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9日,俄罗斯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隆重庆祝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受邀参加阅兵的中国军队派出了三百名仪仗队员,这些高大威武的中国士兵昂首挺胸阔步走过红场检阅 台前的时候,将会伴随着乐队的鼓点,放声高唱根据原苏联的抒情爱国歌曲改编的队列进行曲《喀秋莎》。这个消息在媒体披露后,让人读了感叹不已。
俄罗斯民族是情感丰富的民族,历来就有一些诗歌作品享誉世界,其中不乏爱国的军旅歌曲。本来《喀秋莎》这首写家乡的姑娘怀念和激励远方的边防军人情人的歌曲不是在1941年爆发的卫国战争中诞生的,而是在之前的1939年就被传唱的,但是在卫国战争中这首歌成了苏军官兵喜爱的军旅歌曲,随后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与西方士兵喜爱的参战士兵上前线告别姑娘的有厌战情绪的德国抒情歌曲《莉莉玛莲》不同,《喀秋莎》的歌词更有爱国的壮烈情怀,更加体现了青年男女热爱祖国和决心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精神气质,因此产生的激励作用要远远大于《莉莉玛莲》。无怪乎纳粹最后要封禁《莉莉玛莲》的演唱,而苏联的宣传部门则在大力推广《喀秋莎》歌曲的流传,极大地激励了苏军官兵为祖国而战的勇气和决心。当年卫国战争初期,苏军遭遇惨败,德军占领了大片苏联国土,苏联处在危急之中。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紧急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这无疑在小伙子们的心里引发了强烈的震颤。在歌声中,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泪水,伴着这深情的歌声走上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是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证实了对家乡姑娘期盼的誓言,没有辜负姑娘的希望和爱恋,为了亲爱的祖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此后,《喀秋莎》的歌声飞遍了所有的战线,苏军官兵唱着这首歌从失利到反攻,直到经过四年浴血苦战,最后直捣法西斯德国的老巢,从纳粹铁蹄下解放了全部国土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喀秋莎》成为人们熟悉和爱唱的苏联歌曲,五十年代的许多舞会都有这首歌的舞曲伴奏。但是,在中国的阅兵式上,还没有官兵唱着爱情加爱国的歌曲接受检阅的先例。这次到俄罗斯参加大阅兵,中国军人展现了新的姿态,就是首次在外国阅兵式上高唱着外国歌曲走过检阅台,而这首队列歌曲是当年战争期间最负盛名的爱国歌曲,将会激起中外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的激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国军队仪仗队的这个队列歌曲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贴切阅兵式的主题和氛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加深俄罗斯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可谓一举数得。遗憾的是,我们自己的队列歌曲里,却还没有像《喀秋莎》一类的抒情歌曲,既有爱国的激情,又有合适的旋律,适宜作为队列行进中士兵高唱的军旅歌曲。像《十五的月亮》和《我的祖国》一类歌曲,抒情意味倒是有了,但是旋律舒缓,不适合作为队列歌曲来唱。军人也有自己的感情和爱恋,中国的抒情歌曲中也有《九九艳阳天》、《泉水叮咚响》、《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曲目,其中有的歌曲也包括了家乡的姑娘对军人情人思恋的内容,但是还都不适合作为军旅队列歌曲来唱,主要是旋律不符合队列行进的节拍要求。于是,除了《解放军军歌》和《人民海军向前进》等军旅歌曲因为旋律雄壮又适合队列行进中演唱外,还难有抒情歌曲被选中作为队列歌曲来演唱。这就有待于军旅音乐工作者努力,将合适的抒情歌曲加以改编,也能让士兵们在队列行进中演唱。
对军人来说,祖国的概念不止是疆土,还包括家乡的父老乡亲和思恋的姑娘。为了祖国,为了家乡,为了父老乡亲和远方的姑娘,军人们在生死战场上不怕牺牲,在边疆海防不怕孤独,展现了独特的气质和情怀。用歌曲更加细腻传神地表现出军人及其恋人家属的胸怀和情感,是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好歌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