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黄土高坡
——作家付兴奎充满忧思与使命感的乡恋
那时候,我对陇东这一片文学热土还是陌生的。以我喜欢亮丽花哨的秉性而言,我基本不知道王符、李梦阳是谁,也吃惊于缔造一种文明的黄帝与公刘之类的老祖宗,原来就生活在脚下这一片沙尘漫天的黄土地上。那次,随手翻阅博客,就看到付兴奎老师的一篇《窗子外面》的博文,诙谐,愤世,无奈,不禁喷茶而笑。倘若我在他的窗下,不知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天降人民币的时候,我是清高矜持地旁观,还是原形毕露、不顾斯文地和路人扭打抢钱?我想,此人洞察人性的方式太过尖刻。毕竟,虚假也是一件外衣,它能维持人群基本的体面。以这样的形式剥去外衣暴露本质,很残忍。我一边笑,一边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我家夫子刚好在旁边,他一看,说,咦,这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哦!
我不禁肃然起敬。中学语文老师,一般说来,学识深厚,性格酸腐,有时候智者般深沉,有时候小儿般清澈,有时可爱,有时可憎。但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又不时蹦出他的几句话作为行为指导。但总的来说,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他都会在老地方固守着一座城池的城门。
但付老师不当老师久矣。他需要更宽广的人生舞台。但无论攀登多高,行走多远,他都在时时审视他的人生轨迹,梳理他浪漫而富有责任感的思绪。他对文学有崇高庄严的热爱,以赤子之心,记录世事,表达观点。他笔下的人、事、物,不雕琢,不修饰,不动声色,但真实,坚硬。美的,丑的,伤感的,自豪的,似乎就是你我那一点一滴正在流淌的生活。
付老师就这样把他对平凡生活的思考对芸芸众生的观察对这片热土上生灵的敬慕,以文字的形式摆放在我们面前。这两本倾注他才情与心血的小说与散文,很厚,很重,也很精美。读之亲切,放下回味。
小说阅读——来自心灵深处的悲悯
一直以为,一篇文章,不仅仅展示一个人的文采、学识、思辨,更主要的是它流露一种人文情怀。就像作家王新军说的,看似在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在审查作者自己的内心。付老师的小说以黄土高坡为背景,描述在这艰苦环境中生存的人,特别是小人物的命运与挣扎,心酸和悲苦,他们的奋进与聪明,面临的诱惑和选择。偶尔也涉及官场,情场,职场,生意场。人物生存的环境复杂,处境窘迫,心境无奈。于是,矛盾激化处,便是好戏上演时。
我个人读《白露为霜》时,因为故事的氛围逼仄窒息,曾几度看不下去。老实人李栓性格懦弱,外有村官村霸一再欺压,内有老婆的谩骂与蔑视,他贫苦而狼狈,作为男人的尊严为零。最后以死这种最消极的方式抗争。很无力,也很悲哀。我觉得这很真实,我也会这么写。多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在现实面前,力量真的是很单薄的,大多数时候,你没有克服怯懦的勇气,没能力跨越跟前的障碍。狼当久了,这狼性就越来越足;羊当久了,羊性越来越理所当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因为制度还是因为缺乏良知。我想,《白露为霜》,也就是滴水成冰一样寒冷,滴水穿石一样必然。
《人挪一步》也让人感慨万千。原本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山沟里即将孵化出来的金凤凰耀华,在高考前夕,被抢优等生的城市学校以优厚条件诱惑到城里,最后遗憾收场。他的父母,他的学校与班主任,他自己,城里面使手段的学校,他们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以耀华为定点,不断地撕扯变形。与其说他是追求高升学率的畸形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不如说他是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的失败者。在有更好去处的时候,你看他表现的沉稳与老练!为了前途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地瞒过对他恩重如山的学校与老师,将来,他还有什么不可背弃的呢?为他含辛茹苦的父母叹息一声;为他尽心尽力的老师叹息一声;为吃多年冷馍睡多年冷床的他自己叹息一声!
像《芬芳时节》、《霰雪》、《雪事连绵》都是不错的中短篇。我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付老师作为一个爷们,笔下的主角多半是女性。大约在他心中,女性的悲剧才震撼吧。不过这种非本色写作,才最体现功力。
要说毛病,付老师小说叙事跟我很相似,那就是主题先行。这样写小说,遇上付老师这样的高手,固然可以有层层递进的情节,精彩的细节,结构也可以安排得很工整,但难免陈旧,难以进行更有力更霸气的人性揭露,难展开经典的事件描写,还因为他始终站在旁观叙事者的角度,情感张力不充沛。
散文印象——温情的家常
比起小说来,付老师的散文更为平实。但他把自己融入进去,他注入了自己最真切的情感。乡情乡味,亲人师长,从童年到中年,从农村到城市,点滴成线,构成了付老师多情而丰富的往昔。
散文分为几个专辑,脉络很清晰。
《风吹往事》是属于个人生活。农村的父母,果园农田,不能断的根不忍忘却的记忆;相伴的妻子相濡以沫的情感;女儿的出生成长与成才,舐犊情深父爱满纸。还有个人的奋斗,命运,遭际,这些往事,很温馨,是他立足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养分。
《头巾上的牙痕》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俏皮诗意,让人浮想联翩,却不想是回忆亲人师长的。他一路走得这么好,得益于他有缘碰到那么多的良师。他们给他关爱,教授他知识,提升他的人格,丰富他的魅力。所以付老师在描述他们时,饱含感情,让人动容。《痛苦的碎片》我看了两遍,像日记一样的语言与格式,但格外打动我的心。他侄子从生病,病痛折磨,生不如死,到脱离苦海,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感同身受,我想起自己的亲人,久久难过。我想,穿越生死的凄凉,面对这些苦痛的磨砺,付老师该用怎样豁达的心胸,才能依然笑得弥勒佛一样和善?
说到自己的故乡,董志塬的文化,他是骄傲的;董志塬的女人,他是温情的,董志塬的细面白馍,青葱红椒,他是馋涎欲滴的。董志塬从古到今的名人,文人,他是崇敬爱慕的。还有这片黄土地的香包剪纸,皮影秦腔,无一不让他迷恋喜爱。
付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细腻实在的人,他的散文,是一次充满感性的拉家常,是一则则人情味浓厚的小故事,不由得让你对这方水土产生探索的兴趣。有人说,作家是野心家,但他不是表现在对名利江山的占有,而是对你思想的入侵与影响。最起码,他要你抛弃你的一切,唱和他的灵魂。我想,付老师做到了。
也许,文本无定法,散文更是无固定格式。所以作家信手拈来便是妙文。但我拙见,因为选材太过宽广,不免有些随意闲散。作为一路走来的岁月记录可以,但作为有文学性的散文,主题能像他的小说一样提炼,就更精道,更有高度。
浅见,勿怪!
方潇,原名,李建萍,新锐作家,现居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