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女孩心理学 养育女孩 下载

目……录

第一章女孩男孩养育大不同,养育女孩的心理学

很多父母都觉得,养育女孩要比养育男孩容易,因为女孩温和、听话、不调皮,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女孩大多容易敏感、娇弱、没主见。女孩有哪些有别于男孩的心理特征?为什么说女孩天生是“和平天使”? 女孩真的是“娇弱”的代名词?怎么样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女孩?如果巧妙地利用女孩的心理顺势利导,我们就能让女孩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

原理1:女孩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女孩的平和

原理2:女孩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注——女孩的感性

原理3:为什么女孩比男孩容易受伤害——女孩的敏感

原理4:不要让“娇弱”成为女孩的代名词——女孩的娇弱

原理5:女孩不是天生缺少主心骨——女孩的缺少主见

原理6:父母的态度决定女孩的未来——女孩的天赋

原理7:女孩也要像男孩一样独立——女孩的依赖

第二章探索女孩成长的秘密,影响心理发展的七大因素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养模式决定一个孩子的个性”,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女孩的心理发展呢?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实验告诉我们——影响女孩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父母仔细解读影响女孩心理发展的因素,探索女孩成长的秘密。

原理1:环境影响大脑发展——罗森茨威格的老鼠实验

原理2:左脑和右脑在心理发展中有不同作用——大脑单侧化实验

原理3:教养模式决定孩子个性——鲍姆令德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

原理4:让独生子女当“老大”——出生顺序对孩子智力影响的研究

原理5:期望对孩子心理发展很重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

原理6:好伙伴胜过好老师——孩子同伴关系实验

原理7:电视不是好保姆——电视媒体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实验

第三章 不良个性,解读女孩负面心理背后的真相

怯懦、孤僻、多疑、自私……女孩的这些毛病常常让父母很头疼,负面心理这么多,怎么健康成长?父母们忧心忡忡:孩子这些毛病能改好吗?所谓人无完人,大人尚且有自己的小缺点,何况是还在成长中的孩子呢?父母的包容和引导,就是应对女孩负面心理的最佳武器。

原理1:消极——摒弃消极,还女孩成长的动力

原理2:孤僻——倾听女孩内心,拆掉她心中的高墙

原理3:怯懦——丰富女孩的生活,杜绝怯懦心理

原理4:抑郁——少给女孩点压力,还女孩快乐

原理5:撒谎——揭穿?纵容?还是善待?

原理6:多疑——女孩天生爱猜测?

原理7:自私——溺爱是自私真正的根源

第四章 亲子沟通中的心理学

为什么女孩也常常不听话,让父母操心?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父母与孩子之间70%的矛盾问题皆因沟通不畅所致。沟通是双向的,女孩渴望父母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父母也渴望孩子能够体会自己的苦心。所以,沟通前,父母一定要了解一些沟通中的心理学,真正走进女孩的内心世界。

原理1:多站在女孩的角度考虑问题——归因偏差思想

原理2:表扬女孩要有原则——边际递减效应

原理3:批评的技巧——反弹琵琶效应

原理4:让沟通更有效——低声效应

原理5:女孩需要妈妈时常与她谈心——心贴心效应

原理6:一次拥抱胜过十次说教——非语言效应

原理7:做女孩最好的心理咨询师——霍桑效应

第五章 学习教育中的心理学

怎样让女孩爱上学习?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女孩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主动、轻松地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一点儿也不难。父母只要懂一些学习中的心理学,正确把脉,对症下药,适当地对女孩进行心理引导,让女孩爱上学习不是难事。

原理1:了解女孩的学习方式——椰壳效应

原理2:多鼓励,培养女孩自主学习习惯——成就动机

原理3:学习很有趣,让女孩喜欢上学习——兴趣心理

原理4:给女孩的学习任务要适量——7±2法则

原理5:根据遗忘规律教会孩子复习——遗忘曲线

原理6:提高女孩的学习效率——感官协同效应

原理7:不要对女孩的成绩过分苛刻——第十名现象

原理8:为女孩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家庭氛围效应

第六章 性格教育中的心理学

女孩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良好的个性和习惯,可以使她们受益一生,所以,想要培养女孩良好的习惯和性格,父母就要从小抓起,针对女孩的天性、心理特征和气质,因材施教,才能塑造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

原理1:培养女孩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原理2:用鼓励成就女孩的自信——手套效应

原理3:善良让女孩成为天使——从低到高原则

原理4:从小培养女孩的同情心——同理心效应

原理5:宽容心给女孩增添魅力——海格力斯效应

原理6:细心的女孩更惹人爱——细节效应

原理7:培养女孩的亲和力,给她一个好人缘——亲和效应

第七章 创建良好家庭环境的心理学

“什么样的水就养什么样的鱼”, 女孩的成长需要好环境、好父母以及父母的好心态、好的心理学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门心理学问,更是一门心理艺术。父母只有掌握这门学问,通晓这门艺术,才能真正把女孩培养成人,塑造成才,推向幸福。

原理1:温暖的家庭是女孩优秀的基础——环境效应

原理2:父母对女孩的教育要一致——手表定律

原理3:给女孩恰到好处的爱——蛋壳心理

原理4: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大人理想的工具——代偿心理

原理5:给女孩独立的空间——空间法则

原理6:父亲是女孩的榜样——权威效应

原理7:教育女孩母亲要适度放手——放虎归山效应

第八章 青春期教育中的心理学

青春期是女孩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女孩的内心会出现“心理闭锁现象”,父母一定要多一份耐心,学会走进女孩的内心世界,与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这样才能够引导女孩主动袒露心声,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平和地度过逆反期。

原理1:女孩的叛逆不是胡闹——理解原则

原理2:绝对不能查看女孩的日记和信件——尊重原则

原理3:巧妙化解早恋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原理4:用爱消除孩子的性困惑——关爱效应

原理5:帮助女孩正确评价自己,摒弃嫉妒——悦纳自己效应

原理6:让女孩找到优势,战胜自卑——优势效应

原理7:虚荣来自攀比心理,父母要正确教育——榜样效应

原理8:指导女孩怎样与异性交朋友——异性效应

第一章女孩男孩养育大不同,养育女孩的心理学

很多父母都觉得,养育女孩要比养育男孩容易,因为女孩温和、听话、不调皮,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女孩大多容易敏感、娇弱、没主见。女孩有哪些有别于男孩的心理特征?为什么说女孩天生是“和平天使”? 女孩真的是“娇弱”的代名词?怎么样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女孩?如果巧妙地利用女孩的心理顺势利导,我们就能让女孩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

原理1:女孩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女孩的平和

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男孩是好动的,女孩是文静的,男孩和女孩除了性别不同,性格上也大相径庭。比如男孩喜欢冒险,到处爬上爬下,喜欢玩带有竞争性的游戏等等,而女孩一般都比较安静,喜欢静静地听妈妈讲故事,喜欢安静地看电视,并且还很容易被感动。同时,女孩跟男孩相比还有一个更大的不同:那就是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男孩常常更注重竞争。即便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成长,差别也是很明显:

耿女士有两个可爱的宝贝,一个儿子小名叫辉辉,一个女儿,小名叫慧慧。儿子比女儿大一岁半。这两个小家伙给妈妈带来很多的幸福,也带来很多的感慨。耿女士叹服地说:“男孩和女孩就是不一样啊!”

这不,同院的小朋友们又聚集在一块玩耍了。辉辉和一帮小男孩在沙子堆旁“盖房子”,慧慧和一帮小女孩在玩滑梯,妈妈们在一旁闲聊。没过多大会儿,男孩们那边就吵起来了,辉辉说自己盖的房子最好,俊俊说自己的城堡才是最棒的,于是就争吵起来了,互不相让。妈妈们赶快上前调节,好不容易才息事宁人。再看看女孩这边,一个个笑逐颜开,很有秩序地玩着滑梯,不亦乐乎。

看,同一个妈妈,成长在相同的家庭,但两个孩子还是相差甚远。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这样的差别呢?我们能改变这种差别吗?

其实,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体内的“小秘密”:男孩体内的睾丸素让他们成为富有攻击力的“斗士”,而女孩体内的雌激素和孕酮激素让她们成为平和的“天使”。

雌性激素对女孩的感情和个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控制着女孩情绪的稳定、思考的过程等个性行为动机。比如孕酮激素促使女孩更喜欢小孩子和小动物;催产素则会使女孩产生更多的“怜悯之情”,也就是“母性的本能”。这些荷尔蒙使得女孩细心、敏感、温柔、怜悯,也就注定了她们是平和的,更注重与人友好相处。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女孩喜欢拥有很多的好朋友,可以和她们快乐地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或者是自己的小感悟。这都是女孩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结果。

对女孩来说,她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提升,也是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艾里姆夫妇在《养育女儿》一书中曾把女孩对情感的要求解释为对“关系”的需要,他们认为,在交往中女孩更容易受以下问题的驱使:第一,我们之间有关系吗?第二,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第三,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第四,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而男孩重视的问题却是:第一,谁是领头人?第二,规则是什么?第三,必须按规则办事吗?

