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中的个案之Alex篇 扪心问诊 百度云

《扪心问诊》这部美剧里面的个案还是比较接近真实生活的,至少没有好莱坞那群导演最爱的多重人格障碍。这回将其当做心理治疗教学视频来重看一遍,权当学习。

个人资料:男,黑种人,三十至四十岁,职业军人,海军飞行员,已婚。

第一次会谈——谁在控制场面?

第一次走进治疗室的Alex穿着非常整洁,没有来访者惯有的紧张与不安。相反,他就像一个部队的领导进行视察一样检视着Paul的房间,然后漫不经心地问到:“So,anyrules?”直到Paul开了一个玩笑说:“对我们这行来说,顾客往往都是错误的。”这才让Alex发了一下怔。

坐下之后,Alex首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评判起Paul的职业资格起来:“Are you thebest?”他的言下之意是,“只有最好的治疗师,才有资格对我进行治疗。”不仅仅是言下之意,其后Alex还坦言承认道,作为一个海军飞行员,他就是TheBest。当Paul问他,怎样才算一个最好的治疗师时,Alex的回答是:“Do you recognizeme?”这种回答的逻辑,是典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作为我这样出名的风云人物,你应该认识才对。

接着,Alex才说出了自己的经历:不久之前,他在伊拉克巴格达执行一次飞行轰炸任务。他原以为军方指定的目标是一座武器库,结果却是一座伊斯兰学校,里面都是无辜的孩子和老师。在炸死了十余名师生之后,Alex的照片被挂在了网上进行悬赏通缉——伊拉克人声称要严惩凶手。

在诉说过程中,Alex的语气没有悲伤或内疚,而是略带一丝骄傲,仿佛这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这种表现让Paul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

当Paul问:“你为何来到这里(指治疗室)?”Alex却没有回答,而是自问自答式地强调、重申,自己对于这次事件是如何的麻木不仁,毫无感觉;轰炸之后自己睡得是如何安心踏实等等。

中间还有一个细节,当Paul错将“海军”说成是“空军”时,Alex十分轻蔑地指责他没有认真在倾听。Paul的一个小错误所引起的这种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体现出了Alex的一种模式:通过贬低对方以抬高自己,进而控制场面。

接下来,Alex从一个比喻将话题进行了转化:自己在轰炸之后所进行的例行公事,就如同当自己的母亲去世之后,父亲所进行的例行公事一样。父亲的反应也是同样的麻木、不在乎。可是在重复父亲的原话时,Alex的眼中闪过一抹悲伤。父亲没有为母亲流一滴眼泪,就在一年后同另一个女人结婚了,这让Alex觉得“吃惊”(其实是一种对父亲的不满)。

Paul暗示Alex的比喻蕴含着什么深意,但是Alex却不同意这种解释。然后他又继续说起了事情的后续发展(中间还穿插了一段自我夸耀:作为一个长跑健将,自己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男子汉。):轰炸事件之后,Alex同一个医生朋友一起去跑步,他一反常态的连续狂跑了二十多公里,将自己的体能压榨到了极限,导致自己出现了假死现象。

在提到濒死体验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关键:Alex认为,医生、朋友、妻子、父亲都期望自己提到所谓“生与死之间的白色通道”;然而他想到的却是自己当时是否有勃起。Paul对此又做了一个尝试性的解释:也许Alex一直想让身边所有人对自己满意,想要满足他们的任何期待而不让其失望,这种想法让他不堪重负。对这次的解释,Alex没有反驳,而是说了一句:“没有人想要了解当时我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说的时候,Alex仿佛变成了一个被大人所忽视的孩子。

关于勃起的阳具,Alex回忆祖母告诉过自己,祖父在去世前阳具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勃起。Alex将此称为“上帝给一个男人最后的礼物”。进行到这里,Paul产生了一种怀疑:Alex之所以害怕自己会在濒死时勃起,是因为不想在同性的医生朋友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这种与性错乱、同性恋等有关的猜测,是精神分析治疗师常有的联想。这种猜想在后续的治疗中还有出现,不过,这一次Paul没有猜对。

由一个简单的词汇——“losingconsciousness”,Alex又将联想指向了自己的父亲:对于父亲来说,所有的事都和“得与失”有关。但是,当Paul想将话题转到Alex的父子关系时,Alex却觉得现在谈这个还“为之过早”。

这时,Paul的情绪突然有些激动起来,他指出Alex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一直都不信任自己,一直在试探、测试自己。而Alex则坦然承认,自己确实在试探Paul,并且他有这个试探的权力。Paul的情绪激动其实是一种反移情的表现。

接下来,Alex继续谈濒死体验:自己被冷藏了48小时,然后活了过来。Alex强调这是一个记录,言下之意是:可没有几个人能像我一样被冷藏48小时还能活过来。在滔滔不绝地夸耀完自己是多么不凡和具有男子气概,是个“被选中的,天生优秀的人”之后,Alex终于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他有一种冲动,想去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巴格达,被自己轰炸的那个学校看一看。他希望Paul能对此给他一些意见。Paul认为,实际上Alex早已下定了决心,他只是想逃避自己做决定的责任,将责任推到作为权威的治疗师身上。正如将轰炸的责任推到自己的指挥官身上一样。而另一方面,Alex的良心又不允许这种推卸,所以他才以长跑的方式折磨自己,以表达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内疚情绪。

