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公关:知识第一关系第二的新理念
“公关并不只是请客吃饭,要真正把公关做好,公关人要有底蕴,有了底蕴做事才会有方向。而知识就是构成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这番话的是一位中国公关经理。
1980年代,国门打开之后,公共关系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登陆中国了。20年后的今天,中国公关人喊出了“知识第一,关系第二”的新公关理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最初的时候,中国的公关关系经常就是指“关系”,政府关系、媒体关系、客户关系等等,“在中国,关系就是一切,有了很好的关系什么事都可以办到。”这条社会潜规则被嫁接到公关行业,就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经”。
“关系就是一切。”
这曾经是中国式公关的传统思路。但是,中国公关业需要的远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个人关系,它应该使产业界、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真正建立起一种广泛的关系和有效的沟通。因为,公共关系在本质上追求组织通过传播手段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并与公众共享利益的目的。
如今,公关职业已成为一个受人注目、令人羡慕的时髦行业。1999年第一期中国国际公关协会通讯的公关调查公布,中国公关从业人员就已超过10万人,拥有稳定客户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外公关公司已超过50家,小型公关公司更是不计其数。
公关是踩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迈入中国的,中国的公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同步而生,同步而长。公关进入中国2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浪潮越来越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公共业,前面既有更美丽的诱惑,也有更严峻的挑战。
《公关小姐》令国人认识公关行业
至今,《公关小姐》依然是中国大陆公关课上的经典案例。一部戏让一个行业开创出一个时代。
在广州越秀山西面,有一座小小的山岗,名叫象岗山。1984年5月22日下午,胡耀邦在任仲夷的陪同下来到这里,参观落成不久的一家中外合资酒店。
“在18楼套房参观时,胡耀邦兴致勃勃地用毛笔写下‘中国大酒店’五个大字,胡风趣地说,因我不喝酒,所以酒字总是写不好;任则幽默地反舌道:‘那么你香烟二字肯定写得漂亮了。’惹得哄堂大笑。”
这段文字抄写在一张信纸上,存放于酒店的档案室,书写者名叫沙慧贞,时为中国大酒店公关部的副经理,她惟妙惟肖地记录下了这一具有历史价值的瞬间。
沙慧贞是中国大陆第一代公关小姐,1983年,当“公共关系”这个由国外引进的新名堂开始叩打祖国南大门的时候,她从香港北上广州,成为这家酒店公关部的第一届员工。
沙慧贞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粤语、普通话,谈吐落落大方,每逢重大场合她都会亲自为外籍总经理充当翻译,那天的活动,她既是翻译,又是向导。
“公关小姐”很亲善
改革开放之初,豪华饭店就像是“旅游胜地”,吸引着国人的目光,前来酒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普通市民、报社总编、大学教授、各国驻华使节以及各省官员,当然,还有国家领导人。
无论来访者是谁,身着黑色西服套裙、仪态庄重而洒脱的沙慧贞和她的同事不分亲疏都给予热情接待。当时公关部共有9位公关小姐,其中5位负责接待参访人员。
“公关小姐办事敏捷,待人真诚热情,训练有素,彬彬有礼,仪态洒脱,富有创见的高效率及优秀素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时人赞扬道,“从公关小姐身上映现出现代化第一流酒店形象。”
沙慧贞的上司叫田小玲,出生在香港,后来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新闻广播系,曾在洛杉矶美国电视广播公司任舞台制作经理,主持“纵横今宵”节目,这是一个颇受当地人欢迎的节目。1983年,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田小玲受聘为中国大酒店首任公关部经理。
田小玲的任期不长,时间不足2年。但是,她把自己在美国的“公关经验”传入中国大陆,提出“让新闻界了解大酒店”的公关理念,密切与国内外新闻界的联系。那时,公关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媒体公关,目的是通过提升酒店形象来促进酒店业务的增长。
提起田小玲,她的后辈们依然对她那时写作的新闻稿钦佩不已,“具有国际水准”,称她源源不断向新闻界提供的新闻稿“为塑造酒店的完美形象起到了极好作用”。田小玲还专设了一名摄影师向新闻界提供优质图片。
作为田小玲的副手,沙慧贞充当公关部的新闻联络官和广告负责人。那时公关部在酒店其他部门看来是一个出手大方的部门,花花钱,登登广告。特别是酒店里的内地员工,大家都认为公关部就是机关里的宣传部。沙慧贞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公关部”与“宣传部”的区别。
“有创意地刊登广告。”这是沙慧贞的业绩之一。至今,在报刊刊登广告依然是这家酒店公关部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初破的1980年代,“广告”依然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人们听到的更多是“宣传”这个字眼。沙慧贞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计划经济时代格言,把“酒香也得勤吆喝”当作新格言。
具体地说,沙慧贞与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签订长期广告合同,亲自设计、制作广告内容,一系列版式新颖、内容生动的酒店广告开始隔日见报,分期介绍酒店的饮食及住房特点。搁在现在,这已经算不得什么了,但在那时,这是“创意”。
一方面,公关小姐是一个智力型的职位,另一方面公关小姐却又是一件琐碎繁杂的工作,并没有公众想象的那样刺激或神秘。譬如沙慧贞的日常事务是整理国内外报刊报道的酒店业信息,做成剪报,提供给酒店高层领导阅览。日复一日,忙忙碌碌。
其实,公关部成立之初,公关小姐要做的无非是广告宣传、信息发布、决策咨询以及宾客联络等工作。但是,那时“公关部”以及它的“公关小姐”对许多国人来说,还很是陌生。据说,当时中部省份一个地方政府部门的人给广州一家酒店的公关部来函联系工作,把“公关”写成“攻关”,成为一时笑谈。
有一位广州老记者在她的文章里描述了她与公关小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经历:1980年代中期的一天,她蹬了40多分钟自行车才到中国大酒店,没想到因为没有预约,公关小姐拒绝了她的采访要求,但是拒绝得语气轻柔,彬彬有礼,“一双热情的含着歉意的眼睛,一张亲切而又动人的笑靥”让这位记者“没有丝毫的不悦”。
这位记者感叹说:“谁会拒绝一个年轻姑娘甜甜的笑靥呢?”