心理学家约翰•格雷博士也把女性称做“义务心理咨询师”,因为女性“更关注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世界。她乐于展示她的爱,她的关心,她的美德”。

我们能改变女孩的这些特点吗?不能。这是女孩的优势,父母在帮助女孩发挥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女孩在交往中陷入麻烦。

建议一:提高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家都知道,女孩一般都比男孩会说,比较伶牙俐齿,不过这并不表明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天生就很强。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要经过培养和锻炼的,特别是在女孩3~9岁的语言发展重要时期,父母要给予女孩必要的训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女孩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或所见所闻;还可以让她多听故事,多讲故事、编故事,或者拿文艺作品让她复述;有意训练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利用女孩感兴趣的话题与她一起讨论,以提高她的思辨能力。

建议二:为女孩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现代居住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居住的场所逐渐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处境使得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造成交往能力低下。所以,父母要有意去改善这种不利环境,为女孩多争取与人交往的机会,比如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外出时引导女孩自己购物;假如朋友、单位有什么聚会,不妨带上她,这样,她能从大人的交往和交谈中学会很多。

建议三:提高女孩的交往素质。

交往素质就是指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所必备的素质,比如有礼貌,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等素养。平时,父母应让女孩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她一起玩耍,才能赢得大人们的喜欢。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父母应教育女孩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同时,还应支持女孩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要让她知道乐于助人的道理。

建议四:教女孩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因为女孩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因此她们总是心软,有时候甚至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父母应该告诉女孩:我们是应该关心人、体谅人,但是首先要记得爱自己,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在关键的时刻,别人的利益要顾,自己的正当利益也不要放弃。比如说一本书,自己要用,同学也要用,要先满足自己的利益,可以让同学先等一下,自己尽快用完了给她用。

原理2:女孩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注——女孩的感性

“刘老师,麻烦您照顾一下我家夏夏,今天她没吃早餐就去学校了,因为我说了她几句,她就气鼓鼓地走了,我很担心她。”夏夏妈给老师打电话,心里有些不安。

你说这孩子,怎么就不能说她几句呢?我也没什么意思啊,她可真是想得多。

早上起床时,妈妈叫了夏夏两次,可夏夏并没有立即起床,妈妈有些生气,就跑到夏夏房间去数落她:“你看看你,都上五年级了还让妈妈这么操心,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起来啊,我可是等着上班的,养活你容易吗,每天起早贪黑的。”

“不容易你就别养了,你怎么不把我丢到别人家去啊?!我正不想呆在这个家里呢,整天吵吵闹闹的,烦都烦死了。”原来,夏夏还在为昨晚爸妈的争吵生气呢。

其实爸爸妈妈抬杠、争吵在每一个家庭里都有发生,然而,感性的女孩子常常会感觉到家庭氛围的紧张,由此给她带来苦恼。她在心里想不开,以为是自己的家庭出问题了或者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女孩的感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往往凭着感情做事情。有文学作品曾称女性是“最情感化的动物”。女孩为什么如此感性呢?

在上一节里我们讲到,女孩体内的荷尔蒙对女孩的性情、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雌激素,它的活动影响着女孩情绪的波动。其实,女孩的大脑结构也影响着女孩的感性。

研究发现,在孕育的过程中,男女胎儿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在子宫中,女婴的大脑皮层发育比男婴快,左脑发育比男孩早,大脑中的胼胝体(神经束,联接左右大脑)较男孩发展更早更完善。

正是这些特点,让女孩大脑的语言区和感官区比较发达(神经科学家发现,女孩大脑结构中这两个区的面积比男孩大脑中的大20%~30%),使女孩长于想象、艺术活动,运用整体性、直觉性的思维。

所以,女孩比男孩感性得多。父母在培养女孩的时候,要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注。

建议一:不要忽略女孩的情绪。

现在,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压力都比较大,很多父母往往忙于工作,为了生存,而忽视了对女孩的关心和爱护。

爸爸下班回来,女孩兴冲冲地准备上去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没有想到,爸爸手一挥:“去去去,爸爸今天很累,没有时间和你玩。”

妈妈下班回来,女孩很高兴地跑过去,手里拿着给妈妈的三八节的礼物,还没有等女孩开口,妈妈就说:“你还站在那里干什么,就知道玩,也不知道努力学习。你知不知道我们每天赚钱有多辛苦?”

其实,这样会让女孩感觉很受伤,她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就会慢慢地疏远父母。

女孩都是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意的。比如,妈妈回家看见已经自己写好作业的女儿说了声:“真乖!”她就会为此兴奋很久,觉得妈妈很爱自己。

要想女孩健康快乐成长,父母就不能忽略女孩的情绪,要给她更多的关注,让她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父母是多么爱她、关心她,她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小天使。

建议二:给女孩一个快乐、和谐的家。

放学了,大家都欢天喜地地跑出教室,恨不得马上飞回家。可琳琳跟大家不一样,她慢腾腾地站起来,走出教室,好像很不情愿的样子,神情也很落寞。班主任老师碰到琳琳,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别人都回家吃饭了,她不饿吗?琳琳很难过,差点哭起来,她告诉老师,这些天爸爸妈妈都在吵架,家里让人很讨厌,不想回家。老师安慰了她一会儿,说送她回家,顺便家访一下,琳琳这才跟着老师快步走起来。她一边跟老师讲家里的情况,一边说自己好害怕,万一爸妈离婚了自己该怎么办啊?

一个和谐的家庭,能让女孩更多地感觉到幸福和安全。假如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经常发生争吵,感性的女孩就会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中,会影响她的心理发育和个性发展,甚至会对女孩将来的婚恋观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一家人快乐地相处,会让女孩更懂得宽容,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也会更自信地面对生活。父母们要努力给女儿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宝贝女儿有琳琳那样的害怕和烦恼。

建议三:及时消除亲子间的误会。

“你说现在这孩子怎么都那么不听话呢,才10岁就这么犟,以后可咋办?”下班时,彤彤妈跟同事说起女儿直摇头,小女儿跟她都冷战两天了。

同事说:“哎,现在的孩子都这样,我们家那个也是,不过你也不能太强势了,那样孩子会很受伤的,毕竟年龄小。”

“是啊,可怎么办呢?我也是死要面子,自己妥协了觉得在孩子面前没权威。”彤彤妈愁眉苦脸地说。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咱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权威也不是不妥协就建立了,要想办法跟孩子和好,这样她才能觉出你的好,‘臣服’于你。我建议你写张纸条给女儿,以前我就这么做的。”同事开导她说。

女孩的成长是离不开爱的,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她之间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会。每当误会产生时,感性的女孩就会认为父母不再爱她了,会很难过,这时,父母一定要采取措施让女孩感受到你是爱着她的。而有不少父母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女孩妥协,所以就一错再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当误会产生的时候,父母可以采取给女孩写小纸条留言的方式,解释彼此的误会和自己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这样,女孩心里的疙瘩就会慢慢解开,会觉得你依然爱她。

建议四:尊重女孩的选择,满足她合理的需求。

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选择,父母应该视情况给予理解和支持,在家里应该遵循民主的原则,让女孩也有发言权。比如说孩子要不要学钢琴,孩子要不要上重点中学,都要听听她的意见,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采纳。此外,孩子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也要满足,比如女孩周末要去和同学一起郊游,父母就不能强行把她留在家里写作业,而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嘱咐,只有这样,女孩才会觉得你是尊重她的,是爱她的。

原理3:为什么女孩比男孩容易受伤害——女孩的敏感

一位初一的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写道:

我们班上的刘琴是个十分敏感的女孩,每次不管是见到哪个老师,目光总是怯怯的。有一次,英语老师让她回答问题,她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就让她坐下了,叫了另一个同学来回答。不一会儿,老师发现刘琴竟然在哭,下课后,老师叫她去办公室,安慰她说不就是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嘛,很正常的,不用难为情。她说,回答不出来问题,觉得同学们都在嘲笑她,她很羞愧。

后来,也发生过几次这样的情况,我就明白这个女孩很敏感,老师和同学一句无意的话或者一个无意的动作,她都会烦恼好几天。我也同孩子的妈妈沟通过,她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只要和她说话的人声音大一点,她都觉得是在批评她,就这个问题和她交流了很多次也没有用。

从那以后,我不管什么时候见到她,不管自己心情如何,总是朝她微笑,有时候甚至会鼓励她几句。除了我这么做之外,我还让班上其他的任课老师都尽量多鼓励她,多给她一些笑容。

然而,我还是很担心的,她是我的学生,我能理解,所以给她最大的鼓励,真不知道以后她去其他学校上高中或者上大学、参加工作了,还会不会这样。

是啊,女孩的敏感有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怎么芝麻大的事情都能影响到她的情绪呢?不少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女孩比较敏感:不能受委屈,见不得别人说她不好,更见不得别人批评她,不然就要背上几天的思想包袱,动不动就喜欢掉眼泪;有的女孩还特别怕见陌生人。

相比较来说,男孩的情况就好得多:被大人训斥了,一点也不在乎,别说哭了,脸红也不容易呢;即便有的男孩挨训了,流泪了,但过一会儿该玩还是照常玩,像个没事人一样,还是蹦蹦跳跳的,情绪跟之前一样高昂。

那是不是敏感就不好呢?就要改正呢?不是。敏感的孩子,大都心思细腻,很会体贴别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同时乖巧可爱,讨人喜欢。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予合理引导,不要让女孩太过敏感就行。

其实,女孩的敏感不是靠主观就能改变或控制的。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女孩体内的一些荷尔蒙会影响女孩的情感情绪,当女孩体内的雌性激素活动不稳定的时候,她的情绪就会产生波动。如果雌性激素过低,女孩就会感到生气、易怒、悲伤、失望、神经过敏。这也是女孩比男孩更敏感、更容易受伤的的原因。

面对敏感的女孩,我们该怎样更好地保护她,不让她受更多的伤害呢?

