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讲座——梁忠骥 桂剧下载

一方山水一方戏

桂剧讲座

广西简称“桂”,桂剧是广西主要的代表剧种之一。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桂剧的源流

1、明末清初,即有弋阳腔。昆山腔流行于桂林一带:

*明代,朱元璋建国后,封其重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府府址在桂林。此时,长江流域一批官宦士绅追随来桂,一些宫廷、家乐艺人也随之流入广西;

*按例,王府有典乐一人,负责宫内弦乐之事;

*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第三代靖江庄简王朱佐敬,于王府承运殿前做鳌山(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实是灯会),“令军丁四十余人作杂剧,盛集军民入内同观”。“五月初十日……比抵王城后门,时方演剧,观者拥列门阑,不得入”。“设坛礼忏,演戏十天”。“合城士观喧,诧为不数见之盛举”。(徐霞客《粤西游日记》)说明戏剧活动已甚是活跃;

v“朱君有家乐,效吴腔,以为此中盛事。” (徐霞客《粤西游日记》)

桂剧讲座——梁忠骥 桂剧下载

v清雍正十一年(1733),吴门绿天所著《粤游纪程》广州府题扇桥有桂林独秀班“以独秀峰得名,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独秀班能“昆腔苏白”当是昆曲班子。独秀峰是永历帝宫廷内的一个山峰,故其戏班以“独秀”命名,明亡后,该班流落广州;

v徐渭(明。文学家、画家)《南词叙录》中称:“今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闵广用之”

v李宗瀛(清。桂林诗人。“杉湖十子”之一)《榕城竹词》)称:“桂林菊部多弋阳腔”。所言实指乾隆、嘉庆年间频繁在桂林演出的祁阳戏班。即今之祁剧,含高、弹、昆、吹诸腔;

v说明明、清两代,桂林的戏剧活动就很活跃,主要是弋阳腔和昆腔的演出活动。

v据考:明末清初,安徽桐城人萧德元、邵仕安二人宦游来桂,曾传授徽调于桂人。

2、湖南祈剧在桂林一带的活动频繁:

*乾隆十五年湖南祁阳人陈大受任两广总督,其子陈辉祖于乾隆后期又任广西巡抚,有此因缘,加上地理原因,祁阳戏班频繁来桂演出,并经桂林而下广州;

*李宗瀛所说的“桂林菊部多弋阳腔”,实为指在桂林演出的祁阳班高腔(即今之祈剧,含高、弹、昆、吹诸腔)。

*乾隆、嘉庆年间徽班兴起,虽未见徽班入桂演出的历史记载。但徽班戏确是造就了京剧等一批皮黄戏的老祖宗,北上成为京剧,南下衍变为汉剧、湘剧、祈剧、桂剧、粤剧等;

*祁阳班长期在桂林演出,随着艺人籍贯的改变,不少桂林籍弟子也加入学戏、演戏,加之受到当地民间音乐、风土民情的熏陶和广西官话(桂林话)的影响,逐步改变语言口音,桂林便渐有用桂林官话演出的本地戏班出现,时人称之为“桂林班”,后称为“桂剧”。

*桂剧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已具雏形,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

*桂剧流行于桂林、柳州、南宁、贺州、河池一带及梧州部分官话地区和湖南南部地区和广东西北隅。

v桂剧不是土生土长的剧种

v它是受外来剧种影响并融合地方语言、音乐、民俗等因素而逐步形成

v它具有皮黄戏的程式规范

v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二、桂剧的形成和发展

*广西桂剧和湖南祁剧,同宗同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和相同之处

*祁阳戏班长期在桂林一带的演出,促使当地的戏剧活动甚为活跃。随着一些广西籍人员跟班学艺、演出和一些祁阳戏艺人落脚桂林,至此,桂林戏和祁阳戏逐渐分野;

*由于桂林戏是受祁阳戏影响的原因,两者之间在剧目、唱腔、表演、装扮、习俗等方面都极其相同。因此,桂林戏艺人和祁阳戏艺人仍然互相搭班同台演出,聘师授艺,犹似手足同胞。

*光绪后期,桂林戏主要在农村庙会、神诞期的万年台、草台演出;

*风格粗犷豪放;

*音乐伴奏以大锣、大钵为主。

*班社多为时聚时散的江湖班,也偶有在城镇会馆、庙堂演出的。

唐景崧

*唐景崧在桂剧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 广西灌阳人清末官绅 曾任台湾巡抚 戏曲活动家 戏曲作家

