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以温暖
——序尹伟达的散文集《旧日的阳光》
胡世宗
尹伟达,曾是我们军区一名重点文学创作骨干,28年前就曾参加我在大连大长山岛上举办的军区创作学习班即军区黄海笔会,参加那次笔会的,还有中夙、戴俊、柳沄、李金河、兰景林、崔文等人。如果不是去年夏天我和鞍山诗友董俊生同时参加中国作协安排的北戴河疗养的合影照片发表在《诗友》杂志上,让尹伟达看见了,引发他一劲儿地追寻,也许至今我们仍不会有任何联系。
相隔20多年时间又重逢,彼此都觉得对方长了很多岁数,但那种亲密的情义还在,那种默契的感觉还在。在鞍山短短一天的访问,伟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印象的延续,是从他手上接下的两部打印的书稿,一部是诗集《与往事邂逅》,另一 部就是这本散文集《旧日的阳光》。看这两本书的标题,怀旧的色彩有多浓呀!
伟达是由诗步入文学圈儿的。以前我只读过他的诗,对于他写的散文几乎没有读到。这次集中地读了他的几十篇散文,感想自然很多。
文如其人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我读伟达的散文时又一次得到了认证。伟达是一个十分重情义的人,而且他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军旅生涯,从他抒写与军旅相关的题材的作品中,我深深感到了他对军营、对战友情义之厚重!
那篇《小站》可以称作是一篇代表作。伟达当兵头一年的春节,他和新兵战友漫无目的地走在这个小城的大街上,走进了这个小小的火车站,“唯一的检票口紧锁着,堵住我们回家的心。我看着墙上的铁路图,有一条铁路通向我的家乡。票价表显示着到我家乡的票价。泪水涌出,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想家的滋味。18岁,在千里之外、陌生的、举目无亲的城市里……”这段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在这个小站,作者接过探望他的母亲,多次送过复员的老兵,其中有一个技术过硬、经常立功受奖、一心想在部队提干的农村战友,他的对象是村支书的女儿,说提干就成、不提就黄……还有一位是与他有过工作交往和好印象的、有朦胧亲切感的女兵。这,自然都是特难忘的。伟达从这个小站送老兵获得了灵感,以离队的老兵的口吻写的一首题为《告别军营》的诗,让上级发现了他的写作才能,把他调入了师机关。他从这个小站回家、结婚,在这个小站迎来了妻子和儿子,也是从这个小站永远地告别了军营。他诗意地写道:“剪票员为我剪票,仿佛剪断了我与这个城市、与我的军旅的脐带。”再来时,“许多往事就在这个检票口进进出出……”他写的这个小站,让我想起了我曾进进出出的吉林省东丰县的小站,那是我当兵时印象最深的连接北京、连接家乡、通往四面八方的建筑物之一。我非常熟悉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那篇同名散文。袁鹰的《小站》赞美了快车都不停的、一瞬即过的小站工作人员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可贵努力并给旅客带来温暖的美好心灵。读了伟达的《小站》,我觉得其思想含量、感情浓度、叙事与抒情结合的巧妙,结构的扎实、拿揑的准确,都令我称赞不已。关于这篇《小站》,伟达曾对我说过:“每读一次我自己都会热泪盈眶,我的青春、我的成长、我的军旅情怀都通过这个小站喷涌出来,以至现在,我的情感我的梦,也经常沿着长长地铁道线,回到那个很不起眼,却镶嵌在我的生命中的小站。”看来无论是诗,还是别的什么体裁的作品,只有深深打动了作者,才有可能打动读者。自己不感动,肯定是不会让读者感动的。
《学会立正》是另一种写法。立正,是当兵队列训练的第一个科目。伟达从这个军训科目入手,写的却不是军训,而是做人。他由此引伸出“‘立’不是‘利’,也不是‘吏’。”“‘正’,不是‘挣’,也不是‘政’”他表示了对没乍地腰就弯下来了、哈巴哈巴的人和捅捅咕咕、内心阴险的人的厌恶。他感谢军营教会了他立正,在人生旅途中,他将要永远保持立正的姿态。这篇散文更像是一篇杂文,宣示的是作者的一种崇尚和追寻的志向。
我喜欢那篇《永远的炕席》。这是一篇充满亲情的作品。真的像作者所说,“炕席是哪一年哪一日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的,没人能说清楚。”但作者对炕席的记忆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与炕席有关的的欢乐与悲伤,与炕席相关的亲情、人生、姻缘与成长……我还喜欢那篇《给岳父洗脚》。这是令人感动的体现作者孝心和善良之心的举动。作者写道:“我给岳父按脚,没有一点点的治疗作用,但起码尽了我一点点心,也能使岳父有一点点舒适,否则我又能为岳父做点什么呢?”这样的作品虽只是写自家的小事小情,却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共鸣。
像《酒醉的草原》、《下午两点,有火车通过》、《心酸的祝福》、《行走的春天》诸篇,写得也都很有特点,在这些篇什中,都会让你感到有诗意在闪烁,有情义在延伸……
伟达的游记散文,常常是眼前的景物与自己的心境相碰撞并相吻合的产物,不是单纯的景物描摹,也不是单纯的情感抒发。比如那篇《宁静的阿尔山》,阿尔山是他驻守过的地方,也是我去过的地方。他抓住了两个词语,一个是“美丽”,一个是“宁静”,他说:“秋天的阿尔山就是这样美丽并宁静着,是宁静的美丽,是美丽的宁静。美丽的让人留连,宁静的令人致远。阔别二十年今又重返,本应心潮起伏,但却没有激情澎湃。只觉得从过去到现在以至将来,我们不仅需要宁静的景色,更需要宁静的心灵。”在《一块石· 一座山·一个人》中,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一块石就是一座山,一座山造就一个人,而一个人又光大了一座山,并在八百多年后继续光照着这片土地。这就是山的灵魂,这就是思想的光辉。”
《复杂的结》这组散文,我觉得更像杂文,作者想从一些事物中挖掘一些寓于其中的哲理。如《陀螺》:“人也像陀螺一样需要经常用‘鞭子’抽一抽。否则就算有很强的能力、韧劲与很好的环境,也很难坚持到底。于是我们就很需要找个手里拿着‘鞭子’的人,尽管我们经常讨厌这样的人,但他手中的‘鞭子’对我们的一生能否成点什么气候非常重要。”他的这些哲理性思考,非常有助于他完成作品的写作,切记一点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游离文学丰质,不要游离形象思维。一旦游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
纵观伟达的这些散文作品,我认为这是些给生命以温暖的篇什,让人们看到也感受到:旧日的阳光,仍然有热量在散发着,这将是永恒的热量,它储存在哪儿呢?在人的心灵深处啊……
2010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