建议一:首先父母要理解女孩的敏感。

敏感是女孩的一个特点,父母要给予理解,就是有些很坚强、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女孩,在某些时候也是很敏感的,做父母的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比如在女孩哭泣的时候,父母不要斥责她,要先安慰她,然后鼓励她做一个强者,这样她才会尽量地克制哭泣。只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理解和同情,才能减少女孩的孤独感和脆弱感。

建议二: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莉莉暑假的时候到外婆家玩,待了三天外婆就发现这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动不动就大声吼叫。外婆摇着头说:“这孩子简直就是她妈妈的翻版,这样下去怎么行,孩子的个性还在形成中呢。”在又一次莉莉发脾气的时候,外婆问她是不是妈妈在家也这样,莉莉点点头说:“是的,妈妈的样子比我恐怖多了。”

老太太把女儿叫来家里,跟她谈了很长时间,告诉她现在她作为孩子的妈妈,要负责任,不能因为自己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毁了孩子的一生,一定要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女孩因为敏感,所以极其容易受到大人们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绪的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一些,心情好一些,这样才能不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最好立即向孩子解释,这样才能避免她无端的猜测。父母更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朝孩子发泄,本来女孩子就比较敏感,如果父母对她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她可能就会陷入抑郁的状态,不仅如此,有些女孩还会变得更敏感更胆小,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建议三:注重培养女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缺乏自信、自尊心的女孩易敏感,因此父母要帮助提高女孩的自信、自尊,使她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比如对女孩的期望要合理,不要超出她的能力之外,这样女孩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不管是做什么事情,父母都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千万不可以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女孩,如果孩子做错了,可以事后私下里指教她。

建议四:对女孩多些鼓励,少些批评。

不管是对待学习成绩还是其他的事情,只要孩子尽力做了,就不要责怪她,更不能苛求她。比如说一个女孩很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自己的数学考了全班第三名,很开心。这时候妈妈千万不能打击女孩:“第一名是多少分啊,你还不是第一名呢,高兴什么啊?”而应该说:“真了不起,如果你下次能够细心点不犯两个小错误,你就是第一名了。”这样孩子就会很开心,会有学习的动力。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其中总有一些闪光点,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盯着她们的缺点不放。这样才能慢慢地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减少敏感。

建议五:让女孩经历一些挫折。

茉儿一甩手把玩具扔了很远,大哭着说不玩了不玩了,因为她不能控制着这个小汽车跑动,心情很烦躁。妈妈赶紧跑过来,一边劝说不哭了不哭了,一边骂小汽车不好,看着孩子哭得很伤心,她心里也很难过,恨不得替孩子去玩。

由于一直这样,茉儿现在9岁了还什么都不会做,遇到一点点挫折就逃避,还很胆小。

像茉儿妈妈这样的,有些父母太在乎自己孩子的感受,恨不得什么事情都帮助她做,这样孩子就不能从中得到锻炼,从而更加敏感。父母应该放手让女孩去做一些事情,让她学会从容地面对挫折。只有父母舍得放手,女孩才能接受风雨的洗礼,从而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心理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不至于为小事情就情绪波动很大。

原理4:不要让“娇弱”成为女孩的代名词——女孩的娇弱念

念的妈妈发现,随着女儿的长大,每年的秋天和春天,念念都会发烧感冒,很长时间都好不了,打针、吃药,总是要持续一个多月才能慢慢恢复。因为念念特别挑食,所以她长得比较瘦弱,同学们都笑称她为“林妹妹”。念念只要看见不符合自己胃口的饭菜,总是尝也不尝一口,在家吃饭还好,奶奶会做她爱吃的菜,但是在学校的话,念念一看学校食堂的饭菜总是一口不吃就倒掉,然后去买自己喜欢的小零食。

念念最不喜欢的就是劳动,每次班上组织大扫除,她回家会对妈妈抱怨半天,说自己很累,要不是拉不下面子,真是不想干了。学习上只要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念念就会伤心上许多天,然后每天晚上都熬上半夜,说是不能退步,要努力,任凭妈妈和奶奶怎么劝她去休息,她都不肯。

上周三,因为念念上课走神了,物理老师批评了她,她就伤心地大哭。后来是班主任来劝她,她才停止了哭泣,但还是情绪很低落。晚上回家妈妈问她为什么眼睛红红的,是不是哭过了,不问还好,一问,念念的眼泪又流出来了,一家人都来哄她。

念念的妈妈为此也很头疼,女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娇弱了?不能打,更不能骂,甚至一点委屈也不能受,要不然就是闹情绪,赌气,不吃饭。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就这么一个女儿,从小就宠着,不让吃苦不让受罪,怎么还是让人如此担忧呢?

大多数女孩给人的感觉总是柔弱的,首先从外形上看就没有男孩子那么阳光和健壮。但是由于女孩天生需要保护的特质,家人往往会对她们过于疼爱、娇惯,让她们变得娇弱不堪,就像上文中的念念一样。

现在不少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穿最好的、吃最好的、学校也上最好的,要是有一点不如意就大闹。从小父母就让女孩学古筝、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等等,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会帮忙解决,只要小公主学习好就可以了。遗憾的是,父母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女孩不仅身体娇弱,心理也很脆弱,成了娇滴滴的“瓷娃娃”。

看看你的宝贝女儿有没有以下表现,如果有,可要当心了。

(1)吃东西的时候挑挑拣拣,爱吃的吃个没完,不爱吃的一点儿不动。衣服鞋子好看的就穿,有一点旧就要买新的。文具之类的也要最好的,不是最好的就扔掉。

(2)考试成绩不好了就哭,学习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不知所措,求救于父母。

(3)家务活从来没有做过,就连妈妈让她下楼的时候顺便把家里的垃圾带下去,也会嫌脏,不愿意去倒。自己的脏衣服、脏袜子,从来没有洗过,一扔了事。

(4)受不得一点委屈,受一点批评就大哭大闹。一点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生气,不吃不喝不理人。

这些都是过于娇弱的具体表现,如果你还觉得没什么,那就是大错了。虽然女孩是需要宠爱的,但也得有个限度。

我们都知道,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推出巢穴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同样,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必然是经历过千锤百炼之后站起来的。

所以,不能让娇弱成为女孩的代名词,要培养像小草一样可以经历风雨,可以野火烧不尽的女孩;女孩是花,但更要有草的内心和精神。

建议一:让女孩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父母一定要根据女孩的年龄特点,为她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如让三四岁的女孩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女孩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女孩学着洗衣服、做饭等等。女孩更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让她帮妈妈买菜、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家务。

劳动可以让女孩知道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容易,可以让她逐渐改掉娇弱的毛病。开始时父母最好跟孩子一块干,随时指导,要多肯定、鼓励,当然,关键的还是要持之以恒。

建议二:培养女孩爱运动的习惯。

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女孩大都比较讨厌上体育课,因为要跑蹦跳,她们嫌累;而到了劳动的时候更是不喜欢,并且还经常爱生病,这都是女孩太娇弱的结果。所以,父母可以经常带领女孩去郊游,带领她去爬山、跑步等,这样可以慢慢地增强她的体质,还能帮助她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订个协议,比如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三次,距离远近依女孩年龄和身体情况而定,慢慢地女孩就会养成爱运动的习惯了。

一位女孩的妈妈是这样做的:我女儿从小体弱多病,这让我很发愁,担心孩子将来太娇弱,于是在她5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带她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在下午,我带她到公园跑步,后来她大一些,我就早上带她跑步。孩子也曾经叫过累,但我没心软,为了她的健康必须要这样做。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我女儿现在很爱运动,身体也很健康,性格开朗活泼,大家都说她很阳光,我觉得这都是运动带来的结果。

