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大部分人看来这是一部演绎双重人格的电影。历史教师是男主角真正的职业身份,他也在片首以这样的身份在课堂上给出了影片的线索提示。“独裁者以通过限制人民个人诉求的方式妄图控制人民”,这是其面对学生的讲话意思大概;跟电影密切相关的真实提示其实是指,我们个人何尝不是通过限制个人诉求的方式以达到控制本我的企图。
所以,“控制”成了电影《宿敌》的核心关键词,你可以从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来理解,我们总在超我和本我的斗争中艰难挣扎。(不妨百度词条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影片片尾,以为战胜了本我的男主角,突然发现屋内一个巨大的蜘蛛。蜘蛛代表罪恶,联想到片中出现的,众多年龄不等装束有别的男子齐聚在一个房间内观摩绝色美女手捧蜘蛛的桥 段,本片中的蜘蛛更明确代表男人淫欲的罪恶。男人对女人性欲之所以被冠以罪恶而非天然本能,是因为男主角已婚的身份和其事实上曾经偷情的经历,所以实乃其超我人格的观点。男主角意欲控制其本我的努力失败后自责,以为超我毕竟最终实现“控制”后,电影结尾出现的的蜘蛛可谓是对其想法的巨大讽刺。
另一种看似更为妥帖的理解,从男主角双重人格切入。历史老师的身份是其现实的身份,也居于领导或“控制”地位;被领导被控制的人格显示,男主角是一个三流演员,他脱下了婚戒背着怀孕的妻子和女人偷情。男主角以为杀死了那偷情身份的人格,以为实现了对其一个身体里不同存在的灵魂控制,但片尾的蜘蛛昭示,一切不过都是妄想,由新的蜘蛛出现,双重人格的轮回再度开始。但问题是,双重人格的分裂人格称谓,通常两种人格独立存在而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或者说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所以电影中男主角表现的,两种人格之间彼此恐惧、痛苦、憎恶的情绪,与其说是双重人格呈现,不如说是其本我、超我矛盾冲突的心理必然。
![电影《宿敌》观后感 长征电影观后感](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94226t01da726cec17817ae9.jpg)
当然,一个意识恍惚,灵魂模糊的男主角,一定是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如果排除人格分裂的结论,这种心理障碍自然是因为本我超我巨大的冲突矛盾而起。从这个角度说,虽然男主角有过婚内出轨,但其沉重的罪恶感显示其毕竟异于大部分的同类“罪犯”。已婚或未婚的成年女性们,可能因此更为失望——即便如此,渴望激情的蜘蛛,不论这个男人的好坏如何界定,不论这个男人的身份年龄迥异而总是挥之不去如影随形。所以为安抚更多女性,我们不妨将电影中的男主角视为分裂人格的病患吧。不过,本我超我的斗争冲突,因此造成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人们或不察或不愿面对;而那只代表不伦淫欲的蜘蛛,又何尝只是男性独有的意识标签呢?
读一点心理,加之一定的个人阅历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懂人性,至少能看明白很多“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电影。很多人以为懂别人,其实他们大部分连自己都不懂,连自己都没看清。当不快经历导致痛苦体验产生,他们往往最终回避内心和显而易见的事实真相,他们选择自然淡忘,选择无视,或选择无为,美其名曰顺其自然难得糊涂,固然也是一种形式开脱的活法,但其实离“宽恕了别人也给自己生路”的人生智慧十万八千里,也因此可以想见未来必定重复往返于“痛苦—麻痹”模式的,稀里糊涂的,误人误己的人生苦旅。电影《宿敌》片名也可以给我们启发,我们一生的宿敌,其实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