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探讨“移动改变电影”——
微时代·微传播·微电影
金莹“以前,我们说互联网时代,指的是人们每天能花一天两个小时在网上,但最近我们发现,‘上网’ 这个词已经不存在了。大家永远在线,除了睡觉,醒来就是跟用户在朋友圈里互动。所以,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情。”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视频网站引领电影业变革”论坛上,有嘉宾如此感慨。
确实,在中国手机用户超过12亿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手机屏幕上看电影和视频,各个视频网站发布的终端播放器也方便了观众进行高品质的视频观看。小屏幕、短时间、快享受的接受习惯,逐渐让迷你型的“微电影”成为流行。所以,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除了大银幕的视听盛宴之外,“小屏幕”也开始成为主角,手机电影节上的众多优秀“微电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微电影:移动时代的新梦想
“你不需要有专业的设备,一个DV,甚至一部手机都可以成为你独特视角的拍摄工具;你不需要有庞大的团队,一个人或是一群人,都可能创造出一个视觉世界的传世佳作; 你需要的只是灵感与创意,以及将你的灵感和创意幻化成一部短片。”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011年首次举办手机电影节时的宣传口号。时至今日,这一读来十分具有煽动性的口号,依然让无数有电影梦的年轻人怦然心动。
参与手机电影节的此类短片,如今已被习惯性地称为“微电影”。作为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微电影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而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这种短小、精练、灵活的电影形式,近几年来风靡互联网。
微电影的商业运作在国外已有成功先例。YouTube最大的内容提供者MakerStudio创立于2009年,他们协助制作的内容有3.8亿订阅用户,横跨全网5.5万个频道,内容浏览量达到月均55亿次。前不久,Maker Studio被迪士尼以9.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Maker Studio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微电影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手机电影节的热度在持续上升。据悉,本届手机电影节共征得来自85个国家共1951部短片,其中来自中国的短片共500部,最终有25部入围国际短片竞赛单元。其中,最佳短片颁给了来自英国的《遗忘时光》,该片的演员克里斯·兰厄姆则因为在影片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最佳短片演员奖。最佳短片导演颁给以色列短片《最后的你》的导演丹·萨查尔,最佳短片编剧颁给瑞士短片《藏身之处》的编剧玛利亚·布兰德,比利时短片《沉默的天使》获最佳故事短片,巴西短片《剧场之歌》获最佳纪录短片,《入学考试》获最佳动画短片,法国短片《砰砰!》获评委会特别奖。年度最佳网络微电影则颁给了由土豆网选送的短片《猪肉与月亮》,这部本土出品、由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杜晓雨导演的毕业作品在爱奇艺网站上已拥有156万的播放量,其中移动终端的播放比例达到91%。记者看到,各大视频网站排行榜上排在前三的微电影,点击量都在千万以上。
微电影正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新宠”。记者了解到,更多的实际措施正在实施,以推动此类微电影、短视频的发展。除了手机电影节将从明年起升级成为“互联网电影节”外,同样是在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和优酷土豆集团联合宣布,上海将打造中国网络剧微电影创意创业中心,优酷土豆集团携其自制内容生态圈首批入驻。
据悉,优酷土豆的微电影事业早已在互联网上产生影响。近5年来,优酷土豆已陆续打造出《嘻哈四重奏》《老男孩》《泡芙小姐》《大师微电影》等等作品,制作了60部微电影,20季剧集,共计产生播放量达25亿。其中“泡芙小姐”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动画的一个标杆式作品,总播放量超过2.5亿次,并成功衍生全产业链。
“微电影”还给电影行业外的人才提供了跨界合作的各种机会。同样是在本次电影节上,音乐家谭盾、财经作家吴晓波同时宣布跨界启动电影创作计划,将分别推出《六个梦·复活》微电影大赛及《我的诗篇》纪录片电影创作计划。谭盾倡议的《六个梦·复活》微电影国际比赛将向全球年轻导演征集以《复活》三重协奏曲为灵感的微电影,由谭盾、李安、张艺谋、冯小刚及该活动的评委会评选出6部入围作品,并在明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播放,让所有观众投票选出最佳影片。吴晓波策划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则聚焦十位“工人诗人”,讲述“中国制造”背后不平凡的故事。据介绍,该纪录片电影还将配套创作一本诗集《工人诗典》及一部面向互联网受众的系列微纪录片,预计将在明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推出。
视频网站:从微电影到大电影
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普及不仅促成了“微电影”的黄金时代,其对传统长片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
“谈及视频网站跟电影营销的关系。如果说一年前大部分电影公司还是把视频网站当做一个通道的话,那么,过去一年,很多电影公司已经把视频网站当做营销主战场。”在论坛上,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朱辉龙表示。
“中国真正的电影人口折算下来大概是五六千万人。但互联网上大概有五亿的电影观众,这个数量差不多是院线电影观众的十倍。互联网视频在电影的推广上,作用真的非常大。”有嘉宾这样感慨。
在拥有如此巨大数量观众的基础上,除了参与营销,视频网站正越来越深入地加入到电影制作的行为之中。据悉,首部来自互联网的大电影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将于7月在全国上映。《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脱胎于曾引领微电影风潮的网络短片《老男孩》。当年,在某视频网站上,这部42分钟长的短片创造了2500 万次的点击率,并聚集起了众多粉丝。与传统电影的制作方法不同,优酷土豆集团通过对《老男孩》8000万粉丝的行为数据分析,指导电影内容的创作。从创作到宣传发行,制作方通过互联网对粉丝的行为喜好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粉丝的年龄、性别等数据,获知其喜欢和不喜欢的内容点,引导影片的内容创作。此外,视频网站还可以直接引导其进行预告片观看、评论互动及在线购票,推动影片的发行。
“我觉得电影行业跟互联网的融合跟用户是紧密相关的。用户行为在变化,所以电影行业也跟随着变化。中国的媒体产业,优酷也罢、乐视也罢、腾讯也罢,今天说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明天也可以说是一个电影公司。科技的力量让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朱辉龙说。
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