建议三:家人教育要一致,关键时刻要严格。

女孩过于娇弱,主要是大人过于疼爱和娇惯造成的。在家庭里,往往会出现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但爷爷奶奶却娇惯女孩,或是爸爸对女孩严格要求、妈妈却娇纵女孩的情况。如果家里几个大人不能统一认识,女孩的娇弱就不容易改变。所以,家里大人应该对孩子提出一致的要求,女孩才能有明确的行为标准。

原理5:女孩不是天生缺少主心骨——女孩的缺少主见

珍珍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儿,斯斯文文的,很让人喜欢。不过,她的缺点也是乖巧,具体来说是“太乖巧”,比如同学们说什么她就相信什么,老师要求什么,她就做什么,一点主见都没有。平时在家里,穿什么衣服还要问妈妈,妈妈只要不点头说好,她就不敢穿,生怕穿出去不好看。做作业的时候,只要妈妈不开口说对了,她就不敢往下做。

眼看着女儿即将升入初中了,妈妈很着急,她觉得女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应该让珍珍有“主心骨”,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决定了。

其实,不仅是珍珍这样的小女孩没主见,就是很多长大的女孩,也常常表现得没主见。好像女孩天生就缺少主心骨似的。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女孩没主见的原因主要有:

女孩喜欢模仿,比如父母怎么样,她就怎么样,容易盲从;

父母、老师等本来就是女孩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父母习惯于替女孩安排一切,就容易造成女孩的惟命是从,不敢干甚至不敢想违背父母、老师意愿的事情;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和女孩之间的沟通比较少,这往往造成女孩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很多父母对女孩特别的娇惯,毕竟是女孩嘛,要比男孩得到更多的关爱;所以什么事情都给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女孩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诚然,女孩听话、乖巧可以让父母省很多心,但要是女孩太过于听话和顺从,凡事没有主见,或者总是模仿别人,跟着别人走,这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对女孩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这也正是上文中珍珍妈所担心的。

为了培养珍珍有主见,珍珍妈决定从生活中开始改变,当珍珍不知道穿哪件衣服好时,妈妈说:“你自己觉得怎么样穿好看,就一定是最好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在买衣服的时候,妈妈也不给珍珍参考意见了,让她自己看,款式、花色、价格,都由她自己决定。刚开始的时候,珍珍有点胆怯,后来她发现自己选择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也很好看的时候,就慢慢学着自己选择衣服了。写作业的时候,妈妈让她自己检查对错。刚开始的时候,珍珍很不习惯,有点无所适从,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妈妈的辅导,她自己也能把题目全部做对了。妈妈发现,自从放手让珍珍自己买衣服之后,她就渐渐开始有了主意,有时候也会说:“我不喜欢这个颜色,感觉不适合我。”不再是妈妈买什么穿什么了,有时候有些事情她还会主动给妈妈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上周二,珍珍决定自己去报名学习拉丁舞,问了价钱了之后,她回家问妈妈要钱。妈妈知道后,非常支持她的决定,更多的是感到欣慰,那个事事需要她帮着拿主意的小孩,已经会自己做决定了,真好。

是的,改变还是得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开始。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女儿胆小、怕事,不敢自己做决定,那么父母有没有想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呢?假如你觉得很多事情本来就和她无关,不让她去自理、去参与,那么孩子的主见也就被父母的好心给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每个女孩从襁褓时期对父母完全的依赖,到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试验探索,终于长大成一个独立的女孩,她开始慢慢感觉到权利的存在;同时,她开始希望能掌握权利,这种自觉是出乎孩子的本能,父母可以压制它,也可以鼓励它。父母压制的后果就是培养出一个连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都要他们拿主意的孩子。一个很难脱离父母的孩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一个事事都不能给自己做决定的孩子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父母应该怎样培养有主见的女孩呢?

建议一:改变对女孩说话的方式。

很多父母在要求女孩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做作业了”等等,这种语气会让女孩觉得父母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不能反抗。

父母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才能更好呢”“你是不是该去睡觉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她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别玩了,赶快去做作业!”妈妈朝女儿吼道。女儿看看妈妈的样子,很厌恶地走开,但并没有去做作业,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玩。妈妈生气地准备跟过去,这时爸爸拉住了她。

“宝贝女儿,老爸建议你先写作业去,否则你一会儿看不成你喜欢的电视了。”爸爸一出声,女儿就答道:“好的,爸爸,我马上去。”

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尽量把对女孩的要求转化成对她的建议,这样才能培养女孩的自主性。

建议二:给女孩表达意愿的机会,把决定权交给她。

有不少父母习惯事事为女孩做出决定,根本不征求女孩的意见;一旦女孩不遵从,就大加责备。其实女孩都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带女孩去超市购物,可以问她自己想买什么;做饭的时候也可以问问女孩想吃什么;出去游玩,要问问女孩想要坐什么交通工具等等。

父母可以适当地放权,把决定权交给女孩,让她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样她就可以从自己的体验中学到很多东西。要让女孩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意见,但最后决定权还在于她自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样做决定的事会越来越多。

建议三:教女孩学会说“不”

“陌陌,你把这袋米给奶奶送去。”妈妈对女儿说。女儿说好的,然后就去背米,可她勉强背得动,不可能送到奶奶家去。这时她看了妈妈一眼,见妈妈没反应,她踉跄着出门。

妈妈叫住了她:“陌陌,你真的能把这袋米送到奶奶家吗?”

女儿放下东西委屈地说:“不能。”

妈妈问:“那你为什么不说自己办不到呢?”

女儿说:“因为是妈妈让送的。”

妈妈把米拎了回去,告诉女儿:“妈妈说的也不能全部接受啊,孩子,以后要记住,不管谁说的,超过了自己能力的事情就要学会拒绝,学会说‘不’,否则你只能把事情做糟。”

为了女儿的成长,妈妈可谓大费心思。要使女孩有主见,必须破除女孩对权威的迷信。父母一定要培养女孩敢于说“不”的精神。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或者自己不认可的事情,要学会说“不”。父母也要告诉女孩谁都有可能出错的,没有完全正确的权威,当女孩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盲从别人,模仿别人了

原理6:父母的态度决定女孩的未来——女孩的天赋

大家都知道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不仅自己很优秀,两个女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也很优秀,伊雷娜曾获得193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艾芙则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两位女儿的成就和居里夫人对她们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女儿们很小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对她们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且在笔记本上写着:“伊雷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慧。”因为居里夫人很注重她们的创造力的发展,而不是注重死记硬背获得高分数。

在两个女孩开始上学之后,居里夫人便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进行一个小时的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当她们进入赛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们每天再补一节“特殊教育课”——在索尔本实验室里,安排不同的老师分别讲授化学、数学、文学、历史、雕塑绘画、四门外语和自然科学。而每星期日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学校里,她自己教女儿物理学。

经过两年“特殊教育课”的观察鉴别后,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文静、专注,着迷于物理和化学,比较适合在自然科学方面发展,而伊雷娜自己也想长大了当个科学家,并研究镭。小女儿艾芙心灵活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培养她学医,再引导她研究镭,又激励她从事自然科学,可她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几经波折,居里夫人发现艾芙的天赋在文艺领域,所以就在这方面着重培养她。

也正是通过这种天赋发掘,才让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取得了成功。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天赋。一些天赋依靠发现,一些天赋依靠鼓励,还有一些天赋由后天赋予,可以叫“后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女孩的天赋很多时候是靠父母发掘出来的。

儿童心理学家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塑造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描画着孩子看自己的表情。如果父母眼中的孩子正直自信,孩子就不会辜负这份信任;如果父母眼中的孩子懦弱无能,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就是说,父母的态度在发掘女孩的天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要想发掘女孩的天赋,父母必须了解女孩的成长过程以及每个过程中女孩所表现出来的优势。

一般来说,在5岁之前,父母可以激发女孩的语言天赋。因为5岁之前是女孩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语言天赋已经很好地表现出来。在这一时期,父母除了要教会女孩说话外,还要引导女孩发挥她的这一天赋。如鼓励她读一些诗歌,鼓励她把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家人听,鼓励她当众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到了8岁左右,女孩大脑里的一个主管记忆的部分——海马趾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候父母要着重培养女孩的记忆力。而到了10~12岁,是女孩大脑中控制思维、想象、语言创造能力的物质——大脑额叶的飞速发展期,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开发女孩的艺术天赋。比如培养她的绘画、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衡量自己的女儿在某个领域是不是具有天赋呢?

