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十分苦,有九分在耶路撒冷”——相对于“世界上有十分美,有九分在耶路撒冷”的说法,不知是谁又讲出了这样的话。是啊,在耶路撒冷,我们看到的仿佛都是苦难、都是哭泣。
就在金碧辉煌的金顶大清真寺的下方,有一段高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耶路撒冷“哭墙”。
哭墙高约20米,长约52米,由巨大的石头砌成。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大卫王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成为古犹太人宗教与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他们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后来在第一圣殿的旧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现在的哭墙是当年的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壁残垣的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护墙。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由于帝国内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所以哭墙没有被刻意破坏,而被妥善地保护起来,犹太人可以在每年的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得名,至今已逾千年。
哭墙下 巨大的基石,现被保护起来。
犹太人在进行祷告前,要在额头与臂上缠上经文盒子,表示遵行《圣经·申命记》11章18节的经训:“你们要将我的话存在心内,会在意中,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头为经文”。据说经文盒子虽小,但里面是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手写经文,非常昂贵。
正在祈祷的犹太教徒。
哭墙的祈祷区分为两部分,男女各一。但男士却有一特别的区域,可以进入到一个叫做威尔逊拱的区域内,可遮风避雨,躲开日晒。
威尔逊拱内的书柜,放满了各种经书。
存放经书的“约柜”。
约柜。
约柜前坐满了诵经的教徒。
哭墙前诵经的犹太教徒们。
心无旁骛。
年轻的犹太教徒,在认真的研读经书。
据说他们每天要来几次。有些人一天一天的在此诵经。
外面诵经的教徒更多。
头顶哭墙的教徒。
其实,犹太教徒们诵经祷告时,身体是在不停地前后摇动,据说是因为在祷告时,要不断地提到神的名字,未免妄称神的名字,就呼一次名,点一下头,越点越多,遂成惯例,变为恳切祷告的象征。
《祷告》
巨石的缝隙中,人们写给上帝的纸条。
进入哭墙,必须戴上犹太小帽。我也戴上一顶,手抚哭墙,拍照留影。
中东炎炎的烈日下,哭墙在静静的默立着。他是雄伟的、庄严地、厚重的,也是沧桑的、古老的、凄凉的。哭墙的上方,是同样著名的两处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与金顶大清真寺。这两个敌对情绪严重的宗教圣地和谐地处在同一画面里,成为耶路撒冷又一道美丽的令人窒息的风景。
人虽离开,心在流泪。
耶路撒冷,何时和平能真正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