《公关小姐》轰动了
常玉萍的到来,开始书写公关部的传奇。很快,她就博得了“出色活动家”的美名。那时,几乎到过大酒店的每一位宾客以及香港、广州和内地的许多报界人士,都很熟悉她的名字,甚至对大酒店大名鼎鼎的总经理卜格先生都不知道的人,却知道公关部有个常玉萍小姐。
常玉萍是公关部最繁忙的人物之一,宾客的投诉,她往往亲自处理。她的专用电话号码是公开的,电话机就在她的办公台上。即使是其他公关小姐处理的给宾客的致谢信或道歉书,最后也要由她亲自过目并签名,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和诚意。
1987年,常玉萍以她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广州市十佳青年的称号,她的传奇故事很快引起了广东电视台的注意。不久,时为暨南大学校长秘书的邝健人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时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的张木桂请他深入中国大酒店体验生活,创作《公关小姐》剧本。这是一部通过七位年轻貌美的公关小姐的公关活动、爱情生活为内容的反映改革开放重大主题的“广味”电视剧。
1989年5月24日,《公关小姐》开拍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大酒店举行。记者从当年公关部发给新闻界的新闻稿里,发现了这样一段描述:公关小姐,描写了香港小姐周颖与家人回大陆祭祖,继而北上旅游,有感于内地旅游服务的不如人意,毅然辞去港职,离开未婚夫,只身来到羊城,应聘为一家中外合资酒店公关部经理,任职一年间,成绩斐然,通过开展各项公关活动,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常玉萍便是周颖的原形,尽管电视剧有艺术拔高的夸张效果,但是真实度高达95%。
其实,早在当月11日,《公关小姐》的演员便已进入搭在广东省电视台的“公关部”摄影棚进行拍摄。当然,酒店的实景拍摄也在中国大酒店进行。为了拍摄过程中不影响酒店的正常营业,剧组一般都是“夜间作业”,上日班的酒店员工下班,他们就扛着机器进场,等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他们的工作则刚刚结束。
1989年9月25日,作为向国庆40周年的献礼,长度为廿四集的粤语版《公关小姐》在珠江频道播出了。一开播便好评如潮,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公关小姐》的播出,推动了广州市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同时,亦由此引起了一股公关热。”中国大酒店公关部在自己的档案里记录道。
那时,广东电视台想在第一时间把《公关小姐》送给中央电视台,但是当时广东台的副台长钮祖印记得曾经拿带子给北京的一些上级和同行看过,有些人评价说“生活腐朽”,广东台一时也就不敢把这份礼物送到中央台去了。后来《公关小姐》在广东播放效果不错,广东台于是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媒体人“看片会”,一致反应不错,这才送到中央台。
《公关小姐》一经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先进的公关理念和酒店管理方式和广州职业女性的风采成为国人的谈资。《公关小姐》播出后在全国大热,叫好声一片,后来一举拿下了“飞天奖”和“金鹰奖”。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何春晖副教授评价说,常玉萍小姐的公关业绩在1989年拍摄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中得到了生动再现,“这成为国人心目中公关的神话,既有效地传播及普及了公共关系的观念和知识,也展现了早期的中国公关历史。”
何春晖称《公关小姐》是一剂“催产素”,各地纷纷仿效,匆匆上马,一时大江南北公关部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公关小姐》成为了公关小姐们的“教科书”,当时录像机、VCD机都未普及,于是录音带风靡海内,短短一年就发行了60万盒。这真是一幅别有一番风味的画面,全国的公关小姐们在录音机旁倾听《公关小姐》,模仿学习里面的“公关技巧”。
《中国公关大事记》评价说,这是我国首次将公关职业形象搬上荧屏,该剧在全国播放后,影响传递到千家万户,使公共关系为亿万中国人民所知晓。
导演黄加良和剧中的演员还因此频频被邀请参加各个城市的公关比赛,担任嘉宾或评委。至今,《公关小姐》依然是中国大陆公关课上的经典案例。一部戏让一个行业开创出一个时代。
赞助中国第一次选美
眼下,在课堂上谈起《公关小姐》,教授们都喜欢拿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常玉萍“说事”。而说到常玉萍,教授们最喜欢举的是常玉萍策划拍摄“全家福”的案例。
1986年,在中国大酒店正式开业一周年之际,常小姐亲自构思、策划,组织全店近3000名员工到广州越秀山体育场的看台上,拍摄了一张员工大合影,员工们身着不同色彩的工装,构成一幅巨大的“中”字图案,制作成明信片寄给每一个在酒店住过的客人。如今,这幅照片被放大成36英寸,挂在中国大酒店档案室墙壁上。