1本哂谐志玫男巳ず图岢志神。

如果女孩在某方面具有天赋,首先就会表现出一种长久的兴趣,而不是一两天的新鲜感,过后就放弃。天赋是一种使人在心灵上感到神清气爽、在才智上感到游刃有余的巨大力量,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赋,那么她就会去钻研,即使碰到困难也会自觉克服并坚持下去。

2本哂泻芨叩牧煳蚰芰Α

孩子往往会在他们的天赋领域里表现出很高的悟性。比如泰戈尔7岁时,就能在20分钟内创作出田园牧歌式的诗章。著名钢琴演奏家莫扎特在小时候自己并未学弹琴,只是坐在旁边看父亲教姐姐弹钢琴,自己就会弹了。如果父母发现女孩在某一方面有很高的领悟能力,那么她在这方面就是有天赋的。

3本哂写丛炝Α

有些女孩喜欢画画,随便涂鸦,就会画出一幅比较漂亮的风景画。老师教过的舞蹈,有些女孩不仅会跳,还觉得有些地方不够完美,自己会稍加改动,看起来动作更协调更美;有些女孩,一开口就能把歌唱得非常好,熟悉的曲子,还会自己改写歌词,看起来的确是那么回事。这就是女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发掘女孩的天赋呢?

建议一:给女孩提供尝试多种领域的机会和条件。

父母应该给孩子多种尝试和选择的机会,可先在音乐、绘画和舞蹈方面试试;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可以引导她在文学、历史和哲学上试试;如果缺少激情,可以在游泳、影视和电脑方面试试;如果她还是缺少冲动,可以在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再试试。为了女孩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父母应该让她不断地尝试。直到有一天,她对某一领域有了恒久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引导她在这一领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建议二:认真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女儿。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认真地观察自己的女儿,了解她的性格、兴趣、爱好。在给女孩提供多种领域尝试的同时,应该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以积极的态度,尽可能多地注意女孩积极的一面,记录她的优点和长处。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她的表现,并记录下来,因为这时女孩往往会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从熟悉女孩的人那里听取意见,有时他人才能认清你作为父母所无法看到的特点;还可以向女孩的老师询问,因为老师可能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并未表现出来的方面。经过这些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女儿的天赋和才能。

原理7:女孩也要像男孩一样独立——女孩的依赖

瑶瑶看着兴高采烈的娜娜,非常羡慕,人家怎么就有那么好的爸爸妈妈呢,娜娜真幸福。

是啊,自己做主,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肯定很幸福。这天,上初二的瑶瑶和好朋友娜娜一起去看街舞表演,一场下来她们就看傻了,感觉真的好啊,他们跳得真happy。娜娜立即就决定报名上街舞班,瑶瑶也想报,可一想到爸妈肯定不愿意,就只好放弃了。并且,瑶瑶在娜娜家亲眼见到娜娜妈说:“嘿,不错啊,妈妈支持你,好好学,等你开始表演的时候,妈妈和你爸爸一起去观看。”

这给瑶瑶一个小打击:我都上初二了啊,为什么老爸老妈还把我关在笼子里呢?!你看人家娜娜的爸爸妈妈,怎么就这么开明呢?

娜娜说:“我真的很感谢我爸爸妈妈,从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训练我的独立意识。听说我刚学习走路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摔倒了都是爸爸妈妈扶起来的,我是自己爬起来的,爸爸妈妈很少扶我,只在一边鼓励。开始上学的时候,别的小朋友不会的题目就让父母帮着解答,而我爸妈都是让我自己思考,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后来,慢慢长大,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当别的同学买文具还要自己的父母选择的时候,我则可以拿着爸爸妈妈给我的钱随意去超市选择我喜欢的裙子、文具、玩具,爸爸妈妈不仅很支持,还引导我记账。再后来,我的同学还在干什么都要父母批准的时候,我则可以随意地去上街,去游玩,只要我做的是我喜欢的事情,爸爸妈妈都很支持。小的时候我也曾抱怨过爸妈对我不好,可现在我明白了他们的苦心,因为他们的不娇惯,我的独立性很强!”

其实,娜娜只是一个特例,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瑶瑶,娜娜却很少。不仅因为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受到百爱千宠,还因为女孩似乎天生就是小鸟依人的,要人保护的,有依赖性的。所以,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怕放手或不舍得放手,唯恐孩子有个什么闪失。比如有些父母习惯于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已能自己吃饭了,而妈妈害怕她打翻碗,弄脏衣服,把饭勺抢过来去喂她;孩子已经很大了,却还要帮她穿衣服,去给她洗脸、洗脚。就这样,女孩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少应有的锻炼,慢慢地她们就越来越依赖别人,独立性越来越差。

依赖性强的女孩常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这样的孩子长大能做什么呢?可想而知。父母需要改变观念,不能认为女孩依赖人是正常的,女孩子就是要人爱护的,这样只会给她带来麻烦甚至不幸。真正的爱不是把女孩关在笼子里,而是把她放出去,让她像男孩一样独立、自信。

其实,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表现出独立性了,但是这种独立性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是随着所接受的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孩子的独立性形成于4~6岁,这种独立要求在规则中建立,心理学家称之为“规则独立期”;到了8~10岁时,独立性的发展出现了转折,孩子逐步接近少年期,开始有了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希望成为一个能自己安排生活、独立自主的人。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给予女孩恰当的引导和培养。

建议一:放手,不要代替她。

放学了,孩子们都有大人领着回家,理所当然地,书包也有大人拎着。不过,萱萱的妈妈手里是空着的,书包由女儿自己背着。一位老师看到这种情形,就禁不住问萱萱妈:“你看,只有你女儿是自己背着书包的,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萱萱妈笑了:“没什么啊,我要培养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书包我替她背,那学习呢?是不是也要替她学?教育孩子啊,要从小事情做起,要想孩子将来有出息,就得学会放手,不能什么事情都代替她。”

萱萱妈是很明智的。女孩的独立性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地培养,所以凡是女孩自己能做的就让她自己做,不要代替她。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如女孩小的时候,让她学习自己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是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建议二:培养女孩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不少父母生怕自己的女儿在学校受委屈,常常越俎代庖地替孩子思考、解答题目,这样长此以往,女孩就会变得懒惰,不愿独立思考,有时候甚至是很简单的题目都不愿意自己动脑筋去想,不会的时候就直接求助于父母。所以,父母要培养女孩的独立性,教育她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此外,父母还要注意,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女孩,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父母应该尊重女孩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女孩的自尊心。

建议三:给女孩自主权。

有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买衣服,本来给女儿选择的是红色的裙子,但是后来女孩对妈妈说:“我喜欢那件蓝色的连衣裙,因为我一直很喜欢蓝色。”妈妈想了想,让服务员取下了那件蓝色的连衣裙,女儿拿着高高兴兴地和妈妈一起回家了。

这位妈妈就很明智,她肯给女儿自主权,让女儿自己做决定。而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重培养女孩“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女孩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女孩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女孩缺少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她的自主能力。所以做父母的要大胆放权,让女孩自己拿主意,这样培养出来的女孩才能更独立。

建议四:培养女孩克服困难的精神。

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吃的苦也少了很多,但是父母应该多想办法给女孩设置一些困难,让女孩去解决;女孩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她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女孩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只有能吃苦的女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二章探索女孩成长的秘密,影响心理发展的七大因素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养模式决定一个孩子的个性”,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女孩的心理发展呢?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实验告诉我们——影响女孩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父母仔细解读影响女孩心理发展的因素,探索女孩成长的秘密。

原理1:环境影响大脑发展——罗森茨威格的老鼠实验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狼孩的故事:

狼孩就是那些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二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会说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脱离了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人的特有的习性、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在这一点上狼孩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养育女孩心理学 养育女孩 下载

为了证明环境对人类大脑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马克•罗森茨威格和他的同事爱德华•本奈特以及玛丽安•戴蒙德历时十余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专门选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一窝生出来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3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空间足够大,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地隔离起来,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此为“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为“丰富环境”。这三组老鼠经过几个月的环境“影响”后,马克•罗森茨威格发现处于“丰富环境”中的老鼠最“贪玩”,处于“贫乏环境”中的老鼠最“老实”。之后他们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而“贫乏环境”的老鼠最劣势。有关两组老鼠大脑的神经突触发现,在“丰富环境”的老鼠,比“贫乏环境”的老鼠,神经突触大50%。

