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扎特奏鸣曲的时期解释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

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可以将莫扎特创作的19首钢琴奏鸣曲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奏鸣曲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故乡奏鸣曲(K.279~284六首) ,是莫扎特在旅行后返回萨尔茨堡的1774年~1775年间创作的,明显受到海顿的影响。其中较着名的是K.283和284。G大调奏鸣曲作品K. 283的第一乐章虽然是快板,但旋律甜美温柔,就像邻家女孩般平易近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都是充满了歌唱性的对话,没有形成性格对比,就连展开部的主题也是充满童趣、天真活泼的。第二乐章用连绵起伏的行板代替了海顿常用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虽然是急板,却仍然延续了前两乐章优雅从容的风格。D大调奏鸣曲作品K.284与上一首风格相反。第一乐章坚定有力,具有活力,并在展开部中运用了倒影模仿的复调创作手法,使旋律听起来别有新意。第二乐章是少见的回旋曲与波洛涅兹,延续了明朗的情绪。在第三乐章中,作曲家创造性地运用了变奏曲的手法进行写作,使之扩展的更长更复杂。在这首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创作天才。其二,曼海姆奏鸣曲(K.309和311两首),是莫扎特1777年在曼海姆期间所作。与故乡奏鸣曲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创作手法也有所发展。作品明显受到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充满动力性的风格,主题性格对比鲜明,力度上也有了强弱对照。整体情绪积极向上、乐观明朗。

中期奏鸣曲,即巴黎奏鸣曲(K.310、330~333五首),是莫扎特在巴黎试图谋求职位时的创作。由于求职未果,经济困窘,再加上母亲又在巴黎病逝,因此莫扎特内心的痛苦、悲伤和挣扎都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C大调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初到巴黎时的作品,表现出充满希望、满怀信心的笔触,充满了细腻的情趣。音乐语言朴素动人,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旋律安静祥和,丝毫没有a小调奏鸣曲K.310悲剧性的预示。而在K.310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阴郁暗淡的情绪,大量半音和不协和音的大胆使用令人感到作曲家内心的不安与激动。但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是永远没有绝望二字 的,在第一乐章结尾处,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满怀希望的祈盼。

晚期奏鸣曲包括c小调幻想曲与及晚期奏鸣曲。其中, 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是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创作的首部钢琴作品,写于1784年~1785年。幻想曲由慢—快—慢—快四段一气呵成,和声新颖,调性大胆,与c小调奏鸣曲有着内在的联系。整部作品蕴含着深沉内在的激情与悲剧性的命运。晚期奏鸣曲包括K.533/494、545、547a、570、576五首在内的晚期奏鸣曲,是1788年~1789年在维也纳创作的。

关于莫扎特奏鸣曲的时期解释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9271.html

更多阅读

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一 ----教改探讨260

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一)3D学习唤醒课堂“我们希望通过展现真实事物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不过现实是我们不可能总是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去,而对于一些抽象、危险和目前人类不可触及的事物是无法拿来放在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_vicky

标 题: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5月10日11:16:31 星期天),转信,仅作学习参考用。[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定强奸之司法解释的法理和潜在实践后果。论文论证了这一解释有悖于法理、人情,违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解释 马克思 费尔巴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是在1845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我国陪审制度任职条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为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促进司法公正,特作如下决定:第一条 人民陪审员依照本决

声明:《关于莫扎特奏鸣曲的时期解释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为网友倾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