将全店近3000名员工组织到越秀山体育场去拍“中”字照,其间又不能影响酒店的正常营业,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常玉萍在2小时之内做到了。现如今已经身在美国,担任美国西方传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邝健人先生回国演讲时,谈到常玉萍这个创意,他说常玉萍解决的是一个“对接”的问题,那时酒店三千多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的,德国的,也有瑞士的,奥地利的,还有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家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甚至是非标准也不完全一致,酒店管理者要当好这偌大的一个“家”十分不容易。
都说常玉萍小姐本事大,她动员这些有着不同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员工,站在体育场的看台上,通过衣服颜色的变化,组成一个中华民族的‘中’字,寓意是:不管你是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你对中华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贡献,中国都欢迎你。
这个全家福,很好地体现了公关部的角色定位——对内的“智囊团”,对外的“喉舌”。用邝健人先生的话,对内她实现了不同背景的员工之间的“对接”,体现了酒店内部的高度凝聚力;对外她实现了酒店与客户之间的“对接”,特别对外宾,一张明信片就像一座桥梁使他们与中国实现了“对接”。
无疑,这是一起成功的形象公关行动,常玉萍的组织策划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但这还不是常玉萍任职期间策划的最有影响力的公关行动。电视剧《公关小姐》中反映了广州出现的不少新鲜事,比如第一次“美在花城”的选美活动便在电视剧中有所表现。在现实世界里,这确实是常玉萍参与策划的一次选美活动。在电视剧中,这次“选美”作为失败的公关案例出现,在现实中,这次“选美”曾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
1985年,广州市团委策划了一次选美比赛,名为“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这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第一场选美。常玉萍赞助了这次选美,并专门从香港请来美容师免费为选手化妆造型。为了保证“心灵美”,初赛的550多名俊男靓女必须经过严格的笔试,内容包括数、理、化、时政、文学、地理等等,简直有点像高考。
那年的元宵夜,决赛在中国大酒店丽晶殿举行,秦牧、岑桑、霍英东出现在了现场,境外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由此这次选美一开始就遭到极大非议,当时,官司一直打到了北京,下达了宣传纪律,全国只许一家报纸发了一条消息,连图片都不准见报。但是海外却把这次选美视为广东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海外媒体当然情绪饱满。
初赛时,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的摄影记者安哥发了一张猫步女郎的图片,尽管中新社内部争议四起,但是中国姑娘在选美中走猫步的形象,第二天的香港7家报纸都刊发在头版,港人从选美姑娘的步态、服饰上,窥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气息和风貌。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通讯社闻讯,纷纷向中新社索要图片。
1985年3月7日,也就是“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决赛翌日,《南华早报》、《读卖新闻》、《亚洲周刊》等30多家境外报刊报道了这场选美比赛。当然,国内新闻界由于宣传纪律,初赛不能报道,决赛更不能提及了。这便是电视剧中把这次“选美”当作失败的公关案例的原因。
21年过去,当记者翻看公关部的档案,惊讶地发现,常玉萍那时折腾的新鲜事还真不少。从1985年—1988年,常玉萍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风采”时装表演活动,时间都选在每年4月广交会期间,请广东省广告公司“模特儿队”的姑娘走猫步,在丽晶殿表演,向外国客商展示中国传统服装的魅力。
尽管赞助中国第一次选美比赛惹来不少争议,但常玉萍无疑是独领风骚的。
从西关小姐到公关经理
公关小姐一路走来,她们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个小里程碑,也书写了一个公关部的传奇。
1990年,《公关小姐》播得正热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戴玉应聘到了中国大酒店公关部,开始是副经理,工作一段时间后她便升任公关部经理一职,结束了公关部经理由外方人员或香港小姐担任的历史。
戴玉个子高挑,端庄大方,是一位广州土生土长的“西关小姐”(广东对当地女孩子的一种称谓)。她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当一名公务员,新闻系出身的她能写一手好文章,是“局里的一支笔”。