通过这个实验也说明:环境越丰富、玩耍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同样,人类大脑的发育也受环境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是主要环境,家庭中的智力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如果父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家庭成长环境,那么孩子的大脑发育就越好,反之,孩子大脑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月月是个5岁的小女孩,3岁之前月月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城市里,那时候的她爱说爱笑,特别活泼,见了谁也不怕生。后来由于爸爸妈妈工作调动,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她,便把她暂时送回乡下的奶奶家。奶奶家地处偏僻的乡村,幼儿园在镇上,太远,月月就暂停上幼儿园,每天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一年以后,爸爸妈妈去接她回去的时候发现,月月见了谁都很生分,见了爸爸妈妈也是一脸的茫然,不知道叫,任谁说话,她也不理。爸爸妈妈这下子急了,好好的孩子,一年之后怎么变成这样了?于是急忙把月月带回城里的大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们月月是因为缺乏语言和交流环境造成的智力发育落后。因为奶奶生活的乡村很偏僻,很多人都出门去打工了,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几个小孩,月月一下子从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过去,必然会不适应。加上周围平时都是一些老人,更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奶奶又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不可能给月月讲故事什么的。这样月月一天到晚也说不了几句话,对本来正处在发育期间的月月来说,这是极其不利的。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智力的发展关键在于接受教育的环境,在孩子大脑敏感期接受外界的刺激状况,直接决定他们智力的发展水平。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孩子能轻松愉快、自由主动地去发现、思考、探索,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在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也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也影响他们心理的发展。那么为了女孩智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

建议一:激发兴趣,为女孩主动性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柏克莱加州大学神经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以刚刚脱离母乳喂养的小老鼠为对象,做了有关“乏味无聊对于大脑的影响”研究。结果小老鼠在一个非常单调的环境中仅仅过了4天,就看出它们发生了精神上的退化现象。与此类似,人越是年幼的时候就越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支配。

现在女孩在父母的监督下,每天都处在循环的学习状态中,平时学习,周末还要去各种辅导班、培优班,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是单调,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疲劳感。对于父母来说,应该让女孩去尝试她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的驱使下,她才会乐于尝试,敢于思考,才会身心愉悦。女孩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这时候的学习对于她来说才最有效果。所以父母要积极发现并培养女孩的兴趣,并且要引导她去做她感兴趣的事情。

建议二:鼓励女孩动手尝试,实践可以加深她的认识。

当女孩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父母就要鼓励她动手尝试,通过实践来加深她的认识,促进大脑的发育。父母不要过度地保护女孩,凡是她感兴趣的事情,都要给她充分的自由,让她自己去倒腾,只有不断地倒腾,她才能加深对一件事物的认识。

玲玲最近对种花非常感兴趣,每天一回到家就是先去阳台看看她的花,怎么还没发芽呢,什么时候才能长叶子啊,她很耐心地盯着盆子看,完了再给原有的几盆花浇浇水。由于她的“关心”,有盆仙人掌已经被她浇死了。妈妈说:“看,你不听话,被你弄死了吧。”玲玲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以后我就知道了。”

父母在女孩碰到问题的时候,也不要直接告诉她答案,要引导她学会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自己来亲自解决问题,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鼓励和引导就可以了。

建议三:为女孩布置新奇而有创意的成长环境。

父母可以带女孩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登山、郊游;在家里要给女孩准备一些有趣的书籍引导她去阅读,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她布置一个漂亮的小书房;还可以给她准备各类的益智玩具,开展一些有趣的竞赛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女孩智力的开发。

原理2:左脑和右脑在心理发展中有不同作用——大脑单侧化实验

大脑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它由两半球组成。虽然两半球表面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左半球和右半球的功能却不同,分别控制着身体的不同区域。这点我们在第一章也提到过。大脑两半球有着各自的功能优势,左半球负责语言任务,右半球负责空间任务,这种现象称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或功能单侧化。

脑单侧化研究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下面是一些关于脑单侧化的研究,父母们弄清楚了这些研究的不同结果,就能够更好地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对她进行训练,以求达到左右脑的协调,这样有利于女孩更好地健康成长。

试验一:加拿大买麦吉尔大学的恩图斯用双耳分听法对48名平均年龄在三个月左右的婴儿做了测试。在实验中,给婴儿呈现的言语声音有“ma”“ba”和“da”。非言语声音是录的乐器声。由于婴儿不会说话,其对刺激的反应通过记录他们对一种特殊压力感受性的橡皮奶嘴的吸吮频率来测量。当给婴儿的两只耳朵呈现相冲突的声音,并只改变其中之一时,婴儿将只对优势耳所听到的变化做出反应(吸吮频率加快)。因此,这种吸吮频率的增加是由于婴儿听到的声音数量和类型的变化所引起的。实验结果发现:有79%的婴儿表现出右耳(左脑)在言语方面的优势,有71%的婴儿表现出左耳(右脑)在音乐方面的优势。

这一实验表明脑功能偏向一侧在婴儿出生后就已经存在。心理学家佩克也采用双耳分听法,以3~9岁的孩子为测试对象,五段摇篮曲组成10段曲子,训练这些孩子按曲子从多个图片中做出选择。结果发现这些孩子都是表现出了左耳优势(大脑右半球优势)。心理学家波琳以和谐元音音节为实验材料,以5~13岁孩子为测试对象,结果发现在所有年龄上都是表现出一致的右耳(大脑左半球)优势。

实验二:福克斯等人以10个月大的婴儿为测试对象,测量了他们在两种条件下的脑电图。一种条件是母亲接近婴儿;另一种情况是陌生人接近婴儿。在母亲接近婴儿的条件下,婴儿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如高兴的面部表情),与此相联系的是婴儿大脑左额叶处的脑电活动性相对比较大。在陌生人接近的条件下,婴儿产生了消极情绪(如厌恶),与此相联系的是婴儿大脑右额叶的脑电活动性相对比较大。

接着,他们又让婴儿处于悲伤、厌恶、高兴和生气等情绪状态,记录他们的脑电图。结果发现当婴儿在悲伤和厌恶情绪状态下,大脑右半球脑电活动性高;当婴儿在高兴和生气时,大脑左半球脑电活动性高。

这一实验说明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在生命的早期就表现了出来。心理学家卡福特用脑电图观察了6~8岁孩子在进行默读和理解任务时大脑皮层电位活动情况,结果发现,阅读本身引起孩子大脑右半球的电活动,而在反应或理解时则主要引起大脑左半球的电活动。

实验三:福格瑞利用速示仪,以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为测试对象,在左或右视野呈现三或四字词。结果发现,随着教育年龄的增加,孩子识别字词的能力提高,各个年级都表现了大脑左半球优势。

后来又有人重复上述实验过程,以7~11岁孩子为测试对象,结果发现在识别双字词时各个年龄组孩子也表现出大脑左半球优势。

这一以单词为实验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孩子的大脑左半球优势。后来,有人进一步以单个的阿拉伯数字为实验材料,无论在实验过程中是两侧视野还是一侧视野呈现,同样也是发现5~8岁孩子再认时表现了右侧视野(大脑左半球)的优势。

上面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以开发孩子的左脑为主,忽视了对右脑巨大潜能的挖掘和利用。而人的右脑具有许多较高级的功能,如具体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等。所以父母在开发女孩左脑的同时应该成功地开发她的右脑,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她的潜能,使得她学会左右脑之间协调地工作,让女孩终生受益。

建议一:让手指多活动。

科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父母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女孩的手指多活动,比如可以让她玩沙子、搭积木、捏橡皮泥,经常有意识地伸、屈手指,学着自己扣扣子,练习自己涂鸦等等,另外,对女孩们来说学习弹琴是一种很好的指尖运动等等。

建议二:鼓励女孩学外语。

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孩子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本身女孩在语言上就 比较有天赋,父母们可以根据女孩的实际情况,让她多学外语。

一位很有经验的妈妈这样说:我女儿现在6岁了,她至少已掌握300多个单词短语,会唱20多首英语歌曲,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了。大家都说她语言能力超强,我感觉很自豪。从1岁两个月教她识字开始,同时教学外语,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给她创造说外语的生活环境,使她的大脑多接触外语信息刺激。我每天都用英语对她说“早上好”“谢谢”“晚安”等,每次去动物园之前,我们总要先学会几个动物英语名称,孩子一到动物园,就会用英语来叫大象、狮子、老虎、猴子、感到非常有趣。

建议三:用音乐来熏陶女孩。

大脑的右半球负责完成音乐、情感等工作,被称为“音乐脑”。专家发现,如果孩子在幼儿期能够经常学音乐、听音乐、就可以大大地开发“音乐脑”,提高孩子的智能。父母要锻炼女孩对音乐的领悟力必须在优美的旋律中加以熏陶。如每天早晨或者晚上让女孩听半小时的音乐、和女孩一起唱唱跳跳等。也可以在女孩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创造一个适当的音乐背景。

建议四:鼓励女孩多参加体育运动。

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可以刺激右脑,激发灵感。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开发她的右脑

原理3:教养模式决定孩子个性——鲍姆令德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

霞霞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漂亮可爱,不过就是脾气太大了,让父母有点担心。一次霞霞让妈妈给她买条新裙子,因为同班的乐乐那条新裙子很好看,自己也想要。妈妈说,她的裙子已经很多了,没有同意她的要求。这下霞霞不满意了,刚开始的时候她大喊大叫,见妈妈不理她,她就使劲地关上房门,进房间大哭。霞霞的爸爸是老来得女,他最见不得女儿哭,于是赶紧跑进霞霞的房间安慰她,说明天就带她去买,这下霞霞破涕为笑了。霞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小她就吃准了爸爸的脾气,只要自己一哭一闹,爸爸就会答应自己的任何要求。所以每次关键的时刻她都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这样她的任何要求在爸爸那里都会得到满足。

