,常常牠不咬你,牠直接往你的眼睛裡噴毒汁。大的動物進攻人的時候,常常是在脖子後邊進攻,牠躲著你的眼睛。可見你的眼睛裡蘊藏了太多秘密和威力,眼睛就是心靈的窗口,這裡頭有數不清數不清的秘密,所有宗教的秘密都在這裡。

有一篇有關眼睛的報導說,在打撞球時,他們發現,如果你將球打出去,打球的這個人要是眨眼睛,那個球就改變軌道。你將球打出時,去用眼睛盯著球,球就老老實實運行。發現這球好像是活的,你不看著它,它就出毛病。他們覺得太奇怪了,就把那個絨布撒滿滑石粉。球打出去之後,用眼睛看著的,球的軌跡就是一條直線,打球者若有眨眼時,那一段球的軌跡兩側就成為波狀圖紋。想想那是一個球啊!你打出去是多快的速度,你眨眼睛那一刻,它就不一樣了。可知眼睛看到的地方事情就變樣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廣闊,越來越準確,越來越神聖。

為了了解自己的觀察力你可以去看天上的雲,這雲一朵一朵的,你要不看它,就一直在那裡,有時會壯大,有時會改變形狀,一看它,其它都還在,在幾分鐘之內,被你看的那一朵,在天空中徹底被你抹掉,一絲都不剩。你會很奇怪,這塊雲要變成水放在你身上都會承受不住,就算你把它搬走,你得也需要一段時間。你去看雲朵,幾分鐘之內,兩三分鐘之內,在天空中的雲朵就像在黑板上被擦掉了一樣,只剩藍藍的天。

這是人一生中能發現的最大秘密。此後會令你確信觀察是無敵的,但這不特定是哪一個人,任何一個人只要去看,奇蹟都會發生。只要一直不斷地、圓滿地去觀照,你就可以成佛。這個觀照力,就是佛的力量。因此神力,雲自動就會為你開一個縫。你可以把雲切斷,你想切斷就切斷,你想怎麼收拾那雲,就怎麼收拾。雲在遠遠高高的天空中,你竟然能夠如此簡單做到把雲移走,而且不知移到什麼地方去了。

你眼睛會透視的時候,身上的病是一些黑氣。你就簡單地看著它,根本不用什麼氣功啊,什麼請神啊,你就看著它,那黑氣就開始走,就開始淡。它消失了,病就好了。你頭腦裡的思想,就是頭腦裡的雲。你去看它,它就不在了。

你的情緒,你的痛苦,你的煩惱都是雲。只要你說,我知道你在這裡,它就消失了。一切現象,一切諸法都是雲,只要你去看,它們就消失,那些無量眾生就被你用光度到淨土去了。淨土就是你的清淨心。

睜大眼睛面對現前的業力,業力會一百八十度的倒轉,並逃之夭夭,這是葛吉夫的經驗。葛吉夫通過通靈,專門研究業力,發現業力現前的時候,我們根本來不及反應。你好好地開車,精神也很正常,但是業力一現前,突然間你都不知道怎麼地就翻車了,就出事故了。他說,如果你帶有覺性,帶有洞察力,那個業力在這一刻就會向相反方向逃之夭夭。坐車外出時,盡量不睏,不要閉眼睛,或者是開車人很有精神,就一直向前方看著,怕出事的時候,就更應該注意看著。你這麼看著,這一路上什麼事都不會有,會很安全。注意車的前方,你的光像探照燈一樣,這叫三昧真火,沒有什麼業力敢現前。當你真的觀察自己的時候,這些業力就都消失了。

你不觀察自己就叫黑暗,那個黑暗,就是業力。所有的業力都叫黑暗,你觀察自己就是一個燈來了。不管黑了多少年,不管黑了多久,不管有多黑,燈一來,黑暗就消失了。你說那黑暗到那裡去了?它就是不在了。所以這個「觀」是佛送給我們最大的珠寶。這個「觀」直接解決了所有的問題。你不要人為的去改變你自己,那個「觀」會自動的改變你。你不要怕內心有垃圾,那個「觀」就會把垃圾變成珠寶。你不要怕說你現在多無明,那個「觀」一來,你就明了。你不用說自己是頑石,那個「觀」一在,你就變成黃金。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辦法觀,無法自在,一不自在就等於沒有辦法觀。

觀為什麼會不自在?用比較相近的說法來比喻,你最初都是整個存在,是無所不在的。現在突然間你的佛性被束縛在一個貪嗔癡的三層網裡頭,一個黑暗的小網裡頭。在這個網裡頭,你還有覺察的能力,覺性還在那裡邊,但是它和外界已經隔絕了。你這個時候的看,是看不到什麼的。那網裡頭有個空間好小,是個空。

在那網裡,你的覺性也有觀察的能力,但現在的觀察,觀察不到形像,因為裡面空無一物,覺性沒有辦法覺察到任何東西。因為沒有東西,因為沒有光,那裡面是黑的,然後你自己就會出幻覺。對於這個幻覺,你不知道是眼睛的覺察能力,還是空的樣子。你想想,這裡頭已經非常不清楚了,沒有辦法確定,你不知道是什麼。但是你會有一個概念說你看到什麼。佛說,你的眼睛像給打花了一樣,你看的是幻象,你根本沒看到什麼。這點我們大家都不會承認,不敢相信。

換個角度說,身為一個人,是你業力的體現。你的眼睛也是業力。業力叫不清明、叫無明。你的眼睛只能看見你的業力,其它的業力你看不到。所以你所看到的,都是整個眾生數不清世界的一個小世界,這個小世界裡你能看到的也太少。所以基本上我們的看是屬於看不見的看。

我們原來佛性是圓滿的,在你身上的體現變成六根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不相知。眼睛不管耳朵,耳朵不管鼻子,互相不管。原本你這五個覺,加上意識是一個整體。現在分成六份,互相不團結,就像一個人底下有六個助手,各自有毛病,然後傳達到他那裡的訊息就不完整了。既然是這樣,內心中有一個看的能力,就是覺性的能力。覺性的能力又被分成六份,看已經只剩六分之一的覺性了。

其實根本不是六分之一,千百萬億分之一都不到。這個看還分兩種,看見和看不見。看見和看不見中,看不見是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九,你能看見是零點零零零零一。因為那個看見是在整個波動現象的可見光中的一點點。

你學過物理就知道,在這一點點當中呢,你又受到各種限制,宗教的、民族的、家庭的、你本身的。總之,這看不見,佛說也叫見,那也叫事實。但是你忽略了那個看不見的,你拿看見當真實,不知道那個看不見更真實。看見和看不見一比,那個看見什麼也不是。你在看見當中呢,又有各式各樣的區別,又有自己深度不夠的那種天生的不完美,這種狀況名為有眼無珠。以後我們會再繼續詳細講,因為這一個「觀」要講的實在太多了。

基本上說,你認為是看見了,其實,佛說看見看不見統統叫看不見。一個完整的東西你把它區別成見與不見,這非常愚蠢,你已經糢糊不清了。你是在那個五蘊的黑漆桶裡,事實上你什麼也看不見。

現在就算你能看見,太熟悉的東西,一再在你面前的東西,離你最近的東西,你往往會看不見。譬如,你看小朋友捉青蛙,只要抓住那扦子,慢慢慢慢前進,就能捉住青蛙,青蛙牠看不見小朋友。

青蛙和蜻蜓都只能看見正在運動的東西,你的眼睛也有這個特性,但沒青蛙和蜻蜓那麼明顯,所以一動你就能看得很清楚。你隔一個紗網看外面,東西就糢糊,但是你一動,或者外面一動,紗網就像不見了一樣,那東西就變得清楚了。

捉青蛙的小朋友,手中握住那個扦子,一點點靠近青蛙。小孩子抓蜻蜓時,也是手慢慢地移過來,蜻蜓不會飛的,因為牠看不見。所以青蛙能夠看見雨,看不見周圍的景象,除非牠在動的時候牠才能看見。這叫視而不見。

我們載上一個綠色的墨鏡,突然之間這個世界都被綠色罩住了。覺得好不舒服,一個小時之後,這個綠色消失了。你已經看不見這個綠色了,你們都應該有這個經驗。那個被你尋找的「道」就在你的周圍,你的眼前,滿滿的。你已經在「道」裡太久了。因為道從無始以來,就沒有與你分開過,所以你已不知道什麼是到達道了。就像那魚在水裡,牠不知道水了,這叫視而不見。東西就在那兒,太具體了,太近了,反而看不見,熟視無睹。

有時候東西就在桌子上擺著,你怎麼找也找不著,待一會你就在那兒找著了。兩人約會時,有時候陰錯陽差,約在某個車站,某個樓下去見面,對方也準時去了,你也準時去了,就是看不見,這在五行上叫陰錯陽差。我們內心世界陰錯陽差太多了。

什麼叫陰錯陽差,就是沒有對準焦點,也就是你的視力被限制在一個小的區域裡,也就是看不清楚了,這叫「視而不見」。有一天,你練習去看,經由鍛鍊你開始能看見了,但「見而不清」。有眼睛,但糢糢糊糊。再進一步呢,看清了,但是分辨率不高,名為「清而不楚」。清楚之後,「楚而不深」,一張紙就可以把你的視力擋住,你根本就不可能深進去。

再加練習,雖然可以深入一些,但還是「深而不透」,雖能透過障礙,但尚不清晰,名為「透而不澈」。只要沒有達到透澈,你永遠不知道那八萬四千法門後面的秘密是什麼。你如果能穿透這張紙後邊,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個洞,你在那個洞上透過去,後邊的真實景象都一樣了,諸法平等。

你有沒有穿透力,你眼睛的穿透力夠不夠,就這個肉眼,你已經不會盡其所用,更何況是天眼啦,慧眼啦,法眼啦,佛眼啦。這個肉眼你都不能做到明眼,都不能極盡眼睛的全部功能,只是個瞎眼。這個「觀」對我們太重要了,沒有「觀」,你無論講什麼佛、講什麼法都沒有用的,那是頭腦的遊戲,是更不清楚的表現。

你得真的看透事物,真的能死裡求生,真的能在別人沒有辦法觀察的時候,你知道如何觀察。若有不斷的觀察,就能夠達到深刻。如此你才能看清所有的幻象,直達那個內在核心,這就叫成道。你起碼要有這份領悟,這時成道對你才是可能的。如果連這麼一份領悟都沒有,那成道這件事對你是根本不可能的。你還不知道這件事情就是觀察,就是看,你講再多的理論是沒有用的,所以這個「觀」才被許多宗教視為法寶。

但是,光知道觀還不行。用這個觀,觀誰呢?觀自己,你不能觀別人。觀自己什麼?觀自己的當下,觀自己的在,這叫觀自在。觀世音觀自在,他有一百零八個名字,對應你一百零八個煩惱。他有千手千眼,對應你自己的一千個層面。就是你的每個層面有一千個。一千個什麼呢?你有一千層貪,有一千層嗔,有一千層癡。三個就是三千,所以他必須有一千隻手。又根據眾生的修持中需要有戒律,如二百五十戒。這二百五十戒,就是說,你有二百五十個層面要觀察自己。

這是佛在他的經驗當中,規定在你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保持高度的覺知。這四乘二百五就是一千。這就是說你對自己的覺知是全面性的,這再一次體現觀世音菩薩那個圓滿。觀世音菩薩叫圓通、圓滿。佛怕你還不懂,就講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是,八個方向,每方四個不同狀態。八個方向都是四個,三十二應身正包括了你自己所有的狀態。你要八個方向都有四個狀態,這叫圓滿,所以有三十二應身。

「觀自在」,你能夠做到觀自在,做到觀察自己,沒有任何宗教上的限制,沒有任何道義上的限制,沒有任何理念上的限制,沒有任何民族的、國家的、法律的限制。沒有任何東西在你看著他的時候需要害怕,或者是要遵守,或者覺得他偉大而不敢直視。不要被這些東西限制,不見一法叫自在。所有眾生都太不自在了,那個不自在你簡直都沒有辦法。

你是被千萬個因素鎖在時空裡,如果你被一條線拉住,你就像個風箏。若被二條線拉住,你最多能轉個橢圓,二根線拉住你,若你還可以在線上移動,你就轉吧,頂多是個橢圓。三條線拉住你,會怎麼樣?你就是空中的一個點了,你已經被固定了。我們現在有很多很多概念,這些亂七八糟的概念都是線,你就被鎖在時空裡了。但是你不覺得你被鎖在時空裡。你本來是遍在的,現在你被自己鎖在時空裡,因為太多的線把你綁在這裡,所以第一件事情是要自在。