戴玉成为公关小姐,可谓无心插柳,她没有报考,而是经人举荐,完全抱着一试无妨的心态到酒店面试,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阴。
为广州第一高楼公关
“可能你想不到,从机关到酒店,一开始最让我不适应的竟然是中午没有午休这样的生活细节。”戴玉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戴玉在公关部任职长达8年之久,1998年升任为酒店副总经理。在她的任内,公关小姐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公关部的工作也不断拓展。
这时,公关已经不再是1980年代中期那种“笑脸相迎”的低层次公关,而是成为一种智力产业,公关服务开始系统化、立体化,往往代理客户整体形象的定位、策划、传播实施。在公关、广告、CI、营销等领域全面开花。从那时各种企业公关部门的名称就可窥见一斑,公关宣传部、公关营销部,公关策划部、公关发展部等等。
尽管名字依然叫公关部,但是戴玉旗下的公关小姐们已经拓展了公关的含义,超越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学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对公关的定义,她们的公关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艺术”,还要为酒店创造利润。
“公关不仅是搞‘关系’,同时还要做‘市场’;公关不但要花钱,更重要的是会赚钱。”这便是戴玉的“执政理念”。她招聘公关小姐,明言不要“花瓶”,而是要“精明能干”的女孩,要会策划展览、组织活动的姑娘。
“为广州第一高楼公关”便是一个具体的转折点。那是1993年,为了筹办广州最高建筑——中天广场(现更名为中信广场)的奠基仪式,投资方日本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于元平先生特意赶来广州,入住在中国大酒店。奠基仪式计划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在工地现场,另一部分是在酒店宴会厅。
酒店宴会厅的仪式便是戴玉旗下的公关小姐策划和组织的,戴玉听说于先生很放心。但是于先生却对中天广场工地的奠基仪式颇感担心。时间是1993年7月26日中午12点40分。夏日的中午,工地上空空荡荡,没有遮挡,没有空调,300多名嘉宾差不多一半是老人,他们经得住“考验”吗?另外,工地上没有厕所,怎么办?
根据奠基仪式程序,首先进行3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请中外记者到场;然后在工地上举行鸡尾酒会、舞龙表演、嘉宾致词……想到一连串的活动要在烈日下进行,于先生实在放心不下,他物色了几家公关公司,请他们到他住的总统套间商量,准备挑选其中一家来操办这件事。
得知这个消息,戴玉一次次找机会与于先生攀谈,建议他把工地奠基仪式也一并交给公关部策划和组织。戴玉用了两条“硬指标”说服了于元平:其一,公关部与省市领导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邀请他们出席仪式;其二,公关部承办过各种大型活动,有丰富的操作经验。
这个奠基仪式戴玉操办得非常漂亮。她特地定做了一个巨大的充气帐篷,帐篷下面有3张加长的的贵宾台,有一个可供管弦乐队演奏的舞台,一个集中存放酒店物品的地方,一个足够多名嘉宾一起填埋奠基石的空间,有300张椅子和宽阔的人行通道,有两张摆放酒水、饮料和食品的大桌子,有一块自由行走的空地——这是一个长338米,宽180米的巨大帐篷!
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帐篷如果购买的话,价格不菲,公关小姐们再一次用她们犀利的嘴巴使制作方“变卖为租”。据说,帐篷出租从此在广州成为一种行业。同样的,公关小姐租来了4间移动厕所。
同时,公关部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调用了酒店的工程部、采购部、宴会部、饮食部、保安部等10多个部门亲临现场,为奠基仪式提供五星级酒店的服务。这种做法,如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外包服务”,在那时是一个不小的创举。
翻阅那天的“工作程序表”,记者发现,一切都安排得那样有条不紊:11点:接载记者的旅游车从火车站驶回奠基典礼场地;1点24分:司仪邀请中天广场董事长于元平致辞;2点30分:司仪邀请省委书记致辞;5点:旅游车接载香港记者到直通车站。从奠基工地到丽晶殿,每一个活动,公关小姐们都记录在“工作程序表”上,时间精确到“分钟”。
这个奠基仪式最终顺利结束,而策划广州标志性建筑物的奠基仪式,不仅使酒店获得了空前的曝光率,同时也为酒店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更名“公关传讯部”
1998年,戴玉由于出色表现而升任酒店副总经理后,接替她的是跟随她多年的副手梁玉洁小姐。梁玉洁与戴玉同一年进入公关部,从一名文员做起,一级级跃升,公关助理、公关主任、副经理再到经理。
梁玉洁今年28岁,一头短发,眉清目秀,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广州“西关小姐”,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专业,粤语、国语、英语样样流利。梁玉洁接过公关部经理的棒子时,公关部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公关小姐换了一批又一批,她带领的第三代公关小姐又开始开疆拓土。