上文中霞霞的爸爸对她比较溺爱和放纵,霞霞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才每次都能“成功”,但是也养成了她的坏脾气。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女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向孩子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美国的儿童心理专家鲍姆令德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孩子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两个衡量指标:要求度和反应性。

要求度: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标准的要求高低。以中间值为界,可以分为高要求度和低要求度。

反应性:是指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和关爱的程度。以中间值为界,可以分为低反应度和高反应度。

根据这两个指标,可以将父母的抚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

(1)权威型(民主型):即高要求、高反应性的抚养方式。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提出合理的、适度的要求,达到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同时,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孩子参加家庭事务的决策,亲子之间沟通流畅。这种抚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很出色,有很强的自信心,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情绪乐观,积极,学习勤奋,成绩良好。

(2)忽视型,即低要求、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特点是父母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和标准,也不关心孩子的需要。他们只是提供简单的食物和衣物,也不肯付出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这样的抚养方式,可能是因为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或者遭遇重大挫折或不幸,或者家庭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使他们没有时间、精力来照顾孩子。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都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剥夺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由于亲子之间的互动很少,孩子出现社会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孩子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差,自控能力弱。有研究表明,这种抚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高的犯罪倾向。

(3)专制型,即高要求、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标准高、非常严厉,而对孩子的需要和关爱却很少考虑。孩子没有任何与父母协商的权利,如果有少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惩罚措施。从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了成人的需要,而忽略和抑制了孩子的需要和独立性。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有较多的焦虑、退缩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不如权威型抚养方式下的孩子。但是,他们在学校有较好的表现,反社会行为的比率也比溺爱型和忽视型方式下的孩子要少得多。

(4)溺爱型,即低要求、高反应性的抚养方式。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什么要求和标准,也很少限制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而对孩子的需求却有求必应,充满了关爱和期待。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控能力特别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愿望相违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并以哭闹的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他们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和无尽的要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

在上述的四种抚养方式中,民主型无疑是最好的抚养方式。研究表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父母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那么父母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使得自己向民主型父母靠拢呢?

建议一:为女孩营造一个和睦稳定的家。

萧萧妈被老师叫到学校,因为萧萧最近的表现很差,老师担心她的成长。一问才知道,萧萧之所以最近表现不好,是因为爸爸妈妈在闹离婚。虽然老师不好说什么,但还是告诉萧萧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温馨的环境,如果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安心和幸福,他将不能健康成长,这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身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多考虑一下。

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家是女孩心灵的港湾,因此父母一定要给女孩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给女孩提供一个可以快乐成长的花园。而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父母不是吵闹就是打架,感情不和,女孩的心理就会产生阴影,与此同时女孩肯定不会得到良好的教养。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不是心理有问题就是性格有问题,有些女孩因为没有良好的家教,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建议二:关爱女孩,多和她沟通。

父母要关爱女孩的成长,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她的物质需求之外,还要关注她的心灵。父母要学着和女孩交朋友,做到无话不谈,这样才能更好地陪着女孩一起成长。父母要学着理解自己的女儿,不要她犯一点错误就进行打骂和责备。要多和她谈心,多沟通,沟通是亲子关系之间重要的桥梁,只要保证桥梁的畅通,父母和女孩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和谐更融洽。

建议三:父母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这几天李女士很不高兴,因为10岁的女儿都三天没跟她说话了,还吵着要去奶奶家住,不跟爸爸妈妈住一起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如此叛逆呢,李女士想不通。原来,期中考试女儿的成绩下滑了好几个名次,这让她很恼火,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她,她就这么不争气,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教训了女儿一通。她向同事请教经验时,同事告诉她:“我觉得你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可你平时有没有关注孩子呢?”一席话说得李女士哑口无言。同事又说,我建议你有空看点教子的书,不能光让孩子学习,自己也得学习啊!

要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阳光女孩,父母必须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父母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用良好的知识和方法,教养出更优秀的女孩。同时父母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品质来影响自己的女儿。

原理4:让独生子女当“老大”——出生顺序对孩子智力影响的研究

小王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她和老公的条件符合生第二胎的要求。小王也和老公商量准备再要一个孩子,这样不仅让两个孩子可以有个伴儿,还可以改掉自己第一个孩子身上严重的独生子女的作风。但是在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小王听见有人说,第二个孩子的智商要比第一个孩子低,第一个孩子要比第二个孩子聪明。一向注重优生优育的小王慌了,赶紧去咨询医生。医生告诉她:“这种可能性是很大,但是也没有必要有心理负担,我的身边出现的这样相反的情况也很多。”小王忐忑不安的心这才放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同一个肚子里面生出来的孩子,性格和智力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这种现象对孩子的智力真的有影响吗?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长子或长女比弟弟妹妹们更聪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大”在社会上也地位显赫。科学家们对于出生次序与智力关系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赞同出生次序对智商产生巨大影响的说法,而另一部分人却不以为然。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指出“老大在智力方面存在优势”,一些心理学家也认同他的观点——因为这从长子继承制度中可以看出端倪,后来他们也声称找到了相关的证据。随后的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出生次序与智商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关系:越晚出生,智商越低。

为了研究出生顺序对孩子智力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桑琼及其助手马库斯对一项调查进行了实验数据分析,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平均智力的理论:

他们使用了其他科研人员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荷兰收集的有关35万名荷兰男子瑞文测验(一种非语言智力测验)的结果,发现出生顺序与被试的测验成绩有显著相关:测验得分随家庭人员的增多而降低,并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而独生子女的得分仅相当于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

对于这个现象,桑琼和马库斯提出了出生顺序对孩子智力影响的解释理论。他们认为,一个家庭中的智力环境可以通过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来计算,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提供较多智力刺激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能获得较高的智力。

具体来说,如果一对夫妇在生第一个孩子时,智力环境由两个成人和一个婴儿组成。假设每个成人的智力贡献值是100,新生儿的智力贡献值是0,那么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是就是(100+100+0)/3=67。假设孩子每长大一岁,智力贡献值就增加5,那么两年后,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家庭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就降到(100+100+10+0)/4=525。也就是说,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新生儿享有的家庭智力环境水平不断地降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智力水平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

美国一位叫pomeranz的学者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调查实验,参与实验的孩子一共43000名,实验结果表明,在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的智商普遍比第二个出生的孩子高328。

挪威奥斯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头胎孩子的平均智商得分超过了103,而第二胎孩子仅超过100,第三胎约为99。如果老大夭折而“晋升”成为老大的孩子,他们的平均智商得分也能达到103。

还有一个对一流大学的1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的比例最大。

关于第一个孩子比第二个孩子聪明的解释还有以下几种:

1钡谝桓龀錾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第一个孩子对教育机会常常有优先权,他们刚一出生,就占尽先机接受父母集中性的教育,并且父母对抚育第一个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很用心,他们普遍对第一个孩子关怀备至,同时要求严格,寄予很高的期望。也因此,长子或长女常常会显得慎重、顺从而又颇具权威。与此相比,第二个孩子就比较缺少从父母那里得到深化教育的机会,并且父母的教育精力已经分散。

2备咧巧汤醋杂谠鹑胃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出生次序与智力关系的学者弗兰克•萨洛韦认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的智商高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辅导他们的弟妹。“老大经常充当父母的小帮手,辅导、照顾弟妹,这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也较早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3备改干理机能的变化。

有研究者认为,在生第二胎的时候,夫妻两人的生殖机能已经有了不小的退步。如果说旺盛的精子和卵子可以生出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一个孩子比第二个孩子聪明的原因了。

根据集合理论,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水平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因此他们的智力应该是最好的。但是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另外一个例外是最后出生的孩子的得分明显下降,下降的趋势超过集合理论的预测。这两个现象乍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是扎扬克和马科斯通过研究却认为独生子女和其他家庭最后出生的孩子拥有相似的智力环境——他们在家庭环境中都没有当其他孩子“老师”的机会。当一个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不太可能去问年龄最小的孩子。独生子女的情况也一样。扎扬克和马科斯认为,当“老师”的机会对智力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缺少了这种机会的独生子女和最后出生的孩子的智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那么要提高独生女的智力水平,父母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建议一:培养女孩的责任感。

根据弗兰克•萨洛韦的研究,我们知道,责任感对第一个出生的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作用,所以,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我们都要培养她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女孩做人、做事的基础,培养女孩的责任感,不仅有利于女孩以后的成长和成功,还能帮助女孩提高她的智力。一个有责任感的女孩会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情之前会三思而后行,这样也可以提高她做事的能力,也有助于女孩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所以父母要注重培养女孩的责任心。