你還有區別,你想想你會自在嗎?你還有知識,會自在嗎?你還有標準,你還有理念,還有佛法,還有道法,還有你的宗教,你能自在嗎?你還有儀式,還有法規,還有傳統,你能自在嗎?沒有一個成道的人他會遵守任何傳統,如果一再的遵守傳統,就不會有新的宗教出來了。耶穌並不是基督教的,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佛教的,默罕穆德也不是伊斯蘭教的,沒有一個教主是他所創的那個教的。他們都是離經叛道者,絕對自在的人。他們必須在自在的狀況下,深入地觀察自己,沒有其他出路,這是唯一的途徑。

若講世間法就有八萬四千,再乘上天文數字都行,就算是無量無邊的法,但是到達最終的時候就是一個法,就是這個觀,就是這個看,就是這個知道。八萬四千法都名之為動,只有觀才是靜,而且是充滿光明的清淨、寧靜、寂靜。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什麼叫行呢?你不斷地觀察自己,這叫行。不斷的保持這個觀察,假相一層一層被你看清楚。你前面清明的距離一再擴大,越來越接近於真相,這就叫行。行是努力,是飛躍,是對你觀察自己的一個很深刻的、很形象的描述。而實際上觀照者不可行,無所行。所說的行,是無作妙力的奇蹟而已。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到達彼岸的大智慧,這種智慧是觀察。這種觀察是瞭解、清楚自己最殊勝的方法。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這個照就是你的觀察已經像太陽在高空一樣,在你體內所有層面,覺照之光已經是遍在了,這是照見。見是什麼?當我們看見一件事情,你不一定理解他,在你理解時已經滯後於看,這個時候這就叫「知」。啊,剛才那事我明白了,這叫「知」。隨著你看這一刻,你看清楚了,這叫「看」。你不用事後去想,當下你就明白,這叫「看」。

在你看這一刻,透過它的假相,知道後邊的真象,這叫「見」。那個「見」不是我們簡單看的這個見,而是對於實相,對於裡邊的明瞭,說的是那個觀察的穿透性。所以我們的「看」裡頭有兩件事:一個是它無邊無際的「照」,一個是它的深度,它的穿透性的「見」。那個「照」是它無邊無際的廣泛性、圓滿性。這個「見」是它的深度,是它的穿透性。

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你才發現你的色受想行識,是五個大妄想。「色」是堅固大妄想,一個身體,一個具體形象;「受」是虛明大妄想;「想」是融通大妄想;「行」是幽隱大妄想;「識」是顛倒大妄想。五個妄想,除此外,你還有什麼呢?色是身體,受想行識是心,你的身心就是妄想。如果這些是妄想,根本不是真的,哪來的痛苦呢?

這個沒有痛苦,有很多層面。第一,你知道他是假的,這就不可能有痛苦。那痛苦並不是真的。第二,就是在你直接觀察痛苦的時候,那個痛苦就會在你觀察之下消散,你也知道他不是真的。第三,痛苦是以區別為基礎,有區別才會有痛苦。因有頭腦才有區別,有區別才有痛苦。如果頭腦都不在了,你就沒有區別了,所以能度一切苦厄。觀察在很多層面上都把你的痛苦給消除了,所謂消除只是譬喻幻相不在了。

舍利子

講這部心經,佛用了兩個人物:一個是觀世音菩薩,一個是舍利子。舍利子不是我們說的成就者的那個舍利子。這個舍利子是佛的一個大弟子。這個大弟子,他的名字是印度的一種鷹的名字。這種鷹在全世界所有鳥當中,眼睛最犀利。牠在高空上都能看到地上草裡的一根針,因為牠眼睛裡多了很多結構。牠可以把物體周圍的那個邊緣線強化,對比增強,所以那個東西對牠來說更具體。牠可以在高空看到地上一根針。眼睛這麼犀利,佛就用舍利子的名字,讓你一再的理解你眼睛的神奇,你的眼睛應該像那隻鷹一樣。舍利子和觀世音菩薩這兩個名字合起來就是圓滿覺悟的開始。

舍利子問佛,我想知道成佛的秘密。佛讓舍利子去問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給舍利子講成佛的秘密是觀察。那現在我們知道,佛也好,觀世音也好,很顯然的是佛在說。佛說,舍利子啊,這個舍利子的另一個意思是:要是能夠認識觀察自己,你就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子啊,就是你要清楚觀察,你要觀察清楚。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這個有時候非常難講。從世間法也可以講,從理論上也可以講。但是我們盡量從觀察這個角度上去講。你真的觀察,你真的開始看,那個被觀察的東西就在消失,但你不可以有消滅那個東西的想法。他在,就像不在一樣了。你再深入觀察,你就超出三界了。這些東西一層一層都被你看過去了,但是你看過去了,後邊沒有了,你已經就到了嗎?若認為已經到終點了,你就開始騙自己。當你看見一個沒有的時候,你要冷靜的繼續看,那個沒有裡面又展現出來一個新的有。

「空不異色」,當我們注意觀察自己呼吸的時候,這呼吸也會發生變化。這呼吸是你生命剎那不能離開的。但是你一觀察它,呼吸就不對了。就像觀察走路一樣,一觀察走路你不會走了。你一觀察呼吸,就不會呼吸了。不光不會了,什麼都不對了。這時候你把自己穩住,不要再觀察了,你可以去放鬆一下,讓呼吸漸漸正常,然後悄悄地靠近那個呼吸,觀察它觀察它,它就開始慢了,這個慢就是在消失。

觀察觀察,呼吸停了,不要害怕,你不能死。呼吸停了,這就像一個東西在這裡,一觀察它就沒了。這呼吸原來那麼重要,現在沒了,沒了呼吸你就應該死去,但你又沒有死。繼續觀察,這時候,你肚子原本是空的,我不是說沒有五臟六腑,對於呼吸來說肚子是空的。在你呼吸停的這一刻,只要你不害怕,一個新的呼吸在裡邊展開了,但原來這個地方是沒有呼吸變化的。所以當你觀察一個事物,觀察空了的時候,你繼續看它,那裡面就展現出新的景像。

寧靜可以致遠,看著天,好像藍天離你不太遠。你仔細看著它不要動,這天有一刻就被打開了,好深好多東西都在那裡。所以常常到山上去,到海邊去,接觸大自然,去看山,去看海,去喜歡那些樹,太美了,那裡有數不盡的秘密,但是都離不開觀察。

所以,色不異空,這個東西是在這裡,一觀察它,它就不真實了,它就消失了。消失並不是終點,繼續看它,空不異色,這個空裡頭還有好多東西,只是你現在還沒有深度,深入它,新的一頁就打開了。

「色即是空」,再繼續看,你才發現,所有的幻像後邊,都是佛性,這叫色即是空。沒有一個現象後邊不是佛性。佛性根本不是什麼具體的東西,你說它是什麼都行,它什麼都不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個是四個好大的層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刻色空是統一的,是一體的,不是對立的,一切都是佛性的顯現,而不是很像。前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都是很像,色不異空它倆好像,空不異色,它倆也很像。現在告訴你色即是空,你不要再懷疑了,怎麼看,後邊不管多少幻相,後邊都是那一個東西,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空即是色」,繼續看,當你和佛性在一起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這個什麼都沒有就是萬物之始,就是一切生命的本源,所以空即是色。一個菩薩六度萬行,在他已做盡了所有的事情,而他什麼都沒做。一個大菩薩什麼都不做,他卻做了所有的。這就是後邊兩句話,色即是空,就是菩薩的行為,空即是色,這是個大菩薩的狀態。

這是四個截然不同的狀態,「色不異空」是一個普通人剛開始修行,很執著現象,很執著那個成果,有所得。有更深的了知的人才知道這是愚蠢,放棄對色相的執著,有所深入,認為有是錯的,反過來追求空,但是那個空也是個東西,那也叫有所得,執著那個空,你就算證了空又怎麼樣?「空不異色」,你得到空,你還是有所得。這個解釋離觀察太遠。

繼續往下面深入,菩薩知道色空不二,他已經領悟了「色即是空」。到了見佛性那個階段,佛性的顯現時名為真空妙有,所以「空即是色」。

以上解釋四個觀察的深度,是心經提供給我們的珍貴方法和方法的過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你觀察的四個層面,非常大,這中間有很多層次,現在是告訴你這個大體上的過程。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以上五蘊才分析了一個,還有四個。這四個就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同色一樣,都有四個不同的過程。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這個必須解釋,你所有的感受,都是你當下的狀態,就是這感受和情感。我們心是閉塞的,所以幾乎沒有感覺。這第二個基本是談心的現象。太多人的心是麻木的,你就只有腦袋會想像,你會死死的看,心卻不會活生生的感覺。心的另一個名字叫感覺,叫覺,這個覺不是覺悟的覺。感覺的覺有時候把它叫受,佛說,有受皆苦。我們把這苦分作小苦,大苦。小苦叫樂,我們的樂其實也是苦,但是你的苦在那裡。你的苦是個妄想,你得觀察它。

看著你這個苦,看著你的痛,看著你的感覺。看著它,它突然間就移動了。再看著它,它加強了,或者是減弱,或者是消失了,不在了,所以受不異空。而那個空,沒有感覺也是一個感覺。你這樣一層一層下去,和那個色一模一樣。你的受有四個很深的層面,在經歷了這四個層面之後,你不會執著任何感覺。

所有有感覺的都叫愚蠢,你曾經沒有感覺,那叫麻木,你現在步入了感覺,這個感覺就是陷阱。超越這四個感覺,到達最後那個沒有感覺,那個沒有感覺,就是最大的感覺。你最初也沒有感覺,那是麻木的感覺。

你走了一圈回來,你的感覺已經非常的不同了,所以即使這一路上你有很多神奇的感覺,你也不要再說,啊!好神奇啊!看見這個那個,我有多神通啊!看見什麼其它世界,見佛見光。這一切都叫愚蠢,沒看透。看透了全都不在了。這只是中間過程,只要你談現象,只要你談感覺,只要你談一些有形的,能觸摸到的,全都叫過程。

它有意義,它叫證量,它卻不是真實應到達的地方,它還在過程之中,這個過程要被超越。你也不要認為沒有感覺是真的沒感覺,真的沒有感覺是名斷滅,這裡所說的沒有感覺是,於殊勝的感覺中不被牽動,這才是真的沒有感覺。

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全是如此,就講這五個我們一天都講不完,等我們的觀察深刻到一個程度,我們再需要講,因為它和境界有關,我今天就大致上先這樣說。心經裡面有數不清的內容,觀察五蘊當中也有數不清的現象。你於五蘊的這些現象再沒有區別了,再沒有取捨了,這才叫照見五蘊皆空。

你再沒有區別了,再沒有取捨了,再沒有妄想了,你是非常寧靜,再不動了。心不動了,神也不動了。這裡最大的一個機密是,你觀察呼吸,呼吸會不動,這叫氣停。你觀察你的心,心會不動,這叫心停。觀察你的血脈,血脈會停,這叫脈停。不敢了吧!你氣停了你就嚇死了,心也得停,你的血脈也得停。怎麼停的?沒有其它任何的絕招,只是觀察,也沒有任何秘密,這就是佛的秘密,也是所有宗教的秘密,也是那些神仙的秘密,那個秘密是所有秘密中的秘密。

心經非常的精彩,它精彩到什麼程度?遍滿虛空都是佛的經典,也都是在解釋這部心經。在我們這世界上,佛留給我們三藏十二部經,也就是這一百本佛說的四十九年的大藏經,其中般若譯成中文的有六百卷,這六百卷是講大般若智慧的。佛講了二十二年大般若,大般若縮成一部就叫金剛經,金剛經縮成二百多個字就叫心經,心經縮成一兩個字,我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了,是什麼?是看,是觀,清楚,明白。一切佛法就是這個。一切千變萬化的法,八萬四千法,都是這個看的化身。那些不可思議境界和奇跡,就是它的報身,這個看,就是法身的妙用。

「亦復如是」,所以你這五蘊都是如此。

舍利子

舍利子,諦聽諦聽。

是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由上邊看下來,我們要連續解讀心經,不可以把它切斷,所有的經都是一個整體,講的時候都不可以切斷。一切經的宗旨就是一個觀察。但觀察有它特有的步驟與秩序,不可錯亂。你觀察你的五蘊,看清楚之後,你原來有那麼多執著的方法,有那麼多不放的東西與樣子,現在經你觀察,全都是假的。表面上千差萬別,本質上都不真實,都無自性。

