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俗观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婚姻风俗

传统风俗观的当代意义

从中国传统学人对风俗的理解看,风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的存在是无形的,不可捉摸,又无处不在。风俗的影响既深且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对于传统风俗爱之者视其为精神家园,恨之者必“摧之、抉之、荡之、涤之”而后快。

1.传统风俗观下的风俗特性

归纳起来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以下文化特性:

第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风俗有善恶之分,“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8](P1 43)

传统风俗观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婚姻风俗

风俗的教化是文化人的重要职责。一般传统士人认为自发产生的原生态的习俗是粗野、朴陋、杂乱、腐蚀人心的,“良风美俗”来自于上层的提倡与示范,因此“广教化,美风俗”成为自古迄今的政治目标。近代学人从遵从传统与变易传统两方面论述风俗,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但无论其政治意见如何分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民众施行教化,正人心,以正风俗。“夫风俗盛衰之故系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存乎教化。”“故欲振国势,必先挽颓风,挽颓风必先从社会着手。”[24](P25)

第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风俗是地方民众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受特定时空的局限,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风俗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它从不知不觉地细微处起步,逐渐向社会扩散,最终形成千万人的共识,世代传习,风俗一旦成为人们的第二天性,即使它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要想变易它,也十分困难。首先,人们习惯成自然,人们难以觉察风俗之弊;其次,即使了解到风俗的不宜,也因恋旧的习惯,不想去改变它;最后,即使觉察到了风俗之弊,也想改变它,但风俗的习惯势力十分强固,要实现改易风俗的目的,需要持久艰巨的努力。

第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但它还是能够移易。无论今古人们都主张“移风易俗”,以适应社会伦理秩序与文化建设的需要。“世异则事异,时移则俗易”是古人早就有的说法,[25](P511)韩非的民俗见解是:习俗因时而变,“古今异俗”。[26](P178)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更是明确地指出:“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在事物中只存在着变化程度大小、变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对于风俗习惯的转变与改易,古代与近代学者也多所探讨。

首先是时机的把握,在风俗兴起之初,因势利导,如黄遵宪所说:“故于习之善者导之,其可者因之,有弊者严禁以防之,败坏者设法以救之”。[16](礼俗一)这样可以培植良好的社会风习。其次,在风俗既成的情形下,利用当政者的优势地位,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教化。教化手段的选择要考虑民众接受的习惯,如古代的风谣、变文,近代的小说、戏曲,以及风俗的表率等,“化民成俗”。“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是古今社会管理者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风俗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风俗事关国家民族兴衰。重视风俗文化建设是王朝政治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社会发生变动的时代。保持文化传统与重振社会秩序都需要风俗文化的参与。

2.传统风俗观对当代民俗学研究的启示

传统风俗观所关注的社会风俗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虽然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较之于我们的先人有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风俗观是从国家政治角度出发认识风俗文化形态的,风俗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保持社会和谐,还是腐蚀社会肌体,风俗的影响都至深至远。

当代中国正处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城市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冲击面前,中国人广泛地处在文化震撼之中,我们的民俗生活面临着矛盾的情景,在不同质的相互矛盾的生活文化之中,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物质乐趣,一方面又保守着旧有的思维与行事习惯。当前这种混杂乃至混乱的文化状态,很可能正在孕育新的生活文化形态。不过本人认为这种新的生活文化形态,它的主导精神应该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更新。虽然在城市生活方式与欧美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下,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风俗文化系统处在弱化与边缘化过程之中。但有着数千年传承历史的传统民俗,她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她的有益的积极的文化成分不会消亡,甚至在新的环境中,在国家有意识的提倡下,她还有着复兴的机会。

在五四之后兴起的中国民俗学正关注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文化,它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冷清之后,重新回到了社会主流话语中,民俗学从默默无闻的弱势学科正日益成为国家学术的热门学科。以研究民众生活文化传统的民俗学在中国之所以具有其显著的位置,这跟中国传统社会重视风俗文化建设的传统有关。我们的学科意识虽然开始于近代,但我们学术关怀、学术积淀却有久远的历史。传统风俗观对于今天的民俗学建设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应该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应该区分民俗的善与恶,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比如开展对青少年消费习惯的专项民俗调查,对青少年年龄组织的关注,对城市新移民民俗适应的观察、对跨国公司员工习俗方式的调查等,都应该纳入当代民俗研究的视野。这样的学术传统从古到今并不过时。

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以商业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正逐渐成为社会的强势文化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民风民俗的变易的快捷,也要注意传统民俗不会在一朝一夕消亡,它经常会变化形式重新回到生活之中。如果我们要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殿堂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就不应该盲目媚俗,或冷眼旁观,而是应该珍重我们的文化财富,积极地创建新的文化传承机制,使具有人性且有感情的传统文化转变为新的文化资源,成为我们新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社会动乱,但中国始终没有失掉自己的文化个性,其主要功绩就是我们传承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传统。当然,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续是人类社会的正道,对于那些确是不合时宜,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俗,必然因势改易。对于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虽然对一些人来说,是利益或趣味的所在,也无需姑息。人类无论古今,一些服务于人性正当需要,促进人性发展与完善的习俗文化,它是具有恒久的价值的。

本文为《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一文的节选,原文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8331.html

更多阅读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 甲功七项的临床意义

卢喜烈教授谈: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卢喜烈  2011-10-12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搏动,称为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等。室性早搏可对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及其当代意义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内涵主要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 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一)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大学》《中庸》讲演录(之一)①王岳川对“经典”的解释是对经典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和延伸解释。意义表现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诸多复杂关系。文本是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文化。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5000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拥抱

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文化意义 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

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文化意义诗纳倮乌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

声明:《传统风俗观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婚姻风俗》为网友眺望未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