“以前,刚刚有公关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公关是做什么,停留在印刷品校对,新闻稿写作、发布广告等基本的工作,大量的工作就是形象的树立,那是最基本的公关。但是公关工作发展到现在这个年代就不简单了。”包括梁玉洁在内,现在的公关部共有6名公关小姐,“公关公司能做的事我们都能做”。
从2004年起,公关部的名字已经更名为“公关传讯部”,英文也由“PublicRelation”改为“Communication”。更名的背后是公关理念的跃升,从英文字义上理解,这是一个强调“沟通与交流”的部门,梁玉洁说这正是她们对公关的理解。
“以前公关英文叫PR,意即经营‘关系’,公关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现在叫Communication,公关传讯部不仅是一个资讯的收集者,同时也是一个资讯的供给者,而提供资讯是收费的,因此它变成了一个盈利的部门。”这个转型带给公关小姐新的机遇和挑战。
公关部的一份档案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行内人士都知道,境外商贾在国内展销展览,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办理参展物品进出海关的批文、新闻媒介的参与、省市领导的支持以及提供数量庞大的客户直销网络,而中国大酒店的各层级组织结构,恰能自如地解决商贾们的种种困惑,因此成为有志投资内地的各界人士趋之若鹜的聚集地。”
公关小姐之所以写出这样的广告语,是因为她们发现了巨大宝藏,这个宝藏就是她们多年经营起来的各种“公关关系”,包括政府关系,媒体关系,客户关系等。“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梁玉洁和其他公关小姐为这个发现欢呼雀跃,这就是公关传讯部的发财之道。
不过,这个发现不是公关小姐顿悟出来的,而是市场推动的结果。1990年代以后,展览业在中国提速发展,坐落在广交会交易大楼对面的中国大酒店是中外商贾们的栖息地,有些精明的客商开始租用酒店的大堂和宴会厅展示物品,最后变成了正规的展览,中国大酒店甚至博得了“小交易会”的美名。
珠宝展、汽车展、花艺展、器械展、陶瓷展……各种展览次第开花,展览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且品牌推广作用比在电视、报纸上打广告更有效果。一开始,公关部只是“协助”展商,为他们提供场地、接电板,渐渐地展商请他们帮忙邀请明星助阵,邀请政府人士剪彩,邀请媒体报道,邀请客户参与,邀请礼仪小姐服务。而这些资源对公关部来说,都是现成的资源,她们只要发出一份份邀请函就做到了。
“我们在这方面的切入越来越深入,后来变成整套方案由我们来策划了。”梁玉洁说,这个时候公关传讯部“有点像一个公关公司”了,像邀请名人,舞龙舞狮,助兴节目表演,购买纪念品,公关小姐全都一手策划,一手操办了。如此公关,公关传讯部可以加收17%的公关费,如果是一个100万的会展项目便进账17万。
梁玉洁说,公关部在戴玉时代开始赚钱,到她执掌公关部的时候,尽管每年要为酒店打广告花近300万,还要开销各种活动和印刷品的费用,但仍有盈余,“公关传讯部变成一个盈利的部门。”
更重要的是,梁玉洁认识到,酒店住客是公关公司无法拥有的资源,那么多会展商之所以选择在酒店内举办展览,看中的正是酒店里的客人,这里有他们的“目标客户”。这个认识,使梁玉洁在前人的基础上拓宽了公关的视野,在已经过去的8年公关经理任内,梁玉洁极力推行的一系列公关活动都围绕“顾客关系”展开。
梁玉洁最得意的一个公关活动是:“太太班”。酒店公寓楼里的长住客一般都是外资驻华机构的高管,他们的太太闲来无事,又人生地不熟,往往闷在酒店里。公关部于是把她们组织起来,定期免费举办太极拳、插花艺术、中国画等各种学习班,还组织她们到海南、桂林、北京等地旅游,为她们送上一段段“幸福时光”。
显然,太太们的意见会左右他们的丈夫。梁玉洁确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举办“太太班”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她们的丈夫,也就是那些外资机构的总裁、总经理们,他们是一支高品质的消费客户,是很多会展商的“目标客户”。
而且这是一个低成本的公关活动,譬如说免费组织太太们外出旅游,调用酒店的大巴,而公关小姐自己当翻译,“我们像个旅行社一样,策划整个活动,大不了就是买买门票,整个活动的花费,她们一天的住店租金就够了。 ”正是梁玉洁的精明,使公关部从一个花钱的部门变成一个赚钱的部门。
还有领带俱乐部,一个上流男士高级社交平台,入会者不必交费,只要剪下领带尾上交就可以入会,每月最后一周周末在酒店的酒吧举行一次聚会;还有“名车一族”,加入者获得一个“专用停车位”,这使得宝马、奔驰等车主们趋之若鹜,名额爆满。这些车主都来自“有钱一族”,公关小姐手头拥有一份“名车一族”的名单,也就等于拥有了一批宝贵的客户资源;还有……
在公关部策划的很多新产品发布会上,这些独特的客户资源成为了主要嘉宾。从PR到Communication,梁玉洁带着其他5位公关小姐又走在了中国同行的前列。
公关不是花瓶
公关部的工作范畴太大了,如果你不用心去做的话,很多事情都是很难做的。
2006年10月24日13点30分。广州中国大酒店大堂里,工人正在铺红地毯,穿着旗袍的礼仪小姐也列队走来,随后是咖啡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厨师等80人组成的礼仪队一直从酒店门口站到电梯口。