舍利子,你現在看一看,法那有什麼是真的?哪個樣子是真的?就只有一個空的樣子在那裡。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你繼續往深入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從來沒有產生過,也從來沒有消失過,你找不著它的起點,也找不著它的終點,所以叫無始。看裡邊什麼也沒有,你也找不到它的源頭,也找不著它的終點,它本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你從來不能污染它,你也從來不能讓它更乾淨,你下地獄它也沒髒,成佛那天它也沒更乾淨,所以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你成道的那天,做盡了所有的功德,它也沒增加什麼,你受盡了所有的懲罰,它也沒減少什麼,所以不增不減。在這樣一個自性的實相當中,它是不可色見、不可感受、不可思慮、沒有生死、沒有區別、不可描述、似乎什麼都沒有,但是它是實相,它是你生命的本質,是一切萬物的本質。

但是這個空沒有辦法形容它,就算它是空吧,它很像空。現在說的這個空和前面說的那個空不一樣的,是自性空,是中道空。「是故空中無色」,這裡根本沒有你說的那些幻相,無受想行識,也沒有你的身體,也沒有你的心。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在你看清楚這一刻,這裡並沒有所謂的身體。這不是理念,這是你一路觀察來的結果,這也不是給自己的信念。你觀察到了,於自性空中,於中道觀察中,這裡面沒有身體。不光沒有身體,也沒有心。不光沒有心,現在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了。讓我再說一遍,在你的自性當中沒有所謂的身體,沒有所謂的心,也沒有所謂心組成的基礎: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六根可攝取的六塵,無色聲香味觸法。

但現在我們是說,如果你在深入的觀察自己當中,慢慢慢慢的,有一刻會看見,貪嗔癡的大繩子好具體的綁著你。現在那繩子像死蛇一樣自動脫落,那個感覺非常殊勝。繩子脫落之後的某一個階段,你就發現沒有身體。

你最初會發現,像你在定境的時候吧,你先是感覺身體發硬,然後慢慢不會動了。所以你從定中出來的時候呢,最好先動動手指頭,然後身體一點點的舒展,你才能動。你最初還是聽見聲音,看見別人,甚至還可以說話,但是脖子不會動,慢慢的話也不會說,什麼都定住,人就像一塊木頭一樣的,但此刻內心卻格外分明。

慢慢慢慢的,突然之間,有時候你看手,手沒有了,看胳膊,胳膊沒有了,看腿,腿沒有了,但是確實知道你自己在這裡。然後你繼續深入,突然間有一刻,你自己的身體粉碎了,四處消散。或者,你整個人就像玻璃罩一樣,突然間碎掉了。

心經裡每句話都是個境界,是你一定要經歷的,那可不是說著玩的,也絕不能像有些人亂解釋的。在那些深入的過程當中,你都知道它有多殊勝,這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所謂的虛空粉碎,裡邊有一個人碎掉了。什麼大地平沉啦,虛空粉碎啦,怎麼說都沒有用,去看自己,不用多久你會碎掉。

但是那一刻,經驗告訴你們,那一刻你會怎麼樣?你不會歡喜,也不會高興。你也不會說我千辛萬苦的努力,現在終於有所突破了。你會非常害怕,這一刻你會發現,你第一件事情就是說我不幹了。這一刻你就不幹了,我們已經有幾個人經歷過這個地方就跑回來了。就是在粉碎這一刻嚇壞了,突然間覺得這個我怎麼這麼快就沒了,就這樣碎掉了,趕緊一個一個地往回找。為啥找呢?女兒還沒喜歡夠,老婆還沒喜歡夠,這我幹嘛?我怎麼這麼快就已經身體沒有了?趕緊往回貼,多愚蠢!身體就是業集聚的點,身體不在了,就是真實消業。

有一年我們去死亡谷。從死亡谷回來,有一個同修進入這個狀態,人馬上就要粉碎。她回去看了個電視劇,劇中有一句對話說,如果你的愛是真的,你就應該有所行動。就這一句話的因緣,她已經受不了了,她整個人就像要碎了,像玻璃一樣。她不敢看連續劇了,躲在一邊哭。趕緊從紐澤西那兒開車往DC回家,一路上手緊抓住方向盤,那是唯一還能有依靠的東西,要不然都像沒有什麼東西可抓的了。

這不是一個人會這樣,幾乎是所有的人到這刻,你就往回退了。所以佛說修持之路難行,這個路太難行了,你得能行。太恐懼了,你不害怕,難忍能忍。觀察自己這一路上非常恐懼。為什麼?就因為它太迅速。每個境界對於你都是高級的獎賞,你不認識,你的愚蠢讓你一再的後退。不是成道難,是你這個頭腦一再地介入,太困難了。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真的。無色身香味觸法,也是真的。不光是這些,不僅身體無我,還有法無我。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所有的區別的界線,理念上的界線都消失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無無明」一直到「無無明盡,也無老死盡」,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在佛法裡叫智慧。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講十二因緣,信十二因緣才是成佛最重要的理論,這是成就辟支佛的理論。心經明明告訴我們往裡頭觀察,那還有思維,十二因緣不是純淨的觀察,十二因緣是法,純淨的觀察裡沒有法,沒有十二因緣。這裡頭就只有觀察,觀察之中無分別。無分別就無因緣,因緣是從分別生。

「苦集滅道」,在觀察中,苦集滅道也沒有。「無智也無得」,什麼淨土,什麼菩薩,什麼真正的大菩薩,全都不在了。「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因為徹底的無所得,你才是一個真正的、深入觀察的觀照者,是真正的開始走覺悟這條道路的人。稍稍有所得,你就沒有觀察了。這句話的中文翻譯是,以無所得故你才是菩薩,因為你無所得,你才是真正的在觀察。佛說有所得者,即便累劫勤苦六度萬行發大願,仍免不了落入解脫深坑。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就是依靠這個觀察,你會看見你沒有生死,你會看見你也沒有來去,你就是那個佛。先說的一切,什麼六度萬行啊,好事啊,善啊惡啊,什麼對呀錯呀,業力呀,消業障呀,這些都是方便說。內心就是一個觀察,你心裡再沒有任何罣礙,就剩一個純然的光。你是個光的菩薩,是個荷光者。這個菩薩有一刻也要消失,就剩個光在那裡。這個光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見的,亦不是用天眼可以看到的,亦不是用慧眼,甚至法眼、佛眼可以看到的,是什麼眼都看不到的光。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你沒有任何罣礙,你的頭腦被徹底降服了,連恐怖的那個原點都不在了。你就是這個光,以超光速的速度,徹底的向前進,沒有任何恐怖。你即使怕死也死不了,你原來還怕違犯這個,違犯那個,現在一切都沒有了,繼續往裡邊去。這裡說的前進、速度、往裡面去,都是如如不動的觀察。

遠離顛倒夢想

你在最初當菩薩的時候,還有度眾生啊,還有什麼成佛呀,還有涅槃啦。現在你已經看見了,無眾生可度,無涅槃可入,無佛可成,就是這個光。那些言說都叫戲論,都叫語言。真實的觀察中應言語道斷,因為有話,覺性就不在了。辨認境界,覺性也不在了。那有眾生呢?那有佛的境界呢?那有什麼涅槃呢?就是這個光。只有那個純然,那個寧靜,其它什麼都沒有。「遠離顛倒夢想」,所有偉大的救世、救人、度眾生、成就,那些都是夢想。雖有諸佛無量無邊剎土,也是亂起亂滅,這些都是夢想。最後的顛倒,最後的噩夢,所謂涅槃,都已經不在了。

究竟涅槃

遠離所有的顛倒夢想,你才能夠徹底的清楚明白,徹底的純淨,徹底免於分別,而一切平等。究竟平等,徹底的無有分別即是「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三世諸佛」,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成道的人。於前念、當念以及後念覺照常明,是般若觀照者剎那中的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念、當念、以及後念,念念不間斷地觀照,是依照不取捨、不分別的大智慧,純然圓滿地達成無上正等正覺。所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成道的人,都是靠著這個沒有方法的方法,靠觀察、瞭解、看清楚自己,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圓滿的、徹底的清楚明白,就是這麼觀照出來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是大神咒」,這個是最大的咒,最大的意思就是包括所有的。它是總的樞紐,不見頂相,這是你成佛的最重要的關口。這個看就是那個鎖匙,沒有其它的,那個觀察太神奇了,所以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這是最清楚的咒,這裡沒有任何混濁,是最清的。它是最明亮的,它比你家的燈明亮,比那個外面的照明燈明亮,比月亮亮,比太陽亮。它沒有陰影,它是太陽中的太陽,是智慧當中的智慧,所以是大明咒。什麼叫咒呢?咒是決定性的,就是最關鍵的總樞紐。

「是無上咒」,你的觀察事實證明了,這個觀察,這個清楚明白,是無上咒。再也沒有一個方法能高於它,有方法就不純淨,這無上是最純淨的。最純淨的就是光的自身,就是看。觀照,它不斷的升級,由看到覺、由覺到觀、由觀到照。那個過程是自動的,不用你擔心,所以這是無上的。沒有方法,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更圓滿的方法,這句話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比它還純淨的,再也沒有一個法的光可以比觀照之光更明亮。

「是無等等咒」,八萬四千法門,或者是再有八萬四千法門,在觀照裡統統全都具有了。你的功德,你的福德,你的成就,你所有的一切,這裡都具有了、具足了。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能除一切苦」,剛才告訴你,能除三苦,能除那些苦,現在告訴你能除一切苦。連菩薩求不得佛的一切智智的苦,連最後顛倒夢想的苦,那些微細的苦全都除掉了,能除一切苦。但是一路說下來,全都是沒有沒有沒有沒有。但佛法講中道,所以佛現在說「真實不虛」。這一句話你別太偏向一邊。真實不虛,你再沒有,還有一個覺性在這裡邊,還有個看,還有個光,還有個真實不虛。從第一句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定慧等持,以及空與真實不虛,都是不離中道之法。般若觀照與中道是分不開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所以,為了要讓大家早日的看清楚自己,佛才把這件事情告訴你。諸佛菩薩以大悲本願,「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一切眾生以因緣,而得遇般若智慧,以善業成熟,而明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揭諦揭諦」,就是說,努力呀努力。「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就是繼續努力,再努力。觀察呀觀察,再觀察,再觀察。清楚啊清楚,再清楚,再清楚。瞭解瞭解再瞭解。飛呀飛呀飛呀。數不清的譬喻,你所知道的和警覺有關的詞,你都可以往上安,甚至你可以把宇宙間所有的名詞都安到這上。你要知道,那就是對看一再的鼓勵,抓緊抓緊,更抓緊更抓緊,每一秒每一秒每一秒,每個剎那每個剎那,保持那個清楚、明白、瞭解。

菩提薩婆訶

菩提是觀察。娑婆訶是圓滿。般若觀察或般若觀照有時名金剛觀照,也就是圓滿地覺照一切。

菩提是覺。娑婆訶是消失。最後這個覺也消失,就變成了佛的不覺而覺,這時候你就成就了。你不可能不成就,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想,什麼都不需要改變,就只是看進去,就只是純然的觀察。

這是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解釋心經。讓大家知道佛到底在說什麼。知道學佛應該做什麼。

心經講解 二00二年五月台北環亞飯店

心經講解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亦名千光眼菩薩。觀世音菩薩一共有一百零八個名字,為什麼叫觀世音菩薩?