建议二:给女孩当“老师”的机会。

女儿回家没放下书包就向妈妈炫耀:“你们知道知了钻出地面之前要在地下呆多久吗?你肯定猜不到!”妈妈故作惊奇地问道:“呆多久啊?50天吗?”女儿摆着手说:“不对!是4年!”“哇,这么长时间啊!你是怎么知道的?”妈妈又故意问。“自然课上学的,我也很惊讶呢!”女儿答道。“是吗,读书就是好啊,能学会好多知识,以后妈妈要给你买很多好看的书,保证有更多咱们不知道的东西呢。”妈妈引导女儿说。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不妨多向女孩“请教”,给她们当“老师”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女孩的责任感,还能调动她的主动性,让她积极地去学习生活中各种知识。如果父母装点笨偷点懒,让女孩自己去摸索,去动手探索,女孩就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当然,如果父母在某些方面不如女孩,更应该虚心向女孩请教,以此增加她的信息和学习兴趣。

原理5:期望对孩子心理发展很重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

很久以前,塞浦路斯有一位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有一手绝活——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他十分欣赏自己精心制作的爱情雕像。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于是恳请上帝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学校,从小学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对这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煞有介事”的“发展预测”,然后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的老师,要求老师对这一份名单上的学生姓名保密。八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对这十八个班进行复试,其结果是,凡是在名单上的学生,他们的成绩比其他的同学增长要快。更有趣的是,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更有适应力”等倾向。而事实上,罗森塔尔原来所提供的那份名单,纯粹是随意指定的,就是说,罗森塔尔等人通过自己“权威性”谎言暗示教师,调动了教师对这些学生期待和偏爱的感情。这种感情通过他们的笑貌、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些学生。在这个试验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比喻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现在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除了在学校教育中适用之外,在家庭教育中,这个效应也是同样适用的。

一位妈妈在博客中写到:

我女儿刚考入市重点中学的时候,因为班上的同学都比较优秀,小学的时候经常排在班上前10名的她,期中考试的时候成了班上的第40名。以前的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女儿十分沮丧。于是我根据她的学习情况,结合她自身的实力,和她一起制订了一个三年的学习目标:初一的时候争取进入班上的前30名,初二的时候争取进入班上的前20名,就这样一直保持着奋进的态度,初三的时候争取进入班上的前10名。定下目标之后,我就对女儿充满了期待。到了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女儿正好考了班上的第30名,刚好在要求之内,于是我及时地给予她鼓励和表扬,尽管女儿还是有些焦急,我说没有关系,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只要你努力了,就会慢慢进步的。听了我的话,女儿点点头,后来初二的时候女儿的成绩始终在班上的15名左右,到了初三的时候,因为前两年不断地努力,基础打的还可以,成绩就有了明显的进步,始终保持在班上的前10名,中考的时候,女儿以班上第5名的成绩进入了一所重点高中。我觉得这样对孩子适当的期望,一点点的进步,孩子自己有信心了,父母也对孩子有信心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父母对女孩的适当的期望是很重要的,这种期望可以让女孩获得支持和动力,使得她不断地鞭笞自己,不断地进步。自信心也在不断地增长,能够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所以,当父母的要多鼓励自己的女儿,对她的期望适当,让她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建议一:对女孩的期望要适度。

父母对女孩的期望要适度,要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让她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头顶上的那个苹果,那样她才会有成就感。而不是她怎么跳,即使搬来梯子也够不着枝头的那个大苹果。那样就会给她压力,她自己也会备受打击。如果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父母们可以根据女孩的能力,分成好几个阶段来完成,这样每前进一步就会看到希望,会激起女孩的斗志。只有父母对女孩适度的期望,她才能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建议二:多给女孩鼓励,多给她微笑。

父母们要明白: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有时候当女孩的发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上来就批评和责备她,还是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要看到她的努力,给她鼓励。要多给女孩微笑,这样她也会受到感染,会有更多的前进的动力。对于女孩的行为和表现,父母要给予关注和及时、积极的回应,给女孩传递一种良性的积极的暗示,从而让她变得更加出色。

建议三:期望应符合女孩的兴趣爱好。

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满足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者是看着别人的孩子那样做很好,自己的孩子也要会,根本不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喜欢做什么,这样是不行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女孩不喜欢,收获寥寥,自己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父母要让女孩自由选择她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她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而不要以自己或者他人的爱好为出发点来替孩子做决定,这样的期望不仅没有效果,有时候甚至有很多的副作用。

原理6:好伙伴胜过好老师——孩子同伴关系实验

著名心理学家福特为研究在有同伴和没同伴相伴的情况下孩子在活动中的差异,做了一项这样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4个孩子,分成两组来看幽默卡通片,其中一组的两个孩子本来就是朋友,而另一组的两个孩子彼此陌生,观察他们在相同的环境里看幽默动画片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实验结果显示,是朋友的两个孩子比不是朋友的两个孩子获得了更大的快乐,在看片的过程中,前者大笑和微笑得更多,并且有更多的交谈和相互注视,也显示了更多的社会反应,比如分享彼此的情感等,而后者就差得多。

还有更多的实验,都证明了同伴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对孩子来说,他们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同伴关系。孩子3岁以后,同伴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游戏。特别是天生注重关系的女孩,这一点更重要。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孩子同伴关系研究专家张文新教授指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会技巧。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孩子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技巧。在同伴中地位较高的孩子通常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性别分化明显,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而且比较友好和喜爱交际。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孩子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当孩子知道团体中的其他人赞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孩子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社会测量研究也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孩子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孩子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家庭、邻居、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知觉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孩子正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根据交往经验确立自我,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现在的孩子多属于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可以一起玩耍的伙伴,每天在父母的监督下学习,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远离了手足情深的感受、互相学习的机会、彼此帮助的可能,这就使得他们变得自私、孤僻,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不知道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冷漠、缺乏同情心,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会被同学和群体排斥在外,最终成为问题孩子。

欧洲著名心理分析家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孩子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见,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重要。

建议一:一定要认识到同伴关系在女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孩子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同伴关系影响着女孩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方面的社会化。在和同伴的交往和互动中,女孩直接地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获得从成人那里得不到的信息,可以学会各种交朋友的方式,并逐渐学会沟通、自卫和合作的技巧,获得社交经验和能力,提高宽容能力,培养社会洞察力等等。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有能力应付各种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要鼓励她走出家门交朋友,切忌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

建议二:培养女孩良好的品性。

婷婷是班里的班长,为人真诚,热情开朗,班级工作做得很好,深受大家欢迎。老师对她特别满意。在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让婷婷的妈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教子经验。她妈妈说:“其实也没什么经验,我就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善良,学着帮助别人,我觉得一个人的品质比一个人的考试成绩要重要。所以,我们在家不仅重视言行更重视身教。只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品质都不会坏。”

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父母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良好品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孩,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她真诚、善良、热情、大方、守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的女孩才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大家的欢迎,能够更容易地和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父母要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要给予她及时的鼓励,使她明白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以后还要继续做。

建议三:给女孩创设良好的社交环境。

父母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带女孩参加自己的社交活动,让她感受到成人之间的交往氛围,学会与人交往的礼仪,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以后可以运用到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多带女孩到亲戚、朋友家去串门,让她从中感受到交往的氛围,慢慢地锻炼交往能力。

建议四:鼓励女孩和各类同伴交往。

父母要创造条件,鼓励女孩和各类同伴交往。这样她可以从不同的孩子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亲身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父母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带女孩去游乐场和公园、孩子乐园等地方,让她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和不同的朋友交往,既可以提高她的交往能力,也可以锻炼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女孩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议五:尊重女孩的同伴关系。

在女孩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伴,有些同伴会对她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些同伴可能会带坏她,引导她误入歧途。父母要有意识地关注女孩的交往活动,对她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但要尊重女孩的同伴,尊重女孩的同伴交往,不要横加指责和打骂,这样会让孩子反感。女孩的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氛围之中,她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探索、自己行动,为以后真正独立,走向社会提供相关的能力。只有在尊重女孩的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她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伙伴,她才不会被一些不良伙伴影响。要和她讲道理,这样才能取得她的理解和认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7132.html

更多阅读

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细节全集 细节成就完美

第一部分古老的童谣说:女孩子是用糖、香料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的确,与喜欢剪刀、手枪、坦克等冒险性事物的男孩相比,女孩更喜欢洋娃娃、漂亮头花、好闻的香水等一切美好的东西。正因如此,女孩看起来似乎比男孩更好养育--第二部分

心理学书籍免费下载 心理学入门知识txt下载

发表于:2012年06月15日13:4348如果你觉得喜欢这一贴的话,请帮点一下喜欢,作为对博主的回报。谢谢啦这一贴专门提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下载,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帮助。本贴长年更新,目标在于把所收集到的所有心理学电子书都提供给网友免费

声明:《养育女孩心理学 养育女孩 下载》为网友酒肆閑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