这是一个高规格的迎宾仪式,客人是护送多哈亚运圣火前来广州的卡塔尔王子焦安·本·哈马德·艾勒萨尼。一位身着淡紫色套装,身材高挑,头发飘逸的女子走到站在左边第一位抱着一束鲜花的礼仪小姐背后,靠着礼仪小姐耳语。
这位女子便是公关传讯部的副经理陈淑萍小姐,她负责外事接待。
公关小姐的工作看上去很有意思,跟电视剧《公关小姐》一样充满新奇。
《公关小姐》我看过,我是读小学的时候看过。电视剧里面所描述的几个公关小姐,都很精明,能干。当我长大以后,应聘到公关传讯部,踏入公关部办公室第一步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部门的同事都很亲切,大家都是笑容可掬的。
现实中的公关小姐像电视剧里描写的吗?
真正当公关小姐后,觉得电视剧拍得挺名副其实的,确确实实反映了公关小姐的生活。
现实里的公关小姐像电视里描述的那样精明和能干,这意味着我要更努力。人都有一个学习模仿的能力,当你看着前辈们废寝忘食工作的身影,看着她们工作时那种热情与快乐,那种影响是很自然的,你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做。你看着大家都在不断地进步,如果你自己不去努力,结果就是被淘汰,没有人希望自己是被淘汰的那一个。
常玉萍当经理时,她所做的很多公关活动可以说引领了一个时代。现在,你们还有这种抱负吗?
引领一个时代不敢说了,现在公关工作太多元化了,而且范围也更广了。以前为什么能够引领一个时代,因为80年代公关行业在中国是一片空白。现在公关工作在国内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酒店里的公关部只是一个很小的部门,市场里很多规模大、实力强的公关公司,它们会做得更系统。
基本上公关公司能做的事情我们这边都能做,但我们侧重是酒店业的公关工作,80年代我们公关部是中国公关的典范,现在我们所代表的是酒店业的公关,我们在同行公关工作里面的努力与成就,是业界内都知道的,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引导业界内潮流。
“公关小姐”这个职业让你难堪过吗?现在这个称呼都被滥用了。
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拒绝这种难堪。其实就在酒店现任副总经理戴玉小姐担任公关部经理的时候就说过,公关部要的不是美女,而是精明、能干的女孩子。
公关部的工作范畴太大了,如果你不用心去做的话,很多事情都很难做的。我们用的是实际行动去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公关。很多人会对我们说,公关小姐,怎么不会喝酒啊?我们就会说:事实上,我们公关部真的不能喝酒。很多应酬上,一杯一杯地干,我们会拒绝,但是礼貌上碰碰杯,礼节性的问候,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像我们的戴总(戴玉),做了10多年的公关工作,她都不太会喝酒。这也是公关部一直留下的优良传统。
这些,我们就很好地告诉大家,真正的公关不是花瓶公关。花瓶公关,对我们来说,真的没必要。我们常常在特定节假日到合作单位、伙伴和客户作礼节性拜访时,靠的是我们一颗真诚的心。我们对待这些关系,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
公关暗战中国
目前中国的公关业处于“百花齐放”阶段,但希望PR公司不是“万金油”,应该更有深度和更专业。
接洽媒体的速度,几乎可以印证公关公司的排名。市场排名最前的公关公司,往往能够在10分钟内给出回复,此后一再联络,商榷采访的时间和内容,并提供大量相关材料。最后有心人能够发现,这个时间在统计上呈现出了和排名正相关的态势。所有公关公司都用非常自然的腔调问道,他们将和哪些同行出现在一篇关于公关的文章中?在彬彬有礼的职业微笑背后,掩藏着这个行业非常严重的等级制度。一个跨国公关公司不愿意和一个实力不对称的同行出现在同一次竞标会上,作为一个参差多态的行业平等的组成部分,他们甚至忌讳被同等地提及。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是观察中国公关业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透露出这个行业的生态信息也最多。
本土PR公司印象
然而,埃特公关的创始人兼总经理金霞女士试图努力说服记者:用“国外”和“本土”来区分PR公司毫无意义,“这只是一种形式,在我眼中,公关公司只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
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本土公关公司,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以下简称“蓝标”)的经历可以说是中国公关业的一个缩影。蓝标副总裁、上海总经理马犁先生表示,十余年前的中国(主要集中于北京)虽然有不少国际知名PR公司,但当时中国的市场环境、文化和媒体环境与国外差异很大,使国际PR公司短期内无法适应,从而无法为在中国的客户提供相关咨询和服务。在这种大背景下,在营销、广告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与媒体打交道较多的赵文权等5人于1996年创立了蓝标。