「觀」是觀察,這個觀包括了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聽、鼻子去聞、舌頭去嚐、用身體去感覺、你所有的意念都包括在裡面,我們統稱為「觀」。就是動用你生命所有的能力,去覺察這件事,這叫觀。

觀什麼呢?就是觀察你自己,不可以觀別人。你愈觀察別人,你愈不了解自己。你可以了解整個天下,就是不了解自己。你甚至可以飛到月球去,只要往地底下深幾百尺,你竟然不知道了。你對自己的了解,就是這麼膚淺。摩天大樓可以蓋好幾百層,但是往地底下建,地下室能建幾層?恰似你對自己的了解,是浮在表面上的,沒有深度的。

觀自己的哪一個部份?觀自己的過去還是未來?都不是。是觀自己當下這一刻。要以自在的方式,觀照當下這一刻,所以名為觀自在。這個觀自在,也就是觀自己的存在。你的生命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生命是存在當下的。所以觀自在就是觀生命的當下。

觀要自在,所以要強調觀自在,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觀都不自在。因為心中有太多的概念。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束縛。

先解釋什麼叫觀。觀就是動用你生命的全部力量去覺察你自己,那我們現在確定為覺察自心。

「世」指的是什麼呢?世不能指的是外在的世界。世是你的五蘊。你第一步必須觀察自己的五蘊。五蘊是什麼呢?五蘊是你自己的世界,五蘊是你的身心。身體是你自己的國土,心是你自己的佛堂,你的自性就是你的佛。所以大家把這件事情確定好。這條路是覺知的路,這個方法是覺悟的方法,整件事情的方向是心內行。這個我一再強調,大家記住這幾條,對佛經所有的解讀,都必須能夠去做,去實行,和你的行為接軌,要不然沒有意義。這個世就是五蘊。就是我們自己的這一次生命。

「音」是什麼呢?音是我們說話的聲音。如果我喉嚨不好,我聲帶不好,我不能說話,我就得用手語,手語是以動作來傳達心念的方式。觀世音,這個「音」之中,包括你的動作、包括你的語言,你的內心之光。

動作的最高層次,就叫聲,聲的最高層次就叫光。因為動作、聲光都是波動。觀世音就是觀那個波動,那個波動,才是你生命最初的地方。再深入去洞察產生波的更深的原點是什麼,這是反聞聞自性的一種暗喻。

觀世音就是觀察你自己生命存在的所有層面的波動。最後觀到不動,超越不生不死,才能到達「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才能最終成就。所以,觀世音就是觀你所有的動作,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思想。因為你的思想也是波動,所以,觀世音是所有的方法,全面圓滿的觀察你自己。

觀世音這個名字的本身就是告訴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的方向,和修行的方法。那個方法叫觀照,方向叫心內行,喻為反聞聞自性。那個觀照,如果說有個最初、有個中間、有個最終,那最初就是觀察你的聲音、你的動作,那下邊就是觀察你的語言,然後就觀察你最細膩的思維,你的思維就是光。從有形到無形,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這個次第不可以錯亂,這叫觀世音。耳根與聲音,代表圓通。觀世音這三個字,就是明確地告訴你,要觀察自己。觀察自己要有次第,要以圓滿的方式觀察自己。

但是由於我們活在各式各樣的形式裡,從你生下來就會被國家、民族、時代、自己的宗教、老師、家庭種種形式所限制,又被層層的知識理念所束縛。所以你的名字叫不自在。不自在的原因是因為你有太多的理念,你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這叫不自在。你已經用千萬條線把自己鎖在時空裡,所以,要想真實觀察,你的觀察得有自在。觀察自心名為菩薩,你能自在的觀察就叫觀自在菩薩,我們現在不自在,有各種束縛,所以就叫凡夫。從凡夫開始觀察自己,這叫最初的觀察。

你執著任何一種方法,就會產生相應的限制。所以觀照者不可執著任何一法,要遠離一切諸法。若不能遠離諸法就名為不自在。你能夠遠離諸法就叫自在。你能夠在遠離諸法的情況下觀察,就叫觀自在

你怎麼遠離諸法呢?諸法是什麼呢?你所有的理念、信念、思維、你的世界觀、你的那些道理、那些知識全都是諸法。所以遠離諸法的意思就是遠離頭腦,遠離你的思維。

那怎麼才能遠離?透過觀察才能遠離。所以這個觀很奇妙。通過觀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所以這個觀一定要擺在最前面。但是你的觀要想真正的深入,必須自在,自在才能讓你徹底的解脫成就。

在整個能量波上,可見光的寬度就一點點。我們就靠這一點點的可見光,去判知這個世界的所有訊息。然後在可見光當中,由於你各方面的知識,各種的限制,能見到的更少了。就算可見光如果是無限的,我們有可能見到的只是一點點。若是我們再被關在屋子裡,再被自己心的不寧靜所干擾,被自己五蘊上的錯覺所矇蔽。就把這一點點的光也給掩滅了。

其實你什麼都看不見,你什麼都聽不到。你所看見的,你所聽到的,全都是自己的妄想。所以才說,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所有的錯誤,都是你自己的錯誤。你看見別人偷盜,就是你自己偷盜。你看見別人犯戒,就是你自己犯戒。你看見別人有貪瞋痴,就是自己有貪嗔痴。我們在別人身上讀取的,就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你把自己的心投射在別人身上,在別人的行為中,找到了你自心的顯現。

你就是電腦,你的電腦裡如果沒有相應的程式,你就讀不出相應的訊息。你絕對是個電腦,你就是一個電腦人。如果電腦人開始活動,他就叫程序人。我們是按照命運的程序在活動的,所以你是一個純的電腦人,你根本談不上覺知清楚。如果你的電腦上有錯誤,你就根本是個錯誤的人。但是沒有人承認自己是電腦人,也沒有人承認自己是錯誤的人。人不敢承認自己,不敢面對自己,不敢了解自己。這就是最真實的人生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事情就變得很困難。你是一個精神病。人家說你是精神病,你偏不相信。說你不覺知,你覺得你覺知。說你不了解自己,你說你了解自己。說你不知道你為什麼而來此世界,你說你知道為什麼而來。說你可以成佛,你說你是凡夫,不能成佛。這些問題要不解決,你的觀不可能自在。

你的觀被太多無明束縛住,所以第一條要觀自在,但是我們沒辦法自在,我們怎麼能自在?就是因為不自在,所以不能觀察。為了要我們能夠觀察,所以佛用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觀自在。

我們說的觀自在,不是說要你現在就自在。你現在帶著你的枷鎖,你的腳鐐,你的一切現狀,從這個地方開始觀察,這叫觀察自己。誰都可以做,你是媽媽、看小孩的褓母、做飯的、當官的、演員、教授都可以。你就在自己現在的行業裡,在自己此時的工作中,在自己這一刻生命的片段裡,觀察你自己,了解你自己,清楚你自己。

在這個觀察中,理念愈少愈好。我不是說你現在就必須去除理念,帶著你所有的恩怨情仇。從現在開始,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能這樣觀察,雖然現在不能叫觀世音菩薩,起碼是開始覺知的小菩薩。小菩薩也不錯,我們從現在開始覺察走路,開始覺察自己,我們從最簡單的警覺作為學習進入觀察的開始。

知道嗎,道家的廟叫什麼?叫「觀」,是觀察的觀,而不是一般誤發的「貫」音。所以可以看出,就連道家的廟都叫觀察。你看道家張三豐、重陽祖師,他們的語錄,講述的非常清楚,熄妄而不滅照。道家也在講這個秘密,真理不可能不是一樣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了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用觀世音菩薩這麼神奇的一個方法教導我們。甚至把觀世音菩薩,變成可以滿足我們慾望的化身。

經文《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滿足眾生所有的希望。佛法本來無所求,稍有智慧的人,就會思考佛怎麼會教那麼低的東西,讓我們去求。佛不會讓我們去求,那個求裡頭描述了非常神秘的不可求。你求不到,有求皆苦。

只有經過自我觀察,自我觀察才是唯一的出路。學習觀照者不可以求,經文裡的所謂求,是求自己、求自心、求自己的佛。那個求是觀察。經文裡字面的求,可以篩選假冒的信眾,似是而非的徒弟。那些超佛者,假修行者,替天行道者,如此之類,就會迷失在那個求之中。若求,就不知道什麼叫觀察,若不知什麼是觀察,你就永遠不能知道修行的秘密了。

觀世音菩薩名為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會生出那麼多手臂,生出那麼多眼睛。我們常見的觀世音雕像,有十一個頭,這叫十一面觀音,還有四個頭的四面觀音。

你們知不知道廟裡四大天王是代表什麼?四大天王的名字就是他的作用。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叫四大護法,這個大家都知道。四大天王為什麼叫四大護法?

我們解讀一下。「持國天王」,先照顧好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國家。解讀佛經,不可以離開自性,不可以離開覺悟自己,不可以離開心內行,也不可以脫離自己的行為。這需要大量的閱讀佛經,大量了解那些成道人的經驗,長時間地觀察自己,才有可能做到。接著講「廣目天王」,就是對自己的覺察,應該是無限度的。再一個是「多聞天王」,多聞就是大量的瞭解佛經,經常不斷地了解自己。最後是「增長天王」,你這樣的觀察自己,你的智慧就會展開。這四大護法,僅僅是對你最初觀照的比喻。四大護法,就在你身上,就是你最初的覺察。這四大天王,四大護法,是保證你能準確觀察的方便。四大天王是在二十八天最下一層,也就是我們覺悟的最初的起點。

四面觀音就是身受心法四念處。那十一面觀音就是以一個覺,照自己的身口意,亦即所謂十業:身三〈貪、嗔、痴〉,口四〈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意三〈殺、盜、淫〉。你的覺知在這十個層面上保持高度的覺照,十個層面加上你的覺知就是十一面觀音。觀世音菩薩的種種示現,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你的現狀。

我們再仔細剖析一下,你的身體裡有心肝脾肺腎,有地水火風空。心肝脾肺腎這五個叫五方佛,這五方佛每一個配上你的色受想行識,五五二十五,對應你這個二十五有。觀世音菩薩變化成二十五菩薩,這二十五菩薩同聲都說自己是第一義,這是最高的佛法體現。

然後每一菩薩分出四十菩薩,這四十菩薩叫四十手眼。這四十菩薩手裡拿著不同的武器,可以戰勝世間、出世間所有的妖魔鬼怪,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難,可以降服所有的災難,這是對觀照最完美的讚頌。你不需要擔心觀照到底能達成什麼,什麼都能達成,什麼都能替你完成。因為它有四十手眼,這四十手眼,乘上二十五菩薩名為千手千眼。千眼觀察行大慈,千手救護行大悲。

二十五菩薩是對應你身體裡的二十五種「有」,只要有「有」就會有各種的痛苦。我們內在的世界也有二十五層,所以你必須讓自己有二十五種能力,以二十五種微妙觀察,來降伏你身體裡的二十五「有」。需要有二十五種三眛,就是二十五種深觀所成就的清淨,那叫甚深三眛。這就是最初的二十五菩薩,也就是最初觀察自己的二十五個角度。那每個角度都展現出四十種變化,你就變成千手千眼,你的覺察就會圓通。

四十菩薩各有咒語,四十咒語對應四十種能力。每一個咒語的第一句話,都是金剛觀照。很顯然觀世音所有的方法,就是金剛觀照。在金剛觀照之下,一切幻象全都復原成你圓滿的自性,一切妖魔鬼怪都是菩薩和佛的示現,你所有的愚蠢都是無上的智慧。

這個轉化是怎樣發生的?就是由於對自己的清楚明白,才發生了那麼大的轉變。我們都有這個轉化的能力。你的千手千眼,就在你的心裡。所有能力無不具足。只要你開始清楚自己,開始觀察自己,開始心內行,開始圓滿的覺悟自己,你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就是佛用觀世音菩薩,給我們現代人所建立的修行方法。

觀世音菩薩的方法,是特別為我們這個世界建立的修行方法。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楞嚴經裡有一段,「五濁惡世誓先入」。你的色受想行識,你的內心世界,你要發誓先進入,你才能行你的菩薩行,你才能度盡你的眾生,你才能真正徹底覺悟,才能了悟實相,你才能得三藐三菩提。

一說成佛,大家都心驚膽顫,好像偷了東西當場被發現一樣。要是有人罵你一句,你就好像被按了貪嗔痴的按鈕一樣立刻開始反應。你就是個機器人,就像是小孩的玩具,一表揚你,你馬上高興;一批評你,你馬上生氣。儘管你知道批評是正確的,你也要生氣。因為你是可被控制的,其實你還沒有超越機械的層面。那怎麼超越呢?只好觀察。

怎麼觀察呢?像觀世音菩薩這樣,由淺入深,由一個層面到另一個層面。甚至這個層面,也是由一條一條線組成的。一條線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你的觀察,對自心的觀察,亦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慢慢組成的。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由一個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這樣去觀察,這就叫觀世音菩薩。

