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光绪7年)农历二月初九,他出生在盛京将军辖区锦州府义州南杂木村(杂木林子)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他曾入私塾学习3年。他和张作霖同姓,遂结义为兄弟,投身绿林。他们募集兵马,共同组织“保险队”,向商旅收取保护费。
1902年(光绪28年)他们受清朝政府招安,他任奉天巡防营哨官(排长)。1907年(光绪33年),他因讨伐马贼有功,升任管带(营长)。翌年,他又升任骑兵第3营统带(团长)。此后,他成为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创设的奉天讲武堂第1期学生。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民国元年)他任张作霖的第27师炮兵团长、骑兵团长。1917年(民国6年)8月,他升任第27师第54旅旅长。同年,张作相和孙烈臣镇压了宗社党清朝复辟起义。他还阻止了冯德麟、汤玉麟的反张作霖阴谋。
![张作相及其故居简介 北京鲁迅故居简介](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95025t0176431ba911c21b52.jpg)
1918年(民国7年)9月,张作霖升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相任奉天讲武堂堂长兼卫队旅旅长。1919年(民国8年)8月,他任第27师师长。1920年(民国9年)秋,他升任驻关内奉军总司令。任内他提拔了自己培养起来的张学良。
1922年(民国11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相任东路军第1梯团司令。此后,领导西路的张景惠被直系大败,张作相遂率东路军支援西路军的退却。回到东三省后,张作相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总参议兼第27师师长,主导奉军的整备,为报复直系做准备。
1924年(民国13年)4月,他继刚病逝的孙烈臣任吉林督军兼省长。同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相任镇威军第4军军长,率部参战,击败了直军。民国14年(1925年)12月郭松龄叛乱被镇压后,吴俊升、杨宇霆主张对参加叛乱的士卒实行严惩,张作相与韩麟春则主张寛大处理。结果,张作霖听从了后者的意见。1927年(民国16年)6月,他任安国军第5方面军军团长(9月兼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守备东北后方。
1928年(民国17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后,张作相拥立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继位,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易帜后的同年12月31日,他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在任内,他建设吉海铁路,创办吉林大学,为人民修建了自来水厂等民生设施。1931年(民国20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他辞职。1933年(民国22年),他寓居天津英租界。
此后,日本方面曾经笼络张作相出任满洲国要职,但都被他拒绝。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1948年(民国37年)10月,蒋介石建议他逃往江宁,但他未听从。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他落入解放军之手,但中国共产党将他释放,并派汽车将他礼送到天津。此后,蒋介石曾邀请他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但被他拒绝。
1949年(民国38年)5月7日,张作相因心脏病发作,在天津家中病逝。享年69岁。
张作相故居建于1913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承包建造。占地面积为14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2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半地下室,建筑顶部为红筒瓦坡屋顶。外立面为白色并装饰有西式雕花,建筑两侧设有青石台阶。建筑一层设六间房,其中,大客厅内装饰有雕饰精致的护墙板,大客厅前设有大平台,一层其它房间作为书房和接待室使用。建筑二层设七间房,分别为:卧室和卫生间。二层还设有阁楼作贮藏室。地下室作锅炉房和佣人住。建筑前面原设有花园。该建筑为一座西欧风格的花园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