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虫,一般是指水蚯蚓,长大还是水蚯蚓。红虫是摇蚊的幼虫,比红线虫短,粗。红虫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41%~62%,脂肪占2%~8%。使用红虫的人比用红线虫的人多很多,因为红虫具有营养价值高,大小适宜,适口性好。最主要的就是红线虫生长环境是淤泥,带有有害细菌的可能性比红虫高很多。
红线虫全身呈红色、细长,一般长4厘米左右,最长可达10厘米。红线虫一般生活在河水、污水中,繁殖能力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强。
红线虫个体不大,长约100毫米,但群体产量较高。尾鳃蚓和水丝蚓的区别是前者有尾鳃,尾部常露出泥外,随水摆动呼吸,缺氧时颤动加快;后者没有尾鳃。红线虫喜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微泥水域的淤泥中,一般潜伏在泥面下10厘米~25厘米处,低温时深藏于泥中。
红线虫喜暗畏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以食泥土吸取其中的有机腐植质、细菌、藻类为生。红线虫2个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
把红线虫用于垂钓,还是2009年冬季在西霞湖跟洛阳钓友学的。当时跟洛阳钓友相邻垂钓,只见洛阳钓友频频上钩,而我们这里却了无动静。仔细观察,发现洛阳钓友多使用红线虫,他们把红虫或蚯蚓挂好之后,再在红线虫堆里拉出,红线虫便像拉饵般附着在钩上成为饵团,然后抛入钓点。入水后,钩饵沉入水底的过程中,大部分红线虫纷纷散落在钓点周围,慢慢地漂移、蠕动着沉入水底,而钩上只留下少部分红线虫和钓饵。这些飘散的红线虫对鱼儿形成诱惑,特别是鲫鱼,在面积不大的钓点聚而不散,追逐吸食红线虫的同时,无疑会增加上钩的几率。
那时可真是大开眼界啊,认为发现了宝贝,认为红线虫就是鲫鱼的绝命诱饵了,只要有了红线虫,就没有钓不到的鲫鱼!乘兴问洛阳钓友,能不能给一点试一试,无奈碰上的洛阳钓友很小气,只给了一点点,还是死的,自然也没有试出什么效果。后来又多次碰到不同的洛阳钓友,心想搞一点红线虫试试,可碰到的钓友比第一个施舍红线虫的钓友还小气,索性板起面孔,宁可自己用不完扔到水里,也不舍得给你一点。
经四处打听,方知花卉市场有卖。可跑遍了本地的花卉市场,根本见不到东西。问其原因才知,这么多年济源市一直搞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连个臭水沟都很难找到了,而红线虫只有臭水沟里才能挖得到。真是郁闷!
再打听,说是洛阳的花卉市场有很多卖红线虫的,并且很便宜,一元钱就能买够一天的用量了。啥能难住咱钓鱼的人?不能!托去洛阳办事的朋友,很快就带了不少回来。
某日,几个铁杆钓友带上好不容易得来的红线虫直杀西霞湖,心想钓个疯狂是没有问题了。几个钓友带上船,寻找有利钓位,有守钓的,也有游钓的,都以红线虫作为杀手锏。可事与愿违,一整天所有钓友收获寥寥,还不如不用红虫呢。不服气,上网查资料,学习,找钓友询问,看是不是还有啥诀窍我们没有掌握。第二天接着上,可收获还是不乐观。
我把带回家的红线虫投到我的水族箱里做实验。刚投入水中时,跟前面说到的一样,有的散开,慢慢飘落水底,不一样的就是散落的红线虫入水后很快蜷缩成类球状,大团红线虫入水后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蜷缩,到水底后,才慢慢舒展开来。我瞪着眼观察了5、6分钟,发现水族箱的鲫鱼(也是从西霞湖垂钓上来的)似乎对红线虫并不感兴趣,谁知,等我转身离开没有多大一会儿再回来时,水族箱里居然连一条红线虫也找不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喂食了红线虫的水族箱里非常浑浊,第三天鲫鱼开始死亡,随后几天里,虽然我一直都开着增氧机,过滤水质,还添加了净水和杀菌的药,可水依然浑浊不堪,鲫鱼还是不断地死去。无奈,只好换水。换水之后,鲫鱼再也没有死亡现象发生。这次试验,我在证实了红线虫对鲫鱼的诱惑之后,也发现了红线虫对水质的污染也是相当厉害的。
红线虫还是很难搞,索性我们也不再使用它了。后来再观察洛阳钓友,发现他们还在使用红线虫,但该不上鱼时照样不上鱼,而我们没有使用红线虫,该疯狂时照样疯狂。这说明了什么?很简单,红线虫不是决胜的关键,而关键还是钓位的选择,关键还是找鱼。夏季鱼找人,冬季人找鱼,这个经验,远比红线虫好用。
我们再也不用红线虫了,一是难搞不宜搞到,二是新鲜的只能使用一天,不易保存,三是太脏,特别容易污染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