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醉科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a440a0100yr0j.html
据报道,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少林对同院的女教授林莉红大打出手,据林教授学生及多名老师介绍,陈打人原因是“没能评上教授职称”,而林教授是评审之一。陈少林今年47岁,评审前曾透露“年龄大了,再不评上就没机会了”。
对于陈少林打人行为,无疑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对的,有悖“为师之道”,甚至有人认为是无视法纪,突破文明底线,挑战游戏规则的行为。那么,陈少林不打人还能干什么才是对的或正确的行为呢?出了问题总得采取行动解决吧。说陈少林打人不对的人,当你摊上这种事,你说你会选择哪种对的方法呢?
依据当今社会现实,思来想去,我想无非只有以下几种方法可能是“对”的:
一是对评不上教授认可或妥协。多数人就是这么做的,不怪别人只怪自己,虽然编造的论文和成果不比别人少,但不会或没有送钱跑关系,没有上级领导作靠山,不想打人,只好认了,下次再来,还不行就再下、下、下……次,说不定哪天真可能瞎猫碰上死老鼠。但是,这种妥协与等待往往等不起,“年龄大了,再不评上就没机会了”。
二是彻底放弃。这种人近几年似乎多起来了,面对强大的关系网和潜规则,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实在是无奈的选择,只好放弃职称晋升和高职称带来的所有的好处。谌洪果就是典型代表之一(谌洪果: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http://view.news.qq.com/a/20120502/000007.htm)。但是,有时选择放弃也是不允许的,做好的套子让你钻,你却不钻,官方岂可容忍你不受潜规则和恶规则的约束!于是,不少单位常常会有各种各样限制放弃的规定。
三是觉得不合理不公平,有意见不断往上反映或申诉。这在当今社会里,大概是最无效和最愚蠢的做法。虽然规定里说有意见可投诉,可事实上领导们和评审委员们难得理你,互踢皮球,让你投诉无门。要知道,中国目前在学术界申诉成功的案例太少,几乎为零(喻海良语)。就像是所谓的正规途径解决医闹的办法有多种,可没有一种有效,最有效的还是医闹;更像是“教育部近几年几乎没有处理过一起学术腐败个案”(葛剑雄语),而民间的方舟子却一年打假上百起。如果官方确实能够听得进哪怕一点点群众意见,安能会有今日境况?难道官方会否定自己安排?更可怕的是你投诉多了,成了领导的眼中钉,你职称晋升的一点希望可能就彻底没有了。

四是转变思想,吸取教训,识时务者为俊杰。平时多巴结,战时多活动。关键时刻该送就送,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你送5万我就送10万。应该说,这种方法大概是当今最有效也最流行的办法,更是官方最喜欢的。看来只有同流合污,积极参与到腐败的洪流中来,才是走“正道”。也正是采用这种方法的人越来越多,以致评审腐败日益猖狂,职称评审制度成为了既得利益者的一条腐败致富之路,官方岂可轻易放弃这种利于控制下属又能够捞大钱的职称评审制度!于是,极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得以长期实施,很可能“五十年不动摇”!
在严密的制度逼迫下,前三种方法其实往往是行不通的,绝大多数人被逼迫只能采用最后一种方法了。就这样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被逼迫走上这条官方指定狭路,就像是牧羊人指挥猎狗把一大群羊一个不落地赶进羊圈。陈少林就像是一只不太听话的羊,在被赶进羊圈的过程中踢了一脚猎狗。当然,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被赶进羊圈的命运。“天下之大,莫非皇土”,皇土之上,其实都是待宰的羔羊。“要么,忍;要么,残忍”,极端的行为必然是极端的结果!现在的“知识分子们”其实很明白这些道理的。
中国的职称评审制度的不公平和腐败问题,存在很长时间了,一直遭人痛恨,但却一直实行,迄今仍然看不到官方任何改革的实际行动,怎么办呢?“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毛泽东),社会倒逼可能是最有效的,当然代价也是最大的。没办法呀!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