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花糕/王充闾 还乡王充闾阅读答案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除夕是亲人欢聚的日子。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去过个团圆年。而且,不分穷家富家,到了这个晚上,都要尽其所能痛快地吃上一顿。母亲常说:"打一千,骂一万,丢不下三十晚上这顿饭。"老老少少,任谁都必须熬过夜半,送走了旧年、吃过了年饭再去睡觉。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旧历年、中秋节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劈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夜餐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是,到了父亲嘴里就说起来有味、听起来 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老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的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着:"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儿,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一个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我小弟的命就是好!"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这里一定有说道,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了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腾笑起来。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生日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的疼我爱我亲我抱我。有时我跑过去,正赶上她给小女儿哺乳,便把我也拉到她的胸前,我们就一左一右地吸吮起来。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当行。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的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一个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外暄里嫩。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蒸糕做法看上去很简单,可是,母亲说,剂量配比、水分、火候都有讲究。嫂嫂也不搭言,只在一旁甜甜地浅笑着。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一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这时,嫂嫂便爱抚地轻轻地捏着我的鼻子,念叨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小鸡鸡,没人要,娶不上媳妇,瞎胡闹。"
  待我长到四五岁时,嫂嫂就常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记得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嫂嫂叫我到西院去,向堂嫂借枕头。堂嫂问:"谁让你来借的?"我说:"我嫂。"结果,在一片哄然笑闹中被堂嫂"骂"了出来。堂嫂隔着小山墙,对我嫂嫂笑骂我嫂嫂又回骂了一句什么,于是,两个院落里便伴随着一阵阵爆竹的震响,腾起了叽叽嘎嘎的笑声。原来,旧俗:三十晚上到谁家去借枕头,等于要和人家的媳妇睡觉。这都是嫂嫂出于喜爱,让我出洋相,有意地捉弄我,拿我开心。
  还有一年除夕,她在床头案板上切菜,忽然连声地喊叫着:"小弟!快把荤油罐给我搬过来。"我便趔趔趄趄地从厨房把油罐搬到她的面前。只见嫂嫂拍手打掌地大笑起来,我却呆望着她,不知是怎么回事。过后,母亲告诉我,乡间习俗,谁要想早日"动婚",就在年三十晚上搬一下荤油坛子。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唱过的"子弟书",我小时在家里"发蒙"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牢牢地记下来。我特别贪玩,家里靠近一个大沙岗,整天跑到那里去玩耍。早晨,父亲布置下两页书,我早就忘记背诵了,她便带上书跑到沙岗上催我快看,发现我浑身上下满是泥沙,便让我把衣服脱下,光着身子坐在树阴下攻读,她就跑到沙岗下面的水塘边,把脏衣服全部洗干净,然后晾在青草上。
  我小时候又顽皮,又淘气,一天到晚总是惹事生非。每当闯下祸端父亲要惩治时,总是嫂嫂出面为我讲情。这年春节的前一天,我们几个小伙伴随着大人到土地庙去给"土地爷"进香上供,供桌设在外面,大人有事先回去,留下我们在一旁看守着,防止供果被猪狗扒吃了。挨过两个时辰之后,再将供品端回家去,分给我们享用。所谓"心到佛知,上供人吃"。可是,两个时辰是很难熬的,于是,我们又免不了起歪作祸。家人走了以后,我便悄悄地从怀里摸出几个偷偷带去的"二踢脚"(一种爆竹),分别插在神龛前的香炉上,然后用香火一点燃,只听"劈--啪"一阵轰响,小庙里面便被炸得烟尘四散,一塌糊涂。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哪晓得,早被邻人发现了,告到了我的父亲那里。我却一无所知,坦然地溜回家去。看到嫂嫂等在门前,先是一愣,刚要向她炫耀我们的"战绩",她却小声告诉我:一切都"露馅"了,见到父亲二话别说,立刻跪下,叩头认错。我依计而行,她则爹长爹短地叫个不停,赔着笑脸,又是装烟,又是递茶。父亲渐渐地消了气,叹说了一句:"长大了,你能赶上嫂嫂一半,也就行了。"算是我家养了一头大黄牛,哥哥春节回家度假时,常常领着我逗它玩耍。他头上顶着一花围巾,在大黄牛面前逗引着,大黄牛便跳起来用犄角去顶,尾巴翘起老高老高,吸引了许多人围着观看。这年秋天,我跟着母亲、嫂嫂到棉田去摘棉花,顺便也把大黄牛赶到地边去放牧。忽然发现它跑到地里来嚼棉桃,我便跑过去扬起双臂轰赶。当时,我不过三四岁,胸前只系着一个花兜肚,没有穿衣服。大黄牛看我跑过来,以为又是在逗引它,便挺起了双角去顶我,结果,牛角挂在兜肚上,我被挑起四五尺高,然后抛落在地上,肚皮上出了两道血印子,周围的人都吓得目瞪口呆,母亲和嫂嫂呜呜地哭了起来。事后,村里人都说,我捡了一条小命。晚上,嫂嫂给我做了"碗花糕",然后,叫我睡在她的身边,夜半悄悄地给我"叫魂",说是白天吓得灵魂出窍了。
  每当我惹事添乱,母亲就说:"人作(读如昨)有祸,天作有雨。"果然,乐极悲生,祸从天降了。在我五岁这年,中秋节刚过,回家休假的哥哥突然染上了疟疾,几天下来也不见好转。父亲从镇上请来一位中医,把过脉之后,说怕是转成了伤寒,开出了一个药方。父亲随他去取了药,当天晚上哥哥就服下了,夜半出了一身透汗。明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其父病疟返里,寒索火,热索冰,竟转伤寒,病势日重,后来延请名医诊治,幸得康复。而我的哥哥遇到的却是"杀人不用刀"的庸医,由于错下了药,结果,第二天就死去了。人说,这种病即使不看医生,几天过后也会逐渐痊复的。父亲逢人就说:"人间难觅后悔药,我真悔清了肠子。"

