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一《新闻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七)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八)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九)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十)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附:教学后记】

课后记: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



本教学设计的意图,是着重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着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的高度兴趣,所以,本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戏,扩展延伸,简洁而入木,注重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并用,注重课堂实效。教师在设计中是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标志,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学过新闻这种体裁,所以本人将新闻的常识和特点、新闻的写作作为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而本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配合本设计的意图而安排的。
本设计本人以为较优胜的地方,有下面这些:
1、预习的第一个要求是本人每篇新授课的常规环节,力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独立解决生字词的能力和习惯;而“检查预习”的“1)”环节是在游戏式的乐趣中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和肯定。
2、导入的方式方法许多,本人通常将课前五分钟的内容融入导语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前五分钟与新授课的联系,又不失导语的本色、相对节省了时间。
3、本人按时间顺序分阶段简介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我国解放战争的大略过程有明晰的认识,从而明了文章两则新闻的有关背景;但第一则新闻更典型、更具可讲性,更易让学生装较全面掌握新闻知识,所以还是安排在第一课时;而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第二课时便可以更简洁、更放手,以便更能锻炼学生,所以第二则新闻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4、先让学生了解练习一、二的新闻常识,是让学生先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常识补充时就更就手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完第一则新闻后才让学生总结新闻的特点、写法,也是这个道理。
5、本设计有两次新闻写作的布置,一课内一课外,主要是考虑到这是学生新学习的文体,力图通过它使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讲究课堂实效的问题;“堂上问卷”也是为此。
另外,本人在课堂中允许小组合作发言,为的是加强组员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意图久而久之,学生能真正群策群力;教学环节安排时间,是因为新课标教学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它是调控手段之一,而非完全的死时间安排。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毛泽东)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第三中学周炳强
教学目标:
1、 新闻常识的掌握。
2、 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 新闻写作的学习。
教学重点:
新闻常识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新闻写作的学习。
教学难点:
文章内容的深入研讨,新闻写作的学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
二课时
预习要求:
1、 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设计一个问题。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新闻的常识。
2、 第一则新闻的教学。

二、具体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 导入:(3分钟)
1) 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战争)(此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作品题材有所了解,可让中下生回答。)
2) 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吗?
(此题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不失导语本色,用意是引导学生说出我国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导入课文教学。)
3)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多媒体播放1:文章的标题和作者,本文的教学目标)
2、 写作背景简介:(2分钟)(以下多媒体播放2)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国共和谈→渡江作战
↑↑↑↑↑
1947年6月前47年6月底48年—49年1月49年4月15—20日20日夜起,23日解放南京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 检查预习:(4分钟)
1) 本文字词的检查
请一组同学自告奋勇当本文生字词的擂主,其他同学用生字词向擂主进攻,擂主答不出、攻擂者说出正确答案后,攻擂组则为新擂主。老师为擂台赛的裁判。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课文的字词音义。
重点掌握的字词:(多媒体播放3)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
2) 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
各组组长收集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各高设计一个问题的意见,整理后发言,教师点评、归纳,并让学生当场背诵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此题的目的,是初步锻炼学生拟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的主要常识的印象,答案可能是多选题、填充题、简答题等。)
4、 新闻常识的补充:(2分钟)(多媒体播放4)
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 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标题、导语、主体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 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正标题必不可少。
4) 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 第一则新闻的教学:(20分钟)
1) 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7分钟)
(方法:小组讨论,合作解决,组长可以决定解决方式、分配任务,以便快速切实地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调控时间。然后以组为单位发表结果,教师边总结边进行多媒体5的播放。)
本文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悉数过江,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结构的主要部分
标题(正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中路军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西路军
东路军
2) 深入研讨:(13分钟)
(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以下多媒体播放6)
A、 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B、就中路军的报道,找出它的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路军30万人
时间:20日夜起
地点:安庆、芜湖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C、本则新闻的遣词造句举例: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斜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1)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D、根据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新闻的特点和写法。
(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6、堂上学写新闻:(13分钟)(1)、2)项是多媒体播放7)
1) 重点提示:
(1) 标题要概括中心意思。
(2) 导语要较详细概括中心意思。
(3) 六要素和电头要完整。
2) 题材与要求:就本校或本班近来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写一则新闻,200字左右。
3) 自己写为主,组员间可以互相咨询、提醒,教师巡视、指导。
4) 写完后每组的新闻先组内交流,然后推选一篇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本次写作的总体优缺点,特别指出不足的地方。
7、 本节课总结:(1分钟)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让学生们快速发言,然后总结:本节课同学们对新闻这种体裁有了了解和认识,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并就身边的人、事学写了一篇新闻,希望同学们有所收获。)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第二则新闻的教学。
2) 课文的检测性练习。