講到現在才講了三個字,而且是簡略的講。還沒講到菩薩,觀自在裡面的密義很多很多的。自在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難了,你有任何一個理念都不可能自在。所以為什麼說言語道斷,若有任何言說,都會產生語言上的限制,有限制於諸法就不可能自在。這個限制會阻礙你對真理的了悟。所以這些言說爭論名為戲論。若要成就覺悟,必須遠離因緣,遠離戲論。世間戲論和覺悟沒有關係,只是頭腦的遊戲。覺悟是要降伏頭腦,也就是降伏自心。自心若不降伏,不免生死。若不免生死,輪迴尚不得出,怎麼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必須通過對自己的觀照,超越生死,逐漸的進入不生滅法,才能領悟如來的無邊智慧。所以你的觀察一定要自在。對於觀察的重要,我在好多次心經的講解裡都提到。都有不同的側重。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菩薩名為菩提薩埵。菩薩名為自度度人,叫自覺覺他。菩薩叫大心,菩薩的心特別大,幾乎和佛差不多。因為菩薩發大心,所以叫大心眾生。發什麼大心呢?發無上菩提心。從眾生這一點上,那個大和佛是一樣,所以菩薩叫大心眾生。菩薩叫觀察自心。菩提叫觀察,菩提叫覺悟,覺悟叫清楚明白。眾生叫心,以後大家要記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既然三無差別,也可互用。所以菩提薩埵名為覺悟觀察自心眾生。自心的心念才叫眾生,

菩薩和念佛是一個意思。念是觀察,佛是心,念佛是觀察自心,菩薩也是觀察自心。所有的佛學名相統統是觀察自心。

「觀自在菩薩」,我們講了觀自在,現在講菩薩。菩薩叫馬上捨。必須在每個名相上詳細解讀,否則你的了解太死板了。菩薩不是死丁丁的做好事,死丁丁的名為有所著。有所著已經不對了。菩薩叫馬上捨。發生在她身上的所有現象馬上就結束。

菩薩叫遠離諸法,遠離諸法叫菩薩,那就是說頭腦要停止。無所求是菩薩,無所得是菩薩,因為心經裡明顯有一句,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不著事相是菩薩,直心是菩薩,大慈大悲是菩薩,平等是菩薩,保持觀照覺察自己是菩薩。這些大家都應清楚地知道。所以一個菩薩的名字可以用許多方式來形容她,可以用很多名相來描述她,而這每一個描述都與覺照有關。言語道斷是菩薩,心行處滅是菩薩,無所見是菩薩,無所住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行深

觀自在菩薩行深,「行深」。你不斷保持對自己的覺察,這叫「行」。不斷的把自己從不覺知的狀態帶回來,這叫「行」。這個行最初叫「警覺」,警惕自己不要流浪生死,不要被慾望帶跑,不要跟著六根的取捨分別。那就是說不要向外看,因為你向外看,不可能不取捨分別,那由不得你,因為剎那之間就已經取捨分別了。你的頭腦就是區別,這是本質。沒有區別,頭腦沒辦法運作,那個區別是習慣,名相區別自動就產生。

這是白色的紙,黑色的本子,就算我不想區別,名相自動會出來了。這叫順著六根流浪生死,隨波逐流。然後這是我的本子,這是我朋友的電話,這朋友對我最好,一層一層的區別,現在先把這些區別合起來,然後反聞自性。

所以什麼叫「行」,不斷的把自己帶回來這叫行。在帶回來的基礎上,不斷的覺察自己皮膚的微妙變化,這叫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覺察呼吸的秘密這叫行。不斷的覺察自己思想叫行。不斷的覺察自己內心的現象這叫行。行是積累的,行是量變的,行是一個不斷的精進的過程。

「深」是什麼?深是我不斷的把自己帶回來之後,慢慢的形成對自己連續的覺察。由不覺察到覺察,這叫一個飛越,所以深叫飛越。慢慢的由這個覺察皮膚,突然間發現呼吸的秘密,那叫突破。所以深叫突破。在我不斷的覺察過程中,突然間我領悟了生死,所以那個深叫領悟。

這麼全然的觀察自己,就會達到內心寧靜,那寧靜的心叫淨土。這往生淨土並不是等到人死之後才去,在活生生的觀照中就往生淨土。往生之時你並沒有死,而是妄心寂滅,寂滅心生起而已,所以那個深叫往生。

那些變化的積累叫「行」,那個變化的突破叫「深」。積累加突破,合在一起就叫「行深」。行深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圓滿的大智慧,超越的大智慧,這個大智慧是什麼?就是我們說的全然的、純淨的無上觀察。

純的觀察包含了一切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是智慧中的智慧,超越一切知識。是生命中的生命,是呼吸中的呼吸,是甚深中之甚深,是微妙中的微妙,是太陽後面的太陽。跟隨這個大智慧,在這個觀察的帶領下,一定會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見不是簡單的知道自己,是你對自己的瞭解,已經非常全然,瞭解得非常深刻。

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深般若波羅蜜多,有時候也叫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以寂定到達彼岸。深般若波羅蜜多是以甚深三昧到達彼岸的大智慧。那個智慧是超越的智慧,那個智慧不是聰明,那是沒有思維的智慧,那是無作的智慧,那是純然觀察的智慧,那是遠離諸相的智慧,那是無所住的智慧。

若遠離所有的對待,對治與對立的形式,來行深般若波羅蜜會有很多困難。因為般若波羅蜜中有六度,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於觀照中即要具足以上六度,又不可失於中道。這對行般若觀照者來說,有時會有困惑。為此,佛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者開示了般若方便。

行六波羅蜜的方便是:布施波羅蜜以無捨為方便,持戒波羅蜜以無護為方便,忍辱波羅蜜以無取為方便,精進波羅蜜以無勤為方便,禪定波羅蜜以無思為方便,智慧波羅蜜以無著為方便。菩薩行波羅蜜,以無住無所得為方便。這些都是觀察的要領。我們有了這樣的基本瞭解,就可以進入中道觀察,亦即進入金剛觀照。

觀察的培養非常不容易,本來它很簡單。但由於人是活在頭腦裡,頭腦不會作簡單的事情,頭腦是設計來做複雜的事情用的。頭腦對作簡單的事情沒興趣,因為沒興趣,就變得很困難。生生世世人都不了解自己,沒有一刻了解自己,對自己非常的陌生。人不了解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強大的習慣,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改過來,反而非常的不容易。

你幾乎不能保持連續對自己幾秒鐘的清楚。這一秒鐘你知道自己,下一秒鐘就已經被帶跑,一跑就是好幾個小時,觀察的培養做起來非常的困難。這件事是你自己在戰勝自己,是你對自己的瞭解戰勝對自己的不瞭解,是你對自己的清楚戰勝自己的無明。所以不管多困難,都得把對自己的了解這件事做好。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好才真的是連人都做不好。因為若做不到這一點,其實是沒有做人的尊嚴。

一天二十四小時,總共一千四百四十分鐘。一天增加一分鐘對自己的瞭解,有三年你已經做到所有時間都了解自己了。如果修行真的很重要,這不應該是問題。

當我們掌握了觀察的要領時,做起來好像也不難。你對自己的瞭解,從不要忘記自己開始,不斷的把自己喊回來,這叫「警覺」。在警覺的基礎上,學會深一步「覺察」。在覺察的基礎上,進入「覺觀」。再進入「觀照」。這時就可以清楚自己的五蘊究竟是什麼。那個覺知的光,已經非常的強大,名為照見五蘊。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什麼?大家可能都知道,是色受想行識。色是你的身體,受想行識是你的心。這五蘊是怎麼產生的呢?當你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六根見聞覺知的能力,亦有被見聞覺知所感受到的各種塵受相。有看就有物,你的眼根面對那個物叫色。在面對外境的時候,你的身心,你的眼睛若有觀察,內心就有相應的感受。我們現在對自己洞察不深,不知道內心的感受。由於你不知道這些內心感受,所以你就不知道風動,幡動,還是仁者的心在動。當你可以感受到你的心和外界的動是連在一起的,你才能覺察到,外事外物動,你的心也在動,他們是互應的。

你的心對應外物對應得非常奇妙,這個過程叫受,色受。隨著受這個過程,剎那之間就有許多想法,就會有聯想。然後這聯想又被加工,又被歸類這叫行。識是最後的總結歸納。色受想行識,就是在剎那之間面對一個現象,你內心展現的過程。

色受想行識如果把他歸類就叫亂想,是五種亂想。色是堆積虛假,一再的堆積虛假,名堅固大妄想,包括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叫堅固大妄想。這世間萬事萬物是什麼組成的?是我們的思想組成的,思想是透明的或者看不見的,為什麼組成了萬事萬物?思想不斷的積累、大量的凝聚,聚沙成塔,所以色是堆積虛假,名堅固大妄想。

受是領納滋貪,名虛明大妄想。想是取相奔馳,名融通大妄想。行是微細潛流,名幽隱大妄想。識是熾然區別,名顛倒大妄想。

色比較粗大,受也比較明顯,想就比較細了,行更微細。行微細潛流,更微細更奇妙,你根本看不見你身體裡面行的亂想。所以,你以為你好寧靜,那個行在好遠處,你在高山上看這湖面,好平像鏡子一樣,真的走到湖面前,才知道到處都是波紋,祇是小波紋而已。識如熾然,像火一樣的。到處都像火苗一樣,燎原遍野。因為你剎那之間都有思想出入,進進出出,多得不可想像。

那怎麼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呢?五蘊是人的五層混濁迷妄。

第一層混濁是「色」濁。我們面對塑造出來的一個空間裡頭,有空無體。空間沒有樣子,什麼都看不出來。有樣子就沒有空間,所以有這個空間,沒有一個體相。你有見的能力,但覺察不出來,沒有辦法體現這個覺察,這兩個形成了一個不清楚,到底你看到的是你見的能力呢?還是空的現象呢?這叫第一重混淆,不清楚。你的自性被圈在身體這樣一個空間裡,面對這個空間的時候,有空間沒有樣子;有覺察,並表現不出覺察到什麼,在這個時候有一個混淆,你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一個空間的樣子,還是覺察的能力,這叫不清楚。這叫色,色名第一個混淆,這個濁名混濁,這個混濁名為「劫濁」。

劫是個佛教專用語。它有時代表一個過程,有時代表一個無量長的時間,有時代表一世,有時代表一年,有時代表一個月,有時代表一天,有時代表一個呼吸,有時代表一剎那。佛法中本無時間,所以用時間這個名相,巧喻修行的困難與方便。

第二層混濁是「受」濁。我們的身體束縛了自性。你的四大,身上的地水火風,既給你的覺性提供覺知的機會,又限制了覺性,裡面層層阻隔障礙。這是個矛盾,自性被束縛在身體裡,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障礙阻隔,使覺性不通達。反過來身體裡的地水火風,又給覺知提供感知的機會。既限制,又給提供機會,提供的又不完整,這名混濁。混濁使你見不清楚,這種不清楚名為「見濁」。

第三層混濁是「想」濁。你的想是意念思索。意念思索展現為六塵上的名相,不過你離開了這六塵就無相可見。覺性開始作用的時候,你離開了現象,離開了色聲香味觸法,你沒辦法感知。但外邊有色聲香味觸法,裡邊又有自性,你離開了見就沒有辦法體現自性。這兩件事情又是一個混淆,這個混淆就叫煩惱濁。煩惱就叫思維,思維就叫煩惱,煩惱又名法塵,這是第三個混濁,名為「煩惱濁」。

第四層混濁是「行」濁。你在每一個剎那的思維裡頭,都想樹立見解。你不斷積累知識,但你的生命又不斷的向前進。前進的生命留下後面一層一層的見解,你又以為你的見解和生命是同步的。生命是前進的,你的概念是僵持的,像一個墓碑一樣豎立在那裡,你恰巧卻用那個墓碑指導你的生命,用過去的去指導現在的。這是第四個混濁,名為「眾生濁」。

第五層混濁是「識」濁。你的自性本來就是完美的,統一的。自性雖不區別,卻可感知所有的一切。但是現在把它分成六個系統,即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系統互相間隔。本來是不可區別的,本來是一個自性,現在變成互不相關的獨立運用,這叫同異失準。本來是一個老闆,分成六個部門。這個老闆說大家是相同的,這六部門說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不同的。然後互不通信。這裡會有矛盾。這是你生命的第五種矛盾和混濁,名為「命濁」。

色受想行識是五種混亂,五種不清楚。你的身心就是如此,你還以為你很精明。你就是一個大傻子,內在一團漆黑、五種混亂,這是你的本質。你若能夠觀照這些,就有能力洞察你的五蘊。在洞察五蘊的過程中,你可以了解到空與色之內,就是你的「色蘊」。當你能洞察到空與色是虛妄,那你的色蘊也是虛妄。如果色蘊虛妄你就是虛妄,你就是假的,你能清楚這是一個因緣現象,觀察到這是假的,這叫照見色蘊。