*曾任福建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与丘逢甲建“台湾民主国”,自任总统。不久,台湾失守,他潜回桂林,在榕湖五美堂筑邸居住。不问政事,寄情丝竹,潜心于戏曲活动,与康有为过往甚密。他对桂剧做了一些改良尝试,整理、改编、创作了四十余个桂剧剧本,编为《看棋亭杂剧》(亦称《棋亭新剧》)。又组建“桂林春班”,并在私邸建造“看棋亭戏台”,排演自己改编创作的剧本,并与康有为等诗词唱和,(“新曲应知托顽艳,从来侧貌感三生”、“黄河富唱广陵散,再写棋亭付后人”)自得其乐。戊戌变法后,怕受牵连,举家搬至上海租界,后卒于上海。

*《看棋亭杂剧》剧本大多散失,尚有部分1982年由广西戏剧研究室将残本编印成册,定名为《看棋亭杂剧十六种》。

*唐景崧的剧本不仅丰富了桂剧剧目,而且在思想、题材、形式上都有所突破,风行一时。他的戏曲活动影响颇大,他的剧本是第一批出自文人之手的桂剧剧本,加上桂剧又从湖南学来了《目连》、《岳飞》、《西游》等一批高腔、昆腔剧目,大大丰富了桂剧剧目库。一时令桂剧演出,红红火火,方兴未艾。

桂剧也逐步转入城市家班和署衙演出,形成了桂剧的第一个繁荣期。

林秀甫

v光绪二十八年,桂剧艺人林秀甫、何秀元效仿上海戏园在桂林创建了第一个戏园----“锦福园”。从此。桂剧开始有了固定性场所的商业演出;

v民国元年(1912年)林秀甫效仿上海“髦儿”戏成立了桂剧第一个女子科班“福珍园”,从此,桂剧便出现了女性演员。

于是桂剧便完成了:由农村而城市、由“野台”而戏院、由“帝王将相”而“才子佳人的转变,剧目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粗犷豪放的历史故事剧为主,变为细腻柔缓的才子佳人为主;后来增加了诙谐幽默的小丑,逐步形成了“小旦”、“小生”、“小丑”组成的“三小戏”,奠定了桂剧的基本风格走向。

v民国元年(1912年)林秀甫效仿上海“髦儿”戏成立了桂剧第一个女子科班“福珍园”,从此,桂剧便出现了女性演员,有了男女同台的局面。

陆荣廷

v陆荣廷(1859—1928)字干卿。武缘(今武鸣)县人,壮族、市井出生。曾任广西提督。辛亥革命,反孙附袁,被授为耀武上将军,任两广巡阅使兼广东督军。平生雅好戏剧。

v民国元年,陆荣廷迁省会南宁,将桂剧第一个女子科班“福珍园”带到南宁、武鸣演出,后又将桂剧艺人组成“从军乐班”,使桂剧进入桂南劳军演出;

v陆荣廷倒台后,粤军师长洪兆麟将“从军乐班”易名为“金丹班”、“顺天乐班”带到广州,便使桂剧进入粤境。由于政事动荡、灾难发生(海啸),班子遂流落在广东潮汕及闽粤地区,逾六载始辗转回桂(广东南雄曾有桂剧团,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待考)。

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和戏剧活动家 曾任广西省省长广西大学校长 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

*民国初年,广西境内赌风大盛。如桂林南门、北门、水东门、定桂门、文昌门等处都设有赌场。赌头为招徕赌客,便包请戏班搭台演戏。桂剧戏班便进入赌场、“特察里”(红灯区)、茶楼酒舍演出。由于日夜演出,“搭桥戏”、“连台本戏”应运而生。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小说成为演出剧目的主要来源。同时,凶杀、色情的剧目如:《杀子报》、《大劈棺》、《金莲调叔》、《双钉记》、《二嫂嫂进城》充斥桂剧舞台,戏班也沾上很多坏作风。

*由于赌戏盛行,使桂剧艺术遭受很大摧残,不少有识之士和观众对桂剧的现状和前途表示担忧,对桂剧脱离时代、剧目庸俗表示不满,尖锐指出“桂剧内容腐旧,表演拙劣,前途充满无限阴影”、甚至断言桂剧将会“如西下夕阳,行将灭亡”等等;

*当时“国防戏剧”的口号已在桂林引起戏剧界关注,1936年9月国民党桂林县党部组建了桂艺工会以筹划改良桂剧,成立了“戏剧审查委员会”,禁止了一批不健康的剧目,力使桂剧适应当时抗战的现实。