马犁说,蓝标的策略就是高速扩张,这不仅体现在服务领域上,还包括地域扩张,公司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国建立19个分支机构,员工总人数超过300人,可能是中国最大的本土PR公司,2005年的净收入就高达7000多万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始终位列本土PR公司前三甲的嘉利公关并不仅仅着眼于国内的扩张,而是很早就把目光锁定海外。嘉利·上海公关顾问公司总经理孙煜先生表示,嘉利是与总部在伦敦的国际公关协会(IPRA)建立关系的第一家中国本土公关公司,这几年中国公关界与IPRA的合作甚至也都通过嘉利协作完成。
公关暗战中国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本土PR公司对国际PR公司的认识十分统一:国际PR公司的全球资源平台和策略定位是本土PR公司难以企及的,但国际PR公司收费高、在中国这一特殊环境未必产生预期公关效果、和本土PR不存在“大规模竞争”等。
蓝标的马犁指出,国际PR公司擅长策略,以过程为导向,按小时收费;而本土PR公司擅长执行,以结果为导向,收费相对低廉。在中国的国际PR公司收费肯定高于国内PR公司,前者人力成本高,员工中有很多外籍人士,人力成本自然就高。
许多跨国公司刚进入中国,带来自己长期合作的国际PR公司,所以国际PR公司一开始并不和本土PR公司竞争。但随着跨国公司日趋本土化,一些客户开始抱怨国际PR公司的服务,因为在国外适应的流程未必适合在中国,这些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和服务公司也开始转为本土PR公司。
嘉利的孙煜曾在西岸奥美工作过,孙煜对于国际PR和本土PR的差异有着切身感受。他认为,国际PR公司的客户资源有着天然优势、利润高,有助于公关企业的良性循环。而中国本土PR公司分三大类:一类如嘉利,注重策略传播和品牌管理;一类以进行大型活动为主,营业额可能会很高;还有一类比较在乎媒体发稿。
嘉利自2003年至今,正朝综合型PR公司发展,也在逐渐与国际PR公司进行“小规模竞争”。“以前中国的PR公司只做国际PR公司漏下来的低端业务,现在也开始转向高端客户的高端业务。”孙煜说,本土PR公司以往注重搞活动,以活动带动传播,而现在开始注重品牌策略,同时兼具本土优势的实施,毕竟“再好的策略也要落地,以策略吸引客户,以执行赢得客户”。
对于国际公司与本土PR公司的差距,孙煜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品牌资源,即客户资源影响力,这是目前影响本土公司和国际公司直接竞争的最大影响力。
其次是专业性的积淀。国际PR公司有一个很好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平台,讨论一个案例,可以引用世界各地的先例,甚至得到国际范围的专业支持,本土公司在这方面望尘莫及。
第三是人才吸引力。国际PR公司不愁业务,一般也不会参加竞标,本土PR公司则必须提出方案,并以低预算才能赢得客户“芳心”。而公关专业人才的稀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际公司在品牌优势和高利润的支撑下在人才储备等方面便占尽了优势。
埃特的金霞承认在全球资源平台方面,本土PR公司不如国际PR公司。但国际PR公司的决策层可能没有本土人士与生俱来的判断,本土PR公司肯定比老外更了解中国人,而且和媒体、政府的关系也会更好一些。虽然关系并不是PR公司的关键,但至少也是一种优势。
国外PR有话说
针对本土PR公司对国际PR公司的一些说法,奥美公共关系国际集团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张曼华女士感到有必要为国际PR公司“正名”。
“我在奥美工作18年,接触不同市场,服务过各种类别的客户。各地当然都有市场差异,但不管在哪个市场,我们服务客户的理念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品牌为中心。
“说我们傲慢、不愿参加比稿(公关方案的竞标)是不对的。如果客户邀请,奥美通常都会参加比稿,但我们先会问客户还请了哪些公关公司以做好准备,毕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但有时你会发现客户请来完全不同层次的公司进行比稿,如一家国际PR公司、一家国内PR公司和一家做外围工作的公司。这就让我们感到很奇怪(因为比稿公司各种层次都有),而且我们嗅出其中价格竞争的味道,一般会退出这样的价格竞标战。”
张曼华表示,奥美在中国的定位是“最本土的国际公司,最国际的本土公司”。这一定位的成功显而易见,在“中国公关25强”的榜单上,奥美排名第一,也是“最具知名度”、“最佳专业素质”和“最佳业内口碑”的NO.1公关公司。
至于本土PR公司艳羡的全球资源平台,张曼华表示奥美员工都可以使用公司内部的资源库,而最值得骄傲的是公司内部的培训项目。
同样来自美国的万博宣伟公关顾问公司,在中国大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开设了三个分公司,曾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提供专业的公关支持。万博宣伟在上海及广州地区的总经理戴瑞强(DarrenBurns)是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澳大利亚人,对本土PR和国际PR之间的竞争看得比较淡然。在上海的办公室,他告诉记者:“任何一个市场都会产生这样的平衡:国际PR公司日趋本土化,而本土PR公司日趋国际化。我在中国台湾地区生活了9年,当地的PR公司实力也很强,与国际PR公司的差距越来越小。”
现状和前景
在这些高层管理人员看来,中国公关业究竟呈现怎样一个局面?未来又将如何?