「受蘊」的範圍是接觸和不接觸。這接觸和不接觸之間才有感受。離開這個接觸和不接觸,你根本沒有受蘊這件事情,受蘊是個虛妄。

「想蘊」就是記與忘。沒有忘沒有記那有想蘊。記與忘都是虛妄,在記與忘之間行的想蘊也就是虛妄。

「行蘊」就是滅與生。就是開始和結束。若沒有開始和結束,若滅與生都是虛妄,那麼行蘊也是虛妄。

「識蘊」就是開與合。你若能觀察到開與合都是虛妄,那麼中間的識蘊也是虛妄。如果這些都被觀察清楚,這叫照見五蘊皆空,全是虛假的。而你身心所有的痛苦都是這五蘊製造的。所以照見了五蘊,若見五蘊虛妄不實,因五蘊所產生的痛苦就消失了,此為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

這五蘊之中,四蘊都是你的心,都是想的過程。你真的痛苦很少。身體被傷害的時後也很少,大部分是心理的傷害。全是與想和受有關,全是思索。當你好好走路的時候,頭腦就被避免了。頭腦被避免,你的色受想行識的混濁就變成是當下的清明。你內心的傷害自動就消失了,自然就免去了痛苦。

五蘊就是身心一切處。人的一切痛苦厄難,都是因為有身心存在。若能遠離身心五蘊一切處,那時一切痛苦和一切厄難都無存在之處了。

所以請聽清楚,你的五蘊是什麼?你的五蘊是五種不清楚,五種混亂。這是你們非常不願意接受的,你以為你很清楚,其實你不清楚。

佛說,見暗之時,你的見性不名為暗,見明之時,你的見性也不叫明。你能見的性能,不是那個所見的明,也不是那個所見的暗。見到障礙,你的見性也不是障礙。見到通達,你的見性也不是通達。見性是看見這個通達和障礙的能力,是看見明和暗的那個能力。所以見見之時,見非所見,

你的見性,見到的那個見的時候,你的見性,不是那個見。你既然是知道那個明暗不是那個見性,那個明暗是見性所見,那個所見並不是你的真見。所以,見非所見,你見到的那個見並不是真的。既然見到都不是見的自性,你還在找什麼?你什麼也找不到。

見明之時,那個明不是我見的能力。見暗,那個暗不是我見的能力。見通,那個通不是我見的能力。見障礙,那個障礙不是我見的能力。所以「見見之時,見非所見」。所有的見都是虛妄的,你什麼也沒見到。所以見與不見,統統叫不見。你必須承認你的愚蠢,必須承認你的無明,承認你的不清楚,要不然你怎麼去洞察實相?這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才有可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舍利子是釋迦牟尼佛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徒弟。印度有一種鷹叫舍利,舍利這種鷹在高空上看,連地上一根針牠都看得到。牠眼睛有好多功能,可以強化物體的邊緣,可以像電視強化色度對比一樣,可以把邊線強調得很清楚。這是牠眼睛特殊的能力。由於牠有這個能力,牠的洞察能力非常強,在草叢裡的小動物、小老鼠牠一眼就看到,所以不管你怎麼跑,牠都抓得到,非常善於捕捉獵物。釋迦牟尼佛為了給我們傳達觀察的秘密,把他這個弟子,非常善於觀察的弟子,取名為舍利子,以示觀察的重要。他的另一名字叫善現,通過舍利子與佛對話,可以善於將不可見的自性,通過各種方便,微妙地展現出來。

舍利子,這是舍利子和觀世音菩薩的對話。佛讓舍利子去問觀世音菩薩,真正的修行到底是怎麼回事?上面是觀世音菩薩回答舍利子的話。現在提醒舍利子,舍利子也叫法王子,也就是馬上可以成道的人,續佛種性的人。舍利子,你要注意聽,所謂的五蘊,所謂的諸法。什麼叫諸法?五蘊就叫諸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你身上展現的一切就叫諸法。也就是你展現出來的所有的生命現象,其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中間有十二入,六根、十八界加上五蘊,這是你唯一擁有的身心一切變化,這就叫一切法,也叫諸法。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你能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聽得到的都是幻相。你不過沒有能力知道它是個幻相,因為你太不清楚了。在我們的修行當中,以我們心內行這個層面,我們解讀這一段經文。

色不異空,你這一次生命中,你一再的錯過真實的生命。你活在未來、活在過去。你用未來和過去,一再的破壞當下。你這個生命就像沒有一樣。你根據夢想來活著,你從來沒有真實的活過,你一直活在過去和未來。你的頭腦就是這麼一個架構,它永遠沒辦法活在現在,現在是無所住。你的過去和未來,是一個逃離,你根本不敢面對你自己的生命,所以你擁有這個生命等於沒有一樣。簡單來說,這就叫色不異空。人生難得,得到又錯過了。

你們覺得自己是不是這樣?不敢哭、不敢愛、不敢恨、活得好委屈。這已經夠慘了,然後居然在每一分、每一秒你用這麼完美的方式,徹底的錯過你的生命。你的藉口非常多,有的藉口也很偉大。你不是為你自己,是為了別人。是為了孩子、先生、國家、民族、宗教,所有的就是為了錯過了這一次生命。所以,這叫不同的各式各樣的色不異空。你用各種責任、權力、義務的藉口錯過你生命的當下。然後再用你的生命去換錢,用你的生命換一些執照,用你的生命去換一些大家對你的認同。你其實是模模糊糊的活著,就像小孩夢遊,你是在這個世間夢遊。你錯過每個當下具體的生命,你去延續那個錯誤。延續那個對自己的不清楚,這就是色不異空。

我們擁有一個身體,你不知道用來修行,而是用於執著它,執著五蘊妄想,這樣就錯過了真實的生命,錯過了生命的意義。每一次生命都是為著尋找自性的,都是來修行的。因為你的執著,白白的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這叫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你有個身體,卻說身體是臭皮囊。就算有一天你領悟了,我要修行,我要遠離這種無明,我要用各種對治的方法斷除煩惱,這種對治叫斷滅,也叫斷滅空。你最後就算達到羅漢的程度,證得解脫之後,你就會沉沒於解脫深坑中二萬劫。這個叫空不異色。

執著色相是愚蠢的,但大部分人都執著色相,認為這色相是真的。你已經領悟這些是假的,反過來你又執著空,執著空也不明智。真的和假的在同一個範疇,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你的空還是個有,起碼你有個空。只要有有,就不是真的空。你用斷滅對治的方法,就算你得到了空,那個空叫有,那叫空無一色。那叫斷滅空。

「色即是空」,你好好的隨著自己的因緣,不用頭腦,保持不分別。你在花街柳巷裡,或是在市場裡,或是在娑婆世界中,只要你不取不捨,保持完美的觀照,這個就叫色即是空。你是在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裡,但是你的心不執不取,一味的覺察。覺察就是存在的本性。所以雖然你在這個物質世界中行,在色身中行,其實你是在空中行。色即是空,就是不要逃避你的生活,不要改變你的現狀,老老實實的隨順你的因緣,不間斷的覺察自己,這個名為色即是空。你在做事情,不要忘記覺知,那個關鍵在不取不捨。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亦不離眼耳鼻舌身意。不跟隨色聲香味觸法,亦不反對色聲香味觸法。只是於色聲香味觸法現前時,觀照色聲香味觸法。是為修持者色中空行。如是之行名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當你了知了自性,當你有更深的洞察,你就知道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自性裡已經包容你世間、出世間所有的成就。所有的功德莊嚴,所有的神通自在,所有的智慧展現,所有的眾生度盡,都在自性之中。這就是空即是色。

那看來看去,你去覺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被指稱的,沒有什麼是真的,都是相同的假樣子。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從色上觀察,它是如此。那從受想行識上觀察呢?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受不異空 空不異受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面對一切色相,身心會有感受。感受叫感覺。很多人沒有感覺,太麻木了。我們不講沒有感覺,我們談有感覺。很多人有感覺,有了感覺你就開始驕傲,你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很多人把這個叫見法了,其實什麼都不是。你只是回復了你的知覺,你只多了一些深一點的生命現象。其實你身上所有的現象,統統叫業力。所以你的感受,亦是虛妄的,因為他和前面講的色一樣。

既然五蘊之首是如此,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間凡夫執著,覺受麻木,面對外境只用頭腦,內心關閉,沒有感覺。即便修行也只限於理念,修行是死沉沉的,時間一長必然退卻,此類屬於沒有感覺。

有些人很幸運,有很清楚的感覺,可以使修行變得活生生的。不幸的是,這些人大都落入邪見之林,難得脫出。由於那是很深的感覺,就覺得是什麼證量,是什麼功能,能感覺別人感覺不到的,瞭解別人不能瞭解的。甚至,驅邪役鬼,預測吉凶,自立宗派,廣收門徒,如是之類為「受不異空」。

受是五蘊的第二個。所以你身上所有的受,也叫虛明大妄想。你要拿它當真,你就錯了。它照樣是個虛妄,這叫「受不異空」。進而有些人有感覺,也了解執迷感覺的危害,因此就反對感覺,恐懼感覺,一聽到有人談感覺,就要聲討誓不兩立,如此之類為「空不異受」。

一個高度覺照之人,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感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高興,也沒有因此而生氣。沒有期盼,亦沒有逃離,只是不執不取,此類為「受即是空」。

若更深的進入觀照,六根統合,雖然遠離所有的觸受,仍能有無量無邊的奇妙覺察,此類為「空即是受」。

你追求感受,你就會被感受欺騙。你了解到感受可以欺騙你,那你就不想要這個感受。你不要這個感受,也叫感受,也名為被感覺欺騙。說沒有感受,那就是感受。好多人說:「我一點感覺都沒有」,那就是有感覺,要不然,你怎麼說你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們成天說傻話,以後多注意自己,少說傻話。少說前後矛盾那樣的話,這就叫覺知。必須從前後矛盾中走出來。所以色受想行識,全都有四個過程。我們自己去深入觀察,然後從矛盾中跨出來。

想不異空 空不異想 想即是空 空即是想

想是五蘊的第三個。五蘊即是五大妄想。想蘊即是融通妄想。在覺照中會發現,有想就是諸法不空,若有一法不空就會障礙你的法眼。有想法,法眼中就有沙子。法眼中就有一粒沙子,就看不清法界。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有想就已斷掉了覺照。斷失覺照是觀照者所犯最大之戒。

普通人沒有覺照。你知道覺照,但是是用頭腦在精細思維,以為是覺照,其實沒有覺照,此類為「想不異空」。當你覺悟到,想會中斷覺照,你就開始執著不想,那個不想就是空想。再有,就是用觀呼吸數息剷除諸念,這種以剷除諸念而得到的無念境界,即是頑空。頑空也是枯槁亂想。不想以及空想,仍然是想,此為「空不異想」。

以般若觀察的智慧,不斷地覺照自己,煩惱妄念,自動解脫,亦名善思惟。此善思惟實為不可思惟,此為「想即是空」。於覺照中逐漸降伏頭腦,雖然頭腦被降伏,面對要處理的工作,你卻有空前的能力與效率,此乃自性妙用現前,此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 空不異行 行即是空 空即是行

不覺凡夫,千辛萬苦終生奮鬥,功名利祿,權力事情,到死卻帶不去。修持者不識自心,執著諸法,行心外行。雖備受辛苦,卻離菩提之路更為遙遠,此為「行不異空」。

不論外道的頑空,還是二乘人的斷滅空,都是自我之行。所以「空不異行」。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六度為行,度盡心內眾生,此謂「行即是空」。以不生滅法,如觀世音菩薩依無上般若,以無所行而圓覺普照,完成菩薩百千諸行大願,此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 空不異識 識即是空 空即是識

攜帶頭腦,執著世情,著事累身,終不得解脫。欲以精密分析想要洞見自性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因識有,有識即生死相續。生死相續即不得解脫。不得解脫的修行即是假修行,此為「識不異空」。

得知頭腦是修行的障礙,就開始反對頭腦,對治思想,斷煩惱,殺六賊。這些方法都來自知識,來自頭腦。消除頭腦的方法就是頭腦。此為「空不異識」。

了悟文字般若,即可行觀照般若。既行觀照般若,就一定能進入實相般若。此為「識即是空」。

明悟自心,妙用無窮,方法無盡。行獅子吼,辯才無礙,流布般若,獲一切智智,開悟眾生,廣施法雨,此為「空即是識」。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現在這樣看來,所有的諸法,都是一個空的樣子。繼續觀察就是你的自性了。在這觀察中,你已經可以體悟了,慢慢的你也知道,有個不生不滅的。你那個觀察就是不生不滅,再也不可能被加工,再也不可能被改造。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諸法實相,也就是你的自性。在這個真正純然的自性裡,沒有世界,沒有眾生。沒有我,沒有人,沒有受者。沒有語言,沒有思維。沒有正念與邪念。沒有持戒,沒有破戒。沒有修,沒有不修。沒有智慧與愚痴,沒有凡夫與聖人。不可以描述,無所見,不可思議。