*1937底,时任广西省政府顾问的马君武与社会知名人士白鹏飞、陈剑逸等组建了“广西戏剧改进会”,由马君武任会长,着手改良桂剧;

募捐集股接办了名角荟萃的“南华戏院桂剧班”,作为改良桂剧的试验剧团;

收集了一百多个桂剧传统剧目,进行史实考订和文字修饰,删除鄙俗之处;

开办了文化补习班,聘请教师给艺人补习文化。

*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县人。中国近代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教育家。

*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曾随祖父中鹄宦游广西。留洋日本归国后,投身戏剧、电影和戏曲事业。他是我国“文明戏”(话剧)的引进者之一,后进入梨园,演出京剧,享有与梅兰芳齐名的“南欧北梅”之誉;

*1938年4月应马君武之邀到桂林试行桂剧改革、从事抗日剧运。导演了新桂剧《梁红玉》和话剧《曙光》等剧。同年8月下旬离桂赴港;

*1939年9月下旬,再度受马君武邀请,举家迁至桂林,至此,全力从事桂剧改革和抗战戏剧运动;

*同年十一月,担任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

*整顿“南强戏院桂剧班”、组建“桂剧实验剧团”,担任团长;

*1940年建立“广西省立艺术馆”,任馆长,使广西有了第一座现代的剧场;

*创办“广西省戏剧改进会附属戏剧学校”,培养桂剧新人;

*1943年底至次年5月,与田汉、瞿秋白等人发起并主持了轰动全国剧坛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率桂剧参加并在开幕式上演出新桂剧《梁红玉》;

*引进进步戏剧理论、建立导演、排练制度,介绍新的舞台技术、排演进步新剧;

欧阳予倩对桂剧改革曾先后发表了《关于旧剧改革》、《改革桂剧的步骤》、《关于旧形式的运用》等文章和讲话,从理论上提出了改革桂剧的意义、方向和具体方案,

他给桂剧实验剧团改编、创作并亲自导演了《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渔夫恨》、《搜庙反正》、《胜利年》、《人面桃花》等,还整理、排练了传统剧目《玉堂春》、《抢伞》、《断桥会》、《烤火下山》等。

*改造艺人,摒弃陋习,建立新的剧场秩序;

欧阳予倩在解放后对桂剧的发展仍然十分关心,1952年还发表了《百花齐放中的桂剧》一文,1959年当广西桂剧艺术团进京演出时还亲指导了桂剧《人面桃花》的排练和演出。

日军轰炸桂林后,桂剧艺人纷纷撤退至百寿、长安等地或偏远山区演出,有的则弃艺务农或经商,桂剧逐渐冷落。

抗战胜利后,流散的桂剧艺人回到桂林、柳州后,演出,风光不再,许多桂剧班社濒临解散,处境极其困难。

解放后,桂林、柳州等地桂剧班子相继恢复演出,全州、兴安、平乐、荔浦、融安各县也纷纷组班演出。在政务院的“改戏、改制、改人”的批示下,各桂剧班子废除了班主制,改为民选的“共和班”制,桂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期间,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毛、周接见尹曦照片)陈毅和广西各届领导都给予了桂剧极大的关怀和支持。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郭、田、欧阳照片)崔嵬等著名艺术家也给了桂剧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周恩来曾称桂剧为全国十大剧种之一。

1953年,在广西省会南宁市成立了国营广西桂剧艺术团。此后,桂林、柳州也效仿南宁先后成立了一至两个国营桂剧团。全州、兴安、平乐、荔浦、恭城、融安、宜山、鹿寨等县也相继成立了国营桂剧团。

建国以来,桂剧同全国各兄弟剧种那样,经历了五十年代的新生和兴盛,六十、七十年代的冷落沉寂,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探索、艰辛和收获。

目前,一方面桂剧工作者经过努力和探索,在新时期创造了新的成绩和辉煌。另一方面,或者从根本来说,桂剧仍然面临着剧目匮乏、人才断档、观众流失、演出艰难和大量传统技艺失传的尴尬局面。在全国戏曲大花园中的“桂花”日见失色,前景不容乐观。

三、桂剧的艺术特色

桂剧吸收了祁剧、京剧、昆腔、弋阳腔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功细腻、做工传神见长。

1、桂剧的音乐声腔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

弹腔:分为“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统。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哀凄惨的情绪。

