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哪一年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重点难点:

重点:弄清三民主义形成的背景,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作用。

难点:如何动态地看三民主义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中国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一、形成

1、背景

(1)政治: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外:民族危机西方列强入侵,泱泱文明古国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辛丑条约》等

内:清政府统治危机 对内 对外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1901年起,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成长壮大;维新派、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5)革命发展需要:救国探索不断碰壁。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6)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个人转变。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资料:

孙中山先生号逸仙,又号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4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毕业于意奥兰尼书院。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在甲午战争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弃去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祖国的独立、和平、统一,为振兴中华,不屈不挠,鞠躬尽瘁,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2、过程:

(1)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时候,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2)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哪一年

(3)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组建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同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上,又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正式形成。

3、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

材料分析理解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亡于满洲已二百六十余年,我国民而有爱国心者,必当扑灭满洲已恢复祖国;倘反为满洲尽力,是甘事仇仇而与祖国为敌也。”“汉人不起义则已,苟其起义,必非满人所能敌,亦至明矣。”

—1906年9月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把汉人与满人对立,带有反满、排满的情绪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日本作第二次的公开演讲

抛弃单纯的反满复仇,区别满人与满洲政府,

反帝的思想,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明确地意识到反封建专制是革命的关键。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主权在民主张民族平等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赋予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但是,民族主义停留在推翻清朝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上;仍保留大汉族主义情绪(如指斥满洲统治者为“鞑虏”把国内民族矛盾和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除在中国之外);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甚至对列强抱有幻想(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教材79页学思之窗材料

孙中山认为:“直接民权才是真正的民权。”欧美代议制政体属于间接民权,还不是直接民权,在这种政体下,人民无法直接管理政府。中国应该把国家政治大权的“权与能”分开,分成政府权和人民权。倘若要真正实行直接民权,使政府权与人民权之间保持平衡,那么人民方面就应该享有四个“政权”,即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而政府方面应该拥有五个“治权”,即行政区、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那才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

体现三民主义思想原则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材料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

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主权在民---否定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理论。

从法律的角度,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有利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看不到人民群众力量。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发展)。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道:“近时之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三民主义与中国》中说:“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鼻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参考美国亨利.乔治的学说。)由于征用土地在将来未定之日,照价收税一条,自可防止地主“以少报多”的流弊。孙中山对此十分自信,他说“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家。”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问题1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4、评价

(1)性质:是孙中山受美国“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资料: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

87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以考验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在这个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

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期记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做过的事。

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以便使我们在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那种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以便使我们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以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2)进步性: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

在“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军事成功。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为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三、发展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军事上推行独裁统治,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失败;

(3)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思想实现转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他热烈欢迎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2、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帝联俄);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问题2新旧三民主义的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新是对旧的继承和发展)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②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③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④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不同点:①内容不同:

a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新”在反帝;联俄;民族平等。

b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联供。

c民生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以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在扶助农工。

②影响不同: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问题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新三民主义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是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5、意义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一致(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问题4新三民主义与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1)相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反帝反封建)一致(国共合作政治基础)

(2)不同:①阶级属性;②最终目标;③革命步骤等

【本课小结】

问题5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什么?

(1)学习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2)学习其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其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4)学习其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6624.html

更多阅读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谐音速记 神奇的远古传说教案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一、炎帝黄帝和蚩尤1、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叫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一位叫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还有一位是九黎族的首领蚩尤。2、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

专题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链接之一:“两个凡是”与两年徘徊相关链接之二:“实事求是”的典故相关链接之三:邓小平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相关链接之四:真理标准大讨论总览与评价相关链接之一:“两个凡是”与两年徘徊(2001-06-22 15:03:56)觉醒总是从痛苦的黑暗中

四年上第6课快乐的回忆教案 三年级快乐的回忆教案

第6课快乐的回忆课时:2课时(总8)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并用绘画或纸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2. 学习纸版画的绘画技法,利用吹塑纸进行创作。3. 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创新精神和再造能力。教学重点:学习纸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哪一年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

声明:《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哪一年》为网友终守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