「是諸法空相」。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全是一個假的樣子。假的樣子,只有一個名字,一個空的名字。五蘊並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假的樣子,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空相。如果觀察夠強,你就會明瞭一切都是如來藏,都是自性的顯現,不是什麼因緣,亦非自然性。

舍利子,這是一個觀察的過程。從觀自在菩薩開始,你是從一個粗淺的到徹底的,從局部的到全面的,從簡單的到複雜的,從這樣開始來觀察自己。你觀察到你的五蘊根本不是真實的,就是一大堆假樣子。就這樣再繼續觀察下去。

「是諸法空相」。什麼都是假的。這不是理念,是你觀察之後所發現的。因為你的色受想行識,各各層面,都像我們看的電影一樣。你身心所有的層面都是一個脈衝接連另一個脈衝,中間都是間斷的。所以如果將電影軟片單獨擺在面前時,一個個都是死的畫面。只有在連續播放時,才像是活的。這色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全是死的,連著播放才是活的。所以你的心電圖,各式各樣身體裡面的脈衝,一再顯示和電影一模一樣。如果你的觀察能夠快於百分之一秒,甚至於七十分之一秒,你就能看到生命的整個荒謬。所謂的你,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五部電影。你的生命和電影一模一樣,你的身心並不是真的。這麼觀察下去,五蘊是空相,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相,色聲香味觸法是空相,所以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繼續觀察,超越那些假相之後,你的本質是什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所有的對比。你的自性是中道實相。剛剛我們說過,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那些可以變化的,可以被看見的,可以被聽見的,可以被達成的,都不是你的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不垢不淨」。你不可能污染它,你也不可能讓它更清淨。「不增不減」,你上天堂它也不會增加,下地獄它也不會減少。流轉於娑婆世界,它也不會減少,成道的時候也不會增加,這就是你的自性。這麼一路觀察下來,你這樣深刻的觀察,於觀察中會領悟到,自性是純淨的,空明無染,光明朗淨,那是充滿妙有的真空。

是故空中無色

色是空見不分。你面對一個空間,你所看到的不知是空間的體現,還是你覺性的能力。這兩個分不清楚,而在自性裡,沒有那個不清楚,所以是故空中無色。這個空呢,不是前邊羅漢的空,而是自性裡本然的那個空。這個空是說自性中沒有對立,沒有可被描述的那個空,沒有取捨分別的虛妄,沒有那個無明,沒有無明即無十二因緣,無十二因緣即無輪迴、生死、眾生、世界森羅萬象之色,是故空中無色。

既然五蘊的第一個色蘊,在自性中事實上不存在。後邊的四蘊、四個混淆也不存在,是故無色,無受想行識。

色是五蘊中的色蘊。惟色與空是「色」邊際。在這兩個邊際之中即是所謂的「色」蘊。這兩個邊際的第一邊是色。這個色按佛在楞嚴經上開示,說色為病眼空花,亦就像幻視病人能看到很多奇怪的東西一樣。另一邊是空,這個空是頑虛,迷妄有虛空,因迷於能所而妄生虛空。經由深刻的自心觀察顯現出來的,是色蘊的兩個邊際,全是妄想,不是真實的,是故空中無色。這個空是指純然的自性,或指純然的覺照之中,無色,無有色蘊,無有此類的妄想。

無受想行識

惟觸與離是「受」邊際。觸是五蘊中的「受」蘊,受蘊的兩個邊際是觸與離,接觸與離開是受的邊際。經由觀照你將發現觸離俱是幻。受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兩個邊際全是妄想,是故空中無受,無受蘊。

惟記與忘是「想」邊際。想是五蘊中的「想」蘊,想蘊的兩個邊際是記與忘。經由深入觀察,記與忘都是夢幻。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即是想。白天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總是想個不停,即夢不停,白日夢不停。所以想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自性空中,無想,無想蘊。

惟滅與生是「行」邊際。行是五蘊中的「行」蘊,它的兩個邊際是滅與生,經由觀察均是無常。緣聚即生,緣散即滅。兩邊生滅不停,生是妄生,滅是妄滅。想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自性空中,無行,無行蘊。

惟開與合是「識」邊際。識是五蘊中的「識」蘊,識蘊也有兩個邊際,即是開與合。經由洞察,二俱虛假。識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空中無識,無識蘊。

無眼耳鼻舌身意

我們往下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什麼?是你的六根。你的六根是你從頭腦分出來的,你的自性分成了六個層面,那叫分割。現在經由觀照,你已經回到那個整體,沒辦法再分割。而你的分割,就是區別。自性中沒有區別,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這麼說是分析,像照見五蘊皆空一樣,當你達到了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你自己會開始粉碎。

你曾經在這個觀察裡,發現思想是個東西,是個假樣子。當你發現了思想是個假樣子,這個時候你已發現色受想行識,一切諸法都是空相。這個空相的意思是說,是一切法無有實際的體性,只是一個暫時的和合之相而已。

這句話千萬別錯過,你的思想是個樣子。那個諸法是你的思想,是你的一大堆亂想。一大堆亂想,就是一大堆樣子。進一步洞察自己,既然沒有五蘊,諸法空相是個空的樣子。如果你突然察覺到,所有的法都是亂想。你的身心已經薄得像個最薄的玻璃,只要再輕輕的碰一下你就碎了。你碎掉之後,就會萬法自證。

你已覺察到一個相當的深度。亂想原來就是個樣子,因為這許多樣子在你眼前晃來晃去,大量的思惟,大量的樣子,你不可能看見真相,你看見的只是你思想的樣子。所以佛才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見諸法這些混亂的樣子,你眼前才會透徹,有洞識的能力,才能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妄想,妄想的樣子。

現在諸法空相了,證悟了萬法,萬法自證。就像身心脫落似的,自己的身體碎掉了,消散在四周空間裡,自己不存在了。自己的形體,已經不是原來這個樣子。在你觀察過程中,它那麼薄、那麼細微,只要一捅,它就碎了。碎的時候,你看著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消失了。在這時你看著自己的反應,那是不可避免的反應,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反應。

你猜是什麼?是後悔。我幹嘛要修行?我幹嘛要成道?孩子、老婆、錢,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還捨不得還回去,突然間我要消失,嚇死人了。以前所有的大公無私,有愛心,捨己為人,甚至布施、忘我、無我,其實都是為了這個我,往生西方亦是為了這個我。此刻是我在消失,是我在粉碎,你馬上就後悔了。這是為什麼呢?你的自我還非常大,你還沒有準備好,心還不淨,頭腦還未被降伏。這時候你的心只要一動,對你就有非常大的危害。大部份的人,把碎掉的身體,砰砰又貼回去。上面說的是過程,它是很真實的過程,它是會在很多人身上發生的過程。它不是個偶然的現象。所以,覺察的這條道路千真萬確,希望大家深信無疑。

今天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這還要補充一下,這個空中不取不捨,沒有愛,沒有恨,就是那個中道。中道和實相是連在一起的。中道是通達實相最快的路。不取不捨,不相應,也不排斥,沒有愛、沒有恨。就是說沒有黑,沒有白,沒有得,沒有失。不過你不是這樣子,你一定要選擇什麼。這也就是說,你必須平等的對待一切,也就是不區別。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保持這樣的觀察。在這樣的觀察當中,你怎麼能有五蘊呢?這時你是完整的,以自性本來的樣子去觀察,也就是沒有這些分裂,沒有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深入洞察自心會發現,聽不超聲,見不越色。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自己的範圍。於妙明見自性之中,無暗無明,離此暗明,無有見體,眼根無存,眼根的基礎就沒有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動靜,離動離靜,元無聽質,耳根無存,耳根的基礎就沒有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通塞,離通離塞,臭性不生,鼻根無存,鼻根的基礎就不存在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恬變,嘗無所出,舌覺不生,舌根無存,舌根的基礎就消失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離合,不離不合,覺觸本無,身根無存,身根的基礎就沒有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生滅,無滅無生,了生安在,意根無存,意根的基礎就沒有了。

於觀察中,六根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觀察中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更深入觀照,能見的見根與所具的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能聽的耳根與所聽的聲音,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能聞之鼻與所聞之香,俱無處所,即臭與香,二俱虛妄。能品嚐的舌根與品嚐的五味,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處虛妄。能覺的身根與所覺的身受,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處虛妄。能思之心,與所思之法,俱無處所,即意與法,二俱虛妄。經由觀察十二處虛妄,是故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經由觀察六根虛妄,六塵虛妄,可見中間六識亦是虛妄。至此,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十八界各各虛妄,是故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五蘊六根十二入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虛妄有生,虛妄有滅,生滅虛妄,滅妄名真,即真真如性。

剛剛講過,無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沒有十二入。前邊是沒有六根,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沒有十八界。其實這是講你身上的身心變化,就是這些層面。總共有十八個層面,名為十八界。這十八界中六根虛妄,六塵虛妄,中間六識亦是虛妄。所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段叫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然後老死,共是十二個過程。這十二個過程叫輪轉。四方為界,遷流為世,這是屬於我們可以感覺的世界,其實展現在你身上的世界也是如此。

無佛出世的時候,若能自己看著天地間這些變化,從春夏秋冬十二個月的遷移中,能感知外在和自己身上十二個經脈是相通的。你在這裡看到循環的軌跡,看到那個生物鏈,看到一切都是這樣銜接在一起,你了知到原來都在一個漩渦裡。等你覺悟了,從任何一個點走出去,你都能不再生死相續,再也不用輪迴了。這樣悟道的叫緣覺,由因緣去覺悟。什麼叫因緣呢?就是分別,從分別去覺,我們現在叫心理分析。但這個覺悟是不徹底的,它僅僅到了解脫深坑這一步,只是可以不輪迴,但是沒有究竟成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句話是講進入觀察自心時,沒有所謂的十二因緣。

菩薩於十二因緣深入觀察,知因緣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生時無生,滅時無滅,只是虛妄分別所致,其中無有生者,亦無有所謂的滅者,都無自性。僅僅有個因緣的名字,而無有真實。亦無十二因緣可生,亦無十二因緣可斷。

若十二因緣有生,於法則有斷見,若十二因緣有滅,於法則有常見。菩薩以深觀智慧,已離斷常二見。於觀察中深入中道,所以不見有十二因緣。因於觀察中不可區別,若無區別,根本就無因緣。既無因緣,就談不上有明與無明,也談不上無無明,就是無無明也盡,也消逝了,以至於無老死盡。因緣尚無,何談因緣中的名相。

無苦集滅道

那下邊又有一個「無苦集滅道」。無苦集滅道在十二因緣之前。苦集滅道是成就羅漢最基本的方法。如果你真的很了解自己,你就知道你很苦,但這個苦是從那裡來呢?是從心生起的。心是萬惡之源,那叫集。苦可以經過一個方法,通過那個方法可以消滅,那叫滅。滅除苦之後,可以證入涅槃,那叫道。這叫苦集滅道,這是成就羅漢的方法。

但是在很深的自我洞察當中,沒有十二因緣,因為十二因緣還有分析。般若洞察已經遠遠超越了十二因緣。苦集滅道還有區別,那個般若洞察裡頭沒有區別,所以沒有苦集滅道。這是十二因緣和苦集滅道。如果按二乘人原來的理解不究竟,如果用一個究竟的方法來解釋,就和原來不一樣。名為甚深四諦,甚深十二因緣。就是沒有四諦,沒有十二因緣。

無苦集滅道。這句是講在觀照自心時,無有所謂的四諦。亦云菩薩入甚深法門,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入者。若菩薩入甚深因緣法,知逆順因緣法。善知出離,善知生滅,善知集盡,善知眾生。以何因緣故,受垢離垢,捨淨得淨,乃至不見一法有垢有淨。知一切法性相清淨,亦不得清淨法相。以了知自己甚深,才能知一切法甚深。以能遠離自我,而知一切法遠離。以一切我無二故,知一切法無二。以根塵二法都已遠離,所以六識亦得遠離,乃至意法亦離,如是則入第一義。以順世諦而假名諸法。亦不執著真諦世諦,是為菩薩入甚深法門,此甚深法門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入。