  他根本不相信,那么健壮的一个小伙子,眼看着生命就完结了。在床上停放了两整天,他和嫂嫂不合眼地枯守着,希望能看到哥哥长舒一口气,苏醒过来。最后,由于天气还热,实在放不住了,只好入殓,父亲却破命叫喊,不许扣上棺盖,不让钉上铆钉。尔后又连续几天,深夜里到坟头去转悠,幻想能听到哥哥的呼叫声。母亲和嫂嫂双双地病倒了,东屋卧着一个,西屋卧着一个,原来雍雍乐乐、笑语欢腾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我像是一个团团乱转的卷地蓬蒿,突然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根基。
  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不知为什么,吃起来总觉着味道不及过去了。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是,你还年轻,总要有个归宿。如果有个儿子,你的意见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可是,只留下一个女儿,这怎么能行呢?"
  嫂嫂说,"等小弟长大了,结了婚,生了儿子,我抱过来一个,不也一样吗?"
碗花糕/王充闾 还乡王充闾阅读答案
  父亲听了长叹一声:"唉,真像杨家将的下场,七狼八虎,死的死,亡的亡,只剩下一个无拳无勇的杨六郎,谁知未来又能怎样?"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我们不能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我们于心难忍啊!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叫"出水",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往往都是由新郎亲自赶车来接。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大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妇女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告诉。送走了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晚上再接回家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嫂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的难过,万分的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实在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引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话,正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你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人民文学》2012年第5期)结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8051.html

更多阅读

王粲的《登楼赋》 登楼赋 阅读答案

【说明】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铺陈其事”是它的主要表现手法,并具有一定的音律节奏。赋发生在战国末期,风行于两汉,到南北朝时日趋散文化和骈俪化。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变体,王粲的《登楼赋》就属于所谓骚

闲话中国人全集 闲话中国人 在线阅读 狼王梦在线阅读全集

《闲话中国人》 收藏到QQ书签 添加到百度搜藏 (Ctrl+D 直接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作者:易中天 类型:玄幻魔法 | 天才3秒记住网址 www.yuanyuan.biz(是.biz哦!) 一辈子不忘小说闲话中国人内容简介:看不懂的中国人 这本书是讲中国人的。 中国人

中国酒文化转帖连载27 王绩和《醉乡记》 醉乡记戴名世阅读答案

人喝酒后神志不清的境地叫醉乡。唐王绩《醉乡记》云:“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

王凝之妻谢氏传 看松庵记阅读答案

编辑词条基本内容编辑本段王凝之妻谢氏传(一)王凝之(1)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2)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3)尝问:“毛诗(4)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5)安谓有雅人深致(6)。又尝内集,俄而雪骤

声明:《碗花糕/王充闾 还乡王充闾阅读答案》为网友爱自己更爱别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