二、具体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 复习:(3分钟)
1) 新闻的概念与它的六要素、五结构。
2) 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标题、导语、主体和主体层次)。
3) 上节课堂上写作的优秀例子的表扬。(为的是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第二则新闻的教学:(20分钟)
(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进行探究。)
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请猜猜我们这节课在第二则新闻中会学习什么知识?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知识的内化,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发言,应能总结出以下需学习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合作解决,以下为多媒体播放1)
1) 小组合作,找出新闻六要素的内容。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 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主体,并讨论主体部分的分层。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南了为古宛县……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主体可分四层或七层,大致思路为:背景资料(史料)→南阳过去一年的变化→一年多来的伟大胜利→预言逃敌的前途)
3) 深入研讨: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 文章用句举例: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3、《新闻两则》知识掌握程度的堂上问卷:(15分钟)(发卷让学生完成)
(说明:问卷分为两卷,Ⅰ卷为课内知识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十分钟完成;Ⅱ卷为课外相关知识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时间为五分钟。)
Ⅰ卷
一、新闻的六要素是:、、、、、;五结构是、、、、。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或。
二、要求分析句子: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1)“突破”能改为“冲破”吗?为什么?
答:

(2)“二十四小时内”表明人民解放军。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问: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

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中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其成绩主要有:
第一,
第二,
第三,
四、通过第一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

五、对文章内容和文章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答:

Ⅱ卷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评标不负责导致工程受损

本报讯最近,广州市建委把五批共25名责任心差、未依法评标的专家从专家库中予以除名。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被除名的专家将永不录用。
据悉,市建委根据投标单位和业主投诉以及检查中发现,少数评标专家缺乏法律意识和责任心,使评标工程受到不少损失。
一、标题中划横线的地方是这则新闻的正标题,请同学们补充完整:(10字以内)
二、本则新闻的导语是:

三、对这些被除名的专家,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答:


4、小结(1分钟):本节主要学习了第二则新闻,并巩固了这两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对新闻的理解。
5、 作业(1分钟)(多媒体播放2):
1)同学们常看报纸吗?请从中摘录一篇你认为六要素最完整的新闻,和一篇你认为内容最精彩的新闻,准备班上交流。
2) 家中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为题材写一则新闻,二三百字。
(本题是针对学生新学习这种体裁,为巩固加深其新闻知识而设的。)

新闻两则


作者:润心雨露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 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0190.html

更多阅读

《隐形的翅膀》教案设计 隐形的翅膀歌词

《隐形的翅膀 》教案设计城关街道纸坊中学张璇设计理念: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何在逆境中、挫折中锻炼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挫折与人生相伴,而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翅膀是坚定

《月之故乡》教案 月之故乡音乐教案

《月之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1.学唱《月之故乡》,从文学角度理解《月之故乡》的内涵、并能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歌声中表达出思乡之情、对家的渴望。2.欣赏《快乐老家》,体会歌曲传达的对生活的乐观向上态度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激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两则阅读答案

25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前预习学案一、走近作者作品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体)小说。

声明:《《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为网友花落相融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