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你在觀察自己的過程當中,就是個觀察,愈來愈純,就只是觀察,也沒有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多。所有的智慧如果還抓住不放,還用意念去表達它,那叫不捨智慧名愚痴,還是很笨。所以真正的觀察,遠離語言,遠離你所有的意識,所以稱為教外別傳。它不是一個宗教,它就是一個光,它是清楚明白。和一個宗教,和一個宗派等等沒有關係。所以這裡也沒有智慧和愚痴,這叫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若菩薩摩訶薩有所得應叫凡夫。菩薩於一切法而行平等,若有所得已非平等,若非平等即不是菩薩。故菩薩是清楚明白的光明者,若有所得是貪心無明,若無明即非菩薩。菩薩若有所得是名為有,菩薩已遠離二十五有。若有所得即非菩薩。若有得有證即是聲聞,非是菩薩。若有所得就會有所失,有得失名為生死,菩薩遠離生死,所以菩薩無所得。菩薩在心經中應名為觀察,於般若觀察中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即非觀察,若有所得觀察已經失去了。以無所得故,你的觀察還存在,一切都在觀察中消失,什麼都沒得到。要說得到什麼,得到一個無所得。這樣的話,就是一個真正的大菩薩。

菩提薩埵是菩薩。因為如果你還有所得,還有什麼智慧,還有苦集滅道的區別和對照,甚至你還有十二因緣,通通是缺了真正的觀察。是因為般若觀察如此純淨,所以才沒有這些法上的分別。此刻的般若觀察,應該已經一點思維都不存在了,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就是這樣。因為無所得,才是真正的觀察,這個真正的觀察就叫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你若是一個純然的觀察,就沒有思想。既然沒有思想,不管多高級的道理都沒有,不管壞事好事都沒有,到最後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什麼叫法呢?這種不帶思維的觀察叫法。這種純然的觀察最後都得捨。因為它已經變成自動的,你觀察也是觀察,不觀察也是觀察,所以連最後一點努力,你都得放棄。這時候叫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何況那些音聲言說,不管它多有道理,到此都用不上了。

因這種純然的觀察,是可以讓你徹底解脫的金剛觀照。依此金剛觀照,你的心就無罣礙。為什麼無罣礙呢?你的心在金剛觀照下,已經變得如如不動。金剛本來不可以被觸動,你怎麼會有罣礙呢?罣礙是心的動,有罣礙之心還沒到達那個不動的點。因為如果這個心再也不動了,這個心再也不取捨分別了,若能不取捨分別,即可無有恐怖。因為一切恐怖都依自我,依身心,依思惟分別而來。而此金剛觀照之心,早已超過自我、身心、及思惟分別。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所有的顛倒夢想都是取捨分別,只不過這個取捨分別是最後的,像成佛,度眾生啦!入涅盤啦!大智慧啦!等等等等。你不管怎麼說還是沒有離開那個對待。還是在矛盾的取捨有無之中,你還沒有到達徹底清淨。

所以心無罣礙只是純然的覺察,心如金剛。金剛心中沒有罣礙,因此就不會有恐怖,也看清楚了沒有死沒有生,連這個沒有死沒有生這些概念都沒有。不僅僅領悟了無生無死,連那個領悟都沒有,就是一道純的光。在純然的觀察中,遠離所有的取捨分別,就沒有身心的多種罣礙。那道純的光也是不可見聞的。

因無罣礙,就沒有我及我的一切問題。即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皆空,照見十八界皆空,照見一切法以及佛法亦皆空。這時候才能真正的遠離顛倒夢想。有些菩薩還是會在很深的顛倒夢想裡,那個顛倒夢想就是執著一定要度眾生,一定要六度萬行。遠離這些顛倒夢想,你才能到達非常清淨的,如如不動的,本來自性的地方。

至此無我無法,人空法空。一切法都是假名,一切境界都是自心幻化,一切生死輪迴都是虛妄不真。雖說度眾生,實無眾生可度。雖說涅槃,實無涅槃可入。遠離眾生顛倒,遠離世界顛倒。

凡有所思即是夢想。於深觀察中少想都不可得,即遠離一切夢想,一切對錯分別,徹底平等。於是平等名為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是所有一切成道的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都是用這種觀照的光明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說它是船,說它是車,你說它是什麼都可以,你說它是翅膀,說它是方法,其實它已經不是方法了。依照這個大智慧的觀照,你就能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故知」,所以說這種觀照的大智慧,「是大神咒」。神是神奇的神,所以說它神,僅僅是一個觀察,完成所有動作能夠做到的。僅僅這一個觀察,人世間,出世間,各式各樣的修行,所能達成的神奇境界,我們說的五眼六神通,通通在這個觀察中被實現了,所以說它太神奇了。你根本不需要改變自己,這個觀察把你改變了。太奇妙了,你什麼都沒做,但是你做了所有的。因為有覺照,非常不可思議。

為什麼稱它是咒呢?咒叫總持,叫樞紐,叫守護心,守護心的方法。這個觀察是最奇妙的守護心的方法,所以叫它大神咒。

「是大明咒」。這種清淨無上的觀察,是你自己對自心,對整個存在,對所有的眾生的徹底明瞭。百千萬億眾生,一剎那間,所有的思維,所有的情感,你全都清楚,是最清明不過的了,比千百萬億個太陽還清明。你在任何一個光明的物體面前都會有陰影,這個覺知的光明不會有陰影,所以它是最明亮的,因此把它叫做大明咒。

這個觀察自己,最後會使你自己進入徹底的無為,徹底的清淨。這種清淨叫無上。因為這觀察是最清淨的,在這一切法裡始終在最上邊,所以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它含括了所有的秘法。我們這個世間可以總結出了六十二種見解,含括我們基本的或者說一切的思想。這六十二種最重要的秘法也好,心法也好,見解也好,其實在這樣一個觀照當中,全都被包括了。也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或者說佛在圓覺經裡說的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毘婆舍那,禪那等等,或者說楞嚴經裡說的二十五種方法,都包括這個觀察自己當中,所以叫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能除一切苦」。包括了一切我們說的五蘊苦,生死苦,什麼求不得苦啊,愛恨苦,所有都除掉了,因為你的心再也不動了,一切幻象都消失了。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非常信任師父的人,但是他的師父不怎麼好。徒弟對老師不但信任,而且是徹底服從。有一天師父出去了,師娘看徒弟很漂亮就動心了,就調戲這小徒弟,小徒弟就是不從。師父回來了,師娘在那邊抹眼淚。師父說你怎麼了?她說你那個好徒弟在家欺負我。師父非常生氣,對徒弟說,你在我這裡已經學了很久,我已經應該教你方法了。徒弟很高興以為師父真的要教他了。師父叫他現在去殺一千個人,殺完一千個人你就成道了。師父是要害他。殺一個人都不得了,還殺一千個人。這個人並沒有懷疑師父,而是認為師父在考驗試他。他不敢違背師父的命令,只好去準備殺一千個人。只要自己能成就,就算下地獄也可以。

由於他原來武術就非常棒,所以他的動作的速度,跑的速度都是不可想像的,殺一千個人對他來說就不太困難。不過那時候人還不太多,慢慢的凡是經過森林的人,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惡人在那邊殺人。人被殺得太多了,整片森林都變得很恐怖。森林的四周都變成荒野,最後就沒有人經過了。快接近一千個人的時候,他就再也找不到一個人可以殺了。這個人的媽媽覺得她的兒子非常可憐,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一定要給她兒子送東西吃,這個人最後決心把自己的媽媽殺掉去湊足這一千人。這件事情被佛知道了,佛就趕緊領著他的弟子,想超過他媽媽之前進入森林,但是在超過他媽之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一個一個的落在佛的後面,最後就剩佛自己往森林裡走,大家都喊佛回來吧!但是佛繼續往前走,就是為了救那個人。

那個人很遠就看到釋迦牟尼佛,他本來認為再殺一個人就可以成道了,但佛走路的樣子,那麼高度的覺知,一步一個蓮花,實在讓他感動。他不想殺這個人,就大聲說:「你不要過來。」釋迦牟尼佛繼續往前走,然後他就繼續喊說:「你不要過來,你再過來我就殺你。」但釋迦牟尼佛還是繼續往前走。也有描述說釋迦牟尼佛往前走,他就在後面追的。佛就慢慢的走,他用最快的速度追,但怎麼也追不上。佛就用幾句話點化他,他就服從了佛。服從佛之後,他很快就修成阿羅漢。但是周圍的人都很恨他。有一天他在街上,被很多人圍起來打。因為他已經不還手了,把他打的像爛泥一樣。釋迦牟尼走過來問他說:「怎麼樣?」他說:「我非常感激您,您教給我這麼殊勝的方法,不管他們怎麼打我的身體,他們永遠沒辦法觸及到我的心。」

要知道是什麼能除一切苦,你所以苦,都是你把身體,你把眼耳鼻舌身意,你的情緒都當做自己。你和它們太近了。當你會觀察的時候,叫知法,法叫遠離。在你觀察當中,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離你無限遠。所以不管這些地方怎麼樣受傷,當然會有疼痛,由於你那麼清楚的覺知,這些地方不可能不疼痛,但是觸動不了內在那個如如不動的心,是因此才解除了你的一切痛苦,解除一切對痛苦的認同。

我們是把一切假相,貼在自己的心上。你以為它是自己,你認物當己。你把東西當成自己,我們是把各式各樣的東西,你的傢俱,你的房子,你的車子當作你自己。你院子外邊貓的大便,狗的屎,這些東西都當成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是。那些最多是我的房子,我的狗屎,我的車子,我的眼睛。那些是我的,它們和我有好大好大的距離。

所以,觀察到這個程度真的就能除一切苦。

前面跟你一路講下來,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但在講什麼也沒有的後面,再講一個有。那後邊有一個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實相,也就是一直都沒有改變的自性。那個自性真實不虛。自性才是真實的你,真實的你中根本就沒有你。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既然般若觀照能除一切苦,能出一切成就者,如此簡單、易成就的無上妙法,一定要於眾生中廣泛流通。因此觀世音菩薩承佛威神之力,宣講了此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這句話的原文為怛致他。「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把自己找回來,把自己找回來。「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吧!觀察觀察再觀察,把自己看清楚。度啊!度啊!把自己度到彼岸。清楚啊!清楚啊!更清楚就見到實相。就是說,快一點快一點,更快一點,因為來不及了。你可以用任何一個鼓勵、激勵促進自己的語言,用在這句話上,都沒有錯了。保持高度的般若觀照,一再一再的圓滿你的金剛之光。

菩提薩婆訶

「菩提薩婆訶」。菩提是覺悟,是觀照。這個覺悟,這觀照最後也要超越,直至什麼也沒有。「薩婆訶」是圓滿成就,也是消散。所有的都到此為止,只剩下一個全然的無上妙覺。那個無上妙覺是以一切眼都看不見的,不論多麼細微的感覺,也感覺不到的。就是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它遠離你所有的能力。內在的心性不可以被創造,也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可以毀壞它,這就叫不生不滅。心性不可被染污名為不垢,也不可能讓心性更清淨名為不淨。心性真常不變名為不增不減,這就叫你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質問我們自己,如果沒有我,誰在修行?就是你的這顆心。這顆心和存在連在一起,是這顆心在觀察自己。

這就是心經,心經就是從開始一點一點的觀察。先告訴你觀察自己要自在,後邊再告訴你觀察自己有多神奇。然後再告訴你,一層一層觀察自己的步驟,最後告訴你觀察的結果。心經開始時沒有提到成不成佛,只是因為你的心、你的頭腦很混亂,所以提醒你,先以般若觀照了解自己,繼而照見五蘊皆空。這種自在觀照,看清楚自己的過程叫修行,看清楚自己的結果叫成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0411.html

更多阅读

长江三峡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 长江三峡的特点

长江三峡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简介长江三峡是我们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她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长江三峡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长江三

天津旅游景点大全,天津著名旅游景点 天津武清旅游景点大全

天津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由于明朝燕王朱棣在此地渡河夺了天下,故定名“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天津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市区依海河而建,景色优美。海河五大支流在此汇合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因此天津是海上

苏州著名旅游景点推荐 深圳中秋节去哪里玩

苏州著名旅游景点推荐——简介苏州旅游景点推荐苏州著名旅游景点推荐——方法/步骤苏州著名旅游景点推荐 1、一、古典园林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网师园、耦园、艺圃、退思园(以上九处均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声明:《光明自在行东北著 东北著名旅游景点》为网友超级自恋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