第一次会谈进行到此结束。

讨论:

Alex的矛盾:

1、 他表现的极度自信,甚至自恋,实际上又总是害怕不能让身边的人满意;

2、他声称自己坚强、“没有感觉”,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各种情绪情感,这种压抑与他的成长环境和工作性质,尤其是父亲的影响有关;

3、他拼命想要控制局面,实际上又没有力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想要将责任推到权威人物的身上。

第二次会谈

Alex从巴格达回到美国。

在会谈开始不久,Alex就挑剔Paul的咖啡难喝至极,使得Paul感到自己被贬低。Paul对Alex的挑剔进行尝试性解释:也许这是Alex的一贯做法,是一种治疗开始前的仪式性行为。Alex对此解释不以为然。

Alex诉说了前往巴格达的经历,再次申明自己毫无内疚感。在此Paul做了一次自我暴露,试图借此向Alex传达一个信息:虽然Alex声称自己毫无感觉,但是事实上,他对于该事件的耿耿于怀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情感,而他却因为不允许自己有这种情感而将其压抑和否认。Alex仍然不同意Paul的解释。

Paul感觉,与Alex的治疗过程仿佛是一场竞赛。

接下来,Alex终于提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在巴格达他遇到的一个老人,似乎洞察了他就是进行轰炸的飞行员。这中被洞悉感其实是Alex的一种错觉,一种内疚情感的变形,那个老人只是他自己良心的化身。并且,那个老人又让Alex联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也常常用同样一种仿佛洞悉一切的眼神看着他。

Paul借此机会将话题转向了Alex的父亲,后者诉说了父亲错杀自己祖父的经历。在Alex眼里,父亲就是一个毫无内疚,冷酷坚忍之人。

Alex最后说到从巴格达回家之后,忽然发觉自己并不爱自己的妻子,于是决定与其分居。而希望得到Paul最其决定的支持,就是Alex此行的目的。Alex大谈特谈对妻子的不满,实际上却是他将对自己的愤怒投射到了妻子身上。

当Paul以一种激动的语气指出Alex再一次想将自己所做决定的责任推卸到治疗师身上时,Alex这次没有反驳,而是回应以沉默。

……

其余的几次会谈内容,此文就不在一一赘述了。接下来回到最关键的一个讨论。

“潘多拉之盒”是否应该被打开?

《扪心问诊》中的个案之Alex篇 扪心问诊 百度云

精神分析认为,每个人都有被压抑的潜意识,都有不愿意直面的一部分自己。

而精神分析的任务,就是通过解释来揭露这种压抑的内容,将“潘多拉之盒”打开。

从这个角度来说,Paul对于Alex的分析是成功的。

但是Alex在知道真相之后,却没有接受真相的勇气。最后他选择了自杀。从这一结果来看,Paul的治疗却是失败的。在我看来,Paul确实应该为Alex的死负上一部分责任。

这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悖论:成功、彻底的分析,却可能导致完全失败的治疗。

为什么Paul的治疗会失败?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将“获取真相”与“分析”本身作为目的,Paul持有的其实也是这种治疗观,所以他失败了。

治疗不应该是为了分析,分析只是治疗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管是压抑也好、逃避也好,来访者之所以会形成这些看似不合理的心理模式,是因为这些模式曾经一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它们帮助来访者适应自己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当他们选择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说明他们一贯的模式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平衡,发挥以往的适应功能,他们需要一种改变,一种调整。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原有的模式已经毫无存在的价值。他们需要咨询师帮助他们将“天平”恢复平衡,而不是将天平的一端彻底摧毁。

以Alex为例,他之所以会压抑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他的生活教育他:这些情绪情感是危险的,它们太强烈了,强烈到他无法承受。Alex自恋、强势的外表之下,是一颗需要依赖和被保护的、脆弱的心。他之所以会寻求帮助,是因为他一贯压抑的情感,已经强烈到快压抑不住的程度了。他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口。

这就像一个水库里的水越积越多,大坝已经岌岌可危了。这时,Alex需要在“大坝”上开一个口子慢慢的泄洪,而不是将大坝一下子炸掉。

有没有一种可能,既能实现彻底的分析,又能让Alex的自体结构可以承受?

有。就是治疗师一面解除Alex的压抑和其他防御机制,一面通过咨访关系向Alex提供足够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咨询师从原有的防御机制和心理模式这一端拿走多少“砝码”,就应该在天平的对面——情感支持这一端加上多 少“砝码”,这样来访者心理世界的天平才可能保持平衡。而片中的Paul却只管“挖掘”,而不修筑矿洞里的支撑柱、梁,或者说修建得不够牢固。长此以往,必然以“塌方”终结。

正如科赫特所说:缺乏神入和理解的解释,即使内容正确,所导致的后果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解释和分析必须循序渐进,必要的时候也得适可而止。至于这个“度”究竟该如何把握,这才是心理治疗中学无止境的艺术性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9550.html

更多阅读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都按其行事。黑兹利特对这个理论的反驳也很有力,同样很有道理,而且看起来更有“学术道德”。这次再读《一颗经济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个黑兹利特已经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声明:《《扪心问诊》中的个案之Alex篇 扪心问诊 百度云》为网友少年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