奥美的张曼华认为,目前中国的公关业处于“百花齐放”阶段,但希望PR公司不是“万金油”,应该更有深度和更专业。万博宣伟的戴瑞强则说,他觉得中国公关业虽然相比美国起步晚几十年,但充满活力。随着各大跨国公司把它们的亚太区总部从新加坡、香港地区搬到中国大陆(主要是上海),中国市场的PR公司将更多为这些公司服务。因此,5年到10年后的趋势是:客户将更注重PR公司的信誉、服务质量和人才,而不是看它是国际还是本土PR公司。
蓝标的马犁指出,本土PR应更注重策略服务,不要满足于做客户的“四肢”(供应商),也要做客户的“外脑”(合作伙伴)。此外,中国市场有两大客户弊端:骗案和比价。一些客户会请一些PR公司竞标,但其实是“免费咨询”,骗取某个PR公司的方案或者结合几家公司的方案,最后包给其他小公司去做,这就是“骗案”。也有客户在进行首轮比稿后再进行第二轮,而第二轮给出的框架往往基于第一轮一些PR公司的方案,实际上就看哪家愿意低价拿下,这就是“比价”。“这些客户以及操作人员会上PR黑名单,在整个圈子成为不受欢迎的企业和人。”马犁说,这类企业大多来自本土,他们以为自己很精明,其实信誉扫地。国外市场十分讲究诚信制度,而本土市场这种“没有智慧的竞争”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而在短期内还会持续下去。
嘉利的孙煜希望本土PR公司联合起来,不要“窝里斗”,结束以低价进行的恶性竞争,一起和国际PR公司一争天下。“估计本土公司最晚会在3年后会和国际PR进行大规模竞争。以前两类PR不在一个层面上,谈不上竞争,现在竞争已经开始变得激烈。今年7月到10月,嘉利参加了4次比较大规模的竞标,拿下其中两个,一个被业内本土领先的蓝标拿走,也就是说国际PR只拿了一个。我相信,今后本土PR的优势将明显。”
埃特的金霞希望协会能够起到规范作用,使这一行业健康发展。“公关这一行流动性大,辛苦,很多人都转做In-HousePR。中国公关缺少专业人才,希望能够尽快搭建一个培训平台。”-
公关在傲慢与偏见中博弈
面对傲慢的主顾和心怀偏见的公众,公关公司可能平息危机、改变立法,影响某个国家的政策,也有可能输掉一切。
成功的公关到底能够影响什么,改变什么,最后,它又能造就什么?
过去10年里最成功的公关案例中,直销业在中国取得的惊人成就,势必要名列其中。1998年4月中国出台《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时,传销活动已经对社会安定产生了影响,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负有社会调控目标的国家政策,为追求快速显著的效果,常常不得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传统的直销大企业对此也不得不望洋兴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仅仅过了3个月,形势发生了变化。1998年7月,政府批准了10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内地设立直销企业。这不能不说是国际直销企业中国公关策略的巨大成功。一般社会意识从此认同了“直销”和“传销”概念的分殊,并将其简化为合法与非法的代名词。
直销企业的中国公关运作并未停止,此后的工作集中在对中国直销立法施加影响上。不仅联络法律和经济学术界,为直销立法鼓吹,有企业还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其组织起草的法规草案。直销企业和国际直销行业组织形成压力集团,与商务部进行谈判,曾经有效改变了立法的时间和内容走向。2005年出台的《直销管理条例》,对在华国际直销企业而言,虽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然而,跨国企业的立法部门和立法过程施加影响的过程和后果,无不出乎社会的预料。中国经济深入全球化格局这10年里,本土语境常常与全球化经济规则发生碰撞,直销业不仅巧妙地避过了由此带来的政策风险,还操控娴熟强大的游说公关,改变了社会意识、学术研究和政府法规三个层面对直销的态度。成果如此显著,一方面使人清醒地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利益集团可以公开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公关在此过程中完全摆脱了此前的社会印象,集合宣传产品、影响舆论、改变政策的公关运作,就在中国人的眼前变成了社会结构中强大的博弈力量。