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

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格律比较严格。

吹腔:即安春调或安庆调,男女不同腔,男腔端庄潇洒,女腔流利活泼,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用笛子伴奏;

语言:桂剧的舞台语言为属西南官话系统的桂林话,声调优美,抑扬有致;(十三辙、唐景崧“栖霞夜雨怀龙隐,秋水长天眺伏波”)

*桂林话、普通话四声对比:《沙家浜》“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唱腔:委婉动听,清澈明亮,有浓厚的桂北地方味和乡土气息;

表演:

*桂剧在表演上侧重做工,质朴细腻,柔婉传神,即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有“武戏文唱”之说,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手法刻画人物;

*讲究程式规范,从行当体制到表演的四功五法、音乐锣鼓、化妆装扮、砌末道具等都有严格的程式规范,诸如:“跳台”(类似京剧的“起霸”)摆刀、摆枪、各种排场组合;

*另个特点是粗犷火爆,讲究激情。演员的身段动作刚健有力,功架沉稳大方,颇有南派武打之特点。如《杨滚教枪》、《黄鹤楼》、《斩三妖》、《司马洗宫》等;

*桂剧表演男女爱情、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及伦理道德等内容则细腻生动,注意将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提炼加工,创造出艺术的真实美。如《拾玉镯》中孙玉娇做针线、放鸡、喂鸡、数鸡及两次拾镯、赏镯的表情身段,把个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青春少女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十分生动。

2、音乐伴奏:桂剧音乐伴奏分为“文场”、“武场”(亦称“左场”、“右场”),前者使用京胡、月琴、京二胡为主(称“三大件”),配以曲笛、梆笛、唢呐和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子、摇子)、大锣、大钵、小锣、小钵、云锣、星子、碰铃等。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

*剧目:桂剧传统剧目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据1956年广西桂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统计,当时收集到本戏171出,小出杂戏351出,连同本戏中的折子戏314出,共计836出,还有一批无剧本的“桥路戏”(提纲戏))

大部分取材于列国、三国以及唐、宋、元、明等历史故事及《封神演义》、《水浒》、《七侠五义》等演义小说

*行当:桂剧初时共分十个行当,生、末、小生、旦、贴、老旦、净、付、丑、杂,后大致归并为:生、旦、净、丑四大类。生分为老生、文生、武生;旦分为闺门旦、花旦(背心旦)、老旦、武旦等;

3、特色:桂剧经历代艺人的实践创造,融汇了广西桂林的风土民情和品格神韵,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陈而不腐的鲜明的剧种风格特色;

4、特技:历代桂剧艺人创造了许多表演特技,如:“跌箱功”、“罗帽功”、“獠牙功”、“紫金冠功”、“髯口功”、“打叉功”、“舌花功”、“吊辨功”、“阴阳眼”、“变脸功”、“扑桌功”等;

5、表演艺术家:桂剧历史上涌现出一批艺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大的表演艺术家,如:清末民初的“戏状元”林秀甫、“桂剧四大名旦”谢玉君、金小梅、方昭媛、尹曦以及蒋金凯、颜锦艳、刘万春、秦志精、蒋金亮、陈婉仙、章凤仙、筱兰魁、廖燕翼、秦彩霞、罗桂霞等。解放后,有“中南四大名旦”之一之称的尹曦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国璋、张树萍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6、剧目影响:桂剧传统剧目《拾玉镯》、《抢伞》、《演火棍》、《打棍出箱》、《西厢记》、《富贵图》等剧目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7、改革开放后《泥马泪》、《瑶妃传奇》、《风采壮妹》、《商海搭错船》、《烈火南关》、《大儒还乡》等剧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桂剧的足迹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还先后到朝鲜、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中东、法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四、桂剧的基本特征

桂剧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伴随着民族民间生活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族民间生活活动依存性特征;

2、在长期民间草台、“野台”演出活动中,形成了根据受众对

需求而不断变更的渐变性特征;

3、既有对外来戏曲原型的引进,也有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要素的广泛吸收,更有对其它姐妹艺术的嫁接纳入,因而形成了多源性特征;

4、本土语言、音乐、表演和外来“皮黄”长期并存,融合发展。形成了本土和外来艺术的共存性特征;

5、桂剧特色鲜明、程式独特,拥有八百多出传统剧目的丰富性特征;

