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珠一案,展昭等三人抗旨,包大人为彰法理,挥泪欲将三人毙于虎头铡下。虽然包拯那喊“开铡”时的颤音,欲行刑时的泪盈眼眶,被岳天仇意外打断时的如在梦中,所有不忍,所有哀痛,让人为之动容,仍然有不少人深觉得包大人太过分,太无情,展昭为你出生入死,为保你清誉情愿以死相谢,而你,却如此忍心,一杀了之,甚至都不曾请旨赦免,亦不曾试图力辩,为他们脱罪。包大人曾数次以项上乌纱甚至人头为人作保,如今面对最亲最近最忠实最得力的助手,最好的朋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不该死的人,竟然如此无动于衷!
《乞丐王孙》中,审马松友善开粮仓一案,同是抗旨违旨,同是株连九族的死罪,包大人却自始至终没有让马松友上铡之意,相反,却是先允其站立,然后重整朝服,甚至当堂看坐,赞其非但无罪,反是有功。两案对照,同是审理抗旨之罪,虽是那时庞太师已下狱,朝中无对抗之人,包大人自信保得住马松友,但是包大人态度差别如此之大,不由得让人心中疑惑,不得不细究一番。
青龙珠一案中,包拯虽欲治展昭等三人抗旨之罪,但从未想将岳天仇和何谦牵入其中;五鼠盗宝,包大人不惜冒犯圣怒,以身家性命为赌注为其求情;就是展昭,未入开封府前,宝剑也并非未曾沾过鲜血,四大护卫,也曾经占山为王,可是包大人也从未依此为由,株杀五人。难道真如一些姐妹所说,这些人一旦成了包拯的属下,命就不值钱了么?倒是青龙珠一案中,何谦一语道破玄机:书中有云,民为贵,君为轻。包大人对于民(也包括江湖中人),只要不是奸恶之辈,一向爱护体恤,数次冒犯龙颜,谏止用兵,保万民安居,人人乐业;对于犯罪之民,只要不是人命大案,也一向能宽待就宽待,重罪轻判,教改为先。但是对于执法之人,包大人则严令如山,不管是身边亲信,还是皇亲国戚,一律从重论罪,动辄开铡。因为包大人深知,如执法之人有违国法,以一己之好恶定他人之生死,不曾依法行事,则较之一般违法之民众,为祸大矣,国将不国。但是以此而论,包大人一贯依法为本,却并非完全囿于法规条文,否则就不会将展昭和马松友区别对待,一个上铡,一个看坐了。而包大人掌刑折狱,则是首先考虑到法与责之关联。
展昭身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奉旨追寻青龙珠下落,救治太后,是职责所在。不管这话说起来是多么让人难过,都不得不承认,法理并不在昭这一边。庞太师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所说的确是实情,不管是何情由,昭抗旨不尊,不曾将青龙珠吸回宫中,却与手执钦赐玉佩的王统领对抗,无论孰是孰非,都首先是失职,然后是抗旨,昭之罪名实不冤枉。当然,如果昭未曾但此罪名,任王统领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昭虽可得不死,但他心里之痛苦自责,怕是比上虎头铡还要难过上几十倍。若果真如此,我们就没有喜欢昭的理由了。不过,这些讨论是在情理之间,却在法理之外。相反,马松友职在朝廷,却责在地方,身为百姓的父母官,职责是保一方平安,保百姓安居乐业。黄河泛滥,决堤成灾,灾民数万,哀鸿遍野。马松友开仓救济,虽然有违圣旨,但是可保百姓有粮可食,灾民不至于成为暴民,于心无愧,也无愧于职责。包拯力保于他,也就不足为奇了。《乞丐王孙》中还有一细节,就是展昭劫法场救贤良,按法来讲,无论欲救之人是否该死,毕竟此人已经经过正规途径审判定罪,昭劫法场,都已触犯律法(看《阴阳判》中那两个看门守将法场被劫后包大人的反应就知道了),但是昭自己没有像青龙珠一案中跪地俯首认罪,包大人更没有将昭治罪的打算,反而在马松友刑场上为昭说话。毕竟,昭单身一骑,先行一步赶来荥县,职责是调查民瘼,并防止乱源。昭刑场救人,虽有知法犯法之嫌,却是为大宋救清官,也防止了民心不安,暴乱蜂起,避免了官逼民反之大悲剧。昭的职责完成的帅气漂亮,包大人也深知昭的苦心,毫无怪罪之意。
