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一个企业每期获得的收益与支付的固定利息费用之间的倍数关系,即从所借款债务中获得的收益是所需支付债务利息费用的倍数,收益是利息的倍数越大,企业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必然越强,通常也就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所以,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承担应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也用以分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企业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较大,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肯能性就较小。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状况下,企业由于负债经营,导致对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企业能否在经营中顺利的融资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盛业银行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如果企业在支付债务利息方面没有困难,通常也就可以再接款用于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通过举借新债来偿还旧债,这样就可以无须去偿还债务本金。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筹资就比较容易,筹资成本就会降低,企业就会有能力在资本结构中保持一个较高的债务比例。
当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支付固定利息及到期偿还本金的负担也就越重,这就必须有足够的收益作为偿还债务的正常来源,如果企业的收益一旦减少或者发生亏损,则企业也就无力偿还利息费用,不能偿还利息费用也就不能在银行借新债还旧债,企业无法取得金融的支持,那么企业资本周转必然发生困难。
企业对外举债的基本目的是取得必要的经营资本。通过企业财务杠杆分析已知,企业负债经营可行性的基本要点是债务所付出的利息费用必须抵于使用这笔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否则企业就不该进行负债经营。在企业负债经营中,利息率的高低对经营风险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负债的利率越高,借入资本所获得收益少于利息费用的风险也就越大,这种经营风险的程度可以用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加以衡量。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在计算中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以上企业所得税前利润,二是企业的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净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是运用资本所获得的收益,也就是没有扣除利息费用的税前利润,包括税前净利于利息费用。在计算中不能用税后净利,因为,企业的利息费用是在所得税前列支的,而所得税是在减去利息费用后的利润中支付的,所得税的多少对利息费用的支付不会产生影响。另外,指标的分子必须包括利息费用,因为利息费用也是经营资本所获取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只是付给企业债权人。
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的营业收益能够偿付利息的倍数,是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长期债在到期前只需定期支付利息,不需支付本金。况且,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只要其资本结构基本上市稳定的,并且经营状况良好,就能够举借新的债务来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
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税息前利润相对于利息越多,则债权人的利息收入就越有保障。相反,利息保障倍数越低,说明企业负债太多或盈利能力不强,对债权人权益保障越小,从而影响长期偿债能力和重新借款能力。
正确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该指标的高与低,应将本年度利息保障倍数同该企业以往年度,以及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和该行业平均指标进行对比。此外,每个企业经营的好坏,信用的高低对利息保障倍数的要求也就不同。
该指标评价与分析:
从长远角度分析,一家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企业就不能举债经营。利息保障倍数大于1,表明可供支付利息费用的收益大于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如果该指标小于1,则表明可供支付利息费用的收益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也就没有能力支付所发生的利息费用。从短期内分析,一家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指标有可能低于1,但企业支付利息费用可能不存在问题。这是因为企业的一些费用项目在当期是不需要支付现金的,例如企业的折旧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由于这些不需要支付现金的费用存在,使得企业在短期内尽管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但支付利息仍然不存在问题。
注意:
①利息费用的内容。就算中的利息费用一般取自企业当期损益表中的财务费用,但其并不准确。因为借款的利息费用应当包括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和予以资本化两部分,且当期财务费用项目不仅有利息费用,还包括汇兑损益、利息收入等内容,因此,对于利息费用应当尽量通过有关账簿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②利息费用的实际支付能力。由于到期债务时用现金支付的,而企业的当期利润是依据“权债发生制”原则计算出来的,者意味着企业当期可能利润很高,但不一定具有支付能力。所以使用这一指标进行分析时,还应注意企业现金流量与利息费用的数量关系。
③如果利润表上的利息费用为负数,表明它实质是企业的利息收入,意味着该企业银行存款大于银行借款。此时,利息保障倍数就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