6、全国有300余个地方剧种,但源流于汉族,生存发展于少数民族地区,流布地域如此广泛、如此收到群众热爱并生生不息的剧种并不多见,具有稀有性特征。

7、桂剧不仅能表现重大题材,而且非常适合变现民间凡人小事,有独特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形成贴近生活的通俗性。

五、桂剧目前状况

1、桂剧剧目大量失传,文革前尚有经常上演的桂剧传统剧目百余出,而今,很难看见传统桂剧剧目演出,各专业剧团能够上演的桂剧传统剧目不过十出、八出而已;

2、一些颇有造诣的桂剧艺人相继谢世和退出舞台,绝大部分桂剧传统技艺失传,无法得到继承;

3、文革前,广西境内尚有13个专业桂剧团体和大量的民间桂剧团体,桂剧演出活跃。目前,仅存南宁、桂林、柳州三个专业桂剧团体,民间亦鲜见桂剧演出活动;

4、文革后,广西境内的桂剧演出场所(剧场)基本都拆除殆尽,目前,桂剧在广西没有一个演出桂剧的固定场所;

5、专业剧团和民间交往不畅,民间业余剧团解散,专业剧团下乡困难,造成桂剧流行区域日益缩小,观众锐减;

6、目前,桂剧行当不全,没有有影响的剧种代表人,对桂剧的表演、音乐继承、使用不当,致使桂剧日益被京剧等皮黄剧种“同化”,失去其特有的剧种特色。

六、桂剧的保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桂剧艺术,建议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成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工作小组”,指定保护单位,作出保护计划,并领导、检查、督促组织实施,通过静态和动态的保护措施,使桂剧能得以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的开展桂剧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桂剧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班社、团体、剧目、音乐、表演、特技等有价值的艺术遗产;

2、将普查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成立桂剧艺术研究小组,进一步深入开展桂剧艺术理论研究工作;

4、将汇集到的桂剧文字、音乐、音像资料编撰成册,出版《桂剧辞典》、《桂剧大全》和CD、VCD等文字音像资料。

(二)动态保护

1、建立以全州、兴安、平乐、荔浦、鹿寨、融安、宜山、富川等具有桂剧基础的县份为桂剧保护区。并对南宁、桂林、柳州等三个专业桂剧团体重点保护,使其成为桂剧的研究、试验和演出单位;

2、恢复和扶持民间桂剧演出活动,政府扶持建立以上各县的业余桂剧演出团,选定已有的楼堂、会礼堂和古戏台等场所,作为桂剧演出场所;

3、在以上各县选取一、二所中小学开展桂剧艺术普及工作,培养桂剧观众和发现桂剧艺术接班人,解决桂剧艺术传承问题;

4、附着某个专业桂剧团体成立桂剧艺术学校,招收学员,传授桂剧艺术;

5、建立以南宁、桂林、柳州等专业桂剧艺术团体为联合体的桂剧艺术文化公司,整合力量,加快桂剧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6、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市修建专供桂剧演出的专业剧场,让久违的桂剧演出登上都市之堂;

7、选择适当的地方选址建立“桂剧大观园”,结合旅游业,向游人介绍桂剧的历史文物、展示桂剧传统的表演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桂剧;

8、由政府牵头,民间资助,定期举办专业、业余“桂剧艺术节”,让桂剧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还戏于民,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桂剧,关心和帮助桂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7836.html

更多阅读

陈忠联教授讲座观后感2 国防教育讲座观后感

陈忠联教授讲座观后感2心慈家长今天看了陈忠联教授讲的家庭教育报告,感觉讲的真好。他的观念新颖,思维超前,使我受益匪浅。感觉教育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首先,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要改变观念,开动脑筋,甚至是逆向思维。例如,陈教授讲

追着光影奔跑的罗拉梁咏琪《追》mp3下载 奔跑的罗拉

蒙面歌王追着光影奔跑的罗拉梁咏琪《追》mp3下载链接地址:本期蒙面歌王第七期追着光影奔跑的罗拉梁咏琪带着她低调奢华的心形面具和一头夺人眼球的红发走上了舞台!一首粤语歌《追》唱得深情款款,对粤语歌的把握十分娴熟,听罢令人回味无

蔡志忠动画片《韩非子》 蔡志忠漫画全集下载

博客首页01 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曾与李斯一起跟随楚国荀卿学习。韩非文笔流畅却有口吃,见韩国积弱,屡次上书却不被採纳。于是集法家之大成,完成《韩非子》一书。后来书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两篇,

声明:《桂剧讲座——梁忠骥 桂剧下载》为网友淡水深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