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署名为“韩寒”的小说《一座城池》被拍成了电影,将于近期上演。很多人纳闷韩寒这个到处做广告的“演员”,都给汽车、风衣做了广告,却不出来给自己的小说拍的电影站队。答案很简单,我去年已经用“语言指纹鉴别法”对韩寒的大部分作品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个结论为:
《光荣日》、《长安乱》、《他的国》、《一座城池》等作品实为一个河南籍作者所写,并推断最大的可能是出自韩寒的经纪人路金波(河南确山人)之手。这些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河南话特征,它们都是普通话和上海话不用的。
详细情况,请阅读我去年写的一些列博文。下面只简单举一些例子,让读者“温故知新”。
一、河南话 中不少地方用“给”表示普通话中的“被”,《一座城池》也是如此。下例中的“多稳”、“多低”在河南话中使用频率极高,而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少见。例如:
你力够大的,你看这车,底盘多稳,重心多低,都能给你一球踢翻。(29页)
二、河南话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通常是用句尾否定词“不”表示疑问。《一座城池》也是这种用法。
先把你骗上车再说嘛,我在敲诈你懂不?(4页)
三、《一座城池》的语气词、习惯用语、表达方式和小说的组织结构,都与上海背景的作者所写的《三重门》有巨大的差别,也与普通话明显不同。可以断定不是一个作者所写。
像《一座城池》这种假冒伪劣产品,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文采,竟有人愿意投资拍电影,这也折射出当今文学艺术界堕落到何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