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篇很久了
不只是因为最近剑道日本有做专题报导
个人用过的竹剑有累积了相当的数量,还算有点体验,因此想分享一下其中的变化
首先依市面上常见的竹剑部位来定义一下
这样大家可能会比较清楚竹剑有哪些
1.竹剑的剑尖到中结皮:
目前我只看过一般,先细两种 (先细是指剑尖较细)
先细在台湾少见,还没在台湾看过
2.中结皮到剑锷:
这部分差异就很大了,从粗到细的排列顺序是胴张=>一般=>古刀
它们的影响有两大项
越粗的竹剑冲开对手中段时所需的力越小
另外粗的竹剑重心集中在更靠近剑锷的位置,用户以较小的力矩便可操控整支竹剑
3.剑柄:
因为这阵子复古风兴起,所以可以分两方面讲
以粗细来看可分柄太,一般,柄细三种(柄太即粗柄之意)
以长短来看可分柄长,一般,柄短三种
(p.s柄长比一般剑柄多了近一个拳头的剑柄长度,柄短则反之)
再追加柄型的一般,小判两种 (小判即左手握处如真刀之扁形)
剑柄是人手直接操作接触的部分
因此依不同风格要求变化较前项种类更多
细数上面将竹剑粗略分解成三部分后
依不同种类排列组合
就可以产生108种竹剑
当然市面上没有这么多种类竹剑
比方说"柄长"的竹剑是复古种,几乎只搭配古刀
柄短的竹剑是我今年才在东京看到,是全新种,只搭配胴张
而目前市面上销量最多最好的,应该是一般胴张竹剑
再来是胴张柄太竹剑
我个人则是一路从胴张柄太移往古刀柄细柄长竹剑
古人用的真刀是依身高,手长量身打造
竹剑一开始发明时
其实也没有任何制定长度
随个人喜好或流派技法来选择竹剑的形式
比方说新阴流的大石进
曾经使用长近5尺的超长竹剑打遍各道场无敌手
一时之间长竹剑蔚为风潮
也有无刀流始祖山冈铁舟
认为古人讲"十拳剑"(自己用的剑总长度应该等于自己十个拳头加起来)
因此门下练习皆使用总长仅约3尺3左右的竹剑
由于短竹剑打起来很激烈
所以无刀流的道场在当时被揶揄为"四谷的砍柴剑道"(道场位在四谷)
由此看来,在民主化时代以前
![关于竹剑 梅剑竹剑](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93932t01e0add519a39ed9bf.jpg)
帝国封建时期使用的竹剑种类是繁多不受限制的
一直到幕府末期,男谷精一郎与其它流派协同讨论认为竹剑长度应以3尺8为限
但只是协议,并没有甚么强制性
明治维新后
大日本武德会成立,继续沿用该长度协议
但在许多比赛规则上的制定还很粗略
只作大方向性的宣示
(也许与武德会创始主任教练内藤高治极力反对剑道应有国家级的公开比赛有关?)
内藤高治早死
世界大战期间,武德会已经成了日本军方的工具
为了搭配军人使用的真刀 长度
此期间剑道的竹剑长度被定在3尺6以符合真刀标准
战后十年
全剑连成立,由于日本人在西方饮食影响下平均身高有增加
以此为由将成年男子竹剑长度限定在3尺8到3尺9之间到这里竹剑长度变成定制,只要有练剑要出场比赛的都一定要符合这个规则
但即使如此
椎名七段炼士还是说:
"规定毕竟是定38~39呀,身高如果不到170的人选用38的竹剑又有何妨?
现在满场的人不论身高都用39竹剑;大家都这样,如果我不一样的话很不好;
像这种日本人特有的个性否定意识,缺乏独创性,不亲身体验长短不同,实在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啊!"
(p.s我觉得他应该要改说"现代的日本人")
那么除了竹剑种类以外,竹剑长度应该要多少比较好?
我个人认为总结中山博道的老师:根岸信五郎及内藤高治的说法
可以给很多习剑的人参考:
根岸信五郎以为:
对初学者来说,短竹剑好操使,长竹剑难用
若一开始用的剑便很容易运使
会难以体验学习交剑及距离等技巧
只会沦为一昧猛打
因此初学剑术之人,应从长竹剑开始
内藤高治则说明了更深入的发展:
剑有长短,但初学的人确实应该从长剑开始
随着习得的技术及时间增加
可以开始慢慢的把剑的长度缩短
因为我认为,剑道的真趣味其实存在于短剑
最后这句话其实很妙
如果真的学过多年剑道以后
拿起短竹剑试打看看
会发现短竹剑的使用难度真的比长竹剑高好多
但从中体验到自己不足的部分
短剑所需要更大的回身及更敏捷的间合控制
也许这正是所谓的趣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