回头看青龙珠一案,很多人认为包拯做的太绝,我若是包拯,纵使不能放三人离去,至少也该长跪于陛下,以辞官为要挟,为展护卫请命。而包大人面圣之后,只不过请圣上将王统领交与开封府究治;在庞太师提起展昭抗旨一事时,也只说:展护卫等三人确有抗旨之实,臣已将他们三人押入开封府大牢,听候审讯。并无半句好话,更无一句求情之语。但细想来,包大人又能如何求情?又怎能求情?如若求情,则难免落人包庇护短之口实;如若求情,则包大人在文武百官面前威严丧尽;如若求情,则开封府公正廉明之威名尽失。纵使包大人可以不在乎所谓清誉威名,但他所代表的,却是律法的尊严与公正,如果世人知道,连人人敬仰的包青天都可以包庇属下,护着亲信,这世界上的王法,还有没有意义了?况且,求情也未必能保住三人性命,因为包拯无论求情与否,他都很清楚圣上以仁义治国,对展护卫抗旨也能够体谅,但是若想从轻处置,朝中尚有阻碍之人。但是,我倒并不认为包拯对展昭抗旨一案一事未做,至少第一天在大堂上冒大不韪,中途退堂而没有把三人当堂处置就为圣旨赦免赢得了可能。后来重审,应审抗旨一案却先带何谦,本案当事人中最不相关之人,后来虽然展昭等三人认罪如此干脆,他却仍然借故拖延(庞太师说的,但是也是事实),为圣旨到来赢得宝贵时间(我就奇怪了,圣上明明是在头天夜里就被太后说服想要赦免三人之罪,为何圣旨还是来得那么晚,害得我们。。。难道圣上被抗旨了,心里不畅,想折磨折磨包拯和展昭,告诉八王爷说包拯不发签,你就不要露面?可是八王爷太显山露水了,堂堂一个八王爷在大堂外面等着,那么多百姓围观竟然会都没有看到?)还有一事,包大人在白河县时,明明听马县令说过展昭三人救了数十无辜百姓一事,并且当时甚有赞叹之意,还说既然王统领没掏出钦赐玉佩,展昭就不算抗旨,可是在大堂之上竟然对此一字未提,不由得让人疑惑。若非有意制展昭于死地,这样可用来做文章的大事都一字未提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但是众所周知,若说包大人存心想制昭于死地,鬼都不会相信。所以,我宁愿相信马不群县令的出现是有预谋的,是包大人事先打过招呼的,借以拖延时间,等待着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圣旨。若非如此,为何那么多百姓会无声无息的突然出现,事先连个通报的人都没有?要知道,府衙大堂可不是寻常百姓想来就来的地方,他们的案子也从来不是公开审理,要不然,马松友在刑台上有成千百姓呼冤,可是在包大人审理的时候怎可能一个百姓都没有跟来?而且,在马不群出现的时候包大人并没有什么意外的反应,相反,在马不群陈情结束之后,突然又叫了一声:包大人!包大人却浑身一振,似乎这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马县令愿代展昭一死。幸好,有一个熟知民间疾苦又通情达理得好太后,也有一个知道什么是“大忠”的大度能容的仁宗。幸好啊。
包拯之对展昭,看似并不很好,时常喝斥,也曾有过怀疑(如《阴阳判》中怀疑展昭找人劫法场,《天一》中展昭说”属下心中绝无徇私二字”,被包拯大声呵斥“还说没有?”),在展昭中毒受伤之时还逼着他突围去救皇上(《真假包公》),展昭一心一意为他搜寻证据为他着想却被他骂(《铡包勉》昭见大人难过心如刀割一时冲动说要对犯人用刑),但是,却在得知昭受伤将死或者已经暴尸荒郊时,一向铁面无情的包大人也会老泪纵横,肝肠寸断。