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唱固然不好,但假如换一个人来唱,可能还真不是味。
她的歌格调都不高,而且最最重要和核心的,是特别自我,只顾自己的感受,这是没有吃过什么苦的一大批90后的显著特点——往往是文化层次不太高的那群人,他们想要什么就会伸手去拿,不管别人的感受的。如果得不到,就可能把爱变成恨,还不是爱到死就是恨到死(我有些诧异他们把生死能转换得那么快,而且那么直白和强烈)。就像曾在大众评委投票时的那幅样子,双手都插在兜里,经常不看那些所谓评委——从她眼神里可以感觉得到,她心里想的是大多数观众想不到的;甚至会说“我想骂人”——这句在录像里非常清楚。
也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赞赏特立独行,从而觉得曾的歌有点意思。但实际上其从中感受到的和曾代表的那一群人的行为根源完全是两码事。
不过,那个力挺曾的评委和曾还真是一个思路,当年传唱开的那首代表作就是在感叹自己喜欢的女孩为何嫁给了别人,才不管那个女孩对自己真的有没有意思,也不论自己有没有照镜子……
必须承认,曾的歌是细腻的,这正是当今国内歌坛最缺少的;而且哪怕是小小的一点波澜,她都能唱出来。我们多少年的主旋律都是大歌,无论题材还是旋律,因为我们搞了很多年的阶级斗争,现在还很难让各阶层都心平气和。随着世界的日益平和平淡,人类更减少了皮肉之苦,音乐变得随意、即兴、简单起来;同时简单也是便于人记忆,复杂的作品那怕很好,也往往因为难以记住而被对音乐不敏感的人放弃。
当然曾的歌旋律起伏不会太大,而且很相似。这完全是因为她本身的单调,还有她的执著——不少湘妹子也是很直接而执着的。同时她那种声音辨识度极高,哈哈可谓绝无仅有。
纵观世界歌坛,都在流行口水歌、哼哼歌,内地也在多年个性开放的旗帜下变得敏感,而且有着表现的强烈欲望。这和传统而古老的“诗言志……”理论已经有了本质的差别。同时由于制作的日益便捷,流行音乐从理论到形态,也都和传统音乐有了极大的差别……
也由于世界的日益平和,就有人觉得曾受到了委屈,甚至觉得她受了欺负。其实从事这个行业必须要能经受各种压力。如果真的委屈了,那该去怪推她上台的媒体。
看到那个台某领导的博客(《曾轶可现象反映了一种整体焦虑》),还在为曾的离开不合身份地解释一番,说“我个人喜欢、支持曾轶可”……真的很遗憾,让我看到自己的推测是对的——当今以娱乐为专业的媒体领导的专业水准真的如他自己说的“什么叫音乐什么是歌唱?我是个门外汉……”其实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音乐专业的确可以“是教科书的事情”,但专业媒体不能是,相关领导不能不懂或是不尊重专业规则。那位领导还说“你可以批评她的唱歌技巧,可以讨厌她的音色,但没有权力说她没有资格唱歌”——这是在混淆概念,其实曾已经唱了,很多不专业的人都在唱,随你在哪里唱,但不要随便到、也不该到公共传播媒体上来,这里是公共的空间……中国唱歌唱得好的人太多了。该领导还说“非常遗憾,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只是游走在艺术的边缘,还算欣慰的是,我们试着为曾轶可提供了一个舞台。”看来领导是成心要做一个艺术边缘的媒体的,如果不是反省媒体玷污了其他参赛者和大众的心灵,而是反而觉得欣慰的话,这个媒体真的还会继续堕落。而且我会觉得无数的芙蓉姐姐会很委屈,因为她的舞蹈又何尝不是发自内心呢?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热情的、真的,都是可以推荐给大众的么?因为曾怡可,有的观众已经不是在“焦虑”了,而是一种愤怒!
在中国大众广泛缺乏教养、价值观极为混乱的状况下,媒体该怎么做,是只为了收视率而放弃自己的责任?还望媒体人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