《红花记》里,包大人轻抚着昭的宝剑,满面悲哀,细细回忆二人之情,禁不住泪盈眼眶,也发誓要为昭讨回公道;《雷霆怒》里,展昭被精灵附体,挣扎之际对众人说:“杀了我!”,包大人也便顾不得个人安危,欲冲上前去驱散邪魔;《青龙珠》中,展昭抗旨,包大人在出发去白河县之前面圣,说过:“如果展护卫真有抗旨一事,包拯责无旁贷,包拯愿一身担之!”《鱼美人》包大人里得知展昭落入妖人之手时对佛许愿,愿折损自己之阳寿,换展昭之平安,也在见到纸人送来展昭官帽以及“展昭一命换包拯一命”时毫不犹豫,情愿涉险,以自己之命,换展昭之命。凡此种种,早已超过了上下级之间的情谊,怪不得老庞都说,“包拯一向待展昭亲如子侄。”不仅如此,尽管偶有怀疑,但包大人所给予展昭的信任,所为展昭着想,也非其余人等所能比拟。《红花记》中,展昭被人冤枉,包大人私纵人犯,并对昭说:“本府乐于为你承担”,《天一》中,裴慕文杀 人,包大人对展昭说:“裴家与你有旧,裴老庄主对你有恩,我若派你前去拿人,岂不让你公私两难?”《乞丐王孙》中,昭劫法场,许知府欲将昭治罪,包大人好大一声吼:“且慢!展护卫不是轻率鲁莽之辈,若非有重大因由,绝对不会知法犯法。”。。。
然而,《真假包公》中,展昭中毒受伤被擒,五花大绑被推拥进来,随后倒地十分虚弱之时,包大人所问的,并非是你怎么样,而是圣上安否?昭中毒,包大人却还逼着他突围以救皇上;秀才夫妇不能死,死则陷皇上于不义,于是昭就要跟两个绝顶高手决一死战,若非龟仙及时赶到相助,怕是昭出发之前说的“展昭誓死救回他们夫妇二人”就要应验成真了。类似的事情决不止一端。而且,包大人为求皇上藏身之地,面对舒夫人跪求御扇,说过:“如若尊夫为救皇上而死,包拯必当自刎于尊夫灵前以谢罪。”。可是,试想一下,如果展昭因为救皇上而死(也就差那么一点),包大人会自刎于昭灵前以谢罪么?绝对不能,就连辞官也绝不可能。可是,这难道是因为包拯展昭之情不及包拯与舒秀才之情么?断断不是。包拯与那舒秀才不过见过两次面,其中一次见得还是那个满口“杀,杀,杀”的“老子”。那么,究竟为何包拯愿谢罪秀才灵前,而不愿在展昭灵前?公孙策一语道破:“区区民妇,却如此深明大义,让人敬佩”。个人认为,这又回到开始关于职责上面的讨论了。舒秀才夫妇不过是一介平民,“不知朝廷,不知江山,只知道丈夫乃是妻子之靠山”,他们虽是宋室子民,却无责任义务保皇上平安,保国家太平。本来全家人可以快乐相守,共享天伦,如果为了皇上,被整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招来无妄之灾,在包拯看来,这是朝廷的罪过,是官员的罪过,包大人要谢罪也就并不奇怪。相反,展昭,作为朝廷官员,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保护圣上安全乃是职责所在,即使为救圣上而死,纵然惊天地泣鬼神,也只可算作死得其所,怪罪不得任何人。包大人自然不愿展昭死,但是出生入死本就是昭职责所在,所以包大人宁愿担惊受怕,随时准备承受丧亲友丧子侄锥心之痛,也不得不让展昭随时涉险;包大人更不会愿意展昭死在自己手里,但是维护律法尊严却是他自己职责所在,所以包大人宁愿揽过所有误解和责难,坦然面对那些说自己无情无义的指控,也不得不杀展昭以全国法。这些,展昭都是深深理解的了,所以就算今生死在包拯手里,来生也还要为包大人效命。其实,昭也知道,这不仅仅是为大人效命,更重要的是维护律法,维护一片青天,为百姓做一番事业,这也是昭心甘情愿的用全部的心血,甚至是性命,所要追求和维护的。展昭的心思志向,包拯也是深深理解的了,所以才会坦然地让昭提着人头去执法,九死一生,因为唯有如此,才是昭的人生价值所在。同时,他们又互相支持,也都心甘情愿以己身换得对方平安。正是这样的理解,正是这样的支持,才造就了包大人,也造就了展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